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詩歌青青
是不是下面《我唱歌兒騎大馬》中「青青的草,紅紅的花」 繞口令《高高山上一條藤》 高高山上一條藤, 藤條上頭掛銅鈴。 風吹藤動銅鈴動, 風停藤停銅鈴停。 註:學習發准:藤、停、銅、鈴等音,准確地念繞口令。 詩歌《我們的家》 大樹 是小鳥的家, 蜂箱 是蜜蜂的家, 小河 是魚兒的家。 只有大風,沒有家。 沒有家的孩子就沒有媽, 沒有媽的孩子,也就長不大。 詩歌:梳子 媽媽用梳子, 梳著我的頭發。 我也用梳子, 梳著媽媽的頭發。 風是樹的梳子, 梳著樹的頭發。 船是海的梳子, 梳著海的頭發。 詩歌:春雨 嘀嗒,嘀嗒,下小雨啦! 種子說:「下吧,下吧,我要發芽。」 梨樹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 麥苗說:「下吧,下吧,我要長大。」 小朋友說:「下吧,下吧,我要種瓜。」 嘀嗒,嘀嗒,下小雨啦! 詩歌:花燈謠 好姥姥,手兒巧, 做花燈,鬧元霄。 西瓜燈,小兔燈, 金魚燈兒尾巴搖。 飛機燈,給寶寶, 火箭燈,給浩浩, 寶寶樂,浩浩笑, 一同鞠躬謝姥姥。 詩歌:我唱歌兒騎大馬 青青的草,紅紅的花,我唱歌兒騎大馬。 什麼馬?大馬,什麼大?天大, 什麼天?青天,什麼青?山青, 什麼山?高山,什麼高?塔高, 什麼塔?寶塔,什麼寶?國寶, 什麼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⑵ 關於元宵節花燈的童謠
元宵來節花燈的童自謠:
一、
元宵節,鬧花燈,人們個個都歡騰。
大街小巷做花燈,滿街都是紅燈籠。
元宵節,我當家,親自動手做元宵。
搓一搓,揉一揉,搓只公雞揉只羊。
最後全都吃不成,為啥呀?沒電了!
2、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
耍獅子舞大龍,圓圓的湯圓碗里盛,
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
3、
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
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
⑶ 《花燈謠》的歌詞!
花燈謠
好姥姥,手兒巧,做花燈,鬧元宵。
西瓜燈,小兔燈,金魚兒燈尾巴搖。
飛機燈,給寶寶,火箭燈,給浩浩,
寶寶樂,浩浩笑,一同鞠躬謝姥姥
⑷ 《花燈謠》歌詞
花燈謠
好姥姥,
手兒巧,
做花燈,
鬧元宵。
西瓜燈,
小兔燈,
金魚兒燈尾巴搖。
飛機燈版,
給寶寶,
火箭燈權,
給浩浩,
寶寶樂,
浩浩笑,
一同鞠躬謝姥姥。
拓展資料: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
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謠的記錄。如中國的《三字經》,英國的《一閃一閃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謠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童謠主要有兩個特點:
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二是有趣、好玩,孩子們感興趣。
⑸ 習俗花燈童謠
參考如下,希望能來幫到你源:
正月里來是新春呀
青草芽兒往上升唉喲
天憑上日月你就人憑上心唉
憑上心唉
哪哈依呀嘿
三月里來是清明呀
桃花不開杏花紅唉喲
蜜蜂兒來去你就忙做工唉
忙做工唉
哪哈依呀嘿
五月里來午端陽呀
楊柳梢兒插門窗唉喲
雄黃兒葯酒你就鬧端陽唉
五月里來鬧端陽唉
哪哈依呀嘿
七月里來七月夕呀
天上牛郎配織女唉喲
織女嘛本來你就牛郎的妻呀
牛郎的妻呀
哪哈依呀嘿
九月里來九重陽呀
黃菊花兒開路旁唉喲
有心腸哎來你就無心腸呆唉
無心腸呆唉
哪哈依呀嘿
臘月里來一年滿呀
金脂銀粉都辦全唉喲
打打呀扮扮你就過新年呀
過新年呀
哪哈依呀嘿
⑹ 花燈童謠
依稀記得小時候有這么一首 正月十五月兒明, 媽媽領我去看燈。 大宮燈,紅彤彤, 走馬燈,轉不停, 金魚燈,搖尾巴, 孔雀燈,開彩屏, 金燈銀燈五彩燈, 一盞一盞數不清。 剩下的是在網上查到的,呵呵,貌似比我小時沒多大長進。 好姥姥,手兒巧,做花燈,鬧元宵。 西瓜燈,小兔燈,金魚燈兒尾巴搖。 飛機燈,給寶寶,火箭燈,給浩浩, 寶寶樂,浩浩笑,一同鞠躬謝姥姥。 元宵節,鬧花燈, 人們個個都歡騰。 大街小巷做花燈, 滿街都是紅燈籠。 元宵節,我當家, 親自動手做元宵。 搓一搓,揉一揉, 搓只公雞揉只羊。 最後全都吃不成, 為啥呀?沒電了! 今天元宵節, 我們捏元宵, 捏啊捏啊捏! 捏出個娃娃, 放進鍋里煮, 吃起來香又香。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耍獅子舞大龍,圓圓的湯圓碗里盛,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 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 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 元宵好,元宵妙。 元宵好吃呱呱叫, 賞花燈,猜燈謎, 歡天喜地鬧元宵。 廣場上,真熱鬧, 擺滿元宵原材料。 你搓搓,我按按, 大家動手做元宵。 比一比,賽一賽, 元宵游戲多好看。 公園里,真迷人, 十五的月亮真是好。 想起神舟飛上天, 眼睛眯成一條線。 大街上,花燈連, 秧歌扭,鑼鼓響, 大媽樂,大爺笑, 共慶和諧歡樂年!
⑺ 花燈的起源
花燈的起源如下:
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版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權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
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⑻ 編一首花燈謠兒歌
兒歌《花燈謠》
好姥姥,手兒巧。
做花燈,鬧元宵。
西瓜燈,小兔燈。
金魚兒燈尾巴搖,
飛機燈,給寶寶,
火箭燈,給浩浩,
寶寶樂,浩浩笑,
一同鞠躬謝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