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語文第十版課後習題答案百度文檔
一段時間的努力,我懂得了「勤奮是成功的金鑰匙」的道理。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版」,到下學期期末考試時,權我終於超過了她,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桂冠,內心感到無比的喜悅與激動。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真的要感謝她。同樣也是如此,有了對手,社會才會有進步。戰國時期,群雄逐鹿,七個強有力的對手開始了長達百餘年的角逐,最後秦始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將六個對手一舉擊潰,統一了中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我國,北面蘇聯虎視耽耽,南面台灣的國民黨也蠢蠢欲動。面對兩個強大的對手,中國人民發奮努力,終於造出了原子彈......
歷史的長河造就了無數的對手,沒有對手,社會便會停止不前。在與對手心態平和的較量中贏得的將是互利的進步,在與對手激烈的競爭中得到的是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也滾滾向前了。讓我們感謝對手吧!
② 大學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習題答案
一、作者以擬人的藝術筆法,寫出了山的悲哀。請問,山的思考是什麼?談談你的具體感受。
山的思考實際上就是作者的思考,即人類為了短期利益,從根本上破壞了環境,與自然為敵,最終,人類將墮入用文明消滅自己的危險境地。事實上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已經遍及各個角落,從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圍之廣令人震驚,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河流湖泊遭到嚴重污染,野生動物在遭到捕殺,很多魚類也在滅亡,鳥類在減少,一切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導致人類遇到大自然的懲罰。人們追求物質建設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須尊重自然,切不可以犧牲自然,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定勝天」曾被認為是一個具有進步意義的觀念,但在環境遭受人類工業文明嚴重破壞的今天,是否必須重新思考並加以調整? 人與「天」即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人類如果違背天意就會遭到懲罰,而順天意,利用天意才能創造奇跡,這一方面,人類所得到的教訓是很多的。所以人定勝天的觀念,應該重新思考或加以調整。
三、傳統中的狼是壞蛋的代名詞,但作為地球的一個物種,狼是否應該被人類消滅?請談談你的認識。
自然界的任何物種都是生物鏈上的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的存在與滅亡,基本上取決與自然規律。狼的存在是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事實證明狼對於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人類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憑自己的好惡去消滅狼。人和自然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甚至人類將不再有未來!
③ 秋水簡析題(大學語文)
A 河伯他夜郎自大,自以為了不起,終於發現天外有天,所以很慚愧B 說大海比河水要寬廣,說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C 文中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河伯的經歷告誡讀者要謙虛
④ 大學語文(第三版)諫逐客書思考練習題
4中的娃娃
呵呵
想法挺一致的
1. 《諫逐客書》的中心論點是( )
A 納客是正確的
B 逐客是錯誤的
C 納客有利於秦國
D 逐客有害於秦國
2. 秦王下逐客令是因為( )
A 客卿太多,增加了秦國的開支。
B 多數客卿是各為其主進行游說,不辦對秦有利的事。
C 客卿中多是只尚空談,並無真才實學。
D 秦國宗室大臣害怕客卿掌權或獻計獻策被秦王採納,影響自己的權勢,因此建議秦王逐客。
3. 在《諫逐客書》中作者先列舉繆公用由余、百里奚,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張儀,昭王用范睢的歷史事實,然後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結論,這里採用的論證方法是( )
A 歸納法
B 演繹法
C 比較法
D 類比法
4. 本文中「百姓樂用」的語法上是( )
A 使動用法。
B 使意用法。
5. 下列各句中「服」作「佩帶」講的是( )
A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B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C 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D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
6. 《諫逐客書》一文選自( )
A 《史記》
B 《左傳》
C 《古文苑》
D 《孟子》
題號 正確答案
1 B
2 D
3 A
4 B
5 B
6 C
二、詞語解釋題
1. 令(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2.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3. 隨俗(雅化)。
4. 江西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5. 充(下陳),娛心意。
6. (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
7. 此國君者,皆以(客)之功。
8.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三、翻譯題
1. 民以殷勝,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2.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3. 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4. 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
5. 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四、簡析題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令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1)這一段課文的論點是什麼?
(2)劃分層次,指出層次之間的關系。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修辭方法。
二、詞語解釋題
1.卻。百姓。助。
2.客卿。錯誤。
3.善於變化
4.被。作為
5.堂下。
6.佩帶。
7.由於。
8.敵手或匹敵。
三、翻譯題
1.人民因此而豐足,國家因此而富強,百姓樂於為國效力,諸侯也親近順服。
2.泰山由於不拒絕一塊塊的土壤,所以能這樣高大;河海不挑揀一條條的細流,所以能這樣深闊。君王不拒絕眾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3.土地遼闊糧食就多,國家廣大人民就多,軍隊強盛士兵就勇敢。
4.地不論東西南北,人不分異國他鄉,一年四季都充滿美好,鬼神也降恩賜福。
5.於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面朝西方來侍奉秦國,功績一直延續到今天。
四、簡析題
(1)驅逐客卿就是損害自己幫助敵人。
(2)從「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後斷開,分為兩層,兩層之間是正反對比的關系。
(3)對比、比喻、排比、對偶等。
⑤ 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語文課後習題答案
一、 簡述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從本文所輯錄的內容來看,「仁」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的倫理關系——「愛人」。孔子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准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了仁學的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還包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這就是推己及人:別人與自己一樣是人,因而應當像尊重自己一樣地尊重別人。所以「恕」其實也就是「愛人」之仁。
孔子從未給「仁」一個固定不變的定義,而是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對象,結合具體事例談論「仁」的具體表現形式。所以,只有對相關內容進行綜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與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質特性。
二、 從本文節選的內容可以看出《論語》的語言具有哪些特色?
語句簡潔,文辭閑雅,意蘊豐厚。
三、 《論語》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學習、擇取的價值?
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論語》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的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論語》中雖有些許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今天我們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和探索它的不朽價值。
一、 比較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思想的異同。
在先秦諸子,中墨家學派,可謂是與孔孟儒學比肩而立的兩大思想流派。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成為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兩種主要形態。他們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愛人」的主張。不同的是,儒家仁愛建立在「親親」的血緣關系的基礎上,認為只有在愛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談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對儒家仁愛理論中的那種分親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遠的仁愛思想。墨家認為,這種有差別的愛,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愛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 本文在語言與說理方面有何特色。
語言質朴充實,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飾,能就近取譬,淺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說理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論辯一氣呵成,氣勢非凡 。
三、 今天應如何看待墨子的兼愛思想?
墨子認為, 兼愛互利是為治之道「兼相愛」並不否定自愛,而是把自愛與相愛結合起來,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在這種愛意融融的相互義務性關系中,天下才能實現和諧、富足。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是一種達致和諧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特別是對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 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齊桓晉文之事章》表現了孟子反對「霸道」、主張「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後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為本」,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 。這種社會變革的新觀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嚮往安定生活的願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 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1.嫻熟論辯技巧。
巧妙地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引人入彀,從而使對方心悅誠服。
2.善於運用譬喻說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氣勢磅礴、暢達雄辯的風格。
三、 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對孔子思想的發揚光大?
孟子「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主張「民有恆產」,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
一、晏子所論與後面一篇課文中史伯所論有什麼異同?
二、為什麼說「和」與「同」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狀態?
本文中「和」,是要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和不同意見的合理性。君臣之間,應允許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而「同」則相反。「同」否定不同,迴避矛盾,不允許不同意見、不同認識的存在及發表。保持的只是表面上的一致。顯然「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境界。
三、本文的說理有什麼特點?
本文說理形象生動。文章以廚師和羹與樂師操琴的雙重比喻反復論證主旨,使人易於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論顯得精闢透徹。
一、 史伯所說的「同」,與專制統治有什麼內在聯系?
史伯所說的「同」是指沒有任何差別的同一,而統治階級的專制統治正是排斥任何與自己不一致的意見和主張,只採納與自己相同意見。這與史伯所反對的沒有任何差別的「同」是一致的。
二、 就「聲一無聽,物一無文」,談談你對對立統一矛盾關系的認識。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千差萬別的,而正是這種差別使得事物之間形成了相互的矛盾;同時,它們之間又是相互統一的,這種統一是建立在彼此差別基礎上的,一事物和它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各自的存在與發展是以其它事物作參照物的,所以說事物之間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這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和諧世界,沒有差別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正如史伯所說「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這種比喻多麼恰切。專制統治只追求同一,排斥差別(不同意見或主張)這是違背規律的,所以是行不通的,是註定要失敗的。
一、文章未直接批評燕惠王,但與先王作比較,讀者自有認識。請描繪一下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燕惠王的形象,並談談你的體會。
燕惠王是一個心胸狹窄、昏聵無能的封建君王。在樂毅率燕軍連下齊國70餘城,使燕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的情況下,他不能正確分析形勢,反而聽信讒言,解除樂毅的兵權,又任用寡思少謀而又驕狂自大騎劫代替樂毅,致使軍隊大敗,將軍被殺,曾經佔領的齊國土地又丟失了。更有甚者,燕惠王非但不自省過失,反而怨恨樂毅奔趙,又以己度人,恐怕趙用樂毅乘燕吃了敗仗的時候進攻燕國。並且派人對樂毅無理指責,對自己過錯又虛偽粉飾。這一切,都在證明燕惠王的昏庸無能。
二、君臣際遇與戰爭,是此文的重要內容,是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獨特社會風貌?
本文中,樂毅回憶自己當年忠於國事,親率輕師銳卒,連敗齊師,以雪國恥,借報先王知遇之恩,並表明君擇臣而臣亦可擇君,自己是為國家而戰,但並不愚忠於君主個人的觀點。這說明在古代,一個士大夫文人要胸懷天下,為國效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不藉助於君臣遇合,只有君臣相得,方能治理好國家,造福於百姓。同時也說明戰爭是戰國時期一個重要特徵。這兩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獨特社會風貌?
三、通過齊燕大戰,分析其勝敗原因,以資借鑒。
燕齊大戰 ,燕先勝後敗,齊先敗後勝。
燕勝的原因是:1、君臣遇合,上下一心,同仇敵愾;2、採用了聯合楚、魏、趙、韓諸國的正確政策,使齊國陷於孤立的被動地位;3、能抓住有利戰機:齊湣王驕橫自恣,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於諸侯,造成齊國政局不穩。
燕敗的原因是:1、君王猜忌忠臣,不能舉賢任能;2、統帥騎劫寡思少謀而又驕狂自大;3、採用錯誤對敵政策,對齊人施之以殘暴,激起了齊國軍民的強烈反抗。
齊敗的原因是:齊湣王驕橫自恣,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於諸侯,造成齊國政局不穩,給敵國以可乘之機;
勝的原因是:1、全體軍民強烈反抗。2、敵國政策錯誤。
一、作者認為「文」與「氣」之間是什麼關系?「養氣」有哪些途徑?為什麼養氣能對學好語文有益?
作者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氣充滿在內心,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這種「氣」必須通過修養才能得到。作者列出了孟子和司馬遷兩個例子,就是指明要養氣,一要注意內在修養,二要注意外在閱歷。
「氣」是人的氣質和品格,對寫作有極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養氣」,內在充實,發為文辭,才可以達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二、本文是如何層層推進地展開論述的?這樣推進起何作用?
在構思方面,作者採用了由虛而實的寫法。文章以談作文體會為突破口,從作文談到養氣,從養氣談到增廣閱歷,從增廣閱歷談到向前輩學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見太尉,不從實處落筆,而從虛處發端,最終推進到求見對方的誠意,篤實懇切,寫來紆徐委曲,就這樣層層推進,展開論述,從而使文章搖曳生姿。
三、體會文章要在平穩中求變化的道理。
蘇轍散文以沖和穩健見長,但能在行文方面追求平穩中有波折、淡泊中見深邃的效果。在承接與轉折處,常常採用突接、暗轉的筆法,這可從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便可體味;在論說展開過程中,多用順筆,但有時又用逆筆反激一句,如第一段中舉孟子、司馬遷兩例論證觀點後,用一句反問加強語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第三段開頭也先從反面發問,再從正面說出求見太尉之意。順筆與逆筆相濟,使文章更見頓挫跌宕,一波三折。
一、 為什麼一封書信能產生如此深遠巨大的思想震撼力?
白居易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報任安書》所以激動人心,主要原因就在於文章自始至終充溢著真誠飽滿的思想感情。一是冤屈之情。二是痛苦之情。三是激憤之情。
二、 通過此信,請就司馬遷的人格、思想及其勇敢選擇,寫點感想。
三、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對兩千多年前的這句格言,你有何感想?
一、 有人以為,柳宗元寫作本文,不僅僅是為段太尉立傳正名,還與中唐時藩鎮割據的政治局面有所關聯。請談談你的理解與認識。
二、 在「勇服郭晞」一事中,作者從多個側面進行映襯,刻畫段太尉外柔內剛、勇毅見於平實之中的個性特徵。請聯系課文,作具體的說明。
三、 為何說本文敘事寫人「繁處不避細瑣,簡處不失要害」?
本文是柳宗元人物傳記中的代表作,作者選擇了主人公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現其剛勇、仁義及氣節凜然。全文不著一句議論,純用冷靜的筆調作客觀的記敘,繁處不避細瑣,簡處不失要害,而作者的揄揚褒貶則暗寓其中,很好地體現了「以備史乘」的寫作意圖。
一、 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你以為他的性格魅力何在?司馬遷是怎樣刻畫這一著名歷史人物的?
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表現在他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這兩大方面,司馬遷長於刻畫歷史人物,在本文中他通過人物之間的關系來揭示信陵君的性格特徵。
二、 侯嬴為什麼選在信陵君奪取兵權的`時機「北鄉自剄」?他的死表現了何種精神?
關於侯贏在信陵君到達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去理解。戰國時,士人交往的一條重要准則是「士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備矣」侯生就會成為「為知己者死」的士。
三、 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竊符救趙壯舉中的三個有功之人,作品都寫得呼之欲出,作者對這三個人物的描寫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對侯嬴作者採用詳寫的方法,除去以行動表現他的性格特徵外,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如他關於「竊符救趙」的主張;關於「奪晉鄙軍」的計謀,突出表現了他「忠於知己」的性格特徵。對朱亥文章是借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試探公子之外,與下文有關朱亥情節的多次敘述相照應,因此,全文有關朱亥的內容,看似閑筆,實則大有深意。對如姬採用插寫的手法表現其竊符報恩。
一、 本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語言中可以看出他堅貞自守、不甘沉淪的精神?
本文作於作者一生最後一次貶謫期間。文章通過對貶謫地黃州城外荒郊自己所建簡陋小竹樓中生活情景的描繪,抒發了由此引起的種種人生感慨。在這些感慨中,有落寞惆悵,也有忿懣不平。
從文章「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干、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 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吾聞竹工雲: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等語言中可以看出他堅貞自守、不甘沉淪的精神。
二、 分析竹樓在文中的象徵意義。
文章體現了作者對於「屈身而不屈於道」的高尚人格操守的堅持。末段,圍繞著竹樓之「易朽」與「不朽」展開議論,表達了這樣的象徵意義:竹樓的形質固然會很快朽腐,但貶居於竹樓中志士仁人們的品格境界卻是不朽的!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價值之所在。
一、 此詞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現在作者超曠的胸懷與豪邁的凌雲之氣。詞中,不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表裡俱澄澈」的邈遠景色,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間充溢著一種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詞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凈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詞人的純潔人格凈化了。二者渾成一體。並且,遭遇困蹇卻仍然光明磊落,甚至有能驅遣天地萬物,「盡吸西江」的豪舉,這就更加展示了作者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
二、 簡析這首詞物境與心境相交融的藝術特色。
詞的上片側重描寫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輝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傳達從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體驗。下片側重描寫心境。物境與心境互相映射,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三、「盡吸(挹)西江」三句的豪縱氣概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盡吸西江」三句中,作者以主人自居,請萬象為賓客,與大自然交朋友,大有調遣萬物的氣魄,極其豪放曠達,不僅使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據了畫面中心,而且充塞於天地之間,作者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在詞中得到了鮮明表現。
一、 本文歌頌了怎樣的感情?在當時,作者為什麼要歌頌這種感情?
本文歌頌了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至善至美的愛, 賣灶糖的老漢對小女孩的愛純朴、真摯,不求回報。 小女孩對賣灶糖的老漢十分依戀,像對親爺爺一樣。作者之所以要歌頌這種感情與她關注女性心靈天地、關注女性現實命運的創作風格有關,也與當時社會背景有關。
二、 本文的開頭先述說揀麥穗姑娘丟失的「美麗的夢」,這與後面所寫的故事有什麼關系?
前者是一個廣闊的大背景,在這個表面美好,實則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廣大農村婦女在愛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嘆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連自己都不自覺地就放棄了,就像那些農村姑娘一樣。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調(令人傷心、惆悵)。而後者表現的是一個具體的「個案」,表達的是一個天真爛漫幼女純真的愛心。對比描述兩種美夢的破滅,我們不難發現,兩種美夢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反差。
三、 找出文中人物對話描寫成功的地方,分析它們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娃呀,你要給我做媳婦嗎?」
「對呀!」
「你為啥要給我做媳婦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長大嘛!」……
這些對話將小女孩的天真無邪和老漢純朴、善良、 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徵刻畫得非常鮮明。
一、 作品通過鄉民的主觀視角描寫漢高祖還鄉場面,出現了哪些「誤解」?這樣描寫的特殊效果是什麼?此文突出的意義是什麼?
作品立足於平民百姓的主觀視角,先是對鄉里頭面人物反常的忙亂感到困惑,繼而對「喬男女」、「大作怪衣服」產生好奇,接下來自以為看破了真相,半是憤怒半是挖苦,最後歸於對「改了姓更了名」的指責。無知、誤解與真實情況雜糅在一起,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普通鄉民的心理世界;而在這個似乎充滿扭曲變形的世界裡,卻顯露出了漢高祖的真實面目。作者巧妙地使變形與真實相反相成,在調侃、幽默中透出犀利的批判鋒芒。
二、 作品中的劉邦是個怎樣的人?
流氓無賴
三、 作者對鄉民所持的態度是怎樣的?
本文借平民百姓之口,對劉邦盡情調侃、嘲諷,表現出對帝王的輕蔑。在封建專制統治下,作者有這種見識和勇氣,確屬難能可貴。
一、 請就上述三種解讀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 作品中是怎樣描寫嬰寧「笑」的音容姿態的?
「笑容可掬」、「笑語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隱有笑聲」、「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復笑,不可仰視」、「女又大笑」、「笑聲始縱」、「狂笑欲墮」、「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濃笑不顧」、「極力忍笑」、「孜孜憨笑」、「笑處嫣然」、「笑極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見人輒笑」……
三、 作品中是怎樣描寫圍繞著嬰寧的鮮花的?這些筆墨藝術效果如何?
嬰寧生長在花的世界裡,她手裡總是拿著花,她愛種花養花,她的言行幾乎都與花相關。人與花相映相照,處處充滿濃郁的象徵意味 。
四、 有興趣者,可把《聊齋志異•小翠》與本篇對照來讀,比較二者在情節與人物上的相似處。
一、 召公為什麼認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召公認為江河堵塞不通,就會引起決堤泛濫,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讓人民講話,也必然會引起類似江河決堤泛濫那樣的嚴重後果。召公的政治主張就是「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讓老百姓把話說出來,才是為政者的正確途徑。
二、 周厲王拒諫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給今人留下了怎樣的歷史教訓?
厲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拒諫的原因來自於他的暴虐兇殘、剛愎自用。他不僅認識不到危機,反而沾沾自喜,表現了他的殘忍和昏庸。這段歷史,卻是為了警告後來的統治階級(特別是最高統治者),應該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點,多聽聽底層社會的意見,天下才能長治久安。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一、文章如何說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從理論上直接闡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結果必然是「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這樣做簡直就是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這樣說明逐客的弊病,一針見血,抓住了要害。這個結論對於雄心勃勃的秦王來說,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鋪陳部分,並說明其表達的作用。
本文採用了鋪陳的手法,說明客卿之功。事實勝於雄辯,在第二段作者列舉了歷史上四位國君與當今秦王的大量事實作論據,第三段作者詳細鋪述秦王重外物輕人才的事實,文氣飽滿,大大增強文章說服力。
三、舉例說明本文所採用的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之後,即反復採用正面論述和反面推理相結合、正反對比的方法進行論證。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實是正面論述,「向使」句以下轉入反面說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異國之物」與用人上的「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形成對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與秦王卻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對比。
一、 《別賦》所寫,都是類型人物的共同心理,為什麼讀者卻仍能感到生動、具體而形象呢?
離別是人生總要遭遇的內容,傷離傷別也是人們的普遍情感。江淹的《別賦》擇取離別的七種類型摹寫離愁別緒,有代表性,並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時戰亂頻仍、聚散不定的社會狀況。
二、 體會作品語言的音樂之美。
《別賦》的文飾駢儷整飭,但卻未流入宮體賦之靡麗,亦不同於漢大賦的堆砌,清新流麗,充滿詩情畫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盤,千古傳誦。
三、 今天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離別?
一、 本文是六朝駢文的代表作,請你談談它在辭藻、對偶以及用典方面的特點。
《哀江南賦序》的文字,以四、六句為主,節奏感很強,善於調度變化,句式靈活,又善用虛詞勾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表現了極強的構造能力。像「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荑斬伐,如草木焉!」對偶中間用散句,縱橫自如。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善於化用舊典,每一個簡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聯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風格。但由此也使文章變得艱深難懂,且難免也有生硬的地方。
二、 中國古代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人或讀《哀江南賦》後,譏庾信改仕北國,是為「無恥」(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題〈哀江南賦〉後》)。請從歷史的角度,談談此篇序文的故國鄉關之思及其內心悔恨,是感情真摯,抑或矯揉虛偽?應如何正確認識?
三、 高聲朗讀此文,細心體味駢文的語言節奏音樂美及其內在激情的關系。
一、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命觀?
生命生生不息,不斷繁衍、轉換、循環、再生。
二、本文用一滴水貫穿全篇,談談你對這種結構方式的看法。
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時候「發現了一隻黑黑的眼睛」,這一情景的安排別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間的隱喻關系。
三、作者怎樣描寫「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時的感情?
她嫌他比自己死的早,把她給丟下了,一滴眼淚也不肯給予他。
一、 結合本文,談談施韋澤所主張的生命倫理學的基本特色。
只涉及人對人關系的倫理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所有生命共生共存的關系中建立起來的倫理才具有充分的倫理動能。
二、 應該怎樣理解「我們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們之中」?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賴於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價值。
三、 本文作者所希望的「自然律與道德律」的理想關系是什麼?
理解生命、敬畏生命,與其他生命休戚與共,使作為自然力的上帝與作為道德意志的上帝、愛的上帝統一起來。
一、 有人認為,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哀而不傷」,請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
詩中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卻「哀而不傷」,並不頹廢與絕望,正是由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種欣慰。
二、 「月光」是否是全詩的靈魂?為什麼?
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講,月亮都是控引全詩筆墨運行的軸心,是統領全篇的靈魂。
三、 本詩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雲、月亮的移動、鴻雁、魚龍等
⑥ 大學語文的答題技巧
一、明確目標.有的放矢.
命題是自學考試的核心,是實現專業考試計劃規定的專業標準的關鍵.對考生而言,首先就要了解命題的原則與要求、題型、試卷的難易等等相關考試信息.在些基礎上把握考試重難點,確定考試對策,這樣復習才會有針對性的進行,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進行總復習前,最關鍵的就是明白《大學語文》考什麼,圍繞目標才能針對性制定復習策略.依據大綱,《大學語文(本、專)》題型共有五種類型:即單項選擇(20分),多項選擇(10分)、詞語解釋(10分)、簡析題(30分)、作文(30分).可見,復習的重點可放在作文和簡析題上,這兩項分數的高低,關繫到考試的成敗,但不能忽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
其次,考生如有可能應取得歷次考試試卷.這既可熟悉題型,了解試題難易度,又可作為自測、練習之用,找出差距,盡快補缺補漏.由於自學考試試題大都來源於試題庫,試題一般都覆蓋到考試大綱的各章,題量也比較大.根據考試經驗,歷次考試的試題,大都出自試題庫或者與其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考生了解試題庫的題型,可以大大增強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熟悉題型.尋找策略.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復習時了解考試題型,並輔之以有效的練習,才能加深印象,鞏固所學知識,收到最好的效果.
1.單項選擇
這部分20分,共20個小題,是考試中最容易拿分的題型了.因此考生應盡量做到不失分.單項選擇主要考文學史知識,如作家生平、作品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中心論點、主要內容、表現手法、修辭手法、文章體裁等等,四選一,無論知不知道,都有25%的機率選到正確答案,相對容易得分.答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自己的識記,直接選出正確答案,既省時又有把握;二是把握不準時應採取比較的方法,排除篩選,確定唯一正確的答案.如2001年4月份全國自考大學語文(本)第9題:
李廣死後,「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對刻畫李廣形象來說,這種表現方法是
A、鋪墊反托B、對比反托C、側面烘托D、象徵暗示(答案:C)
這道題考的是遷移能力.考生並不一定要熟悉原文,只須運用平時所學知識就可以做出正確答案.
2.多項選擇
這部分共5題10分,多考綜合比較的內容,在5個答案中選擇2至5個正確答案,多選、錯選、漏選均不得分,難度較大.考試內容與單項選擇題差不多,只是在答案的設置上更多一些,主要是看考生掌握知識是否全面,這是平時是否用功的最直接證明.答題只能根據自己對教材知識點的熟悉掌握,採取比較法、排除法一一甄別,憑感覺來猜題、押題是行不通的.以2001年4月份全國自考大學語文(本)為例:第21題「下列文章,總體上運用對比方法來表達主旨的有()」、22題「下列作品中通過對話形式展開的有()」、第23題「下列詩篇屬於用樂府舊題的有()」、第24題「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中運用白描手法的詞句有()」第25題「魯迅《風波》的主要藝術特點有()」,這五道題都有一定的難度.21、22、23題考藝術手法,23題考文體知識,第25題考藝術特點.根據這些考試內容,考生在復習時就要注意從這幾個方面去把握重點課文.
3.詞語解釋
這部分共5題10分,以古文中的詞語為主,兼考現代文的疑難詞語.答題必須在理解全句的基礎上,對應直譯,然後落實某一個詞的意義,務必准確、簡潔、切不可寫幾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魚目混珠.如2001年4月全國自考大學語文(專)第29題要求考生解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中的「用以興」的意思,要求考生復習時比較細致.總體而言,這也是比較容易拿分的題目.
4.簡析題
這部分約3至5題,共30分,考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一般的出題方式是先給出一段文字(字數一般不會超過200字),然後根據文段來設計問題.2001年起考試的文段不再局限於教材.考試文段主要是現代文(包括現代小說、戲劇、散文、科技說明文等)片段,古文片段,古典小說、戲劇片段、古體詩現代詩等等.主要是考文段主題、內容、藝術手法、修辭手法等等,出題方式比較靈活,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鑒賞能力.答題應採取還原課文,句不離段的思維方法,結合課文的「提示」啟發思路.一定要弄懂內容,摸清提問的角度,針對性回答.答案總的要求是越簡明准確越好,而不是內容答得越多越好.
2001年4月份全國自考大學語文(本)共考5題,第36、39題是古文片斷(莊子的《秋水》和鄖道元《三峽》);第37題是古典小說片斷(《紅樓夢》寶玉挨打的情節);第38題是現代文片斷(《刁檻》);第40題是古體詩(李白《度荊門送別》),考試內容相當全面,要求考生對各種文體都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
5.作文
作文30分,佔分比例大.若出現大的失誤,將導致考試不及格,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作文主要考核考生的思想修養、語文水平、綜合分析和運用的能力.作文總的要求:主題鮮明、材料充實、結構清晰、表達得體、語言通暢、標點正確、書寫工整、行款規范.寫作時要注意把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綜合材料和典型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結合起來,搭配使用.這樣既可避免角度單一,缺少變化,又可滿足作文的字數要求.歷屆考生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文體混淆、文不對題、論點和論據脫節、字數不足、內容未寫完、字跡潦草等,這些應引起重視,加以避免.根據歷次閱卷經驗,考生要拿高分有幾條必須注意:
一是要書寫工整.字跡對閱卷老師的影響是潛在的,但卻異常重要,無論你寫得多好,如果字跡潦草,你的作文成績必將大打折扣.
二是要注意作文的開頭和結尾,要分段,每段開頭最好採用段落中心句的寫法,這樣可以做到層次分明,老師一看就明白你的意思.作文最忌全文混亂,尤其是不習慣分段的考生必將失去很多分.
三是一般而言,除詩歌外,考試時不限文體,考生一定要寫自己擅長的文體.如果是寫議論文,開篇一定要鮮明地提出論點,文中不妨多用一些名言警句;如果是寫記敘文,切忌平鋪直敘,結尾要有意味.
三、對症下葯,把握要點
上面把《大學語文》的基本題型和考試內容做了一個基本的梳理,便於考生把握考試重難點,以便加強復習的針對性.現在再談談復習的重點和方法.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復習.
1.梳理文學史,掌握文學基礎知識.
《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內容廣泛,篇目繁多,基本涵蓋了中國文學各個階段的作品.考生在總復習時應通曉中國文學發展歷史,熟悉不同時期文學發展的流變,以文學發展為經線,以作家作品為緯線,識記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在頭腦中構建清晰的中國文學發展輪廓.這樣考試時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梳理文學史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注意關鍵性句子.考試所涉及內容一般都在課文前的作家、作品介紹中出現過.因此考生在閱讀課文時,不能輕易放過這部分的介紹,應該用心閱讀,認真記憶.其中一些關鍵性句子正是要掌握的文學史常識.如「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狂人日記》、《阿Q正傳》是他小說的代表作」.又如「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唐宋人大家』之一」等.
二是要掌握有關辨析作品文體,掌握文體基本知識.《大學語文》按文體分為四個單元,即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詩詞,每一單元後都附有文體特點介紹.考生應認真研讀,著重掌握各種文體的特徵.如議論文的「三要素」、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立論和駁論;記敘文的「六要素」、線索、敘述方式、描寫方式;說明文的種類、順序、結構和八種說明方法;詩詞的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古體詩、近體詩格式等.掌握這些文體特徵不僅有利考試答卷,而且對作文的審題和寫作都有很大幫助.
2.熟悉作品內容,讀懂作品.
根據考試大綱,考試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不會超過課本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識,因此,仔細閱讀課文是異常重要的.在閱讀作品時,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熟悉作品,弄清作品主要內容.
對現代文來說復習時,復習要圍繞提示,分析課文的結構和內容.結構包括文體、段落、層次、線索、順序、開頭、結尾等;內容包括寫作意圖、時代背景、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等.對文言文來說,復習要緊扣注釋,讀懂課文,尤其是文言文,一定要一字一句地摳,掌握常用實詞和虛詞、意動和使動用法、詞類活用及被動句、倒序句、判斷句等每課都讀懂弄通.只有這樣,考試時就能成竹在胸,迎刃而解.
在考試中,經常圍繞著作品的主要內容來出題.例如2000年4月《大學語文(專)》其中一題是:
下列對《廉頗兩相如列傳》情節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澠池之會、完壁歸趙、將相和歡;
B.澠池之會、將相和歡、完壁歸趙;
C.完壁歸趙、將相和歡、澠池之會;
D.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
又如2001年4月份大學語文(本)第2題:
司馬光指責王安石新法是「生事,王安石在《答司馬諫義書》中駁斥這一指責時,所依據的主要理由是
A、新法是「受命於人」;B、新法是「辟邪說,難壬人」;
C、新法是「為天下理財」;D、新法是「舉先生之政」,
這都是考學生對作品主要內容的把握.
第二,理解課後「提示」和課後習題,注意作品的藝術手法.
這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作品藝術特徵、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論證方法、說明方法等等.考試中的這類題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功,要求考生理解、掌握並能熟練運用.要做好這類題,考生要特別注意課後的「提示」對課文中的寫作方法的歸納.如2001年4月份《大學語文(專)》第1題:
《科學的春天》中,作者論證「科學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時,用了「嫦娥奔月,龍宮探寶,《封神演義》上的許多幻想,通過科學,今天大都變成了現實順」作為根據,這里所用的論證方法是
A.演繹法;B.歸納法;C.對比法;D.類比法.
又如2001年4月份大學語文(本)第10題:
《張中亟傳後敘》在寫作上的最大特色是
A、抒情和議論並重B、議論和敘事並重
C、敘事和抒情並重D、敘事和描寫並重
這些題的設計,就是考課後「提示」和習題的內容.
3.詩詞的背誦和詩詞名句的理解.
根據考試大綱,考生在獲得大學學歷前必須掌握並背誦一定量的古代優秀詩詞作品.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每年的考試也必然會考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背誦.如2001年4月份全國自考大學語文(本)第18題:下列詩句中,出自劉禹錫《金陵五題》的是
A.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蟹洲;
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D.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2001年4月份全國自考大學語文(本)第19題:下列詞句具有哲理意味的是
A、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
C、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D、月有陰晴圓缺.
這些都是古典詩詞的名篇佳作,考生在復習時要千萬注意,不可似是而非.
4.寫作基礎知識.
寫作基礎知識既是前面選擇題考試的直接內容,而且間接影響作文的寫作.這些知識,主要集中在課文單元結束後的文體知識及寫作知識的介紹上,如《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等.歷年來的考試針對文體知識出題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直接考文體知識;其二是要求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從這幾年的試卷看,第二種情況出現較多.如2000年上半年有一題:
下列文章中,屬於說明實體事物的科學小品是
A.《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
B.《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C.《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D.《統籌方法平話引子》
考生只要弄清哪幾篇是實體事物說明文,哪幾篇是抽象事理說明文,考試時就可胸有成竹.當然,如果考生對文體的理解比較深刻,作文自然就不會離題,易寫出優秀的作文來.
⑦ 大學語文課後題答案
燕園,自考題,一考通的練習冊,(注意是練習冊,不是卷子)裡面就有,你可以到書店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