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如何做到有效的備課
為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根據縣提供的備課,對教師進行二次備課制定如下具體管理要求
一、教案使用
在實行過程中,為避免教師過於依賴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失去獨立思考、獨立備課的能力,產生「拿來主義」等照搬照抄現象,各單位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師可選用縣教體局統一編制的教案進行課堂教學,但並不照搬教案。為增強電子備課的實效性,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突出教學目標,認真分析學情,體現目標、評價、教學的一致性原則,做到腦中有書、目中有人、心中有標、胸中有法。在電子備課的基礎上,採取聯系實際、分析研究、消化吸收的態度,認真思考對比修改,精心進行二次備課。
1.在使用電子備課時,要對重點文字進行勾畫圈點。
2.對修訂環節要明確提出修改原因及修改以後的具體操作步驟,切忌只是對一些環節做無關痛癢的評論。
3.教學札記(反思)要結合教學實際,記錄自己的教學得失、教學感悟,對教學設計有重建、有改進。
4.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內容、排版格式、標點等方面存在錯誤,在原處圈畫標出,必要時可做簡要說明。
5.各學科具體要求
語文:每冊的三、六單元各有一個「空白課時」屬於必備的精備課時,且要作為集體的比賽活動進行,活動結果納入個人績效。教研室將對此組織教學設計比賽活動,計入各單位考評。
數學:除做好以上幾點外,工作時間未滿三年的青年教師每學期需手寫15個數學精品教案(其中新授課6篇、練習課5篇、復習課4篇),以鍛煉其獨立備課能力。
英語:①任務分配:每冊留有8個空白課時,共計32課時。每人承擔2個空白課時的設計任務,30個空白課時的評價任務。
② 2個「空白課時」的設計任務作為集體的比賽活動進行,每位教師都要參與,活動結果納入個人績效;其餘30個空白課時的評價由使用教師完成,教研員要全部參與。教研處將對此組織活動進行重點督查。
二、備課管理
1.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管理措施:
避免單純檢查書面備課的方式,大力推行說課式、答辯式、隨考式、比賽式檢查,突出備課的實效性。
說課式:被查教師抽取課題後,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目標的把握、教學措施的確定、目標的達成等進行陳述性介紹,檢查人員對照被查教師的教案和說課情況進行賦分。
答辯式:被查教師抽取課題後,由檢查人員根據教師個人備課提出問題,檢查被查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目標的把握、訓練措施的選擇、實際教學的效果等。
隨考式:對照被查教師的備課聽課,課堂教學結束後,由檢查人員隨機出題進行測試,檢查目標達成情況,同時要求被查教師針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
比賽式:即每個學科預留若干個空白課時,組織一線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比賽。
2.我校管理措施:
我們將加強監管力度,注重引導,突出實效,使備課發揮最大的效果。
①制定明確的管理制度,制定出具體的監管措施。
②落實好備課的「三級檢評」制度。學校實行 「教研組雙周查——教導處月查——學校雙月查」制度;實行「教研組雙周查——教導處月查——鎮街教研室雙月查」制度。檢查可以採用答辯式、隨考式、比賽式等形式,還要注意與平常的聽課相結合。每次檢查要及時進行反饋,提出帶有指導性的意見,且都要有檢評記錄,作為評估教師一個重要依據。
2. 老師們都是怎麼備課的
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課,而想把課上好就需要前期的准備--備課。通常版在贊揚演員、播音權主持等帶有語言性質工作的人時會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說明平常的鍛煉作用非常大,老師更是如此。要想講好一節課需要課前精心准備,首先老師課上要講的內容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據課程標准,結合教材這節課應該包含哪些知識點,圍繞這些知識點來組織自己的教學內容,寫出講稿,這當中還需要區分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講授時間的安排,不同的知識點如何進行引入,和前後章節的聯系,選擇哪些例題,課後作業是什麼等,為了保證課堂質量讓學生能聽懂,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原來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肯定不行了,要讓學生喜聞樂見,當然要查閱大量資料,設計好教學環節,這些都是備課時要完成的。看著老師就上了一節課,豈不知要花多少倍的時間來備課。
3. 小學語文老師備課時需考慮哪些因素
一、 在備課中樹立新的理念。1.樹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教師在備課中,不能只是以為在為教一節課做准備。首先要想到這一節課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了什麼。如低年級識字教學,不僅僅是認字、讀字、寫字,而且要在筆畫、筆順、結構方面滲透、歸納,為識字寫字能力的提高作準備。2.樹立「語文全面教育」的理念。教師備課,應著眼於:「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從認識上把握住義務教育對語文課程的要求,把握住語文課程能為義務教育做什麼,把握住語文教育的特點(聽說讀寫結合,聯系生活實際,在語言環境中整體領悟,尊重獨特的情感體驗……)。3.樹立「學生是學習主人」的理念。《標准》的第三個課程基本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師在備課時,從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確定,課堂結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設計,評價的適時、適度,都要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4.樹立「開放的大語文觀」的理念。語文教學並不等同於語文課堂教學。一篇課文,一本教科書,要和生活、和做人融於一體。語文學習不是封閉式的學習,它應該包括學習語文的一個人的整個的生活空間,甚至精神世界。這正是《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真實含義。5.樹立「新的語文教材觀」的理念。(1) 看透語文教材。葉聖陶先生有個精闢的論斷:「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材是教與學的載體。教學及常見的是誤將這些文當成全部,誤將讀懂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把學生的培養拋在了一邊,變成了學生為文服務,局限了教學,扭曲了教學。語文教材是以少學多,是獲知之例、育能之例、啟智之例、做人之例。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之例,既是練例,又是範例。看透教材就要跳出教材,要懂不為懂,以文為例,教文育人。(2) 吃透語文教材。教材雖是例子,卻又是憑借,當例子指的是目的,並不是不重要,看得遠需要站得穩,當例子更應鑽例子。吃透教材,就要挖掘語言文字——聽說讀寫的載體。吃透語言因素的七要素——音、形、意、道(道理)、境(語境)、情(感情)、采(文采)。要在重點、難點、特點處吃透。(3) 開發語文教材。①擴點:及教材的簡略處求擴展,省略處求補充,概括處求具體,暗含處求明朗,延深處求續編。②疑點:讓學生發現問題,進行疏通性、探究性、鑒賞性、評價性質疑。③異點: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對中求異,異後求佳。④評點:評價任務、情節、語言、作者……⑤爭點:抓住教材某點引發爭論、辯論。⑥聯點:無聯系因素的聯接,遠距離的聯接。⑦移點:借課文內容,移情境,移角色,移情感。⑧用點:根據教材,結合實踐需要,靈活運用。⑨易點:抓住教材容易處,有意加上適當、有趣的難度,激發火花。二、 一篇課文的鑽研。(一)鑽研一篇課文的五個步驟1.初讀課文,掌握全貌,疏通文字。當教師剛接觸課文的時候,應當認認真真地讀幾遍。要強調這里的「讀」,不是默讀,而是出聲朗讀。教師要在吟詠中體味文字飽含的意境和感情,促使自己盡快地進入課文。認認真真把課文讀了幾遍,基本搞清課文有什麼內容,這些內容是怎麼一層一層表述出來的,理清課文大致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基本點。對課文的寫作方法,多多少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疏通文字是這一步中很重要的工作之一。雖然在一篇課文中一個字詞只是極小的一個局部,但在教學中絕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字的讀音、書寫、意思都要正確。2.逐段細讀,理解內容,抓好重點詞句。「段」指的是自然段。備課鑽研理解課文,教師還要靜下心來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去揣摩語言文字,理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以便分清課文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每個自然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抓重點詞句的好處:1.課堂上指導學生理解內容、理解感情;2.指導朗讀,或者進行語言文字訓練;3.更好體會作者錘詞煉句,鋪陳華章彩文,4.讓自己在品味重點詞句時更好地理解課文,讓自己的感情同作者的感情同樣起伏升沉。3.劃分大段,理清思路,理解布局謀篇。在逐節細讀理解每個自然段內容,歸納出自然段的段意之後,教師要把課文的結構段邏輯段(大段)劃分好。4.通觀全文,了解寫作意圖,抓住主旨。(1) 回過頭去看一看抓的重點詞句,歸納的段意是否服從中心,如果游離了中心,就該加以補正;中心是怎麼表露的,作者從哪個視角選擇材料,用了什麼樣或哪些寫法來表現物、情。(2) 對課文設疑。(3) 對根據名家的名篇節選刪改的,應盡量找原文讀一讀,和課文對照一下。5.結合實際,制定目標,選定內容,確定重點和難點。結合實際:教師應該根據課文的實際去考慮學生的實際,從「備教材」到「備學生」。從總的方面說,要注意學生們的學習基礎,已具備的學習方法;從細的方面說,要注意學生們聽說讀寫的水平、思維方式、生活范圍和課文的語言文字、表述的內容有哪些差距,課文包容的信息,哪些是學生們了解或比較了解的,哪些是他們的盲區,課文的寫作方法,語言特色,能否被他們吸收、消化、記憶、運用。在面向全班學生的前提下,還不要忽視個體差異,以便分類指導,最後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提高和發展。制定目標:制定教學目標,要依據《標准》、《大綱》,把握好學段及年級的要求,分清聽說讀寫,字詞句篇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層次水平。制定教學目標,還要依據課文,把握好課文在全冊、全單元的位置及作用,把一課書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納入一個單元的訓練體系中去,呈現出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梯度。制定教學目標,更不能脫離學生知識、能力、智力、非智力以及生活范圍的實際。制定目標時,要明確、合理,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情感與態度的指向都清楚,是可以評估檢驗的。切忌把教學目標定得大而空泛,多而繁雜。選定內容:對一節課內容的選定,要處理好「課文內容」與「課堂教學的內容」這二者的關系。課文中的一些內容學生是能讀懂的,不一定是課堂教學的內容,可以不講或少講.在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不要忘記「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結合課文適當地介紹一些有關的知識,把課文內容向課外延伸。確定重點:在內容上肯於取捨,才能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利於課堂結構的改革。課文重點的確定,除依據《標准》、《大綱》之外,還要依據單元訓練點,抓好課文與主要內容、中心緊密關聯的段落,緊扣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確定難點:難點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離學生生活較遠,缺少感性認識,知識儲備不足又難以想像的。2.含義較深,不易理解的詞句。3.課文中講得比較深的道理。4.較長課文復雜的結構。三、 閱讀教學的備課。(一) 導課的藝術1. 開篇引導,也叫導入新課,導語:目的是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導語力求「精」「新」二字,要生動、有文采、有感情。導語設計有法無式,既可介紹背景,介紹作者、人物,直接審題;又可出示圖像,創設情境;也可提出問題,故設懸念;還可講個故事,做個練習。總之要富於變化,激情引趣。2. 課堂指導,善於點撥:《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課上的指導點撥主要體現在導讀、導思、導路三方面。(1)導讀:是切切實實給學生讀書的時間,真的做到書聲琅琅。初步感知課文時,指導學生認認真真讀,讀正確,把課文讀順。理解課文關鍵處,表現課文主要內容的段。重點的句子,要反反復復讀,邊讀邊想,以思促讀,借用學生質疑的問題,或老師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讀懂內容,領悟感情。這時的導讀,一是注意對詞句的理解,咬文嚼字品字品句的深度是和誦讀達情的水平大體一致的;二是適當在朗讀技巧,比如重音、停頓、速度上要作指導。(2) 導思:是指善於點撥學生提出的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善於抓住時機,設計一些既符合學生實際,又有針對性、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來疏導學生的思維。(3) 導路:是指把握學生的學路,引導學生和課文之間的「對話」,去貼近作者的思路,找到課文前後內在的邏輯聯系。3.收尾誘導:結尾切不可拖泥帶水,也不能僵死呆板淺白直露,虎頭蛇尾似的結尾肯定削弱教學效果。結尾應當總結概括、深化延伸、簡潔明快、含蓄蘊藉、新鮮有趣、靈活多變。(二)課堂結構的設計。
4. 一,在備課時,應當注意哪些關鍵因素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要准確地把握模塊對各條「標准」的要求,把握教學的尺度和關注的重點、難點,做到詳略得當,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例如:物理課程標准對「運動的描述」的要求是:能用公式和圖象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體會數學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重要性。即標准要求學生能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描述勻變速運動的規律,注意不要在此設置難題或偏題,用公式描述勻變速運動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簡潔、抽象、准確等特點,感受數學方法的奇妙,認識數學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重要性;同時,要求學生會用圖象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從而認識圖象法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作用,即與數學公式相比,圖象法顯得直觀、形象、生動,在解決物理問題中讓人一目瞭然。
(二)備教材、教參
1.熟悉教材要求。備課時要對三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確定一種較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通覽所用的教科書,熟悉其全部內容,包括編者意圖、組織結構;同時,兼顧前後,了解與本學科有關的「已學教材」和「後續教材」的相應內容;最後,不僅掌握教材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而且熟知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從教書育人兩個方面把握教材內容。
2.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對章與章、節與節,都要弄清其本質聯系,找出其內在規律;然後,找出哪些是重點章節和各章節(單元)的重點、難點、弱點,進而根據每章節(單元)的教學目的,確定每節(次)課的教學要求;最後,帶著問題閱讀有關參考書、資料、文獻,增加知識的深廣度,尋求問題的講解角度,同時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學性,考慮如何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在因素,使智力發展寓於知識傳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於樂,使學生處於要學、愛學、好學之中;挖掘教材的實踐性;考慮理論聯系實際,使能力培養寓於知識運用之中。
3.處理教材要求。按照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實際,恰當安排教學內容。70%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作相關發揮。
教師要廣泛閱讀有關教學參考資料,開拓知識領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科學成就。教師知識豐富了,方能得心應手,講解自如。 在備教學參考資料時,要特別注意教材的「縫隙」,即潛伏在教材深處不易察覺的「隱蔽點」,要注意教材的縫隙是哪些,在哪裡;必須用心搜集、整理和運用資料,勤查工具書,多做資料卡,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建立一個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圈」;須用心研究和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志趣和思維方法,從中揣摩出學生可能出現的「意外發問」,做到知己知彼,方能「臨陣不亂」。
通過備內容,最終要做到:懂、透、化。所謂懂,就是對教材基本結構、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謂透,就是對教材了解得詳盡而深入,熟悉而精確,能理清縱橫關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所謂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這是備課的最高境界。
教師在備物理教材時,既要鑽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靈活運用,隨時關注生活,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並及時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只有把自己變成了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備學生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學生進行。因此必須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年齡特徵、個性差異、興趣愛好、性格氣質;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品德意志、學習態度、思維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對所學知識與技能,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已能運用,哪些學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學生雖已領會,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錯等等。
在備課時不妨認真思考以下問題:(1)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支撐新知識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還缺乏哪些知識和經驗?(2)學生有什麼物理學習的「需要」?這些需要與知識之間有何聯系?如何在教學中強化它們?(3)學生是否具備了新知識學習所必須掌握的技能?(4)學生有哪些物理興趣、愛好亟待激發,以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習動機?(5)學生對哪些物理知識能夠自己學會?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知識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6)學生具有了哪些情感、態度、價值觀?(7)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
了解學生的途徑除課下調查、個別談話,以及在勞動實習、課外活動中觀察外,更多的是通過課堂提問、黑板演練、動手操作、測驗考試、批改作業及分析試卷等多種渠道進行。有經驗的教師還能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動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
(四)備方法
備方法,實質是把教材個性、學生個性科學地組合並升華為一個大的個性化教學系統。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考慮如何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至理性,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怎樣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處理弱點;如何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復習鞏固,課末小結;怎樣引發興趣,強化動機,吸引注意,啟迪思索,鼓勵創新;如何聯系實際,使用什麼儀器設備,採用哪些教學手段,進行什麼演示和示範;安排哪些練習和作業及語言的組織,板書的設計,例題的篩選,教具的使用等。
備方法要靈活多樣。根據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徵,教學方法必須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富於變化,努力尋求適宜的新穎方法。盡力做到「堂堂有異,課課有別」,常教常新。二是不僅要備教法,還要備學法,研究學生如何「學」,從「學」的角度來研究教,以使學生能夠「會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風格結合自己的特長「標新立異」、 「獨辟蹊徑」、「別開天地」,在備課、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
(五)備課程資源
物理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物理課程目標實現的所有因素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理教材、教師、學生及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以及學校、家庭和社區中所有有利於實現物理課程目標,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各種資源。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
在各種課程資源中,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是首位的。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積極利用社區的課程資源,廣泛利用媒體資源。媒體資源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挖掘利用無形的課程資源與有形的課程資源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信息存在於學生頭腦中,教師可以通過交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了解,從中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集思廣益。
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包括各次考試的題目,要有一個整體的備課框架。最好是按照「整體→部分→整體」 的教學策略進行備課教學。
為了演示磁能生電,並理解其實質就是能量的轉化,把條形磁鐵從線圈插入或拔出,電流表的指針發生擺動,說明了磁能生電,演示現象明顯。
在這節課的一次集體備課中,一位年輕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把電流表換成小燈泡,能不能發光?如果能發光的話不是更能說明磁生電了嗎?」其他老師都說:「肯定不亮!因為產生的感應電流很小,只有微安數量級,不足以使燈泡發光。」隨後,大家還是在辦公室內進行了驗證,燈泡果然不亮,用發光二極體代替燈泡後二極體也還是不亮。接著,一位老師偶然想到:「沒有現象的實驗」也是實驗,不妨讓學生探究一下為什麼燈泡不亮,燈泡不亮是否就說明迴路中沒有電流,能量是怎樣轉化的,這樣很自然地引入關於能量轉化的分析。這是這次集體各課的成果之一。
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流程:確立課題----組內討論----確定主講人(形成初案)----集體研討(形成共案)----個性化設計(形成個案)----教學實踐----課後反思----二次修整----考核評估。
一般來說,重難點的教學內容都必須經集體備課研究後進入教學實施過程。集體備課的時間及人員參與通過制度加以保證。集體備課的每一階段要有明確的研究主題。每一次集體備課必須有中心發言人。提倡教案多樣化。教案可以是紙介質文檔、電子文檔,也可以是筆記本模式、活頁模式等多種形式。允許擔任同課頭多年的教師一次編寫教案,經復備、修改後多次使用。
集體備課應成為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動形式,真正打通科研、教研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通道,讓科研與教師常態工作相聯系,成為一種具有實際教育價值的行為。集體備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載體,通過這樣一個平台新老教師都能夠找到專業發展的興奮點。備課是長期實踐、學習、感悟的過程,絕不能一次備課重復使用。應該讓集體備課制度成為學校制度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游《示子遹》)備課作為為教學准備過程,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功。教師應該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備課越充分,講課越熟練,越生動自如,也就更能更好地駕馭課堂,與學生更好地交流,課堂的教學效率就越高。
5. 集體備課的意義是什麼
1、集體備課可以顯著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教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集體備課的價值取向,也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走進新課程,面對新教材,筆者以為老師們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學習,他們也掌握了不少先進的教育理念,他們缺少的恰恰是新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操作能力與機智。集體備課,正好提供了教師合作、探討、實踐的途徑,通過參與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體智慧的分享,精華糟粕的取捨,促使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拓展教學的方法與思路,進一步歸納、提升和再創造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情,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不斷改進自己的備課水平,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越是地處欠發達地區、師資薄弱資源缺乏的學校,集體備課的效果更為顯著。 2、集體備課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活動,長期堅持集體備課,可以使教師在教學的認知、行為方面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轉化,並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全程優化。教師的素質歷練,業務鑽研、合作研討、教法改進、自我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校本教研離不開大家的智慧,教師專業發展離不開集體的協作。因此,集體備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3、集體備課可以分享與積累課程資源 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流一下,就能產生無窮的思想與智慧。 每個教師在備課前,往往依據課程標准,做一些前期准備,有針對性的搜集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源,如典型案例、課堂設計、課件和教輔資料等,集體備課為教師提供了展示與交流這些資源的平台,參與者通過廣泛的交流和分享,就可以互同有無,有選擇的處理資源信息,並把有用的課程資源歸納充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集體備課,不僅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而且,還可以不斷積累和豐富教學的課程資源。 4、集體備課可以發揚團隊的協作精神 團隊與合作是集體備課的兩大主要的組織特徵,集體備課往往以備課組的形式呈現,那麼,集體備課的成敗取決於備課組成員間的合作關系與協作精神。有專家就教師的相互合作,總結概括出七大益處:「心理支持、產生新想法、示範合作、汲取力量、減少工作負擔、增強動機、支持變革,」 從中可以看出,只要正確組織好集體備課,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不僅可以完善課堂教學,而且,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參與、分享和汲取中,不斷完善自我,更加團結,進一步凝聚起團隊的協作精神。 5、集體備課可以濃厚學校的教研氛圍 學校的教研工作離不開課堂教學的研究,集體備課實際上就是一種如何完善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它所解決的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實際和最有效的問題。集體備課中,一些大家感興趣的課題,由於集體智慧的交流而得到認識上的結晶,這種認識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集體備課把理論和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積累教學的實踐經驗。同時,在集體參與備課的行動研究與反思中,潛移默化的濃厚了學校教育科學研究的氛圍。 在新課程不斷推向深入的今天,集體備課的積極作用應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應用。 1、精心組織,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平台 集體備課往往流於形式的原因,就是組織不力,校長和教育管理者對集體備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其實,每一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與體會、經驗和教訓,他們渴望有人組織和引領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反思。新時期的校長就要勇於承擔起引領教師成長,為教師發展助力的歷史重任,正確認識集體備課的積極作用和意義,要有計劃的認真組織教師積極參與,確保集體備課的時間充裕、地點固定和內容落實,校長要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那就是精心組織好集體備課,就是為教師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和共同發展的平台,就是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助了一把力。 2、依據課標,作好集體備課前的准備 集體備課首先要有一個組織者,這個組織者或是教研員也可以是備課組長,在集體備課前要根據實際制定出備課的計劃、內容和范圍,立足課程標准,輸理出教學的目標、難點和重點,擬出備課要討論的重點提綱。參與備課的教師要依據課標,通覽教材,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初備,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整理自己的困惑與反思。只有組織者和參與者從思想和內容兩方面均作好充分准備,集體備課才有內容可備,才能有效、順利的進行。 3、充分交流,營造集體備課的良好氛圍 加強交流,充分發表意見,是集體備課的關鍵環節。集體備課既要有重點發言人,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廣益。組織者不能以「權威」的見解一錘定音,而是要創設集體備課民主、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組織和引導大家暢所欲言,適時把握討論的話題,重點討論與交流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教師個人備課的困惑、教學實踐的反思等,還有部分教師教學實踐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只要對大家有借鑒,都是難得的財富和智慧。成功的集體備課通過個人初備的認識與大家的集思廣益間的充分對話,產生思想與智慧的火花,達到相互分享,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 集體備課的過程,是大家奉獻教育智慧、群策群力完善和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因此,筆者以為,集體備課必須要圍繞課堂教學,重點做好如下一些實事:一是要明確一個目標,明確教學目標,要由整體到局部,即小課標要服從於大課標,不同的單元目標,必須要以相應的課程標准為依據,課時目標要根據單元目標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二是提出一些問題,這是由具體到概括的過程,即提出的問題要具體、實際,如創設什麼樣的情景導入新課、某個教學環節如何設計、怎樣優化課堂練習等等,問題越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就越概括;三是研究一些策略,在廣泛討論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形成共視,概括出最優的教學策略,由理論轉化為實踐;四是分享一些資源,集體備課中教師的一個點子、一個經驗、一個教訓、一個案例和一個設計等,都是可供大家分享的備課資源,有選擇的充實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就能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5、充實完善,分享集體備課的成果 有效的集體備課過程,應該由備課前的構思准備、備課中的深入研討和備課後的充實完善三個環節組成。備課前的准備是為了有的放矢,備課中的研討交流是為了達成共視,而備課後的充實完善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備課後的完善階段是集體備課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分享集體教育智慧,吸納營養,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再創造、再提升的過程。大多集體備課只是做好一些筆記,完成一項教研任務,往往熱烈討論的高潮過後,教師依舊我行我素,忽略了完善階段,結果,大大折扣了集體備課的效果。集體備課的充實完善環節,還應該包括教師上課後,對自己教學過程的二度設計和教學行為的矯正與反思。筆者以為,備課後的充實完善環節做得越具體,越能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集體備課才能夠真正達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五、集體備課與「五課」活動 「五課」活動:即設計一堂課、說好這堂課、上好這堂課、反思這堂課、評析這堂課的教研活動。它是新時期學校進行校本教研的最好的切入點,是課堂教學研究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五課」 既是教學管理形式,又是一種教師培訓活動,它不是「備課」、「說課」、「上課」、「思課」、「評課」五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圍繞一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提出研究課題,教師通過 「備、說、上、思、評」全過程的積極參與,與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對話」的一種課堂教學的教研模式,它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反思性。「五課」活動不是要人人過關的轟轟烈烈的階段性運動或形式,而是一種貫穿教師工作生活始終的、常規的校本培訓方式。 雖然,「五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不難看出設計或備好一堂課,是「五課」活動的基礎和保障,沒有「備課」何談「說、上、思、評」的研討環節?因此,重新認識集體備課,可以更有效的組織開展「五課」活動。如果說「五課」活動是校本培訓的方式和手段,那麼,集體備課是開展「五課」活動最有效的組織形式。集體備課的過程中雖然側重於「備」,但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性和研討性,決定了集體備課同樣貫穿了「說課」、「上課」、「思課」和「評課」,毋庸質疑,「五課」活動中包含了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達成「五課」活動的有效途徑和媒介。 無論是集體備課,還是「五課」活動它們具有的共性是:合作探究,參與反思,同伴互助,共同成長。教師發展要自我覺醒、自我提升,就必須要積極投身於行動研究和校本培訓活動中,潛下心來鑽研「五課」活動,靜下心去進行集體備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專業的發展,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6. 教學設計和備課的區別
一、方法不同
1、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版有序安排,確定合權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2、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
二、特徵不同
1、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備課:備課分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個人備課是教師自己專研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活動。集體備課是由相同學科和相同年級的教師共同專研教材,解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等問題的活動。
三、意義不同
1、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2、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於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7. 教師備課要求
備課的要求:
1、傳授知識的精準性。
凡需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應該十分准確,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簡單的概念問題,也要准確把握,不能出現問題。有爭議、不能作出結論的問題,一般應予迴避,不能輕易搬上課堂。
2、明確課堂的目的性。
教師應對每堂課,每個章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什麼要求,都必須十分明確。這樣才能依據目的合理處理教材,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否則會東拉西扯,隨心所欲,使教學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3、備課的主體是學生。
備課必須心目中有學生,時時想到學生,處處想到學生。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4、統籌全局,有計劃性。
就整冊教材而言,課時的分配,新舊知識的聯系,復習與檢測的安排,均應有計劃。就每課而言,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板書的設計,教具的使用,實驗的演示,都是統籌安排,有一個合理的「序」。
5、備課時提前預知每一種「可能」。
備課既是課堂教學的設計,當然有明顯的預見性,我們要求的是「准確」。在備好教材,備好學生的基礎上,要准確的預計到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出現的情況,設想好應變的措施,以因勢利導,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預見性准確,教師上課時就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始終掌握主動權,不會出現忙亂無緒的情況。
(7)備課的原因擴展閱讀
1、備教材。
是指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鑽研。它是包括熟悉教學大綱,熟悉全冊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課的內容,明確它在全冊的地位和前後的聯系等。教師要深刻准確地把握教材,必須查閱資料,認真鑽研,使教材由「薄」到「厚」。
如,對語文教材,既掌握各種體裁文章的區別和寫法,又通曉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發展概況。只有這樣,才有利於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更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前途等方面的教育,從而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備學生。
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須備學生,備學生要備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備好學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同時也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教學活動。
3、備教法。
備好教材與學生,只是具備了搞好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使可能變為現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還要備好教法。這是抵達彼岸的橋梁。教無定法,教師要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教材、學生、教師本身素質等特點選擇最優的教法。
4、寫教案。
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升華和結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具體依據。教案可詳可簡,可寫在教案專用紙或本上,也可以評注形式寫於教材上,視具體情況而定。
5、寫教後。
課堂教學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按教案進行,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實際往往會糾正、充實原教案。以寫教後的形式總結些寶貴的經驗教訓,可作下一次備課的借鑒,是教師提高備課水平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