『壹』 要不要在新的集體備課前進行前一次的反思
備課是教師教學中的基礎環節,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在教師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是被教學實踐所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備課形式。特別是隨著新教材的使用,集體備課這一研討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教師所認可並踐行。
為提高教師的備課水平,促進其專業成長,改進教育教學質量,幼兒園老師通常在中午或傍晚時段,聚集教研組成員,進行集體備課活動,有效梳理問題,突破教育教學難點,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
研討回放
大班的教師圍坐在一張桌子周圍,翻著教參,看著筆記。一會兒,主持人開始發話,開始進入研討的第一個環節:反思上周主題「我的文具盒」。讓教師結合本周教學實踐與上周研討進行交流、碰撞。教師自由發言,有的說:孩子很難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怎麼辦?有的說:孩子不自信,如何引導?也有的說:「花兒朵朵開」削鉛筆,很難或很少形成花狀……針對這些問題,主持人說:你們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老師們議論紛紛,爭相發言,他們都談到了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加強教師正確的引導,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收集等方面的策略。
接著,進入第二個研討環節:研討下周主題「有趣的文字」。主持人說:大家看了這一單元主題教學內容,覺得哪些內容是比較難以把握的?其中一位教師說:「拓印漢字有點難上。」「主要表現在哪裡?」主持人問。這位教師說:「拓出來的字是反的,孩子不認識。」說完,眾研討者異口同聲:「是呀!」接著,你一言我一句地議論開了,主持人說:「這個不是我們研討的重點,在拓印漢字中,其目標主要是讓孩子體會拓印的樂趣。」另外一位教師接著說:「我覺得藝術活動『採茶』的動作比較難編排」,說完,便站起來,將自己創編的一組動作,較僵硬地做給大家看,邊做邊講解。之後,又有不少教師分別指出「規律排序」「漢字結構」「名字大變身」「詞語接龍」等教學內容都比較難上,幾乎整個主題單元教學內容都搬到了研討平台上。這些問題,都在研討中被面面俱到地涉及,但均如蜻蜒點水,草草落幕。
下面,進入第三個研討環節:主題實施措施、策略的研討。經過大家的激烈討論,主持人歸納、總結了三點:一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萌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二是結合日常活動,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三是主題活動與早期閱讀結合。
第四個研討環節的內容是教具學具的准備。這個更多的是主持人羅列式地分類總結了一下:我們需要的教學具有些是現成的,有些是可以通過收集的,有些是需要我們動手製作的……之後,進行了分工。
最後,進入第五個研討環節:對該主題內容的教學有什麼好的建議?一教師說:應凸顯趣味性,另一教師說:應避免「小學化」……主持人作了簡單的小結後結束了研討。
評價與反思
(一)評價
本次集體備課研討中,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參研者,她們准備充分,態度端正。整個研討框架清晰,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訴說困惑、提出問題、闡釋設想,在各抒己見、共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努力解決在研討平面上出現的問題。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該集體備課研討中確實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幾位教師圍坐在一張桌子周圍,議論紛紛,泛泛而談,仔細一聽,大部分對話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孩子學情等無關,與此同時,作為主持人又不能巧妙地將其引到主題上。研討中,教師所提的問題多而雜,有些無需展開討論,有些根本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主持人的總結、歸納,參研者對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更多是人雲亦雲式,並且只停留在「面」上,缺少對問題實質的剖析及操作性、創造性的解決策略。集體備課後,教師往往吸納集體生成的智慧,簡單地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修正,很少或幾乎沒有進行再設計、再創造……這些情況疊加在一起,暴露了主持人和參研者不少缺點:主持人缺少聚焦和質疑的能力;參研者缺少捕捉信息的能力、反思凝練的實力,碰撞觀點缺少針對性。由此,反映出主持人研討之前,沒有進行該主題教學「難點、困惑」的前期普查,研討者個人初備質量不高,這促使集體備課缺少研討的「深度」,流於形式,成了「走過場」,難以產生實質性的效果。
(二)分析
首先,集體備課研討中,研討者、主持人的態度是值得認可的,但她們那種執著態度背後所能達到的「深度」,是讓人質疑的。因為沒有「深度」,也就缺乏「實效」。研討中,主持人讓老師們談談該主題教學中難以把握的內容。老師們侃侃而談,分別遞交了不同內容的疑點、困惑,幾乎全盤托出。在有限的研討時間里,要解決那麼多問題,顯然只能蜻蜒點水。況且,每位教師的問題基本上不相同,進入該教師的問題,需要時間與思維的運轉,有些還在思考那個問題,卻被主持人牽到了下一個問題當中,那麼她剛才的思考顯然難以奏效。
其次,主持人聚焦問題的深度、質疑的寬度,也值得深思。當教師提出「拓印漢字」教學內容比較難上,因為拓出來的字是反的,與此同時,其餘教師也七嘴八舌地朝該點靠近的那一刻,主持人只是簡單地說「那不是研討的重點……」這一聽似乎也有道理,但細細想來,孩子對拓印出的認識的字感興趣,還是對拓出來的不認識的字感興趣呢?憑教學實踐經驗,我覺得,孩子對拓印出的認識的字更感興趣。從這一點出發,主持人應該質疑的是:你准備讓孩子去拓印哪些字,對此,教師就會去思考,應該選一些孩子認識的字,如:上、下、口、好等,或是孩子名字中出現頻率較多的那些字。對這些認識的字,拓出後即使是反的,孩子也能主動認出,倍感欣喜。
(三)原因與策略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集體備課活動要求、規范不明確,參研者、主持人不知道如何有效實施集體備課研討活動,導致即使具備了積極的態度,也缺乏有效收獲。為此,我們應該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備課要求、備課規范,讓參研者、主持人參研有所依,參研前能根據要求,早定位、早准備,切實提升集體備課的有效性。
作為一名備課組長,在制定集體備課計劃前,應先通覽教材,領會教材意圖,分析透徹整個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弄清本年段組各主題分別要完成哪些教學任務以及重點、難點,分清主次,合理制定集體備課計劃。可以嘗試「四步走」:
第一步,自主備課
1.在集體備課之前,每位教師都要圍繞研討內容進行個人自備。
2.做到「四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孩子(包括主題牆的布置,區域角的設置)、備教法。
3.做到「四明確」:明確孩子的原有知識經驗,明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明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明確課堂教學的可能生成點。
4.初備的基礎上,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並思考該問題解決的理由(問題存在,有哪些不良影響;解決了,又會有哪些提升)。
第二步,小組議案
備課組根據自主備案,在指定時間進行議案。「小組議案」時,主要對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重難點、幼兒操作、班級學情等環節進行逐一推敲。這個環節主要的做法是「三問」: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
第三步。集體定案
為了保證「集體定案」的效率,可以設立「主講人制度」。由組長選定教學水平較高的老師作為主講人,由主講人結合「小組議案」所設定的目標、教學重難點等方面,匯報其「自主備案」,其他成員可以提出有關的問題,進行整體研討。這個階段的研討和「小組議案」不同,僅限於個別有爭議問題的商定,主要評價教案質量和孩子在教學流程中預設與生成的異常表現。
第四步,個性補案
集體確定的教案有權威性,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它的缺點就是共性太強,缺乏個性,對此,還需要有個性化的補案。即教師根據集體備課交流中的收獲,根據班級學情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事先已經設計的教案獨立進行適當修訂完善。這時的教案更具適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