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科學集體備課情況

科學集體備課情況

發布時間:2021-01-26 10:15:58

① 小學五年級科學集體備課

??不明白你說的什麽意思

② 什麼是導學案

導學案:就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用於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討、優化發展。

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配合教師科學的評價,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自主發展的路線圖。

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將知識更新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潛移化。按照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將學習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間的發展和聯系,在先學後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其實施的高級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導學案實施的基礎目標是促進學生高效的掌握知識,為後續學習奠定文化基礎,在導學案的實施中要兩級目標並重。

(2)科學集體備課情況擴展閱讀:

導學案的組成: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學習內容、學習小結、達標檢測、學習反思,共設置八個環節。體現四個特點:

1、問題探究是導學案的關鍵。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並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理論闡述中掌握問題的關鍵。

2、知識整理是導學案的重點。初步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3、閱讀思考是導學案的特色。學生通過閱讀,養成習慣,形成能力,獲取知識。

4、鞏固練習是導學案的著力點。在探索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

③ 科學組集體備課《熱是怎樣傳遞的》教案

科學組集體備課《液體的熱脹冷縮》教案
《熱脹冷縮》是原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冷與熱》單元的內容。教材共設計了4個活動:1、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2、其它液體也熱脹冷縮嗎;3、空氣是否熱脹冷縮;4、觀察固體(銅球)的熱脹冷縮。4個活動內容安排了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第一、二兩個活動,第二課時解決第三、四兩個活動。

新教材把這塊內容放到了五年級下冊,把《熱脹冷縮》課文中的前面兩個活動單獨區分出來,形成了現在的《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結構更加清晰。

第一個活動——觀察水的體積變化,主要是引導學生根據觀察時遇到的問題來改進實驗裝置,以及利用這個實驗裝置來探索水的熱脹冷縮性質。

第二個活動——其他液體也熱脹冷縮嗎?則通過這個裝置來研究更多的其他液體,看看它們是不是也熱脹冷縮,目的是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向著更廣闊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是對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培養。最後得出「許多液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的科學概念。

設計思路

科學來源於生活,談話時,我選擇了一個生活情境:熱牛奶時牛奶溢出現象。一方面為本節課的展開鋪墊了基礎,另一方面又引導學生去關注平常的生活現象。

在具體觀察水在受熱與受冷時體積的變化過程時,利用上節課的實驗裝置發現現象並不明顯,讓學生感受到設計一個好的實驗裝置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展開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的討論,學生就非常願意參與了。

在討論改進好實驗裝置後,這時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已經完全被調動了,探究水在受熱、受冷時體積的變化也已水到渠成。在這個實驗的觀察、交流活動中,讓學生真正發現水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在受冷時體積會縮小,這種變化我們稱之為水的熱脹冷縮。

水會熱脹冷縮,那其他液體呢?這樣的問題延伸是體現思維的嚴謹性的。在觀察水的熱脹冷縮後,組織展開其他液體如:牛奶、油、醬油、醋、茶等的探究。了解更多的液體都會熱脹冷縮。

課的最後,考慮到在研究完液體的熱脹冷縮後,教材後續的安排是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怎麼樣實現前後的知識遷移呢?我特意安排了最後一個「噴泉實驗」,利用學生的裝置,稍加改動,讓紅水噴出來更明顯。學生心裡就會思考:怎麼剛才我們自己做的時候沒噴的這么厲害呢?怎麼會事?……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下節課,老師還可以就此現象的分析,進入對空氣熱脹冷縮的探究。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改進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實驗裝置的過程。

2、經歷用此裝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醬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的過程。

科學概念:知道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醬油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這種現象叫熱脹冷縮。

科學情感:從水到其他的液體的探究,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探究態度。

教學重點:利用改進後的實驗裝置探究水、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改進實驗裝置。

教學准備

學生材料:裝有紅水的實驗裝置每組一個,冷水杯一個,熱水杯一個,裝有其他液體的杯子一個,記錄表一張。

老師材料:牛奶一盒、上節課的實驗裝置一套、學生材料一套、噴泉裝置一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熱牛奶

1、天氣冷的時候喝牛奶,我們會把牛奶連盒子一塊在熱水裡熱一熱,你有沒有試過?有沒有什麼奇怪的發現?

2、有時候,我們忘記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熱。在熱的過程中,牛奶會怎樣?思考過是什麼原因嗎?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一、復習引入

1、復習前一節課的「試管氣球皮實驗」,如果把一個放在熱水裡,另一個放在冷水裡,會有什麼現象?師也可以再次演示。

2、問:水在受熱或受冷後,體積會怎樣變化?我們能清楚地觀察到這種變化嗎?

二、改進「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的實驗裝置

1、師:這個實驗裝置實驗現象不夠明顯!能不能把這個實驗裝置改進一下?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體積確實變大了。

2、小組里討論一下。(師下去了解學生情況)

改進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點紅水。

改進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顯,可以用塞子和細管。這樣水的體積只要增加一點點,在細管里就會上升一大截。

改進方案三:水溫差明顯一點。

……

3、當提到改進方案二時,出示錐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滿水,滴上紅墨水。

三、水的熱脹冷縮實驗

1、過渡:這個實驗裝置老師已經給大家准備好了,現在還缺少什麼?(熱水)熱水老師來給大家倒。

2、師述實驗步驟:1、拿到熱水後,先把裝置放在熱水中加熱,觀察水在受熱時的體積變化。

2、然後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卻,觀察水在受冷時的體積變化。

3、注意重復實驗、觀察,並記錄現象。(記錄紙在抽屜里)

清楚了嗎?准備好了嗎?請材料員依次上來領取這個實驗裝置。(師同時開始倒熱水)

3、實驗交流:在剛才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現象?結合學生交流結果師板書。(表揚深入觀察、思考的小組)

4、小結:師:水受熱時體積膨脹,水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同時板書課題「熱脹冷縮」。

5、師出示兩杯冷、熱水,把兩個裝置分別放入,問:你能從這個裝置上判斷出哪杯水更熱嗎?為什麼?

四、其他液體也有熱脹冷縮現象嗎

1、過渡: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麼其他的液體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

2、逐一出示:醋、醬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問:它會熱脹冷縮嗎?

3、師單獨拿出一種如:醋。問:要知道醋到底會不會熱脹冷縮,怎麼研究?

在學生發表意見後。師述:這個裝置還可以用,但在裝的時候該注意哪些問題呢?(灌滿、密封、小心倒出…)請材料員用紅水的裝置來交換材料。生在裝的時候,師添加熱水。

4、小組實驗並觀察記錄。

5、交流反饋實驗結果,師小結板書。

6、小結:這些液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五、延伸探究

1、師演示噴泉實驗。剛才大家做過這個紅水的熱脹冷縮實驗,老師也來做一次。

(師的裝置,裝半瓶紅水,這樣會因為空氣的作用干擾實驗)

在學生驚叫過後,問:你有疑問嗎?

2、留下疑問:為什麼老師的這個裝置熱脹的現象會這么明顯呢?我的紅水怎麼會噴的這么高呢?(因為裡面有很多空氣,空氣也會熱脹冷縮,而且更加厲害,就把紅水擠出來了!)

④ 如何將教育教學工作成績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一、教學研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師資水平不能與之相適應,因此,加強教學研究,盡快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隨即提上了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議事日程。

1952年3月18日,國家教育部頒布《中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中學各學科設教學研究組,由各科教員分別組織之,以研究改進教學工作為目的」。此後,教學研究活動的組織機構和活動形式開始走向健全和完善,活動內容漸趨全面、深入,教學研究氛圍日漸濃厚。

(一)活動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主要採用集體備課,舉辦觀摩課和公開課,開展相互聽課評課,召開經驗交流會和定期的業務例會等教學研究形式。1949年10月,學校《冬季教學計劃》第一次提出「集體備課」教研形式。在同年的《十一月份工作月報》中又具體提出集體備課的程序:「每次輪流,先由一人談完,別人再作補充。」此後,「集體備課」逐漸成為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學研究活動形式之一。

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和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期間,正常的教研活動受到沖擊。直到1961年秋,山東省教育工作會議在煙台召開,學校工作中心重新轉移到教學上來,教學研究工作才得以重視和進一步強化。當時,除繼續採用以往的教研形式外,學校又特別提出「以老帶新」形式。1960年底,學校《關於培養與提高師資工作的計劃》中要求:「新老教師互相掛鉤,訂立合同,包干負責,業務能力較差的教師與業務較強的教師主動聯系」,「相互聽課,每人每周至少兩次」。同時,學校大力舉辦「試講」、「范講」課和專題研討會,「經常抓典型教材、教法的分析研究工作」,並視此為「教學改進工作的重點之一」。另外,學校還提出要重視參加上級組織的或兄弟學校之間的教研活動,外出「參觀訪問,取經求寶,以學習外地經驗,提高自己的水平。」《1961-1962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工作計劃》提出成立「教學研究會」,「吸收各科教研組長和各科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參加,每月1次,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研究,指導教學工作的改進」。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生「停課鬧革命」,教研活動中斷。1970年逐漸恢復,但活動很少。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重點中學,招生規模擴大,教研活動全面恢復。鑒於當時師資青黃不接,新教師成分較多,教師學歷達標率(國家規定高中教師須持有大學本科學歷)不足30%,因此教研活動特別注重「集體備課和老教師帶徒弟」的形式。學校規定,原則上每周星期五晚上為集體備課時間。事前各教師須認真自備,屆時中心發言人主講,余者補充,各提疑難,共同討論解決。「老教師帶徒弟」須訂立合同,明確規定責任義務,有教與學的目標、內容及具體落實措施,有檢查考核等。

隨著師資隊伍整體業務素質的逐漸提高,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教研活動又有新的形式出現。一是「學情分析會」,由教學班各任課教師及學生代表參與,或由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及學生代表等參與;每學期至少於期中、期末活動兩次。此形式為本校首創,後在煙台地區乃至全省被廣泛採用。二是定期評選優質課,一般校級每年1次,市級及以上每兩年1次。三是定期評選優秀教學論文,期次安排一般與評選優質課同。優質課與優秀教學論文的評選結果與教師評先選優、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等掛鉤。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研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開始出現「走出去、請進來」的對外交流方式。「走出去」向兄弟學校學習,「請進來」加強高校的專業引領。2003年,先後有100餘名教師到青島、煙台、濰坊等地及周邊各縣市同類學校取經學習,聘請國家、省、市各級教學研究會4人來校興辦學術講座。2004年,先後有40餘名幹部、教師到北京、濟南、煙台、青島等地參加各級高中新課程培訓研討,山東省新課程研究中心教授徐繼存、潘慶玉、婁立志等來校作專題報告。

(二)活動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教師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整體水平偏低,教研活動的內容側重疏通教材,弄清重點、難點和關鍵,確定適當的教學方法等。1949年10月,學校《冬季教學計劃》規定教研活動內容為四點:一是研究學生情況,定出教學計劃;二是研究教材和補充材料;三是研究單元教學重點、時間分配、教學方法與效果檢查;四是總結交流經驗。在教學方法上,當時主要是倡導啟發誘導,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動腦思考,糾正流傳下來的「填鴨式」教法。

1953年開始,著重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主要研究探討如何貫徹其「三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和「雙基」 (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巧」)教學思想;如何掌握「直觀性、自覺性、系統性、量力性、鞏固性」五大教學原則;如何把握「組織教學、復習提問、講授新課、鞏固知識、布置作業」五大課堂教學環節;如何運用「講讀法」、「談話法」、「問答法」等教學方法。

1958年,「大躍進」運動興起,教研活動的重點轉向所謂的「教育革命」,研究如何「開門辦學」,如何使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生產勞動相結合。

1960年至1965年,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山東省煙台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校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教研活動的重點放在加強「雙基」教學和改進教法上。《1961—1962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工作意見的具體實施計劃》中強調:教學研究「主要是加強各科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技巧的訓練」,在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中「要抓狠,抓死,抓到底」。《1961—1962學年度學校工作總結》中提出:「狠抓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是當前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各科各年級都應規定出學好哪些基礎知識,練好哪些基本技能的具體要求」。學校組織多個層面的「雙基」教學研討活動,並總結推廣化學教研組《全面安排,分級訓練,既有差異,又有統一》的經驗,來推動全校的教學研究工作。《1961—1962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工作計劃》中要求:「本學期各種教學研究都要以下列兩個問題為重點:①精講多練問題。主要解決如何教好基礎知識,如何訓練學生牢固掌握和運用知識的基本技能技巧問題。②因材施教問題。主要解決既能提高差生學習質量,又能滿足優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問題。」

1965年,根據毛澤東「七·三」指示,教研活動的重點是如何改進教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減少課外作業和考試次數,考試不出偏題怪題,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

1966年,教研活動因「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斷。1970年恢復後,活動內容僅局限於研究「開門辦學」、「開卷考試」、「突出政治」、「以階級斗爭為綱」等。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學校工作轉入以教學為中心,教研活動空前活躍。當時由於十年「文革」耽擱,合格師資匱乏,有的教師因多年未務「正業」而生疏甚至荒廢了業務,有的學歷不達標,不能勝任高中教學,所以教研活動的重點是疏通新編教材和抓准抓實「雙基」教學。學校強化了集體備課制度和「以老帶新」制度。《1978—1979學年度第二學期工作計劃》中要求集體備課時做到「三定」、「五備」、「五統一」。「三定」是: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五備」是: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作業,備實驗。「五統一」是:統一目的要求,統一教學內容,統一重點難點,統一教學進度,統一作業練習。還強調「每課書、每章節都要確定一個中心人寫出標准教案,然後集體研究討論修改」。

1980年以後,學校在教學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方面開始由傳統教育觀向現代教育觀轉變,重視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深入探討教學改革。自1982年下半年開始,學校統一組織較系統地學習了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布魯納等現代教育學家的論著。在教學思想上,著重研究探討由教師為中心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轉變,由傳授知識為主向注重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轉變。在教學原則上,著重研究探討講求實際,使教情、學情、考情統一的原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原則;重視溫習鞏固,提倡「落實就是成績,鞏固就是提高」的原則;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原則等。在教學方法上,著重研究探討如何由以講授為主向精講多練、講與學練相結合轉變,由教學生「學會」向教學生「會學」方面轉變,重視「學法」的研究與指導;學習黎世法《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研究探討如何實行單元教學等。

1984年初,學校制定了《教學改革方案》,教學研究活動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教學改革方案》提出,按照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教研與教改活動應著重於「改革第一課堂,發展第二課堂」。強調要認真深入地探討「第一課堂如何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其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教學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因材施教與集體教學的關系;課內與課外的關系等」。要求「在現代教學論指導下,各教研組都要選定教研課題,進行實驗,期末寫好教研總結」。在「第二課堂」方面,著重研究如何組織好課外閱讀和課外科技活動,使之與「第一課堂」的教學有機結合。在學校大力推進教學改革之後,各級部、各教研組「微型實驗」、「微型改革」全面鋪開,成果豐碩。1984年4月,在煙台市中學教育改革討論會上,學校做了《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深入研究學生實際,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典型經驗交流。1985年11月,在煙台市普通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上,學校做了《立足於研究學情,著眼於培養智能,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的典型發言。在此後幾年的煙台市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學校均做過教學改革經驗交流。

1990年前後,學校教研活動的內容依然基本圍繞《教學改革方案》中規劃擬定的范圍,尤其突出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如何切實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二是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三是如何使學情、教情、考情三者有機統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和學的效率,提高升學率。

進入90年代以後,學校倡導學習借鑒前蘇聯「合作教育學派」的合作教育理論。物理教研組率先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並獲得成功,之後合作教育的研究活動在全校鋪開。

1992年5月,山東省教育委員會頒布《山東省普通中學教學常規及課堂教學評估標准》,此後幾年,如何實現教和學全過程的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便成為學校教研活動的重點內容之一。1993年10月,學校在煙台市現代教學工程實驗理論研討會上做了《立足現實,瞄準目標,走教學管理規范化之路》的典型經驗交流。

90年代中期及以後,素質教育漸次在全國推進,尤其是1997年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在煙台召開以後,我國基礎教育開始了深刻的根本性變革。學校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轉到了如何貫徹落實「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思想和原則上來。語文教研組率先進行「創造學習」教學改革,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四個層面展開專題攻關,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並得到了國家中學語文研究會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1998年學校制訂了《「創造學習工程」實施方案》,開始在全校各學科展開「創造學習」的研究和探索。所謂「創造學習」,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過程,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維,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創造性思維習慣,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形成一定的創造心理和創造能力。

1999年,學校在實施「創造學習工程」的基礎上,又開展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兩主」課堂教學活動,至今仍是學校教研活動的重點內容之一。另外,世紀之交,隨著科技的進步,學校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逐步實現現代化,學校教研活動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2000年,山東省進行「3+X」高考改革,學校又把「3+X」高考和文綜、理綜教學模式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2004年秋,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歷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高中新課程改革率先在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四個省份試點,學校成為山東省高中新課程實驗定點聯系學校,學校教研活動的內容又隨之調整為:探索適應新課程結構和內容的模塊教學新模式,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加強選課指導研究,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制定有利於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評價機制等。

二、教育科學研究

(一)科研機構

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初期,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高速發展,教育也正處於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由知識教育向行為教育變革的重要時期。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迅速樹立科學觀念,盡早實現由時間型向效益型,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90年代初,學校適時實施「以科學求質量,走科研興校之路」的治校方略。1992年,成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2002年更名為「教育科學研究所」(簡稱「教科所」)。

學校教科所(室)是在校長直接領導下,對學校教科研工作實施管理的中層職能部門,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研究與成果推廣應用的科研中心。負責全校教科研的領導、組織和管理工作,包括學校科研規劃的制訂,各級科研課題的立項、審批和對上申報,科研過程的督導,科研成果的評審鑒定和推廣等;負責政策調研工作,包括研究制定學校發展建設的規劃,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方案;負責師資培訓工作,包括提出和制定名師、骨幹教師培訓計劃,選拔與培養各級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選拔與任用重點課題組組長;負責主辦學校教科研期刊《教育科研信息》和對外學術交流工作。

學校教科所下設語文、數學、外語、理綜、文綜、體育、美術、音樂8個教研室,選拔學科帶頭人擔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下設教研組和備課組,形成教科所(室)、教研室、年級科研組、學科科研組、教師五級科研網路。

(二)課題研究與管理

1、課題申報、督導與鑒定

學校課題立項堅持實用性、新穎性、可行性的原則,申報人(或組室)首先向教科所(室)提出立項申請,教科所(室)認定後方可實施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校教科所(室)負責或輔助組織理論學習、專題講座、專題研討與調度會等,並對科研態度、方法、進度、質量等進行督查指導,課題主持者必須接受學校教科所(室)的督導,定期認真匯報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實驗結束後,須認真撰寫課題實驗總結報告和科研成果申報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的課題實驗成果均須經學校教科所(室)鑒定。學校教科所(室)及時對優秀課題實驗成果進行評獎、推廣和推薦上報。

2、課題管理

實行學校、科室、教研組三級分工管理:校級以上課題,由教科所負責列項和管理;科室課題,由科室教科小組負責列項和管理;教研組課題,由教研組長負責列項和管理。經列項的課題不得隨意變動,申報者要按計劃如期完成任務。學校給予課題必要的經費支持,課題經費的使用,堅持厲行節約、注重效益的原則,嚴格遵守財務制度,自覺履行支出手續。

3、集體、個人研究課題舉要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學校科研工作始終遵循「實用、新穎、可行」的原則,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在實踐—研究—總結—升華—再實踐的良性循環中,逐步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由弱漸強,由單一而綜合的群眾性科研之路。至90年代中期科研高潮興起之時,學校曾一度呈現出全校上下搞科研,人人手中有課題的局面,當然這些科研多是被稱之為「袖珍型」的微型實驗研究,質量也須待進一步提高。下面所列是1996年和1998年學校教育科研規劃中認定的部分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研究課題,從中可反映出當時學校教科研工作的一般面貌。

⑤ 科學組集體備課教案《金屬熱脹冷縮嗎》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內的內容,找出與新容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⑥ 幼兒園小班科學什麼尖尖集體備課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生活中尖尖的物品,說出它們的名稱和用途。 2.知道尖尖的物體能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又有一定的危險,生活中會避開尖尖物品。 3.願意接受成人的安全提示,盡量讓自己不受傷害。 活動准備: 1.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尋找生活中尖尖的物體,並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帶到幼兒園。 2.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尖頭剪刀、大頭針、牙簽、竹簽、樹枝等每桌一份。 3.紅色即時貼貼小圓點若干。 4.圖片4幅:圖1:小兔用尖尖的筆尖在小鴨子身上畫畫;圖2:小猴在揮舞樹枝;圖3:小狗正確使用剪刀剪紙;圖4:小兔拿著筷子在專心地吃飯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看一看、再輕輕摸一摸桌上的物品,初步感知尖尖的物品。 提問:桌子都有什麼?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二、組織幼兒與同伴分享交流收集到得各種尖尖物體的照片,認識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尖尖的物體。 說一說這些尖尖的物體有很多,牙簽、大頭針、剪刀、竹簽、針、刀子、削好的鉛筆、樹枝等都屬於尖尖的物體。 三、引導幼兒觀看圖片,了解尖尖物體存在的危害。 1.提問:它們誰做的對?為什麼?怎樣才能不受尖尖物品的傷害? 2.小結:尖尖的東西戳在身上會很痛,使用不正確會戳傷我們的身體,導致流血;戳到眼睛上,會使眼睛失明。所以在使用尖尖物體時一定要小心,不要手持尖尖的東西和同伴追逐、打鬧;不能將尖尖的東西對著別人或自己;當看到別人拿著尖尖的東西時要盡量遠離,不要讓自己收到傷害。 四、玩游戲"找尖尖",讓幼兒找出教室里尖尖的物品。 1.出示即時貼,請幼兒找出教室內尖尖的物品並貼上標志。 2.請幼兒說出:"我找到的尖尖是……"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五、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討論:生活中還會有哪些危險?怎樣避開這些危險? 小結:除了尖尖的東西不能隨便亂動外,還不能亂動電源、電器和熱、燙的物體等。小朋友年齡小,生活中還有很多危險是我們想不到的,但只要小朋友記住爸爸、媽媽、老師給我們的安全提示並盡量照做,就會避開很多危險!

⑦ 科學集體備課個性化補充該怎麼寫

科學集體的規劃一角色觀是指關於科學集體及其人員活動的社會心理學觀內點。蘇容聯心理學家雅羅舍夫斯基提出。科學集體是集體的重要形式,其主要特點是根據統一的科研規劃開展活動。由集體的科研規劃觀與科研角色觀組成。[1]

科研規劃包含一系列由科研集體承擔的任務,有三方面的內容:(1)對象一邏輯內容;(2)科學一社會內容;(3)個性一心理內容。科研規劃根據社會的需要、科學的發展與科研集體的力量制定,具有一系列不同於一般規劃的特點。它的制定有助於組織與調動科研成員的力量,合理分配任務,達到既定目的。規劃制定得好,對提高科研集體的凝聚力與工作效率有極重要的影響,是使科研集體內部人際關系良好的重要條件,能保證規劃的完成。科研角色由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組織科研工作的領導與為科研服務的輔助人員組成。其社會定勢與行為由社會的迫切需要與國家政策通過科研規劃決定。根據成員的專業水平與個性特點進行分工。進行科研規劃中的共同活動時,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與合理的分工協作,是順利完成科研規劃的重要條件。

⑧ 四年級科學溫度與氣溫這一節集體備課怎麼講

四年級科學上復習
天氣
1、 天氣符號:(太陽)晴、(雲、半個太陽)晴天多雲、(一朵半雲)陰、(一朵半雲下面斜點)雨;風:(小旗下垂)0、(小旗飄起來一點)1、(小旗飄起來)2 。
2、 溫度:用°C表示攝氏,用°F表示華氏。
3、 溫度計的使用:輕拿輕放;液泡朝下;平視。
4、 用溫度計測量氣溫更准確。
5、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小草、小紙片飄向的相反方向就是風向。)
6、 八方: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7、 風向標的製作:把硬紙剪成箭頭箭尾,插入吸管兩頭固定,用大頭針穿過吸管中點插到鉛筆的橡皮擦上。
8、 雨量器的製作:在紙條上按10毫米間距刻上刻度,將紙條固定在透明的玻璃杯上。
9、 把雨量器放在陽台上測量(天):10毫米:小雨,25毫米:中雨,50毫米:大雨,100毫米:暴雨。
10、雲分三類:積雲、層雲、卷雲。
11、積雲像棉花,低黑下雨;層雲多滿天,灰暗下雨;卷雲棉拉絲,冷天出現。
12、天氣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天上鉤鉤雲,地上水淋淋;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等。
溶解
13、能溶解的物質有:鹽、糖、醋、酒精、膠水(慢)、高錳酸鉀等。(可蒸發分離出來)
14、不能溶解的物質有:麵粉、沙子、食用油等。(可過濾出來)
15、固體、液體、氣體:有部分可溶解和會沉浮。(空氣可注入到水中)
1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攪拌、搖動、粉碎、加熱、加大溶劑。
17、高錳酸鉀溶解現象:紫色液體雲霧狀散開。(實驗:燒杯、高錳酸鉀、小勺、水)
18、酒精燈的使用:打開燈帽;用火柴自下而上點燃燈芯;在外焰加熱;用燈帽蓋滅,拿起再蓋。(實驗:酒精燈、火柴)
19、喝生態水比喝純凈水、礦泉水安全健康。
聲音
20、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1、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叫振動。
22、聲音的強弱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23、聲音的傳播:在固體中傳得最遠,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近。
24、耳朵的結構: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聽小骨;內耳:耳蝸、聽覺神經。
25、呼吸系統:鼻孔、氣管、肺。
26、聲帶:女性短,音尖高;男性長,音粗低。
我們的身體
27、人的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
28、成人骨骼有:206塊,其中:頭:29塊,軀干:51塊,手臂:64塊,腿腳:62塊。(嬰兒骨骼更多)
29、骨骼作用:支撐保護;關節作用:靈活動作;肌肉作用:幫助運動。(人體有600塊肌肉)
30、體育運動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靈活。
31、運動會加快心跳和呼吸。(因為需要更多的氧氣)
32、消化系統:口腔、食道、肝胃、小腸、大腸、肛門。
33、器官聯系:空氣、呼吸器官獲得氧;食物、消化器官獲得養分;幫助運動。
34、運動之後應多喝水。
自己編寫的,有問題可以來問。

閱讀全文

與科學集體備課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