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創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自主高效課堂
在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並受到感染和獲得較深刻的記憶,使課堂達到高效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產生情感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一定要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為主體,以此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把他們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要重視情理結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獲得道德認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講明道理,使情與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1、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著指導作用,並且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不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如在講解鄰里一家親時,教師在上課開始請一位同學講自己家和鄰居發生的小故事,同學娓娓到來,很快就把其它同學的思維拉到自己家與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中,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使課堂很快的活起來,動起來。
2、利用圖片創設情境
精彩的有說服力的圖片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充分調動學生最直觀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授 《江山如此多嬌》一課時,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引用了一組圖片:吉林霧凇、西湖全景、九寨溝風景、黃山四絕等我國各地比較出名風景的圖片,立刻就把學生帶入風景綺麗的大自然中,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一起體會、一起探究。
3、利用經驗創設情境
對於一些學習內容,多數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經驗。例如家鄉的節慶一課,同學們從小到大已經經歷過很多節日了,在上課伊始,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知道的哪些節日,怎樣過的,然後再讓同學們找出各個節日的特徵及由來,學生們根據自己大腦中儲存的信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很快樂的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4、利用資源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時結合學生身邊的資源,如課內外的一些活動,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的情境。
在本課教學中,范老師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媒介,如在電腦中看到新聞全運會召開,電視里了解了我縣第三次公路匯戰,報紙里知道國家領導人出訪,身邊的老師告訴第三中學開學典禮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了解了各種信息,為本節課辨別真假信息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還有利用表演創設情境,利用視頻資料創設情境 ,利用猜迷,游戲創設情境等等 ,這里就不一一說了。
品德與社會課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採用哪種形式去創設情境,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都要緊扣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思想覺悟,提高課堂效率。
二、轉變教學方式,充實課堂教學
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應該是教師把傳授知識的滿堂灌形式轉化為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強化,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的活動形式,把死記硬背轉化為以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的活動形式。課堂上的教師應該變得「悠閑」,學生變得「忙碌」;教師講的時間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顯著增強,提問次數明顯增多,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我才華的舞台、學習的樂園。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隨之轉化為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形式。由於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有欣喜的發現、有對抗激烈的爭辯,有對課本的質疑……這種學習過程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范老師在本節課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身邊的媒介了解各種信息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上自己感知了本課內容,然後依據教師給出的問題,根據自己生活中經驗,相互探討,研究,了解了生活事哪些是虛假信息。如得話費,中獎先打錢,相信街邊吆喝賣葯的小販等等,還有的同學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演起了小品,雖然演技不太好,但那就是發生在同學們身邊活生生的事。學生們通過自說,自講,自演,反映了個別人對待信息不加分辨,盲目相信的現象,在教師的進一步點撥下,學生明白了在獲取信息時,要注意分辨,增強了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在了解了知識點滴和孩子們進一步交流活動下,學生知道了網路是一個虛似的世界,存在著危險,注意網上病毒的危害,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利用傳媒安全有效的獲取信息。
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小學生學習方式,在新課改實驗中仍占據著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被廣大教師認同和採用。它不僅廣泛應用於語文、數學等學科中,品德與社會課中也同樣可以運用。分組的原則是4-6人一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小組合作學習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交流資料時,老師提示學生:先對收集的資料分類,如有重復的保留一份,資料如果較多,選擇主要的匯報。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探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要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孩子們真真正正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來。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四、遷移拓展,思想與行為高度統一
品德與社會課,重視的是促進正確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學生把學習到的道德知識,最終要落實到實踐中,接受實踐的檢驗。所以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鍛煉,給予學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道德知識、情感真正內化,上升為道德行為。因此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本節課,范老師設計了去著名景區旅遊,事先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學生根據身邊的媒介,去電腦上查找,去書中查找,問老師,問身邊的人,很圓滿的完成了任務。教師把本節課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擴展,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實現了知行統一。
五、總結要活,以活躍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
這些都是從理論引闡述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達到自主高效,那麼我們
具體到課堂步驟: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2自主學習 動情明理 3 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4 回歸生活(結合實際),拓展延伸 5評價引導,情感升華
一、創設情境 激情引趣這是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是每種課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學習新知的環境中,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進入情境中產生驚訝,疑惑或問題,進而為尋求解答而產生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的願望 。情境必須具有真實性和教育性。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激趣的方法有:視頻資料,做游戲,談話,講故事,猜謎語等等。
二、自主學習,動情明理
這一環節的內容,低年級學生看書,先了解書中的內容,中高年級需要事先搜集資料,資料收集整理有很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看電視,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探討,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有組之間進行匯報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三、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課堂教學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合作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應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這樣就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根據學生現在掌握的資料內容,要設計探究題,比如辨析,說說你的想法,你認為他們做的對嗎等,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引導學生通過教材或者收集的資料進行研討,討論結束後,教師要作激情小結。
四、回歸生活,有效拓展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現實生活,實現教材內容的擴展。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擴大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實現知行統一。
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設置不同的活動
1、情境模擬,多媒體為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生動,直面,交互性強的特點,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
2、角色扮演;活動是小學生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但內容必須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年齡特徵,比如:演一演,說一說,唱一唱,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使德育內容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有利於促進學生德性的形成和發展。
3、現象分析,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教師選取實際生活中的現象,為學生對話提供了平台,學生根據已有知道,與他人與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學生在對話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從而使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煥發生命活力。
五、評價引導,情感升化 是對一堂課學生參與教學情況的評價,也是本節課知識,能力,方法的總結和概括,好的課堂小結,可以起到深化升華之效。此環節的操作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自我總結,談談學習本節課的收獲、感悟或還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學習目標,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的各項要求。
3、深化問題,設置懸念,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4、布置實踐性作業,加深對課上所學內容理解的同時,讓學生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生活,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不同的課型中處理方法也大不一樣。
活動型教學: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文字與生動的插圖,自主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使學生頭腦中建立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行組織,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設計模擬表演的方案,並在小組內討論表演的方法與步驟,分配角色,進行表演。
實踐體驗型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品德與社會課是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社會即課堂,課堂即社會,樹立大課堂觀、大社會觀。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專門的時間,提供足夠的條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感受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就是說,凡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去實踐體驗的內容,就要放開手,制定周密計劃,親自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培養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綜合學習型教學:高年級教材中涉及到許多有關歷史、地理、社會常識和法律常識的內容,對於這類型教學內容,要實現多種學科的整合,組織開展綜合性學習。這樣,根據課文內容搜集相關的知識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務。一般的課文內容,放在前一周進行;對於需要長時間搜集、整理的內容,則放在前幾周甚至前幾個月進行。收集社會信息的途徑有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講座;看電視、文藝節目;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等。然後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和課程標准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貳』 如何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
在小學各教育課程中,品德與社會科目必不可少,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但是,目前部分教師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品質不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失去了開設的意義。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將這些問題重視起來,在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創新自身的授課方法,利用小組學習、社會實踐等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發揮真正的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為國家培養思想素質較高的人才。
一、目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思想較為落後
近年來,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教學思想較為落後,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對學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方面嚴重忽視,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死記硬背的現象,根本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這對學生自身發展及社會的發展都有不利影響,所以,學校與社會應該對此問題加以重視,保證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二)教學內容較為單一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只應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授課,沒有意識到教材的單一性與片面性,並且,一些教師無法將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引入課堂中,學生所了解的知識比較局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不能顯現出來,這對學生的學習及身心發展有不利影響。對於小學生而言,品德與社會課程極為重要,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單一,很容易導致學生發展不良。
(三)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授課之前,沒有對課程進行有效分析,只是根據教案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授課,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厭煩心理,無法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產生興趣,課程的有效性無法體現,不僅沒有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而且會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失去學習慾望。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要對自身教學情況進行反思,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1]。
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優勢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性較低,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教師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然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如果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則小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而且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對國家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教師將課堂有效性提高,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授課,創新自身授課方式,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同時,教師應經常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領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真諦,凈化自身的心靈,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叄』 如何上好農村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課
《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學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農村小學的《思想品德與社會》課大多由兼職教師擔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許多教師對《思想品德與社會》課不夠重視,上課敷衍了事,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把《思想品德與社會》課當成了玩課。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怎樣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呢?作為一名農村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下幾點:
一、把握教材,明確目標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資源,詳細地解讀教材是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保證。上好《思想品德與社會》課就必需明確《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標。明確了目標,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才有正確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備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課題含義。對課題的道德觀點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領會課文的教育目的,通過課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圖,分析出其蘊含的道理。
二、創設情境,培養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思想品德與社會》教材所涉及的內容極其豐富,但有些內容距學生生活較遠,學生認識膚淺;還有些內容雖近在身邊,但學生欠留心觀察。這就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沒興趣、不信任或課堂發言無話可說。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後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與已有知識和經驗的距離,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知識的生長點。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真實的情境,學生對學習就會感興趣。
三、切身體驗,明確道理
由於《思想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要使學生從中學到知識、明白道理,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取向。只有通過小學生切身的體驗,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在教學中可以:
1.演一演,再現生活。如教學《幫幫殘疾人》一課時,我讓學生表演不同類型的殘疾人,體會殘疾人生活中的諸多不便,讓學生深切體會殘疾人的內心所需,同時喚起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這樣,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懂得了道理。
2.說一說,感受生活。如在教學《可愛的祖國》一課時,可讓學生充分回憶我們祖國近年來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畫面。並用多媒體再現「神八升天」「天宮對接」的壯觀畫面節選,再現「08奧運」的精彩瞬間;展示再現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發生的變化。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心就會油然而生。
3.玩一玩,學會生活。如在教學《認識新朋友》一課時,組織他們進行了一次「我們都是好朋友」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把平時自己最喜歡吃、最喜歡玩的東西帶到學校來,並准備一個自己最拿手的節目。活動開始時,通過「猜歌名」,猜來猜去猜到了「找朋友」這首歌。在游戲中,孩子們請朋友品嘗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節目,玩得不亦樂乎。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快樂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
4.做一做,體驗生活。如在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事先讓學生讀教材了解書本知識後再在家裡動手實踐,種植種子,詢問家長,了解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再組織學生展開對「種子發芽」條件的討論。這樣學生就掌握了所學知識。然後結合類似事例,對學生進行農村科技知識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自覺性,培養他們從小愛農村、愛家鄉、愛自然,樹立建設家鄉的思想意識。
5.評一評,判別生活。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是需要進行討論、評判進行的。這就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教師在設計討論時,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注意引導學生辯是非,明事理。如在教學《信息時代》一課時,對學生上網好還是不好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充分發揮教學民主,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針對學生發表的觀點,再讓學生進行評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通過評一評都能形成正確的觀點。教學中盡量選擇深奧的道理能淺顯表示的教學方式,採用最直觀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四、課外延伸,形成品德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
《思品與社會教育》光靠課堂上參與是不夠的,思想品德與社會課要想提高實效,必須向課外延伸。校內,與各種教育活動有機結合成整體,與各科教學相結合,將品德教育有機滲透到各科的教學之中;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相結合,開展各種課外活動,營造參與的氛圍,擴大參與的范圍。校外,與家庭、社會生活相結合。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安全回家》時,我找些有關交通常識的知識及相關視頻和圖片來給學生觀看。放學後,帶孩子們過馬路,提醒他們過馬路時應遵守交通規則。校內、校外的教育相結合鞏固思想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成果。
總之,農村小學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加之受條件的限制就更加重了教師對小學生思想品德與社會教育的責任。所以,農村小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敢於探索,勇於實踐,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與社會》課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肆』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百年樹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設是育人成材的基礎。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要讓孩子們能夠從寓言中領悟哲理,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潛移默化的浸潤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准備充分。
無論是一個好的交易,還是一個先鋒模範人物,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課,必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備,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讓其在好奇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得到啟發。照本宣科式的授課,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伍』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怎樣才能避免簡單的說教
現如今,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准、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思想品德和社會》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可在現在的課堂中,我們不難看到有些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沒有轉變過來,還把思想品德課上成思想教育課。那麼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水平呢?本人根據自己近些年在教學中的認識和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找准目標,重視思品教學
課程標准指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而,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以往,我們老師在上這門課程時,總是會用來上語文或是數學課,要不然就是叫學生自習。說到底就是認為它是一門無關緊要的「副科」課,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觀,轉變舊的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並且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聯系生活,調動學生情趣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一張合家歡的照片,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解讀自己的名字,可以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隊活動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有助於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師應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的實際情況,善於發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三、注重實踐,發展學生能力
「活動性、開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課程的三個特點。我們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不能依靠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來實現,必須要通過學生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這樣才能豐富他們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獲得了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巧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一種內在動力,它促使學生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慾,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自覺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著認知的目標前進的慾望。因此,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並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結合所提問題擴展思維、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要善於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和探究氛圍,創設生動而富於感染力的教學情景和氛圍,是營造可教學時刻的重要方面和環節。真實而生動的教學情景,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滋生探究慾望。
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少說空話,將品德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組織真正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品德教學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學生的心靈。
『陸』 如何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
一、 貼近生活的品德課是最親切的 。
《品德與社會》課本的內容和編排都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我們可以多方面採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課本上的圖畫,課本上的事例活起來動起來,讓事實說話,將遙遠的拉近,讓歷史復活。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
如《想想他們的難處》這個課題的教學目標是:1、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實際困難;2、增進對於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教學這一課題時,我讓學生進行模擬殘疾人的活動,體驗一下殘疾人的生活。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分別進行不同的模擬活動,可以是單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綁在一起行走,體驗肢殘人生活的困難;蒙上眼睛走路,體會盲人走路的困難;用手勢向別人表達一件事,比如把那本書遞給我,體驗聾啞人生活的困難。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小組模擬一項活動,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體驗的機會。然後,我讓學生在小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擬活動中的切身感受,從而讓學生的內心油然而生對殘疾人要尊重、友愛的情感,並能從真實感受中產生幫助殘疾人的意願。促使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自覺為殘疾人讓座,讓道;在公共場所設置殘疾人窗口,這難道不正體現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嗎?
又如《心中有規則》一課的教學,我在學生了解了規則是由人們共同制定的基礎上,引導全班同學體驗制定規則的過程。我一再強調,班級的規則與每個同學都有關系,因此,每個同學都有發言權,每個同學都要參加。我先讓學生討論他們認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級規則,然後大家提出具體的條目。如果在討論中對某項規定有爭論,應自由爭論,最後舉手錶決通過。我告訴學生:一般情況下,要有半數的人同意才算通過。學生通過一定的程序終於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級規則,這時,我提醒學生大家制定的規則要靠大家遵守。如果執行一段時間後,覺得這條規則不太合適,還可以討論修改,再次舉手錶決。學生通過直接體驗班規的制定,從而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改正,民主和諧的氛圍在無形中悄然形成。
二、形式多樣的課堂是最開心的。
經調查,88.2%的小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是活動課。活動課以多彩的課程內容,活潑的授課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我們的活動化、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活動課、情景劇的形式引入到課堂,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們不喜歡反復出現的老面孔,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使之不斷更新呢?課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樂競答」、「挑戰高手」、「芝麻開門」、「幸運52」「智力快車」等電視節目形式,也可以用 「圓桌會議」、「小學生辯論會」、「開心家庭組合」等比賽形式,還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識銀行」、「我來當老師」「今天我是班長」模擬形式等等進行授課,還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頭、工廠、社區等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學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種種表現,表演遵守交通規則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禮貌待人、愛護公共設施、愛護班集體等等情景。在舉行「圓桌會議」時,可改變原有的橫平豎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讓學生圍坐在一起,教師就在學生當中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一個零距離互動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學生們用自己的理解審判那些不道德、不講誠信、破壞環境、獵殺動物、審判那些因無錢到網吧上網而勒索他人錢財的人,他們可以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詮釋小學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頭當一次交警,走到田間第一回農民,走回家庭當一天家庭主婦…我相信這樣的課收效一定很大。老師們,「參與是開心的,體驗是開心的,成功更是開心的!」這是小學生發出肺腑的感嘆。
三、具有科學的探究精神才是必需的。
現代社會本身及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於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經常是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但是,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課程標准》也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法規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柒』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准
新 課 程 標 准 解 讀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里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
『捌』 怎樣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以前在我們農村學校,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一直被視為豆芽科學。老師不重視,經常用來上語文、數學課;學生不喜歡,認為反正不參加統考,學好學壞無所謂。近幾年在國家教育教學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指導下,各級各類學校開始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質量。本學期我被學校選派參加了「國培計劃」小學品德與社會的培訓與學習。通過近一學期的培訓與學習,我對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我認為要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我們教師應該從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徹底轉變觀念,把品德與社會課應語文、數學課同等對待,不輕視,不擠占,認認真真地上好課,讓孩子們獲得應該學得的知識。 2.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鑽研教材,突出思品課的生活性,注重活動教學,因為貼近生活的品德課是最親切的,同時也是最真實的。 3.在教學中採用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採用他們喜歡的方式組織教學,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隨著課程改革的深人,課堂教學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參與,品德與社會課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正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因此,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是如何關注學生的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採用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絕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吸引學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悅學生,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關鍵是要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的生活者,讓他們能夠體會到用文明健康的方式過更好的生活的樂趣,引導他們明白「其實生活可以更好的」。這樣,學習者就會從自身內部產生更持久的興趣。我們要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回報、誠信的價值、人格的魅力,這樣學生才願意講誠信、重人格、求合作,才會有參與的興趣。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它對學生了解社會、形成美好的品格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我們還須適當適時地將多媒體引入課堂,生動的圖片和課件的展示都會對學生的思維品質產生深刻地影響。
『玖』 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
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
人品就像產品,德才兼備是優質品、成品,有德無才叫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有才無德就是危險品或者毒品。可見品德學科教學的重要性。體驗成功的品德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彷彿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這是每一位品德教師應追求的最高境界。那麼,怎樣才能使你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呢?1、充分做好課前准備 ⑴熟悉教材。從開學拿到教材後,就要先利用兩到三周的時間把教材認真的看一遍,根據教學實際可以重組教材,知道哪些內容需要調整;每一個單元需要學生准備些什麼資料,提前告訴學生,學生會利用閑暇時間做准備,或告訴學生留心生活中遇到了就隨時保存下來;或向高年級同學借用等;這樣就沒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專門搜集資料或做調查。老師也用同樣的做准備。學生通過自己收集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處理和運用,可以引發有價值的爭論,並能夠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後得到延伸,引發新一輪的發現和探究。老師對教材中提供的教學內容多作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立足而不拘泥於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根據每個主題單元的教學目標,適當延伸拓展,讓學生動起來,讓品德與社會課活起來。 ⑵課前活動要及早安排。關照學生的參與能力,結合學生生活,師生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對教材的設計心中要早有計劃,尤其是學生的課前調查活動要及早作安排。2、課堂教學要很好的體現出生活性、活動性和開放性 生活性:一位外國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聽到,我忘記了;我看到,我記住了;我動手,我理解了。」所以,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必須反映兒童的需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生活中感悟生活,以生活為基石,點燃學生情感,引導孩子們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活動性:教育家皮亞傑說:「兒童的認識全來源於活動。」活動是學生學習的初始。只有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才能提高學習者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如教學《讓我們的教室更清潔》一課時,老師始終圍繞教室進行開發資源,師生共同清理教室使其變得更清潔。學生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腦動手,在真實的主體實踐活動中體驗,促進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和生成。 活動形式:課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樂競答」、「挑戰高手」、「芝麻開門」、「幸運52」「智力快車」等電視節目形式,也可以用 「圓桌會議」、「小學生辯論會」、「開心家庭組合」等比賽形式,還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識銀行」、「我來當老師」「今天我是班長」模擬形式等等進行授課,還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頭、工廠、社區等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學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種種表現,表演遵守交通規則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禮貌待人、愛護公共設施、愛護班集體等等情景。在舉行「圓桌會議」時,可改變原有的橫平豎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讓學生圍坐在一起,教師就在學生當中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一個零距離互動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學生們用自己的理解審判那些不道德、不講誠信、破壞環境、獵殺動物、審判那些因無錢到網吧上網而勒索他人錢財的人,他們可以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詮釋小學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頭當一次交警,走到田間第一回農民,走回家庭當一天家庭主婦…我相信這樣的課收效一定很大。 「參與是開心的,體驗是開心的,成功更是開心的!」這是小學生發出肺腑的感嘆。 需要說明的是:不僅僅是為了活動而活動,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感悟。活動的設計要有層次性,有梯度,這樣使學生的價值觀不斷得到提升。如:五年級《祖國的寶島台灣》一課,可以這樣設計:激情導入(結合學生家庭成員能少嗎?談)—美麗的寶島台灣——根脈相連(文化)——兩岸情深——祖國統一(激起愛國熱情)——相互交流、共謀發展3、一節課的結束應該是下一節課的開始 例如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錢該怎麼花》一課的課堂教學,我們必需從單元教育目標整體上把握本課。這一課所在的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的主題教育是由四個話題構成的。話題一:家庭小賬本;話題二:錢該怎麼花;話題三:購物場所我知道;話題四:做個聰明的消費者。通過話題一的教學,學生知道了家庭的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學生也初步了解了自己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並能從中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初步理解父母的消費觀。這些是《錢該怎麼花》一課課堂教學的必要准備。因為正是在第一個話題教學過程中,為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點乃至消費技巧作了鋪墊,也只有在了解了家庭收入情況,並能從中體會掙錢的不容易,進而了解家庭支出狀況,知道哪些是必要開支。
『拾』 小學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案
《我家的綠色生活》教學設計鎮江小學 居海燕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綠色生活,與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如何選擇綠色生活。2.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綠色生活的嚮往之情。活動准備教師准備課件,學生課前到超市、菜市場尋找綠色食品。活動過程一、導入教師:同學們,我們不光自己要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還要將環保意識帶回家中,與爸爸媽媽一起行動起來,共同選擇綠色生活,爭當綠色家庭。(板書:我家的綠色生活)二、家庭里的污染1.教師:東東同學自從學習了「我的綠色日記」單元以來,更加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了,她從此成了一個保護環境的有心人。可是她沒有意識到,還有一個地方更值得她關注,這就是自己的家。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看看東東一家人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這是一套裝修豪華的新公寓。一家三口,母親在用洗滌劑洗碗;父親邊抽煙邊看電視(煙霧彌漫),電視音量比較大;女兒在強光下寫作業;窗外不時傳來刺耳的鳴笛聲。雖然是白天,但室內燈火通明。門口有一裝垃圾的大塑料袋。3.學生看完錄像後討論:她們家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存在著環境問題?4.教師:你們家的生活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三、走向綠色生活1.教師:這種生活方式既會影響身體健康,又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請大家再看看西西家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西西和爸爸在布置得溫馨、簡朴的家中談話。家中擺放有綠色植物。媽媽在用熱水洗碗,沒有用洗滌劑)3.討論:西西家的生活方式的好處。4.教師小結:西西家可以說過的是「綠色生活」。他們家的每一位成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對環境沒有造成任何污染,他們一家為環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就是「綠色家庭」。5.交流:要走進「綠色生活」,讓自己的家庭變成「綠色家庭」,我們在生活中還應該做的事和應該注意的事。四、綠色食品1.教師:課前大家到超市去尋找綠色食品,有什麼收獲嗎?2.學生匯報在超市尋找綠色食品的情況。3.出示綠色食品的標志,引導學生進一步弄清什麼是綠色食品。五、我心中的綠色家園1.交流:在你的心目中,你希望未來的綠色生活的情景。2.教師:同學們心目中未來的綠色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十分迷人。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筆將自己心中的綠色家園畫出來、寫出來,完成我們的第五篇綠色日記呢?3.學生設計未來的綠色家園。(1)分小組合作,有的同學畫,有的同學寫。(2)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作簡單介紹。(3)師生共同評議。(4)交流:我們心中未來的綠色家園。六、總結保護環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讓我們共同呵護綠色家園。願家鄉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泥土永芬芳。七、課外拓展1.與父母交流,訂立家庭綠色生活公約,並堅持寫家庭綠色生活日記。2.在居住小區開展環保活動,設立宣傳欄,倡導綠色生活,創建綠色小區,讓自己成為社區綠色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