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都說養不教父之過
樓上的幾位都答非所問 樓主是這個樣子的,在我國古代 婦女事沒什麼地位的,母親所做的就是吧家裡的事打理好,男人是一家之主,父親的威嚴和形象一直是管教孩子的最初人!
Ⅱ 養不教父之過500字議論文
如果說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有著一位偉大的家長,那麼一個不教的孩子背後就有一位不智的家長。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事實上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僅因為言傳身教,日夜廝守,常相影響,也因為心脈相通,心靈相印。而當父母只將孩子的教育當作是教育者的事情之後,孩子便失去了最好的教育。如果一個孩子不是有一個父母在後面教導著他,那麼肯定是秉承了父母中優秀的一面,具有良好的先天素養。而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教育。
教育是可怕的藝術,特別對於家長來說,因為它不是一門技術,它也不能實驗,也不能模仿,每個孩子個體的不同,讓家長難以適從。即使是適合於別的孩子的非常優秀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也不一定就好。更何況要學習人家的經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看書本來就煩,而要看家教類的書,更是令人深感枯燥乏味。於是,更多的家長喜歡聽別人傳授經驗,只要是有相同點的,聽起來性格相近或行為相似的孩子,就大致地認為人家能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一點能培育好。更有些家長懶得去理會人家的什麼優秀育兒方法,只管自己的一套,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行。還有一種家長,便是放任型的了。不是以工作忙作為借口,就是想到浪費時間不值,想想自己在外加班或工作,一個小時能賺上多少多少錢,在家裡教自己的孩子什麼本錢都看不到,甚至還要賠上不少的精力。不值得,也不情願,心想還不如在外多賺點錢,多為孩子攢起足夠的錢財,為他的生活和今後的發展鋪平道路,那樣便是對孩子的好了。其實不然,孩子的教育當然不是靠錢能彌補的。
Ⅲ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00字
孩子從母體里呱呱落地,都是純正無邪的,就好像一張白紙,繪上什麼,就是什麼。若在上面繪上最新最美的圖案,他長大後,就會是美輪美奐的;若在上面漫不經心地胡亂塗抹,他長大以後,就會是劣跡斑斑的。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差別呢?關鍵就是教育。
古人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來自於「家教」和「師教」兩個方面,所以,他們認為教育失敗的原因也是兩方面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明代學者陸思儀說:「教子工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若不能齊家,則其子從孩提以來,愛憎顰笑,必有不能一軌於正者矣,雖有良師,化誨亦難。」意思是說: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師也是無能為力的。清代學者張伯行也說:「教小兒不但是出就外傅謂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門就讀於老師。「外傅」:古代教導學業的師傅,這里是泛指老師。「家教」和「師教」 二者結合起來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內有賢父兄,外有賢師友,子弟猶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長輩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早期教育幾乎全都應該是家長的責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礎的教育,常被叫做「紮根教育」。沒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學校教育再優秀,一生也難有大成,因為他沒有良好的根基。這好比已經被塗抹了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無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名言,這種家風、門風,是其家庭氛圍發生積極影響的結果;如果家庭氛圍發生消極影響的話,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那麼,家有敗兒,誰之過?古人認為當然是「養不教,父之過」。這裡面的「父」就是單單指父親,那麼母親的責任哪裡去了?這是因為古代社會以男性為尊,女性讀過書受過教育的很少,只能從事喂養孩子的事務,而教育孩子的職責大多落在父親身上。現在應該摒棄古人這種男尊女卑和父權思想的糟粕,將這里的「父」理解為「父輩的家長」,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父母」。「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的現實含義應該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過錯。
現代父母教子之過錯有很多種,最突出的兩種便是:其一,過分地溺愛孩子。現在看來,很多孩子之所以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無規無矩的學習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從小的溺愛。其二,不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教育。現代父母過分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缺乏對孩子道德修養的教育,所以,很多不應出現的不良習慣不斷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師教」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師教有問題、老師教育的方法不對,那是老師的失職,同樣是大問題。傳統教育中的師,分為「經師」與「人師」兩類。傳道的是「人師」,授業解惑的是「經師」,兩類老師的職責不同,所以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業解惑」就是傳授見廣識聞的知識,解答疑惑的問題。「傳道」在先,「授業解惑」在後,即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學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師是不會授業的,「有餘力則學文」,沒有餘力寧可不授業,也要先傳道。比較起來「人師」的作用比「經師」還要重要,所以,幾千年來有一句古話是:「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肩負著教育學生做人的責任,老師的責任之大,可以想見。
《三字經》的「教不嚴,師之惰」,這和現代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老師」的觀點是一致的。對那些不稱職的老師,人們常以「誤人子弟」斥之。古人認為,教書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還重,會墮入19層地獄。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庸醫,看的病人都死了,被閻王判墮入了18層地獄。他在那裡又喊又哭又鬧又跳:「我是好心,我的醫術不行,我是誤殺的,不是故意害人,不應該墮18層地獄。」忽然下面傳來一個人的聲音:「老兄你不要跳了,灰塵都落到我身上。」「難道底下還有19層嗎?」「是!我在19層。」「你是做什麼的?」「我是教書的。」可見,古人對失職老師的憎惡程度有多深!
人們常常感嘆:為什麼同一個家庭里出來的孩子,有的優秀,有的卻低劣?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有的卓越,有的卻平庸?其實,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也就是說,教育不是單方面家長的責任,也不是單方面老師的責任,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Ⅳ 《對「養不教,父之過」》的理解,作為父母該如何做
「養不教」,「父之過」,是古人實踐的寶貴經驗。「教」不僅是讓孩子讀書認字,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為人處世。
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指出,很多惡性刑事案件犯人都有性格方面的嚴重缺陷,正是這些隱藏在背後的性格缺陷,引發了一起起令人匪夷所思的犯罪。比如當年雲南大學的馬某某惡性殺人案件,很多人分析是家庭的貧困導致馬某某心理自卑,而後引發犯罪。李玫瑾通過深入調查發現,馬某某從小不善於表達,不善於與人包括親人溝通,是引起犯罪的根本原因。還有一些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的孩子,也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容易犯罪或發生其他問題。這也是與個人性格上的缺陷分不開的。那麼,一個人性格上的缺陷,不正是孩子時期的教育不到位造成的嗎?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既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也要注重孩子性格的培養。
要以身作則。孩子都帶著父母的影子。什麼樣的父母,就容易教出什麼樣的孩子。要求孩子少看電視多讀書,我們就要拿起書、放下手機;要求孩子與人為善、尊重別人,我們就不能出言不遜、目中無人;要求孩子學會忍耐、待人寬容,我們就不能咄咄逼人、我行我素,等等,為人父母,就要給孩子作出榜樣。
要嚴愛結合。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好多孩子還是獨生子,老人、父母都是溺愛有加,孩子是吃穿不愁,無憂無慮。我們在給孩子提供了優越的生活條件時,也要注意對孩子的嚴格管理,該批評時就要拉下臉,該打兩下的時候決不能手軟,該讓孩子體驗生活艱辛時決不能一切代辦,讓孩子能應對學習生活,也要讓孩子能經受得住委屈。
要捨得付出。對孩子的教育培養,不僅金錢上要捨得付出,更要在精力上捨得付出。孩子的良好性格,是在與父母的親密接觸中養成的。如果孩子天天見不著父母,或者只是陪著孩子吃吃飯、睡睡覺,還談什麼言傳身教呢!所以,父母不管多忙,一定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多相處,多交流,在交流中引導,讓孩子健康地茁壯成長。
Ⅳ 三字經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案
案例不來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自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