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翻譯
原句:
1、芝生治所,眾以治行之致,元鳳曰:「五穀熟則民蒙惠,此不足異也。」
2、輟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緇流泛濫之恩,以給顛沛之眾。
3、轉運使阿貫意,劾其格德政,倡異論,侵辱使者。
4、前尹王革慘而怯,盜無輕重悉抵死,小有警,輒閉城以兵自衛。
譯文:
1、(有)靈芝在饒州冶司官署生成,眾人認為這是(程元鳳)政績突出才導致靈芝在官署生長的,程元鳳說:「五穀成熟豐收百姓就會蒙受恩惠,這不值得驚異。」
2、罷停(一切)無益的土木工程的勞役,來救濟(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轉移對僧徒(太過)泛濫的恩惠,來供給顛沛流離的大眾。
3、轉運使逢迎童貫的心意,彈劾他(徐處仁)阻礙(推行)德政,倡導異端邪說,凌辱使者。
4、前任應天尹王革內心殘忍而生性膽小,(作亂的)盜賊無論情節輕重全都處以死刑,稍微有點邊警,就關閉城門安排重兵守護自己。
重點詞語詳註:
1、緇流: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稱。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城內胡統寺》:「(諸尼)入宮與太後說法,其資養緇流,從無比也。」唐盧綸《秋夜同暢當宿藏公院》詩:「將祈竟何得?滅蹤在緇流。」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或謂脗合禪機,前身亦緇流中人也。」《西湖佳話·靈隱詩跡》:「老師父佳作……自是詩壇名宿,盧、駱、王、楊之儔也,決非隱逸中偶然得句者。不知為何遁入緇流?」
2、暴露:露在外面,無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施二》:「僧房數十間,強半傾圮,佛像暴露,鍾魚闐寂。」
3、異論:異端邪說。
4、侵辱:凌辱。《史記·酷吏列傳》:「高後時,酷吏獨有侯封,刻轢宗室,侵辱功臣。」《後漢書·度尚傳》:「如忍以苟免,永受侵辱之恥,生為惡吏,死為敝鬼。」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醫術》:「中夜,主人撾門甚急。意其子死,恐被侵辱,驚起,逾垣疾遁。」
附註:以上1、2句話均出自《宋史·程元鳳傳》。3、4均出自《宋史·徐處仁傳》。
附錄1:
《宋史·程元鳳傳》
程元鳳,字申甫,徽州人。紹定元年進士,調江陵府教授。端平元年,差江西轉運司干辦公事。丁母憂。
淳祐元年,遷禮、兵二部架閣,以父老不忍去側,遷太學正,以祖諱辭,改國子錄。父憂,服闋,遷太學博士,改宗學博士。以《詩》、《禮》講榮王府。旁諷曲諭,隨事規正,多所裨益,王亦傾心敬聽。輪對,極論世運剝復之機及人主所當法天者。理宗覽之曰:「有古遺直風。」
六年,進秘書丞兼權刑部郎官。七年,兼權右司郎官,遷著作郎,仍權右司郎官。輪對,指陳時病尤激切,當國者以為厲己。丐外,知饒州。郡初罹水災,元鳳訪民疾苦,夙夜究心,修城堞,置義阡,寬誅求,察誣證。進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仍兼知饒州冶司,歲有冬夏帳銀,悉舉以補郡積年諸稅斂之不足者。芝生治所,眾以治行之致,元鳳曰:「五穀熟則民蒙惠,此不足異也。」召奏事,辭,不允,遷右曹郎官。疏言實學、實政、國本、人才、吏治、生民、財計、兵威八事。尋兼右司郎官,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丞相鄭清之久專國柄,老不任事,台官潘凱、吳燧合章論列,清之不悅,改遷之,二人不拜命去。元鳳上疏斥清之罪,其言明白正大,凱、燧得召還。有事於明堂,元鳳疏言「祈天以實不以文」。又言邊備,謂「當申儆軍實,以起積玩之勢。」及言濫刑之敝。
十二年,拜右正言兼侍講,以祖諱辭。詔權以右補闕系銜。上疏論格心之學,謂「革士大夫之風俗,當革士大夫之心術。」至於文敝、邊儲、人才、民心、儲將帥、救災異,莫不盡言。余晦以從父天錫恃恩妄作,三學諸生伏闕上書白其罪狀,司業蔡抗又力言之,元鳳數其罪劾之。奏上,以晦為大理少卿,抗為宗正少卿。元鳳又上疏留抗而黜晦,以安士心。乃命抗仍兼司業,晦予郡。升殿中侍御史,仍兼侍講。京城災,疏言:「輟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緇流泛濫之恩,以給顛沛之眾。務行寬大之政,固結億兆之心。旁招俊乂,而私昵無濫及之恩;屏去奸私,而貪黷無覆出之患。謹便嬖之防,而不使之弄權;抑恩澤之請,而不至於無節。」言多剴切。
寶祐元年,兼侍讀,遷侍御史,言法孝宗八事。薦名士二十餘人,進尚書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仍兼侍讀。亟辭,
出關,不允。有事於南郊,元鳳為執綏官,答問多所開陳。帝因欲幸西太乙宮,力諫止之。
三年,遷權工部尚書,力求補外,特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蜀境與沅、靖交急,朝廷欲擇重臣出鎮上流,用徐敏子易蜀帥及用向士璧為鎮撫。元鳳請下荊南,調兵援蜀,移呂文德上沅、靖。進依前職,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參知政事,尋進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新安郡公。力辭,御筆勉諭,猶周回累日而後治事。疏奏正心、待臣、進賢、愛民、備邊、守法、謹微、審令八事。高、孝、光、寧四朝國史未就,奏轉任尤焴領其事,纂修成之。會丁大全謀奪相位,元鳳力辭,授觀文殿大學士判福州、福建安撫使。又力辭,依前職,提舉洞霄宮。
開慶兵興,上手疏收人心、重賞罰、團結民兵數事。俄起判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四上章乞免。三年,御筆趣行,奏免修明局米五萬石。拜特進,依前職。充醴泉觀兼侍讀。度宗即位,進少保。三年,拜少傅、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吉國公,以言罷,依舊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乞致仕,不許。四年,罷觀使,以守少保、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遺表聞,帝震悼輟朝,特贈少師。
元鳳之在政府也,一契家子求貳令,元鳳謝之曰:「除授須由資。」其人累請不許,乃以先世為言。元鳳曰:「先公疇昔相薦者,以某粗知恬退故也。今子所求躐次,豈先大夫意哉?矧以國家官爵報私恩,某所不敢。」有嘗遭元鳳論列者,其後見其可用,更薦拔之,每曰:「前日之彈劾,成其才也;今日之擢用,盡其才也。」所著《訥齋文集》若干卷。
附錄2:
《宋史·徐處仁傳》
徐處仁,字擇之,應天府谷熟縣人。中進士甲科,為永州東安縣令。蠻人叛,處仁入峒,開示恩信,蠻感泣,誓不復反。知濟州金鄉縣。以薦者召見,徽宗問京東歲事,處仁以旱蝗對。問:「邑有盜賊乎?」曰:「有之。」上謂處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
時初置算學,議所祖,或以孔子贊《易》知數。處仁言:「仲尼之道無所不備,非專門比。黃帝迎日推策,數之始也,祖黃帝為宜。」擢監察御史,遷殿中、右正言、給事中。攝開封府,裁決如流,囚系常空。進戶部尚書,繼拜中大夫、尚書右丞。丁母憂,免喪,以資政殿學士知青州,徙知永興軍。
童貫使陝西,欲平物價,處仁議不合,曰:「此令一傳,則商賈弗行,而積藏者弗出,名為平價,適以增之。」轉運使阿貫意,劾其格德音,倡異論,侵辱使者。詔處仁赴闕。尋改知河陽,落職知蘄州。久之,以顯謨閣直學士知潁昌府。民有得罪宮掖者,雖赦不原,處仁為奏上。童貫乘是擠之,奪職,提舉鴻慶宮。復延康殿學士、知汝州,再奉鴻慶祠、知徐州,召為醴泉觀使。
徽宗訪以天下事,處仁對曰:「天下大勢在兵與民,今水旱之餘,賦役繁重,公私凋弊,兵民皆困,不及今謀之,後將有不勝圖者。」上曰:「非卿不聞此言。」明日,除侍讀。進讀罷,理前語,處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國用,於歲之杪,宜會朝廷一歲財用之數,量入為出,節浮費,罷橫斂,百姓既足,軍儲必豐。」上稱善詔置裕民局討論振兵裕民之法。蔡京不悅,言者謂:「今設局曰『裕民』,豈平日為不裕民哉?」乃罷局,出處仁知揚州。未幾,以疾奉祠歸南都。
方臘為亂,處仁亟見留守薛昂,為畫守戰之策。因語昂曰:「睢陽蔽遮江、淮,乃國家受命之地,脫有非常,吾助君死守。」語聞於朝,起為應天尹。河北盜起,徙大名尹。前尹王革慘而怯,盜無輕重悉抵死,小有警,輒閉城以兵自衛。處仁至,即大開城門,徹牙內甲兵,人情遂安。
徽宗賜手詔曰:「金人雖約和,然狼子野心,易扇以變,有當行事以聞。」處仁上《備邊御戎》十策。進觀文殿學士,召為寶籙宮使,特升大學士。舊制,大觀文非宰相不除,前二府得除,自處仁始。
欽宗即位,金人犯京師,處仁儲糧列備,合銳兵萬人勤王;奏乞下詔親征,以張國威。奏至,朝廷適下親征詔書,以李綱為行營使。即移書綱,言備御方略。金人請和而歸,處仁奏宜伏兵浚、滑,擊其半濟,必可成功。召為中書侍郎。入見,欽宗問割三鎮,處仁言:「國不競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潛藩,不當棄。」與吳敏議合。敏薦處仁可相,拜太宰兼門下侍郎。
童貫部勝捷軍衛徽宗東巡,貫既貶,軍士有惡言。徽宗將還,都人洶懼,或請為備。處仁曰:「陛下仁孝,思奉晨昏,屬車西還,天下大慶,宜郊迎稱賀。軍士妄言,臣請身任之。」乃以處仁為扈駕禮儀使,統禁旅從出郊,迄二聖還宮,部伍肅然。
初,處仁為右丞,言:「六曹長貳,皆異時執政之選,而部中事一無所可否,悉稟命朝廷。夫人才力不容頓異,豈有前不能決一職而後可共政者乎?乞詔自今尚書、侍郎不得輒以事諉上,有條以條決之,有例以例決之,無條例者酌情裁決;不能決,乃申尚書省。」會處仁以憂去,不果行,及當國,卒奏行之。
聶山為戶部尚書兼開封尹,庫有美珠,山密語寧德宮宦者,用特旨取之。處仁奏:「陛下鑒近患,事必由三省。今以珠為道君太上皇後壽,誠細故,且美事;然此端一開,則前日應奉之徒復縱,臣為陛下惜之。」乃抵主藏吏罪。
處仁言論,初與吳敏、李綱合,尋亦有異議。嘗與敏爭事,擲筆中敏面,鼻額為黑。唐恪、耿南仲、聶山欲排去二人而代之位,諷言者論之,與敏俱罷,處仁以觀文殿大學士為中太一宮使。尋知東平府,提舉崇福宮。高宗即位,起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卒於郡。
處仁在宣和間,數請寬民力以弭盜賊。尹大名,以剛廉稱。及為首相,無大建明,方進言以金人出境,社稷再安,皆由聖德儉勤,致有天人之助。仲師道請合諸道兵屯河陽諸州,為防秋計,處仁謂金人豈能復來,不宜先自擾以示弱。南都受圍時,處仁在圍城中,都人指為奸細,殺其長子庚。幼子度,吏部侍郎。
2. 文言文翻譯呂由誠字子明,御中丞誨之季子
呂由誠翻譯
趙靜(交城中學語文教師)
呂由誠,字子明,是御史中丞呂誨的小兒子。年幼的時候,光明磊落,擁有才智謀略,范鎮、司馬光,是他父親的朋友,都很看重他。呂由誠因為父親的恩德補授官職,征調鄧州酒的賦稅,面對事情精明敏捷,精於吏事、熟諳公務案牘的官吏不能夠欺騙他。恰逢軍營士兵暗中發動,他們聚集兵眾緊閉城門,州縣長官及副手逃跑躲匿,呂由誠親自前往以帝王名義對叛賊進行招撫,叛賊收兵聽從詔命。呂由誠因為軍功升職,不久被提拔為三門、白波地區的輦運提舉,諫官認為他資歷淺薄,取消了這一官職。管理合水縣。王中立、種諤征伐靈州,呂由誠督辦運務跟隨軍隊,天氣寒冷,糧食吃盡,其他城鎮服役的人大多潰散離去,唯獨呂由誠所統率的沒有逃逸的人。不久改任管理乘氏縣。丞相呂大防擔任山陵使,徵召呂由誠做部屬。後擔任成都府通判,管理雅州、嘉州、溫州、綿州四個州,又掌管嘉州,都有政治業績。
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元年(1126年),宰相唐恪薦舉剛強正直有治家禮法的呂由誠,認為他適宜擔任諫官。呂由誠被徵召到京城,因和唐恪的意見不相吻合,並且擔憂唐恪他退縮不能夠來救濟時世的艱難,所以極力推辭請求退職。後被差遣管理襲慶府,還未來得及走出關口,金兵再次入侵,攻陷京城,確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用兵力威脅士大夫使他們稱臣,呂由誠穿著便服得以倖免。當時一群盜賊所在的地方蜂擁而起,呂由誠輾轉來到郡縣。城牆倒塌,糧食耗盡,於是呂由誠日夜做准備,修補城牆剛剛完成,勢力強大的賊寇李昱率領十萬賊兵直奔到城裡,知道呂由誠他早有防備,假裝接受了元帥府的招安就離去了。康王趙構移動軍隊到濟陽,呂由誠竭盡全力饋贈軍餉,軍隊因此不再匱乏。呂由誠派遣屬官王允恭奉上奏表勸康王即帝位。
當時京城東邊各個郡縣,士兵驕橫,多數在內部互相爭斗,唯獨呂由誠訓練士兵有方法,士兵樂意為他效勞。雖前後屢次被金兵攻打包圍,但呂由誠能堅定地使自己站立在一群盜賊中,後援救全都斷絕。孔彥舟率領鄆城軍隊叛亂,首先侵犯郡地邊境,連續攻打了呂由誠十天不能攻克,才率領叛兵離去。胡選的賊兵大多尤其兇殘暴虐,進攻呂由誠時表示必定攻取,呂由誠在夜間焚燒了他們的攻佔用的器械,徑直走入營帳里,賊兵驚駭潰散,不知所措,迅速解除包圍離開。
一天金兵從四面集合,呂由誠嚴格設立獎賞懲罰制度,用忠誠道義激勵士兵,防守的士兵爭相奮勇作戰,日夜警戒防備。金兵想盡一切辦法攻打城池,箭和壘石猶如雨點一樣密集,但士兵沒有叛離的心思。對於有迎接並投降金兵的郡縣官吏,呂由誠下令逮捕他們並拘禁起來。判官趙令佳齊心誓死守衛,城池被攻陷,呂由誠、趙令佳等將士都被金兵捉拿。金兵想要使呂由誠投降,呂由誠沒有屈服,金兵於是就在呂由誠面前誅殺了他的兒子呂仍,呂由誠沒有顧忌,和趙令佳一同被殺害。兒子呂偰和他的家人四十口都被金兵捉拿,沒有一個活著回來的。南北地區阻隔斷絕,他的孫子呂紹清留在蜀地,後來從蜀地逃跑到江浙一帶,暗訪呂由誠的死活,在江陰遇到趙令佳的兒子趙子彝,得知趙令佳和呂由誠一同死去,被褒獎當作典範,於是向朝廷訴說此事。皇上下詔追贈呂由誠三官,封他為通奉大夫。
3. 文言文《唐恪轉》翻譯唐恪,字欽叟
參考譯文
唐恪,字欽叟,是杭州錢塘人。四歲喪父.聽到人家說到父親就悲傷地哭泣。憑皇帝的恩賞登第,調任郴縣縣尉。縣里有個百姓被害但屍體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鄰居,強迫他自己承認是兇手,縣令認為真實的。唐恪為那人爭辯,縣令說:「如果辯護錯了就會牽累你。」恪說:「我做縣尉而不能捕到兇手,還要使無辜的人去死嗎?」親自外出訪問尋找,晚上就有人來告發,天明就找到屍體,於是抓獲了兇手。任榆次知縣時,縣里有一個豪紳的兒子稱霸於鄉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姦邪之人,不交納賦稅,前後的知縣都沒有敢問的。唐恪用道理好言開導他,他省悟自悔(或「覺悟過來悔恨自己」),改變當初行徑(或「強自克制,改變初衷」)而成為一個性情謹厚的人。大觀年間,唐恪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拿著符節招納夷人。夷人開始害怕懷疑,衣服裡面穿鎧甲來迎接他,唐恪讓幾十名衛兵都撤離,一人獨往。夷人望見後歡快高呼,扔下兵器服從命令。
調任滄州。黃河決堤,大水沖到城下,唐恪登城搶修。都水孟昌齡發去公文索要船隻和士兵,唐恪報告說水勢正猛烈,船應當用來防備緊急情況;滄州是最遠的邊境,軍隊沒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調遣。孟昌齡大怒,彈劾他,唐恪不為之所動,更加盡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滄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詔嘉獎。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彥推薦唐恪,授予同知樞密院事,到了後又任命為中書侍郎。這年八月,又任命為少宰兼中書侍郎,皇帝對他禮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無拯救時世的大謀略。金兵第二次侵來時,要求割讓三鎮,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議,認為應當割給金兵三鎮的人佔十分之九,唐恪聽從他們的意見。使者已經出發,這時各路勤王的部隊才聚集京城周圍,唐恪就命令他們停止前進,都回師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開始後悔,就秘密地對皇帝說:「唐朝從天寶年後屢次失去京城又復興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號召四方。現在應該效法景德舊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遷洛陽,占據秦州和雍州,親自率領天下的人征討,從而爭取復興國家。」皇上將要聽從他的建議,而開封尹何栗入見,引用蘇軾的現點,說周王朝之失算,沒有比東遷更嚴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變主意,以腳跺地說:「現在應當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為門下侍郎,唐恪的計策不被採用。
唐恪跟從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攔住擊打,唐恪策馬快跑才得以脫身,於是就呆在家裡請求辭去官職。繼而御史胡舜陟彈劾他的罪行,說:「唐恪的智謀不足以經營籌劃邊關的戰事,只長於交結宦官,現在國家形勢日益緊急,確實不可以在這個官位上任職。」皇上就讓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4. 宋史劉綜傳文言文閱讀
翻譯
劉韐出生於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字仲偃 。當時,熙河軍隊主帥王厚知道劉韐的為人和能力,召他做經略司幕僚。由於他辦事得力,才能出眾,被升為陝西平貨司。這是有一定軍權的官職。一上任,他的軍隊駐扎在河、湟兩地,遇到的問題又不是與軍事有關,那裡也發生飢荒。這個地方不比江西豐縣,是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用老辦法救災,恐怕行不通。當他了解到這里的親王酋長有糧食,就毫不猶豫地與酋長商量,拿軍隊的金銀和布帛給酋長換糧食。經過再三商量,說通了酋長,又一次解救了災民。年輕的劉韐升為陝西轉運使、中大夫集英殿修撰。 軍事統帥劉法,與西夏入侵軍隊作戰,不幸殉難。西夏軍隊得意不已,轉向進逼甘肅,朝廷選將刻不容緩,劉韐已有知名度,就被選為出使延安代理帥職。到了延安,他著手探聽西夏軍隊的兵力部署,進攻路線,研究對策。他決定避開敵軍的前頭精銳部隊,制定出奇制勝的戰略計劃。他的進擊方法弄得對方無所適從,各路部隊被劉韐打得抱頭鼠竄,只得向宋朝俯首稱臣,答應定期向宋朝納貢。劉韐知道西夏有詐,做好了充分准備。果然不出所料,西夏又伺機進攻,可是,他們的詐計被劉韐識破,碰得頭破血流,西夏從此被懾服。這是宋朝著名的一次保衛戰,宋朝暫得安寧。劉韐邊境保衛戰有功,升為徽獻閣待制。 誰知,蔡京再次入朝當宰相,劉韐一氣之下,請准奉詞崇福宮,獲准後,離京同任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府。 靖康元年(1126),金兵違背與宋朝的約定,聯合打契丹,反而極力組織力量圍攻宋朝的真定城。這時金兵兵強馬壯,大有銳不可擋之勢,可是宋朝只有被動守城之力。朝廷又想到劉韐,叫他鎮守真定。他分析了敵我的軍事力量,便邀來弟弟劉革華和長子劉子羽,組成聯軍,研究作戰計劃。大家一致認為,正面出擊,必定損失很大,只有趕制銳箭強弩迎敵。戰斗開始,金兵一再變換手法,企圖引宋軍出陣,但劉韐決不上當,每次都以密箭射殺金兵,金兵無法靠近城池,卻被射得死傷無數,筋疲力盡,最後以退兵了結。真定守衛戰得勝,劉韐被升為資政殿大學士。 金兵不久轉頭去攻打山西太原,那裡宋軍勢單力薄,太原被攻陷。朝廷再一次想到劉韐,由他出任宣撫副使,組織兵力收復失地。他在遼州招兵四萬,與解潛、析可求約定同時進攻太原,但是解潛、析可求兵敗,未能出兵,劉韐只得派賈瓊從代州出擊金兵的背後,自己正面進攻,兩面夾攻,收復了五台。這是劉韐的最後一次衛國激戰,也是他軍事生涯的結束。 收復五台後,劉韐調任京城任重要的四壁守衛使,但宰相唐恪相信巫師郭京,說可以用法術制敵,倉卒命令劉韐出兵打金兵。劉韐痛斥郭京,結果得罪唐恪,被免去職務,去管宮詞。 「靖康之變」後,京城陷落,劉韐又被調到禁中護駕。宋朝廷割地賠款,向金人屈膝求和。劉韐被迫出使與金人議和。金人知道劉韐是良將,派相當於宰相的僕射韓正出面勸降,還答應只要劉韐歸順,就任命他當僕射。劉韐昂然寫下遺書:「國破聖遷,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便沐浴更衣,懸梁殉國。時為建炎元年(1127),他的兒子劉子羽扶靈將這位名將運回閩北崇安安葬。
5. 何粟傳文言文全文翻譯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版:"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權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譯文:
宋國有一家姓丁的人,家裡沒有井,而要到外邊去打水灌溉,經常要派一個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訴別人說:「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個力。」有聽到這話便到處傳播消息的人說:「丁家挖井得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講這件事,傳到了宋國國君那裡。宋國國君就派人到丁家去問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說:「打井獲得了一個人的勞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個人呀!
讀後感想:
不要為盲從,以訛傳訛;要調查研究;凡事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偽。
6. 敏度不為用,始憚之文言文翻譯
敏度不為用,始憚之,引唐恪、徐處仁共政,獨遺昌。
譯文:吳敏料想聶昌不為自己所用,開始忌憚他,薦引唐恪、徐處仁等人共同執政,只不用聶昌。
7. 求詳細解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
1、(1)都水孟昌齡移檄索船與兵/恪報水勢方惡/船當以備緩急/滄為極邊/兵非有旨版不敢遣。 2、(1)唐權恪用道理好言開導他,他省悟自悔,改變當初行徑而成為一個謹慎忠厚的人。 (2)唐恪的智謀不足以謀劃邊關的戰事,只是擅長交結內侍,現在國家形勢緊急,確實不可以在這樣重要的位置上充數。 |
8. 《栗解政事》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何栗字文縝,仙井人。政和元年考中進士第一名,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過了一年,提舉京畿學事,受召入朝任主客員外郎、起居舍人,升任中書舍人兼侍講。
徽宗多次咨訪他,打算讓他擔負諫官的責任。有人指責何 栗與蘇軾是鄉黨,宗其曲學,出任栗為遂寧知府。不久留京任御史中丞,指責王黼姦邪專橫等十五條罪狀,王黼抗章請去後,皇上猶豫未決。栗接著七次上章,王黼及其朋黨胡松年、胡益等人都被罷職,栗也以徽猷閣待制兼任知秦州。
欽宗即位後,又以御史中丞職召用他。過了一月,任翰林學士,升為尚書右丞、中書侍郎。正好王雲出使金兵元帥斡離不軍中回來,說金人對割取三鎮遲緩發怒,打算不收禮幣,揚言說二十日內使者不到,就再次舉兵進攻。於是百官商議聽從他的要求。栗說「:三鎮是國家的根本,為什麼一朝放棄?何況金人變詐不測,怎能保證他們一定守信?割地金兵要來攻,不割地金兵也要來攻。」宰相主張割地讓和,栗爭辯不已,說「:河北的百姓,都是我的兒子,放棄領地則連同百姓一並放棄了,哪裡是做父母的心意?」皇上大悟。栗請求設立四道總管,讓他們率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趙野、張叔夜統領。軍隊已經響應,而唐恪、耿南仲、聶昌相信議和,互相計謀說「:正要使百姓休息而調發不已,讓金人知道了,怎麼辦?」急忙下令制止。
栗被解去政事,不久以資政殿大學士兼任開封府尹。金兵長驅逼近城下,皇上罷去唐恪的宰相,而授任栗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恢復三省舊制。當時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議讓康王任元帥,秘密草擬詔稿交給皇帝。於是皇上任命康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陳遘為兵馬元帥,宗澤、汪伯彥為副元帥。京城失守,栗跟隨皇帝到金兵元帥營中,於是被留住不能回來。不久金人商議扶立異姓皇帝,金人說:「只有何栗、李若水不得參與。」既然落在敵人手中,栗仰天大哭,絕食而死,終年三十九歲。
建炎初期,詔令任他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玉局觀使,供養他家。死訊傳來,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有人議論指責他誤國,追贈令不得下發。秦檜從北邊歸來,詳細述說他死時的情狀,於是改贈大學士,錄用他家七人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