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反思怎樣寫
在教學《白楊》一文時,我根據課文內容確定了以「借物喻人」的寫法為主專,讀懂了屬句中含著的意思為重點分解教學目標。設計了「創設情境——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學思路。
在目標整合問題上,我確定了三重目標:首先是以文章開頭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知道白楊樹生命力頑強、適應性強的特點,讓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和願望。接著借爸爸的話轉入到父親「托物言志」的教學上來,通過「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裡生根、發芽、長出茁壯的枝幹。」這一句話讓學生明白爸爸是在借白楊樹來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美好心願。並能理解白楊樹指的是像爸爸那樣為邊疆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把整篇文章的主要目標和重點目標都予以實現。既讓學生明白作者借物喻人的學作手法,又學會了體會向句中含著的意思的方法,最後以課文結尾中大白楊和小白楊的關系,聯系借物喻人的寫法,啟發學生自己體會孩子們將會怎樣?給學生留下了自主發揮的空間。
通過整合目標的迎領指導,分解目標的具體步驟,整堂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重點也較為突出。
② 課文《白楊》《窮人》的教案、說課稿、教學反思、課件
推薦一個免復費教育教學資源下載制網站-課件素材庫
http://www.kjxy8.cn/caidown/
,教案/論文/反思/說課/課件下載/課本插圖/試題試卷/課件視頻教程/課件製作素材等資源約20多萬條,相關教育教學資源應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
不到的!
③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白楊》的主要內容
現代·袁鷹《白楊》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這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
文章由樹及人,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
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車窗外的白楊──與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原文:
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鍾,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么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麼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文章簡介:
本文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楊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兩個孩子知道了,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作者的人物描寫非常傳神,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孩子天真爛漫,父親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體現感情的波瀾。
作者簡介:
袁鷹,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後改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省淮安人。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生於一個破敗的地主家庭。1943年考入之江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即參加《莘莘》、《新生代》、 《聯聲》報刊的編輯。
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分配在學生運動、文藝和宣傳部門工作,長期在報社當記者、編輯。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世界晨報》、《聯合晚報》副刊編輯。
建國後,任《解放日報》文教組組長,《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編。四十多年來,寫了大量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兒童文學作等。
④ 語文五年級下冊3單元白楊學後感200
文中敘述一個邊疆建設者帶領他的全家妻小紮根邊疆的信心。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個人為了國家的建設,應該不惜自己的一切,去為自己的國家效力。
http://www.oh100.com/a/201203/68557.html
通過這篇文章,我感到了作者袁鷹是一個有毅力、有決心為國家效力的人。
讀完之後,我聯想到了自己。
第一,袁鷹的信念和恆心很強,我不如他。如:我4歲學鋼琴,學到今年卻放棄了。第二,袁鷹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願付出自己的青春,這點我不如他。如:爸爸讓我給災區的小朋友們捐我的娃娃,我倔強地說:「不!」。第三,他願意向國家獻出自己的子女,並讓子女們永遠在邊疆。這一點我不如他的子女。如:我媽讓我去報童軍,我害怕吃苦,便拒絕了我媽的要求。
本文來源於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謝謝!
從中,我悟到了:做人要學會付出,要學會奉獻,要為國家的一切付出自己畢生所有。
這就是我從《白楊》中學到的知識和道理。
⑤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白楊文中的「白楊」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白楊」給我留下的印象:
一、白楊樹外在的特點:高大挺秀,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
二、白楊樹的精神:一是忠誠無私,盡職盡責;二是不怕困難,堅強執著。
⑥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課《白楊》爸爸的精神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因觸景生情,想到環境,想到戰友,想到自己。因為聽到兒女幼稚天真的談論,由心而發。由樹想到孩子,由自己想到孩子的未來。想到孩子也可以紮根邊疆而感到欣慰。
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車窗外的白楊──與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白楊》是現代作家袁鷹所作。文章由樹及人,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
內容簡介:
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鍾,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么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麼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作者簡介:
袁鷹,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後改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省淮安人。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生於一個破敗的地主家庭。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即參加《莘莘》、《新生代》、 《聯聲》報刊的編輯。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分配在學生運動、文藝和宣傳部門工作,長期在報社當記者、編輯。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歷任《世界晨報》、《聯合晚報》副刊編輯。建國後,任《解放日報》文教組組長,《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編。四十多年來,寫了大量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兒童文學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