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備課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一、教學目標制定要准確 二、內容選擇要合理 三、作好教版學內容分析,突出重點,擊權破難點,抓住關鍵 四、要全面了解學生水平? 五、學法制定要恰當,切合學生實際 六、教學方法要精選,體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和課堂環境的改善 七、問題設計要精當? 八、教學細節要周密安排? 九、教具和課件准備要充分? 十、練習設計要精當? 總之,通過備課,我們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化:? 首先,通過鑽研課程標准並對照教科書,准確把握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和教學的側重點,從而轉化為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和課堂行為准則。 其次,通過鑽研教科書,把教科書中的內容轉化為教師自己的知識、經驗與案例。 再次,通過研究教學的三維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從而轉化為教師已明確在心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途徑。? 最後,通過備課,把人的全面發展觀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並通過課堂教學實施最終轉化為教學行為,物化為學生的經驗,讓學生理解和掌握。
⑵ 如何圍繞"有效課堂六要素"進行備課
課堂教學不應模式化,但教學應該策略化。在筆者看來,高效課堂要遵循一個專原則,突出四個維度。屬
一個原則,即「學生思維在先」的原則。學生思維在先是常態,我們不排除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教師引導在先的做法。學生思維在先與新課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如何保證學生思維在先呢?應提倡學生預習在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授課,這就是高效課堂的第一步。教師利用學生預習的結果上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二步。用「解疑、強化、概括、總結」8個字可以概括,這也是高效課堂的四個維度。
⑶ 備課的幾要素
備課就是教師在課前所做的准備工作。它要求教師認真,仔細鑽研教材內容,全面了解學生實況,明確教學目標任務,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學生易於接受的教學方案。
一、備學生──全面了解學生,注重科學發展
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要收到師生雙贏的滿意效果,教師既要鑽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學生。作到掌握學情,分類推進,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學發展,反之,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態度,接受能力或一無所知,或若暗若明,容易脫離學生實際,造成教學失敗。
備學生應做到四個了解:
1. 了解班級基本狀況。包括班級特徵、學生構成、智能結構、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對本學科的學習態度及代表性意見等。只有對班級了如指掌,才能通覽全局,科學施教。
2. 了解學生個性特徵。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姓名、年齡、視力、聽力、身體狀況、特長愛好、師生關系、居住地址、家教環境等個體自然狀況詳細了解,作為備課依據,以便區別對待,分類指導。
3. 了解學生學習基礎。一是班級整體基礎;二是個人學習基礎,還要了解班級中優中差生的所佔比例。在講授新課前,特別要了解學生對原有知識的預習准備是否充足;新課講授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障礙以及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是否濃厚等。
4. 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應。教學工作是教學內容和具體方法的雙重體現。 教師採取何種方法實施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經常深入班級,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
二、備教材──深刻理解課標,吃透教材內容
備教材要掌握六個環節。一是掌握課程標准。只有理解課程標準的實質,才能與時俱進、居高臨下的鑽研教材、確定目標、探索創新、指導教學。二是掌握教材內容。教師只有研究教材體系,明確教學任務,弄清教材的基本結構、指導思想、知識技能、編寫意圖、內涵外延和深度廣度,才能最終明確教學目的與要求。三是掌握重點難點。教材內同類知識中分量較大,處於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內容就是教學重點;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難的內容、技巧就被確定為教學難點。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三、備資料──科學選擇資料,貴在靈活滲透
教材是教學資源的核心部分,教師必須深刻理解,吃透內容。但是,教師上課僅僅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則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 ,興趣不濃,缺乏活力。而教學參考的恰當利用,配套資料的交錯滲透,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的觀察積累融會貫通,會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求知慾望。
初中教師備課應該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1. 博覽精選,厚積薄發。教師應是一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愛好廣泛的復合型人才。他既應精通本學科的業務知識,還要掌握或略知教育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文史、哲學、藝術及現代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使教師在選用資料和舉例時信手拈來靈活運用。
2. 消化吸收,貴在創新。對教輔資料既不能機械照搬,更不能喧賓奪主, 而應將其作為開拓思路的工具,依據教材內容靈活選擇,科學滲透。重在消化吸收,貴在用活創新。
3. 對引入教學資料中的觀點,事例必須嚴格考證,使之科學、實用、可信。 在內容上緊扣教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避免錯誤,避免空洞。
四、備教法──突出改革創新,注重教學流程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體現了教學方法的層次多樣性和形式靈活性。教師備教法既要熟練掌握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單一的傳統教學方法,更要根據學科特點,實施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分層發展的學習策略。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採用利於學生開拓創新、個性發展的教學手段。如情景教學法、快樂教學法、誘導教學法、感悟教學法、探索教學法等。既要學習優秀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創造的最新教法和模式,也要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方法。還要掌握、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要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做到注重過程教學,發展學生潛能。
五、備學法──體現靈活多樣,立足因人而異
教師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愛學」、「樂學」。在學習中發展,在創新中學習。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方法為重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因此,教師在備課中還要備學生的學法,即備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應遵循以下原則:
1. 自主性原則──重在引導點悟,杜絕強制灌輸。
2. 靈活性原則──依據學生個性特徵、學習狀況,有的放矢靈活指導,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 差異性原則──注重個性差異,區分對象,分類指導。
4. 發展性原則──突出學生發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防止機械呆板,只顧目前,忽略過程。
六、備教具──靈活選用設備,優化教學整合
現實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學工具經歷著三次變革。即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錄音機、幻燈機、放映機等電化教學工具;電腦、網路技術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教師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備課中挖掘和發揮不同教學工具在教學中的協作互補作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優化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教學改革和學生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空間。
以上六大要素,環環相扣,緊密聯系。雖不盡如人意,但基本反映了當前教師備課結構的主要內容。我們只有用課程標準的精神更新教學觀念,指導備課流程,不斷靈活創新、改革教案結構,面對全體學生優化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
⑷ 備課包括哪些方面
一、備課步驟:
1、把握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2、閱讀和深究教材;
3、翻看相關材料,同時了解學生;
4、確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
5、編寫課時教案。
二、要做到「八備」
1、備課標。教師必須按照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目標和提示的原則、方法,達到課標所要求的水準,把課程標準的精神貫徹到每一次課中去。
2、備教材。教師必須熟練掌握教材全部內容和組織結構,掌握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三點(重點、難點、疑點)。創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
3、備教具。上課需要教具的,必須提前作好准備。需要在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上課的,要提前作好課前硬體准備。
4、備學生。要從不同的學生水平出發,因材因人施教,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分層次提出要求,努力使教學切合學生實際。
5、備教法。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種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6、備板書。要深入分析教材,理清脈絡、抓住中心,用簡潔的文字或圖形,把一節課的中心內容展現於黑板上,讓學生易於理解,便於記憶。
7、備作業。備課時應設計並試做要布置給學生的課後作業,合理安排課後作業的質和量。
8、備資源。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密切聯系,本節課所涉及的現實生活資源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教案的構成要素:
1、清楚而單一的課題;
2、正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
3、准確而恰當的重點難點;
4、規范而使用的板書設計;
5、有效而多樣的教學方法;
6、組織相宜的教學步驟;
7、體會深刻的教學反思。
四、課堂結構的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知識點);
2、教師教學的行為結構(教師活動);
3、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行為結構(學生活動);
4、教學時間的設計(時間設計);
5、教學活動的各個步驟(教學環節)。
⑸ 初中美術備課需要哪些要素
我們國家現在提倡素質教育,美育這一項開始被人們所重視。如果你教的是要往美回術特長生發面發展的學答生,建議你去查詢專業的考試大綱。
對於一般的初中生而言,傳授他們最基本的美術知識,向他們詮釋書本上的東西,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欣賞能力,提高他們的美學素養。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多穿插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在鑒賞世界著名的美術作品時,要多讓學生思考,各抒己見。不能只單方面的要求學生拿畫筆,還可以有雕刻等。總之,要使課堂內容盡量多元化。
⑹ 江油有什麼人情風俗、傳統文化
江油風土民俗
今江油市境域大致囊括了歷史上的江油、彰明兩縣。據北宋樂史《太平環字記》載,江、彰兩縣風俗同於益州(以成都為代表的川西一帶),即《蜀記》所概括的「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文」,《漢書》所概括的「人食稻魚,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然地沃人驕,奢侈頗異,人情物態,別是一方」。除此而外,唯江油(當指平武西南部、江油東北部一帶)「山高水峻,人多癭瘤痴聾,蓋山水之氣使然也」。清代舊志將境內風俗概括為「尚儉務農,不競詞訟。橫經負耒,士有古風。惡衣陋室,人無侈志」。清未明初,「文明漸啟,士則講求經術,兼究中西實學。農工商賈,莫不勤於執業」。(光緒二十九年版《江油縣志》)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形成的江油風土民俗與川西北各縣基本相同,且有一定的穩固性,即使進入民國時期也仍然大體保留了舊的習俗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於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經濟及科教文化事業等均有了飛速發展,社會習俗也相應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下從家庭與宗族、婚嫁與生育、壽慶與喪葬、社交禮節、傳統節日、現代節日及紀念日等六個面對江油的風土民俗作簡要的記述。
一、 家庭
舊時的家庭以年長輩分高的男子為一家之主,掌管全家經濟收支及生產、生活安排、主持婚嫁喪葬及對外事務。家中子孫取名皆以同宗族譜規定的字派輩分為序。並以大家庭聚居,三世同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為榮耀和光彩。建國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關系也一改男子當家的封建舊習。除聚族而居的部分農村區域外,尤以城市人口為主,已不再看重按族譜規定的輩分派給子孫取名。那種三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也逐漸少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獨生子女漸次居多,三口之家已成為家庭結構的主體部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居民的住房也由原來木構建築的傳統民居過渡到鋼筋水泥的現代高層建築的單元式住房。農村的住房條件也不斷改善,鋼筋水泥的新式樓房從城市或城鎮周圍向邊遠山鄉輻射而不斷增多。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不少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住進了豪華的商品房。
二、 宗族
舊時普遍看重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者均以建立「譜會」、「清明會」一類的宗族組織負責訂立族規族法,修建或維修祠堂,編修家譜、族譜,籌辦每年清明節的掃墓、祭祀活動,乃至訓誡後輩、調解處理族內或外族的糾紛,懲治本族的不法之人等。
建國後宗族組織不復存在,族內的活動自然停止。20世紀80年代以後,少數地方又有新修或續修家譜、族譜的活動興起。90年代後至21世紀初,新修家譜或族譜的活動逐漸有所增多,與此相關的一些家族聯誼活動也不時地在一些地方有所開展,類似舊時「清明會」一樣的宗族聯誼活動也在某些地方某些家族不定期地舉行。
三、
一、婚嫁
舊時的男婚女嫁仍以遵從「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封建陋俗為主流。除父母包辦、明媒正娶的婚姻外,尚有「童養媳」、「納妾」等陋俗。「再嫁」被視為恥辱而備受歧視,但也有一些寡婦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再次嫁人。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雖也提倡自由戀愛和文明結婚,但民間舊習一時難改,僅在機關單位少數知識分子中有所影響。
建國後,人民政府宣傳貫徹新婚姻法,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逐步革除了舊時婚俗中的繁文縟節,實行婚事新辦。20世紀80年代後,城市青年大都在賓館、酒店舉行婚禮,其一般程序大致是:典禮開始,鳴放鞭炮;新郎新娘亮相,依次向雙方父母、主婚人、證婚人及來賓鞠躬;新郎新娘相互鞠躬,喝交杯酒;主婚人、證婚人、父母及親友依次講話;來賓致賀詞;新郎新娘致答謝辭;禮成後,酒宴開始的同時也開始表演文娛節目……在酒宴的進行中,新郎新娘依次向每一桌的來賓敬酒。酒席完後賓客散去,晚宴的客人僅一部分至親好友而已。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和賓客鬧洞房大體與舊俗同。農村青年也形成自由戀愛的風氣,靠近城市、城鎮的一般也在酒店、賓館舉行婚禮,邊遠地區的雖在家裡舉行,其婚禮程序也大致與城市相同。
二、生育
舊時受封建傳統影響普遍存在著早生、多生及重男輕女的思想。產前產後有「催生」、「洗三」、「取乳名」、「吃滿月酒」「抓周」等習俗。
建國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20世紀80年代後嚴格規定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重男輕女的習俗逐漸有所改變。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到醫院生小孩的漸次增多,至20世紀80年代後一般都是到醫院生小孩,舊有的「洗三」習俗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建國初期取乳名的習俗尚很普遍,70、80年代後則漸次消失。至於「催生」、「抓周」等習俗也逐漸消失,唯「吃滿月酒」尚在少數人群中流行。
四、
一、壽慶
舊時中老年人慶賀生日稱為「壽慶」,親朋好友備壽儀登門祝壽,已出嫁的女兒要做壽帽、壽鞋送給老人,主人則備壽酒設宴款待賓客。小孩過生日,父母或長輩做點好吃的,也表示慶賀。
建國後壽慶習俗仍然存在,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講究慶賀生日的愈來愈多。經濟稍好的人家則大擺酒宴,極盡豪奢。加之80年代後多是獨生子女,又形成了為小兒做生的新風,往往大擺酒宴招待賓客。賀壽的親朋好友或同事一般送現金,於小兒做生也有送生日蛋糕、衣物或玩具的。
二、喪葬
舊時崇尚土葬,辦理喪事主要有送終、燒倒頭紙、撤帳子、出煞、凈身和穿老衣、點路燈和守靈、披麻帶孝、報喪和發訃告、入殮、出喪、燒七、燒百期和周年等程序和習俗。
建國後提倡喪事新辦,以上程序逐漸減化。後來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時興開追悼會(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不再開追悼會,而代之以遺體告別儀式),戴黑袖套、白花表示哀悼。加之黨和政府提倡火葬,先在城市和近郊推廣,20世紀80年代後無論城市和鄉村,全部以火葬代替了土葬。
五、 社交禮節
一、稱謂
舊時習俗稱「先生」、「太太」、「小姐」等。建國後,20世紀50至60年代「同志」為最一般的稱呼。70年代後時興稱「師傅」、「老師」。80年代末期又逐漸復興「先生」、「太太」、「小姐」一類的稱謂。只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小姐」的稱謂由褒義而漸漸轉為貶意。
二、招呼應酬
舊時熟識的人相見,若在吃飯時,往往以「請吃飯!」、「請了!」相互招呼;若在吃飯前後這一段時間內,則相互以「吃了不?」、「吃了!你吃了不?」招呼;若在其他時間,則根據具體情況以詢問的口氣打招呼,如「上街哇?」、「買菜哇?」之類的;也有的僅點頭致意而已。20世紀80年代末期,興起以相互問「你好?」招呼應酬,舊有的招呼用語漸次廢棄。
三、見面禮節
舊時的人見面以拱手、鞠躬的形式相互致禮。民國時期,西方式的握手禮開始在知識界流行。建國後則漸漸以握手禮為致禮的主要形式。20世紀90年代後,除了握手致禮的主要形式外,也有少數人喜歡以抱拳或拱手致禮。
四、請客
舊時婚嫁、喪葬、壽誕、遷居、做生意開張、建房上樑、過年請春酌等,都要向親友發送請帖,設家宴款待。婚嫁請客為三天,第一天「知客」,第二天「正酒」,第三天「謝客」。建國後舊俗在農村尚存,城市和廠礦、企事業單位就有了很大變化,如婚嫁請客便不再是三天了。客人接請帖後,須備禮金或禮品按時前往。
五、饋贈
舊時凡遇逢年過節或親友家有紅白喜事,皆要饋贈禮品相互過從,以增強聯絡和情感。禮品多少不拘,視財力和關系親疏而定。婚禮、嫁禮、葬禮、建新房禮、遷居禮、生日禮、壽禮、拜年禮、端陽禮、中秋禮、月禮、慰問傷病禮等各有大致不同的內容。建國後饋贈習俗雖仍然存在,但禮品內容無論城鄉都有很大變化,總的來說沒有較具體的格式,視自身財力與受禮人關系親疏以及送禮的具體情況而定。自20世紀90年代後送現金漸漸成為時尚
六、 一、春節
舊時農業社會過年從正月初一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初一舊時亦稱「元旦」,因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為「三朝」。天未明之前便擺上果品佳餚,點燃香燭,焚化紙帛,恭敬地祭祀祖先後,再根據當年歷書標明的吉利方向,燃香鳴爆竹,打著燈籠,出門向喜神方向跪拜,稱之為「迎喜神」。也有的到附近香火旺盛的寺廟行香拜菩薩,祈禱來年。回到家裡後則關上門,等待天明,叫做「閉財門」。這天只拜父兄宗族,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以肉、面、果、餅等相饋送。如果宗族鄰里數十人為群沿門稱賀,則稱之為「大拜年」。此後直到正月十五,獅舞龍燈,簫鼓嗷嘈,爆竹聲聲,遊人絡繹……十五民間稱為「過大年」,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有舞龍、舞獅、猜燈謎、玩花燈等活動。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象徵月圓人圓,事事如意。
建國後春節如舊,只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略有更革而已。比如節期,國家規定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只放三天假,農村亦相應有所縮短,尤其是在評大寨工分的年月。親友間拜年也少了舊的儀程,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吃團年飯,給小孩壓歲錢,燃放爆竹,舞龍舞獅,正月十五吃湯圓等舊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同時興起了單位團年、慰問軍烈屬、開展游樂活動、辦燈會等新風。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過年僅一家人團聚,弄點好吃的而已,一切新舊活動皆無形中停止。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祭祀祖先之風再度興起。80年代中期以後,初一到寺廟拜菩薩的舊俗又逐漸恢復,不少人看過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後,於新舊年子夜之交時到寺廟(如江油城區的一般到附近的羅漢寺或靈官廟)拜菩薩,爭燒子時香,直到午後,一直人流如潮,絡繹不絕。
二、清明節
民間有掃墓祭祖的習俗,但一般在清明節前幾天進行。
建國後逐漸不太時興,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又逐漸恢復。
三、浴佛節
農歷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誕辰,民間有放生嫁毛蟲的活動。建國後此俗消失,惟20世紀80年代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後,佛教僧侶和信眾要在這天舉行誦經法會和拜佛、祭祖、施捨僧侶的紀念活動。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傳說為愛國詩人屈原的忌日。這天家家門上掛陳艾、昌蒲、屋內放硫磺煙驅邪,兒童胸前掛內裝樟腦、冰片等葯物並做成雞、猴、狗或蘋果、辣椒等形狀的香包。中午飲雄黃酒,吃包蛋及莧菜等,並開展龍舟競賽等活動。此俗至今仍存,唯自20世紀70年代後,飲雄黃酒的人漸次減少。
五、曬衣節
農歷六月六日,民間習於在這天曬衣被、書畫等以防蟲蛀或霉變。
六、七夕
農歷七月七日,舊時民間婦女在這天於院壩內設瓜果祭品,燃燭焚香揖拜,祈求織女星賜於智巧,故名「乞巧」。建國後此俗消失。
三合鎮喻觀村有在這天舉行「七七鵲橋會」(物質交易會)的舊習,不知起源於何時。建國後「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秋季物質交易會」,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又恢復為「七七鵲橋會」。
七、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指農歷七月十一至十五日期間。本為佛教的盂蘭盆會,但江油民間卻習於祭祀祖先,設供品、燃香燭並焚化紙錢。祭祖一般在十一至十四日,根據各家族習俗而各有不同。十五日則焚紙錢、撒水飯以施捨孤魂野鬼。此俗建國後逐漸消逝,20世紀80年代後又漸次興起。
八、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時值秋收之後,於此日晚上備月餅、梨、棗、核桃、花生及糖果等祭月賞月,合家團聚,喜慶豐收。建國後不再祭月神,但吃月餅賞月的習俗仍存。
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舊時有登高的習俗,民間亦在這天蒸重陽糕,釀重陽酒。建國後此俗消失,唯20世紀80年代後政府或單位於此日慰問退休老幹部,召開座談會,贈送紀念品並聚餐,逐漸形成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
十、臘八節
農歷臘月八日,這天早上家家戶戶以秈米、糯米、肉、豆子、豆腐乾、面條以及紅白蘿卜、白菜等各類蔬菜煮「臘八粥」吃,據說此俗隨佛教自印度傳來。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於臘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後人不忘他成道前所受的苦難,便在這天吃粥紀念他。
十一、祭灶日
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晚上張燈燭,設果餅祭祀灶神。建國後祭灶神之俗消失,唯打掃清潔衛生之習俗仍存。
七、 十二、除夕
臘月最末一天。這天張貼對聯、門神、年畫,祭祀祖先後合家歡聚吃團年飯,然後長輩給晚輩取壓歲錢,再「圍爐」守歲。夜裡燈燭輝煌,爆竹聲不絕於耳。
建國後舊俗仍存,自1984年中央電視台播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後,除夕之夜,合家團聚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成為新的習俗。子時之交,家家戶戶燃放炮竹。90年代中期後曾一度禁止燃放炮竹,世紀之交後又漸次恢復。
⑺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首先,鑽研學科課程標準是指教師要清楚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材體系、結構、基本內容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鑽研教科書是指教師要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的編寫意圖、組織結構、認知結構、重點章節等;再次,教師應在鑽研教科書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精選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
2、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3、設計教法
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4、課時計劃
上每節課之前制訂。它對每一節課進行縝密的設計,是教師講課的依據,直接關繫到課的質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課題、教學目的、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
5、單元計劃
在一個單元(或課題)的教學開始以前制訂。它的作用在於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包括單元(或課題)名稱、教學目的、課時分配、課的類型、教學方法、電化教學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項目。
⑻ 教師備課要求
備課的要求:
1、傳授知識的精準性。
凡需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應該十分准確,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簡單的概念問題,也要准確把握,不能出現問題。有爭議、不能作出結論的問題,一般應予迴避,不能輕易搬上課堂。
2、明確課堂的目的性。
教師應對每堂課,每個章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什麼要求,都必須十分明確。這樣才能依據目的合理處理教材,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否則會東拉西扯,隨心所欲,使教學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3、備課的主體是學生。
備課必須心目中有學生,時時想到學生,處處想到學生。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4、統籌全局,有計劃性。
就整冊教材而言,課時的分配,新舊知識的聯系,復習與檢測的安排,均應有計劃。就每課而言,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板書的設計,教具的使用,實驗的演示,都是統籌安排,有一個合理的「序」。
5、備課時提前預知每一種「可能」。
備課既是課堂教學的設計,當然有明顯的預見性,我們要求的是「准確」。在備好教材,備好學生的基礎上,要准確的預計到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出現的情況,設想好應變的措施,以因勢利導,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預見性准確,教師上課時就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始終掌握主動權,不會出現忙亂無緒的情況。
(8)江油備課八要素擴展閱讀
1、備教材。
是指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鑽研。它是包括熟悉教學大綱,熟悉全冊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課的內容,明確它在全冊的地位和前後的聯系等。教師要深刻准確地把握教材,必須查閱資料,認真鑽研,使教材由「薄」到「厚」。
如,對語文教材,既掌握各種體裁文章的區別和寫法,又通曉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發展概況。只有這樣,才有利於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更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前途等方面的教育,從而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備學生。
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須備學生,備學生要備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備好學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同時也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教學活動。
3、備教法。
備好教材與學生,只是具備了搞好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使可能變為現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還要備好教法。這是抵達彼岸的橋梁。教無定法,教師要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教材、學生、教師本身素質等特點選擇最優的教法。
4、寫教案。
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升華和結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具體依據。教案可詳可簡,可寫在教案專用紙或本上,也可以評注形式寫於教材上,視具體情況而定。
5、寫教後。
課堂教學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按教案進行,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實際往往會糾正、充實原教案。以寫教後的形式總結些寶貴的經驗教訓,可作下一次備課的借鑒,是教師提高備課水平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