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魏書生語文教學」模式為什麼難推廣
我個人是抄很欣賞魏書生襲老師的,最初當老師的時候魏書生老師寫的《班主任經驗》對我影響很大。魏書生老師對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認識,是超越了語文課程基本理論的,在他看來,任何一門課程的任何知識的穩實授受,都隱含育人功能,不過一般人無從發現而已。魏氏「語文知識樹」也還是那個沒有一元本體論的一盤散沙。但具體的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操作,很有推廣價值。
在今天的我看來,原因無非三點:
一是魏書生特有的人格魅力不是個個語文老師都有的;
二是「魏氏語文知識樹」和「魏氏語文課程觀」,並不符合語文課程的宏觀歷史和微觀現實;
三是「魏氏課堂組織與管理制度」不是人人校校都可順利推行的。
B.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習方法的《魏書生·語文教學》
遼寧省盤錦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兼局長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兼職教授
全國中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0年生,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先後被評為特級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省功勛教師。
他是全國優秀班主任,再差的學生到他手上,個個品學兼優;他是全國語文特級教師,用二十節課教完二百節課的內容,學生成績好得出奇;他是一位神奇的教師,他從不留作業、不批改作文、不出考題評考卷,學生整體成績照樣名列前茅; 他是一位神話般的校長,每年外出達四個月之久,他的學校卻井然有序、和諧高效,他的管理是游刃有餘、輕松有效; 他是素質教育的先行者,他不僅教人,而且育人;他是中國教育界的傳奇人物,其高超的教學和管理藝術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教師、班主任和學校管理者。
他從未上過大學,卻被大學聘為兼職教授;他不是專職演講家,卻被譽為「現代孔子」,游學海內外數十年,講學數千場,所到之處無不轟動; 他不是專職作家,卻出版了幾十本專著,本本暢銷。 一、新課程改革要解決的問題
1.培養目標問題
2.課程整合問題
3.課程內容問題
4.課程實施問題
5.課程評價問題
6.課程管理問題
二、新課改下語文老師如何教學
1.培養學生聽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3.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4.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三、六步教學法
1.定向 2.自學
3.討論 4.答疑
5.自測 6.自結
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會學生自己留作業
2.教會學生批改作文
3.教會學生出考題評考卷
C. 魏書生班主任漫談,語文教學改革主要靠什麼,過多地強調多主面外因
今年春天,我有幸捧起《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這部語言朴實的著作,心中感慨頗多,《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讀後感 宋美娜.書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冗長的理論說教,但它言詞懇切、入情入理,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心悅誠服.
魏書生是全國有名的特級教師,擔任校長與書記兼任兩個班的班主任,承擔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一年平均外出開會達4個月之久,卻從不請人代上一節語文課,他學期之初即進行期未考試,一學期教材他用30多課時就講完了.他不批作業,不改作文,但他的學生在升學成績卻能比重點中學平均高7.8分.這樣的教學效果,另我感到非常欽佩.
看來高效率的班級管理,是教學成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讀完這本書,我也確實有了很多啟發,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去認真學習與實踐的.這本書中有好多好多吸引我的地方:
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一句話:許多事情是沒辦法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態度.做班主任不能選擇學生,什麼學生進來,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積極面對學生的實際狀況,總有一天,學生會提高,會進步的.魏老師說得好:「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確實,回顧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順時就有推卸責任,出現埋怨周圍的環境和別人的想法或者說是不平衡心態的現象,卻不懂或者不肯從自身出發找原因,不善於改變自己來適應周圍的環境.讀過魏老師的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這一短文章後,由此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問題時要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來適應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適應自己的學生.只有教師熟悉、適應學生,由此才能去改變學生,使師生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成長,讀後感《《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讀後感 宋美娜》.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面對現實,坦然地面對班上的後進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計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D. 魏書生怎樣教語文
現行語文課的特點,魏老師借學生的眼光提煉出兩條:第一,每篇課文都能夠圍繞它設計出成百上千道考試題。第二,只要你基礎好,不上某篇課文,不會影響考試的成績。這兩個特點,根由在語文教科書,因此在書上表現為兩個缺陷:一是使人弄不明白語文書里的「語文」到底是些啥東西;二是無從辨清那些東西的性質及關系。於是,稱職而又勤於思索的魏老師,開始做清理頭緒的工作,並為語文教學辦了三件實事。
第一,明確地重申讀整冊語文書的方式,即一冊語文書的「教材分析」方法——列生字表、列新詞表、單元分析、習題歸類、知識短文歸類、書後附錄、列文學常識表,它為認識(教科書里的)語文是啥東西提供著框架,也為如何戰勝它指明了方向。
第二,將上述框架里所得出的「語文」,明確地分成「死的東西」、「似死似活的東西」和「活的東西」三大塊,並分別找到了對付它們的辦法。
第三,將語文教科書里的「死的東西」和「似死」的東西條理化——主要包括「語文知識樹」和「讀一類文章的方法」、「劃分文章層次的方法」、「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寫作特點的方法」等,這些最終納入數目化的管理系統。
上述三事中,第二件是關鍵:因為正是它,實質性地解答了「語文就這么回事兒」。從另一方面看,如果不區分出「死」與「活」,那麼「教材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便會失去意義;而「語文知識樹」等等,也只有在認定它們為「死」或「似死」的條件下,才有現實的價值,才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
所謂「死的東西」,指的是學生「記憶的活兒」,主要是語文知識樹里131個左右的「知識點」。一冊教材,記住現代文生字120個24分鍾、文言文生字85個17分鍾、現代文新詞99個33分鍾、文言文生詞169個57分鍾,文學常識涉及27位古今中外作家54分鍾,加上做語法、修辭、章法等類型的練習題、文言文翻譯、詩文的背誦,總之花不了多少時間,似乎也用不著老師「講」。即使要「講」,像語法單句、復句的那幾種情況,復句的七種形式,要使學生知道和記住,也「一次就可以窮盡了」。
不但是語法,像說明文知識——「無非是抓住事物的具體特徵、從哪幾個角度抓特徵、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常見的八種,不常見的還有六種)」、劃分文章層次的方法(九種)、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六種)等像「定理公式」一樣的「似死似活的東西」,即魏老師叫作「交鑰匙」的幹活,多數也是「一次就可以窮盡」的。「似死似活的東西」,是我們的概括,但符合魏老師的本意,從「一次窮盡」的話語和做法推測,他確是將它們看成「死」的。不過又與復句形式之類有別,它們還有「活」的用途、「活」的可能,這正如「鑰匙」所比喻的,「這樣,我一交了鑰匙,學生用這把鑰匙去打開一篇篇文章」,魏老師說。
所謂「活的東西」,指的是「思維的活兒」,主要是一篇篇課文段意、中心、結構的分析結論以及課後的相關練習題答案。對課文,魏老師不主張「精雕細刻」,依他的個人情況也無「精雕細刻」的可能,「其實語文總體知識把握住了,一冊書必要的知識把握住了,就一篇課文來說,真沒有必要到非講不可那種程度的知識」,他這么認為。但他是注重課後練習的,「我認為教材中的課後練習,體現了學習重點,有一定的梯度、難度。教學就應該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做這些習題」。在我們的許多語教師錯誤地把「活」弄「死」,日復一日、一篇又一篇地執著於「講」與「抄」的情勢下,把段意、中心等以及相關的練習看成是「活的東西」,有現實的意義;看成「活」,也就是「把思維要乾的這部分活兒從記憶部分拿給思維來干」。而一篇課文的段意、中心以及相關的練習題,在「似死似活」的「定理公式」輔助下,憑借學生原有的語文能力,魏老師相信,「每個人如果認真地思考,都會獲得中學語文教材中所規定的那些知識」,「倘學生有了良好的自學習慣,90%的知識是可以自己學會的」。這樣又繞回到「造信」與「製法」,包括選一員語文好、善與同學討論並有「寫得一清二楚的教參」可依靠的「大將」,來「承包」練習題的「法」。
魏書生多次強調,要使學生「把活的東西學活,死的東西學死」。「這樣」,他說,「學生們就感到心裡有底了」。所謂有底,不但是對「語文就這么回事兒」有底,更指對考試取得好成績有底。「語文」的雙軌體制,本來就與現行的考試方式密切相關,把「語文」看成是「死的東西」、「似死似活的東西」、「活的東西」三塊的組合,主要是為了有效地戰勝語文書,而戰勝最終體現在考分:「為什麼不倒過來,講課的時候也從復習的角度去講呢?最重要的東西緊緊抓住,活題講活,死題死抓,次要的基本不花力氣,主要的抓住,一般大分就到手了,小的零碎該丟就丟,這樣是不是合適點?」魏老師在教導「青年教師」時,交代了三大塊劃分的道理。
對魏老師的「語文」三塊分法以及每一塊的具體內涵,無必要費心去做什麼正兒八經的討論;我們以往語文教科書里的「語文」,如果要去對付它的話,說「就是這么回事兒」,大概也八九不離十。此地需要補充交待的,是關於魏老師十分看重的課後練習題。根據我們的研究,我國通行的語文教材所設計的課後(活)練習,有許多是不適當的,依靠教材所出示的那點資料,學生不太可能憑「思維的活兒」對此做出合適的解答,除非「拿來」課文提示的話語或「照搬」教參的標准答案。也就是說,「活的東西」,其實未必能「活」,因而對自學這方面的「語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需要查證。
四、魏書生的「語文」教學思想
與對「語文」的認識一樣,魏書生的「語文」教學思想,也大致是當今許多語文教師的「共識」,區別也在於魏老師比別人清理得更明白、自覺而堅定。這種「共識」,我們概括為「把師之法移交給生之法」。「師」,有兩層含義:一是「師」的整體,即教師們;落實到閱讀,「師之法」,也就是語文教師職業性的備課樣式和方法的「閱讀」。二是「師」的個體,即這一個教師;具體到讀寫,「師之法」,也就是教師個人偏好的、帶有個人習性的讀寫樣式和方法。
至少有50年,我國的閱讀教學一直把學會語文教師職業性的備課樣式和方法的「閱讀」,作為事實上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師們一直企圖將自己所習慣了的閱讀樣式和方法「移交」給學生,盡管這種樣式和方法的「閱讀」,除了為「講課文」的備課之外,在其他的場合,教師們自己從來都不用。佔主流的備課樣式和方法的「閱讀」,有兩個主要特徵:一個是大的程序,有前輩歸納為「從形式到內容,再從內容到形式」。具體操作方式是三步,即先粗讀,以了解課文說了什麼,包括課文前的提示和課後的練習題;再精讀,按提示和練習題的指引,分析課文形式的方面,而分析則歸結為「語文知識」的例說;最後落實到練習題的答案。另一個是具體的程序,即分析篇章和講課的程序,常規是解題、作者介紹、劃分段落寫出段意、分析結構並用術語概括(比如「總分式」)、按程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細部並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
不過,事實上又較少能夠有效地教會學生這種方式的「閱讀」。原因說起來不復雜,主要是從來沒有真正有意識地去教過。常規的語文課,教師們只顧著一篇一篇地「講課文」,結果忘了去顧「語文」(在這里是「閱讀」)究竟是個啥東西,結果企圖「移交給」的閱讀樣式和方法始終隱蔽在課文的分析結論和練習題的標准答案里,幾乎從沒在明處顯身,結果是不能會,更加要「講」結論和答案,於是學生就更教不會。這顯然是效率低下。
魏老師的觀點,是將「移交」的工作明白地定位在「移交」,主要的法子,是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20年來,我一直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進入教師的角色」,魏老師說,「我經常引導學生進入教師的角色去備課、講課」,「引導全班學生都進入教師的角色,面對一篇新課文,設計教案,思考自己去講課」。不過,魏老師自己是從「造信」的角度看待「扮演」的,讓學生「講課」,目的是激發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增強學習信心。「扮演教師的角色」,能夠「造信」,這是真的;然而借「扮演」的契機,將教師的「閱讀」樣式和方法有效地「移交」給學生,恐怕才是實質。
E. 魏書生的談做老師
盡管生活清苦,絕大部分教師以為國分憂為榮,以為民吃苦為樂,情系祖國未來,心付顆顆童心,以自己的辛勤勞動表達著對人民教育事業的忠誠。許多教師甘心情願在這住房條件差、額外收入少、耗心費神的學校工作著,甘心情願當這許多人瞧不起的「孩子王」。
我屬於願意當教師的這一類人,這樣,我們這些願意教書的便常常聚在一起,談我們這項又窮又苦的事業中的樂趣,以激勵自己更踏實、更認真、更有效地做好本職工作。
我們覺得教師的工作盡管又苦又累,但又確實是一項很吸引人的工作,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的勞動有三重收獲。 農民勞動,收獲糧食、蔬菜等農業產品;工人勞動,收獲鋼鐵、機器等工業產品。
農民、工人看到社會需要糧食、機器,看到自己生產的糧食、機器服務於社會,滿足人民的需要,於是產生幸福感、自豪感。
教師呢?教師的直接勞動對象是人。一個開始知識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經過幼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的精心培育,就成了知識較豐富,有一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工、農、商、學、兵各條戰線上為黨為人民做著實實在在的貢獻,哪一位教師能不感覺到幸福、自豪呢?當然,人才的培養周期不像糧食、機器的生產周期那樣短,那樣很快就能看到效益,那樣容易引起領導者的重視。唯其如此,才更使教師產生一種為祖國未來而鞠躬盡瘁的歷史責任感,產生一種更加神聖的自豪感與幸福感。唯其如此,才使教師不那麼急功近利,而是培養了較為寬闊的胸懷,較為遠大的目光和較為堅強的韌性,並且強化了教師們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未來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觀念。
許多教師之所以愛自己的事業,就是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勞動收獲——各類人才,他們愛看著自己培養的學生們正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他們愛想像自己正在培養的學生們將來去實現自己的夢。 教師除了收獲各類人才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就是真摯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學生時代培養的感情尤為真摯。師生的心與心之間的呼應就像人們在群山之中得到回聲一樣,教師對著學生心靈的高山呼喚:「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學生便在心靈的深處回應:「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
年復一年,教師就像從一條河的岸邊接一屆新生上船,用滿腔熱情與真摯的愛,把他們送到理想的彼岸,讓他們奔向遠大的前程。學生們不僅在船上時不斷表達著對老師的滿腔熱情和真摯的愛,就在他們奔向遠大前程以後,三年五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後還不斷表達著這種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愛。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記,而師生之間培養起來的真摯感情,卻常常經年累月不僅不淡忘,甚至會越積越深。有許多畢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同學不是相約重到母校聚會,去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嗎?
隨著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人類對衣食住行等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後,對感情的需要,對人際關系和諧,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尊重、幫助、信任、諒解的需要會越來越強烈。而教師的工作恰恰最容易使人的感情得到滿足。有時候老師也批評學生,當學生咬著死理、脾氣執拗起來時,也會使老師生氣。然而一旦風波過去,學生明白了道理、明白了老師的一片善心之後,師生之間的情誼會愈加深重。當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後,他們甚至把讀書時受到老師的批評也當成了感激老師的理由。
我曾和一些原來教書,後來改行從政的同志多次談心,發現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遺憾:失去了來自學生的那些激動人心的、純真的感情。
我們不為所動,偏偏眷戀著這又窮又苦的教師工作,問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也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人活一生不單是為了名利地位,我們教書慣了,把一片真情捧給學生,也感覺到學生一片真情對自己,這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這里應該補上一筆的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是一種崇高的美。老師在對事業、對學生的奉獻過程中也從未希冀學生的報答;受到美好感情陶冶的學生,熱愛的也不僅是自己的教師,他們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事業,熱愛生活。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千差萬別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發揮創造性。正是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學識淵博,並且每時每刻都要開動腦筋,針對當時的情況和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處理各種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隨時都有科學研究的機會。
不要說學校、社會這樣的大范圍內有科研題目。單講學校教育,單講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就各有數不盡的科研題目。這是無窮的素材源泉,以學生的注意力為例,就能寫出上百篇科研文章,諸如《男女同學注意力的差異》、《一節課各類學生注意力的變化》、《練習題設計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增強學生注意力的若於種辦法》……這用武之地該有多麼廣闊!
我之所以愛教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覺得教師從事的是最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時間,每一處空間都有科研題目,都能有新發現,能看到學生中新的、積極上進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師自己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潛能;還能看到環境中的各種有利因素。教書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總想,同一課書,能有上百種甚至上千種講法。我們應該努力研究更科學的講法,即使今天這種講法比昨天科學,那也僅僅是向後看得出的結論,向前看呢?一定還有更科學的方法等著我們去探索研究。這些年來,我邊工作,邊探索研究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66篇文章,出版社先後出版了《魏書生教育方法100例》、《魏書生語文教育改革探索》、《魏書生文選》、《語文教改漫談》、我主編的《中學生用功術》等。我深深體會到教師的勞動確實有利於收獲科研成果。
F. 魏書生老師教學主張是什麼論述其教學思想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六步閱讀法
G. 魏書生的六步教學
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要是年輕一半,我一定要拜他為師,向他學習。」這個他,並不是什麼語言學領域的大家,而是教育戰線上的一名語文教師——魏書生。1950年5月4日,魏書生出生於河北。1956年,他隨父母遷居遼寧沈陽。1968年,魏書生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到盤錦農場。1969年,魏書生在新建農場的紅旗小學教書,開始為期兩年的教師體驗。兩年後,魏書生被調到電機廠工作。直到1978年,到盤錦三中擔任語文教師,他才正式開始教師生涯,並為之奮斗一生。魏書生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學方法,包括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個步驟,即「六步課堂教學法」。「定向」就是老師和學生一起提出新課的重點、難點。然後學生通過「自學」解決重點、難點問題。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力求通過「討論」找到答案。如果仍不能解決或者存在分歧,便再請老師「答疑」。問題解決後,學生自己出題或相互出題進行「自測」,檢驗學習情況。「六步課堂教學法」是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來把握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從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鞏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魏書生這套教學法是以資訊理論為理論基礎創立的,其結構主體是建立信息、處理信息、反饋信息。在教學實踐中,他還根據文章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理解課文的程度作出調整。例如:易懂的文章以學生「自學」解決問題為主,「討論」「答疑」為輔。如果「自測」的效果很好,就可以略去「自結」的環節。這套教學法,加強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1984年8月,中共遼寧省委和省政府聯合作出《關於開展向魏書生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並授予他「特級教師」稱號。1990年5月,遼寧教育學院成立「魏書生教書育人經驗研討會」。從此,魏書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廣泛研究和推廣。自此之後,魏書生每年都要奔赴各地講學、開會、交流、介紹經驗。很多人擔心,他長期不在學校上課,學生們怎麼辦?魏書生卻很放心。因為,他已經教給學生一個法寶,就是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交給學生一把探究世界的金鑰匙。他說:「一個教師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眼前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有利於未來,有利於人類的個性。如果學生把探求科學當成了自己最大的樂趣,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利益,還有什麼能阻擋住他們學習的步伐呢?」通過「六步課堂教學法」,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極大鍛煉。魏書生在外地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時,也不斷強調「凡是學生能做的事,我不做」。在其他學校上公開課時他告訴學生「別總把自己當學生,要換一換位置,把自己當成老師和學者」「就像你在給學生講課一樣」。這樣的課堂,讓學生充滿了新奇感,並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和創造力。在魏書生看來,如果學生學習到顧不得鍛煉、唱歌的程度,也就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學習各科知識給學生成長提供了『基本營養』,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一樣,那麼唱歌、畫畫、旅遊等就是像鉀、碘、鈣那樣的『微量元素』,對人的成長來說,它們同樣是不可缺少的」。他告訴學生:「該玩就玩,該唱就唱,生動活潑,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平時他會指導學生畫畫,曾經有一段時間,學生畫畫成風。他還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種植大豆、玉米、向日葵等農作物,讓學生通過勞動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體會土地、空氣、水、植物、動物給人帶來的美好。回顧自己的教學經歷,魏書生說:「曾經有人認為,我的語文教學不像語文教學的樣子,而是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但我越往語文教學的深處探索就越感覺到:人腦這部機器應該分兩部分,動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兩者不能相互取代,學習的動力不能代替學習的實踐;反過來,學習的實踐也不能代替學習的動力。回憶自己走過的語文教改之路,我感覺最滿意的一點,就是始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我教語文極為輕松,根本原因在於育人,在於引導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H. 魏書生怎樣談課改
魏書生談課改
在這個講求創新的年代,魏書生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因為他總在強調「守住」,強調「以不變應萬變」。
1988年,魏書生還在盤錦實驗中學時,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他:「魏老師,你既做學校校長兼書記,又當班主任,還教兩個班的語文課,一定有什麼新鮮辦法吧?」魏書生笑道:「我沒有什麼新辦法,用的都是『長鬍子』的辦法。」
何謂「長鬍子」的辦法?一曰「民主」,二曰「科學」。從語文教師、班主任,到校長、教育局長,魏書生憑著這「四字真言」,努力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極致,成績有目共睹。於是每一次作報告,這四個字自然成了他報告中不變的主題。魏書生總是說:「其實我做的哪有新鮮事兒,都在大家的內心裡,就看你能不能把它守住,老師們,當你把內心深處求真向善的觀念守住,把正面的東西守住時,您才發現,所謂的新觀念,就是把明白事說糊塗了,把簡單的事說復雜了。」
魏書生談到時下的第八次課程改革。以平常心來看課改,他始終認為:「所謂第八次課程改革,不過是前七次課程改革的一個小小的繼續,是後面若干次改革的一個小小鏈接。要把課改當平常日子來過,而不是搞運動,變著花樣把人弄蒙了。」
因此,魏書生旗幟鮮明地反對把課改「神秘化」。在一些人眼裡,這一次課程改革儼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美國引進,丹麥空降,芬蘭進口」,以「後現代主義」為指導思想。到底什麼是「後現代主義」,魏書生曾認真做了一番研究。從中央黨校編發的干訓教材中,他找到了對「後現實主義思潮」的一句界定:「沒有一致的理論,各有立論,見解歧異,爭議甚多。」「就這么一個思潮,有些人硬要把它當作一個十三億人口泱泱大國的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這不是胡鬧嗎?」魏書生這番話,既嬉笑怒罵,又切中時弊,引來台下一片掌聲。
魏書生並非不懂創新,也並非反對課改。相反地,對全國各地優秀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他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和敏銳的反應。多年來,從洋思中學到衡水中學,魏書生不僅親自前往考察,而且多次組織盤錦的校長和教師們去學習,結成長期的友好學校,互學互訪。2006年,杜郎口中學的經驗剛見諸報端,魏書生就派人去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經驗。
但更多的時候,魏書生思考的是「繼承」與「發展」這一對命題。「兩千多年來,咱們的教育理論一代一代地積淀下來,已經相當成熟。直到今天,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寓教於樂、教學相長這些古訓,一點都不過時。應該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同時,更不能否定建國以來歷屆教育部取得的前七次課改的成績。先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然後一點一點地往前拓展,這才叫課程改革。」
因為站在歷史的、辯證的視角看問題,魏書生常常以清醒的批判意識來看待課改中的形式主義傾向。對此,魏書生有一段絕妙的譬喻:「有一些人專門負責把明白的事說糊塗了,把簡單的事說復雜了。比如,說一堆蘿卜,大家誰都明白。但是這就顯得認識上太沒深度,理論上太沒高度,怎麼辦,就表述成『此乃若干蘿卜的組合也』。大家一下子全蒙了,什麼是『此乃』?什麼是『若干』?什麼是『組合』?於是,不明白就得培訓,培訓完了終於明白,還是一堆蘿卜呀。」
魏書生講完這段話,台下已經笑倒一片。可仔細想一想,還真是這個理兒。有很多所謂的新名詞,無非是換一種說法。且聽魏書生一一列舉:「過去我們叫自學,現在革命了,叫自主;過去咱一直叫互助,現在革命了,人家叫合作;過去一直叫探索,現在改叫探究。『探究』究竟比『探索』高明多少,我想了很多年也不明白。還有,過去一直叫教學大綱,現在叫課程標准。有人說,不要小看這四個字的變化,這體現了時代進步,和先進國家接軌。可回過頭一看才發現,國民政府時期就一直叫課程標准。」
從這樣看似調侃的語氣中,魏書生把一個極其簡單平易的道理植入每一個聽眾心底:「其實名字就是個記號,就像生了孩子總要起個名一樣。如果在名字上用力過猛,就會忽視孩子本身的成長。所以老師們,要把課改好好當日子過,把咱成功的經驗守住它,課改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每位老師的自信心,使每位老師更愛自己的事業,更愛自己的學生。把這點事兒弄明白了,別人不要求咱也得改,人活著就得一天比一天更好,一天比一天更熱愛生活,一天比一天悟得更透,一天比一天胸懷更開闊。」
笑聲、掌聲再一次湧起。像潮水一般淹沒了魏書生的話語。
大家眼裡,魏書生也像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大書,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都會有驚喜的發現,都會有無盡的回味。正如寶安中學校長彭鍛華所言:「以前聽老師講,上世紀90年代初聽魏老師講課,聽完好像沒學到什麼東西。實際上是當時水平不夠,如今,老師們的觀念、水平提高了,重新聽魏老師的課,感覺自然不一樣。」
或許,只有真正讀懂了魏書生,才能真正找到心靈的寧靜,在平淡如水的日子裡,享受到職業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