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一、平心靜氣審題,切忌粗心。
在解答閱讀題時,千萬不要慌,要靜下心來,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先從容易的入手,逐漸的打開思路。
二、仔細研讀語段,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通常閱讀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採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後讀短文,最後尋找答案。對文章後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三、巧妙藉助"原話",確定解題空間。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的文章中來,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翻譯,再換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題目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語文試題的開放性要求試題答案能,自圓其說,答案最佳。漢語詞彙如此豐富,感**彩如此濃烈,因此在閱讀的時候,要仔細認真、深入分析,回答問題時,對於遣詞造句要仔細揣摩、反復推敲,根據不同體裁的特點,不同的語境,要准確的使用詞語。
四、選擇適當方法,答題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閱讀理解題時還是有一定方法可尋的,我們在教學時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類型的題目,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解答。我這里大致總結為4種。
1、置於語境。即將問題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適用於"理解詞義;理解含義深刻句子;找近義詞、反義詞體驗情景等。
2、體驗情景。就是讓學生與作者進行角色互換,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並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適用於問答以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題目。
3、聯系生活。即從文本中跳出來,把思維的范圍再擴大,想想與此有聯系的東西:如學過的課文、知識的積累、生活經驗是否可幫助自己解題。此方法特別適用於談自自己的感想、體會或者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類題目。
4、結合中心。這是解答閱讀題最不能忽視的一種方法。從文章中心出發來思考每一個問題,答案就有了落腳點。
一般來說,"置於語境"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遇到題目首先考慮運用這種方法思考;在運用置於語境的方法仍然無法解答時可用"情景體驗"這種方法來思考;如果運用前幾種方法仍無法解出題目,就可運用"聯系生活實際"這種方法來思考問題,以求得到比較准確的答案;"結合中心"是思考問題時時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結合中心來思考問題,回答才會對路子。
所謂"言之有理"就是讓學生根據問題能夠說一個所以然來,能說一個道道來,或謂之"自圓其說"。只要學生言之有據,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時學生要注意組織規范語言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復羅嗦,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五、合理控制答題時間,先易後難。
首先應瀏覽閱讀理解的全文,了解閱讀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後,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閱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閱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碰到閱讀理解的難題時,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果斷舍棄,以免影響解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後,如有剩餘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責任編輯:殷朴夫)
㈡ 語文閱讀大全及答案
語文閱讀大全及答案
1,主旨:文章表面看講述的是收藏書畫,實則是講專的是正內涵則屬在藏畫之外,那就是人與人之間 的信任,即坦誠、守信。談歌讓我們從 畫之絕品 感受 人之絕品 ,鑄造我們重信義、守諾言的高尚人品。 2,起到了一個為後文便於展開的鋪墊作用。 3,體現了劉三爺自知不久於人世,毅然將交於懂行善待之人使其能繼續流傳下去也不被自己將來帶進墳墓而失傳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質。 希望幫得到您。1,主旨:文章表面看講述的是收藏書畫,實則是講的是正內涵則在藏畫之外,那就是人與人之間 的信任,即坦誠、守信。談歌讓我們從 畫之絕品 感受 人之絕品 ,鑄造我們重信義、守諾言的高尚人品。 2,起到了一個為後文便於展開的鋪墊作用。 3,體現了自知不久於人世,毅然將國寶交於懂行善待之人使其能繼續流傳下去也不被自己將來帶進而失傳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質。 希望幫得到您。
㈢ 求初中語文閱讀題和答案
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一食或盡粟一石(食 ) (或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策之不以其道(策 ) (4)執策而臨之(臨 ) (5)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 2、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馬悲慘處境的句子是 , 3、文中「嗚呼」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答: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痛恨。4、如果想成為「千里馬」,你認為最需要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各是什麼?請結合文本與現實生活談談看法。答:主觀條件:把握機遇,自強不息;客觀條件:適合成長的環境,識才愛才用才的伯樂。5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3分)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6.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託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或「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2分)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1)世有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2)然後有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3)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同祇 只是)( 辱沒 )(4)駢死於槽櫪之間( 兩馬並駕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稱也 (憑,憑借)(著稱) (6)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吃沒)(7)食馬者(通「飼」,喂)(8)才美不外見(才能,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顯露)(9)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樣)(10)或盡粟一石 (有時) (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確的方法)(12)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通「才」,才能)(1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鳴叫)(通曉)(14)執策而臨之(拿著馬鞭子 )(面對 )(15)其真不知馬也(識別,了解)3、從文中找出三個通假字並釋義。食馬者(「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寫。(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11)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12)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6)寫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8)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為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5、本文採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千里馬」指 人才 ; 「伯樂」指 善於識別人才的人 ; 「食馬者」 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治者 。6、第—段文字說明了什麼?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8、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10、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11、第三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12、第三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13、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1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1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略16、作者以千里馬喻人才,從文中千里馬的遭遇來看,人才展現才華最需要的是什麼?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沒有遇到伯樂,怎樣才能避免「駢死於槽櫪之間」,最終能以「千里稱也」?首先,馬必須調節自身條件與跑步情況的比例,盡可能在吃不飽的情況下,跑出與常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勝一籌的速度。千里馬最終成功了。顯然,策不以道,食不盡材,鳴不通意的境況,才是真正考驗千里馬的素質時。17、對對聯。 上聯:無才難做千里馬 下聯:有志可成萬里駒18、分別概括1、2、3層的層意: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20、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2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22、結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23、清代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所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兩種方法不一致,《馬說》中通過伯樂發現人才;而龔自珍表現的人才選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選拔。24、古往今來,許多懷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筆調,抒寫出自己心中的憤慨並流傳為千古名句。請你寫出你熟悉的兩句,並標明作者和出處。 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滿江紅。詠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25、讀完本文後,你認為伯樂應具備怎樣的才能?請聯系你自己的讀書實際,列舉一位大家熟悉的伯樂,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的事跡。伯樂必須具備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賢,要善於發現並重用人才。如:齊桓公發現並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起來。26、伯樂和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你的看法?可舉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如:我認為千里馬更重要。因為社會發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馬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發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沒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奧秘
㈣ 語文閱讀題的原文和答案!!!急!!!!!!
閱讀喬葉的文章《陽光地帶》,完成l6—21題。
陽光地帶 (喬葉)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上班回到家。看見母親正在曬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曬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來,曬在了晾衣繩的兩端,吃過午飯,我便上班去了。
③下班回來,我一進家門,便看見了我的被子。與中午不同的是,它們已經被曬在了陽光最好的地帶,夕陽將雪白的被裡鍍上一層淺淺的金色。而母親的被子卻寂寞地呆在晾衣繩的兩端,房屋的陰影默默地在它們身上畫著單調而規財的幾何圖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撫摸了一下,它們是溫暖的。
⑤它們當然是溫暖的,溫暖如母親的手心。
⑥我又撫摸了一下母親的被子,它們是清涼的。
⑦它們當然是清涼的,清涼如母親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忽然呈現出往昔的許多情節:家裡質地最好的那條床單,方位最佳的那個房間,開得最漂亮的那盆鮮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盤萊,甚至吃飯時圖案最精緻的那隻碗……
這些事物如我身處的這段陽光地帶一樣,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對於母親來說,這些情節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暫而漫長的征途上,給你快樂的也許是你的朋友,讓你美麗的也許是你的愛人,令你充實的也許是你的事業,但是,使你溫暖的必定是你的母親。她用她的手背為你阻擋著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風霜,也用她的手心為你釋放著綿綿不絕的溫暖陽光。
⑩母親是永遠的陽光地帶。
16.第③段畫線句的字里行間飽含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17.第⑤⑦兩段都運用了_______的修辭手法,其中「溫暖」和「清涼」的兩層意思,第一層的意思是指_______,第二層的意思是指_______,這兩段和下文_______相呼應(標明哪一段哪一句)。
18.第⑧段作者連用5個「最」的作用是? 答:
19.第⑨段中為什麼說「這些情節不是偶然」? 答:
20.文中多次寫到「陽光地帶」,它們有哪幾層意思?在全文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1.結合文章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和你的實際生活感受,仿照第⑧段畫線句的句式,把省略的內容再補寫兩句。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6.為母親為了給「我」溫暖而犧牲自己、甘願忍受清涼而深深地感動和幸福。 l7.比喻第一層:被子的溫度第二層:「溫暖」指母親對我的關愛,「清涼」指母親為我擋住風霜承受的艱辛第⑩段第②句 l8.突出或強調了母親對「我」的愛的偉大和無私 l9.說明這是母親愛我而特意安排的,突出了母親對我的愛凝聚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20.①陽光充足的地方;②母愛的溫暖。 文章主題的象徵。全文的線索 21.示例:家裡最舒適的那張床;書房裡最寬大的那張書桌;衣櫥里美麗的那件衣裳;書桌旁最明亮的那盞台燈……
㈤ 語文閱讀題答案
1因為母親怕卡羅納傷心,想起他的母親,我明白了不能在卡羅納面前享受母 愛,這樣對他來說是一種傷害 2讀懂了要為他人著想,不能只顧自己。 多給我分
㈥ 求語文閱讀題要文章和答案 !!!!!!
你得發來問題呀!
我是採納了別人的意見!
朱自清《春》閱讀答案
桃樹、回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答,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這一段答案。
題目為:
1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2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與那兩句話相照應?
3這句話採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答案
1.春天裡繁花盛開,生機勃勃的景象
2.「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3.擬人,比喻
㈦ 一些語文閱讀題和答案
1.用簡潔的語言在橫線上寫出主要故事情節。(2分) ⑴ → 議種癟種 → ⑵ → 給兒新生 答:⑴挑種種地 ⑵種下癟種
2.閱讀下面句子,聯繫上下文,探究括弧中的問題。(4分) ⑴他把那些癟種子一一挑了出來,只揀飽滿的種子種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農民對癟種子怎樣的態度?) 答:冷落(「漠視」或「拋棄」)。
⑵這雙靈性飛舞的眼睛,觸動了農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誇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
(農民為什麼要做出「既誇張又慈愛的姿勢」?)
答:讓城裡人的兒子看到他對癟種子有著很高期望,也是農民被觸動後的行為表現。
3.文中的農民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形象?(3分) 答:農民是一個寬厚友善、知錯就改、有責任心的父親。
4.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稱莎莉文老師為「再塑生命」的人。你覺得文中誰是農民兒子「再塑生命」的人呢?並說明理由。(2分)
答:示例一:我覺得是農民,因為是農民花去了所有的積蓄為他安最好的假肢,讓他發芽、開花、結果,給了他成長的力量。
示例二:我覺得是城裡人父子,因為是他們促使農民改變了想法,才讓他有了發芽、開花、結果的希望。
5.選文的標題「弱種子也要發芽」有什麼深刻含義?(3分)
答:用「弱種子」喻指存在某種缺陷的生命,小說以「弱種子也要發芽」為題告訴讀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長的權利,不能被剝奪;也喻勸人們要呵護「弱種子」,使其發芽、開花、結果。
㈧ 求語文閱讀題和答案
近年來,隨著高考語文試卷文學性的強化,散文這種文體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許多感情真摯、文學色彩濃郁、富有時代氣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題者的首選材料。從1998年高考開始,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類連續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題型變化不大,難度逐步降低。但從學生的解題情況看,得分率普遍較低,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學生並不完全明確,以致訓練無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學生未能熟練掌握,以致解題跟著感覺。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試圖結合近幾年的高考散文閱讀題,談談此類試題的測試要求與解題技巧。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中,要求學生「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並提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三項九條具體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屬文學作品閱讀,它在高考測試中究竟有哪些具體要求呢?請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閱讀有關試題。
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A項考查學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其他四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既考查學生對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內容的分析歸納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4題(題略):不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語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鑒賞能力,還考查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僅僅觀察這些散文閱讀賞析題,就可以發現,高考測試除了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外,還要考查學生初步鑒賞評價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綜合」包括七條具體要求,是閱讀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層級分別屬於B級和C級。而「鑒賞評價」包括兩條具體要求,要求學生能對所給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說,對其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初步賞析。這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較高的一種能力要求,能力層次屬於E級。學生明確了以上這些要求,在平時的復習訓練中就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拓展散文閱讀,有意識地提高「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的能力。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表現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點來思考有關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題的解答還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貫穿文章始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雖散,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必須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展開。因此,閱讀散文,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宏觀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從而讀懂作者的感悟,領會文章的主旨。高考試卷中的散文閱讀幾乎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命題。
例如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話說知音》這篇散文是以作者對知音的獨特感悟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誼,但對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彈琴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伯牙依舊應該演奏出那「震撼人們靈魂的」「美麗動人的樂曲」,並「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說,伯牙高超的演技來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輕易放棄呢?因此,本題的答案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為失去鍾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葉聖陶先生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組織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結構就是它的思路的具體展現。高考試題常常通過對作品的結構進行設題,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閱讀散文,要善於捕捉文中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語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脈絡。
例如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1)作者為什麼吃驚?(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麼悵然?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必須結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為什麼看到玉簪花「探出頭來」就吃驚呢?該句後面用「先是」作標志,對其作了回答,那就是「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至於「悵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讓人心裡警惕著」和第六段中「總是在不安的焦慮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歸納整理,可得答案「收獲季節還兩手空空」。
三、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閱讀命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言進行鑒賞。鑒賞散文的語言,只有聯系文章的主旨,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細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也是閱讀散文的基礎。
例如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義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義。
《門》這篇散文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要解答「開門」和「關門」的含義,就必須通觀全文,理清文章的脈絡,找出相關的信息。文中說「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據此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義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義,相關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著某種未知的情趣,某種進入新的時刻的感知和人類繁瑣儀式的一種新形式」,「它包含著人間至樂的最高閃現,即使在悲傷之際,一扇門的開啟也許會帶來安慰……」,但歸納起來,「開門」的最主要的含義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展」。
四、正確鑒賞散文的表達技巧。
散文的寫作,一般都很講究表現手法的恰當運用,如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烘托對比、虛實相生、象徵手法、修辭技法等等,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鮮明突出。高考試題通過對這些技巧的鑒賞,可以直接透視學生的閱讀品位。所以,閱讀散文還要注意鑒賞常見表達技巧的表達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這道題就是考查學生對散文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的。《長城》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在於將長城擬人化,便於作者直接與長城對話,便於作者抒發感情。至於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是因為「它」之前說的是「由是人們發現:邊牆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這里變換了視角,是通過人的眼光來看長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所以這種變換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組織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一直以主觀性測試為主,題型基本不變,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識點上略有不同。從試題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問題看,難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多數問題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應、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這就告訴我們,回答問題要善於從原文中抽取關鍵語句,並根據題目要求進行適當整合,這樣才有可能寫出精練確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此題重點考查學生散文閱讀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首先要能從原文第一段中找出「鄉土情結」的定義:「每個人的心裡……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煉出海外遊子與鄉土情結關系的幾點交叉:一個是離開故鄉的「時間因素」,一個是海外的「空間阻隔」,一個是對故鄉思戀感情的「久而彌篤」。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點:「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過,要寫出答案中的另外兩點,還必須考慮結構、主題等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