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高中語文必修一師說答案

高中語文必修一師說答案

發布時間:2021-01-15 01:45:51

⑴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須要背的課文有哪些請回答,謝謝。

高一必修一:
《沁園春 長沙》
《勸學》
《師說》
《赤壁賦》

高一必修二:
《六內國論》《阿房(應讀容pang打的時候打fang)宮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荷塘月色》

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記5,6段》《離騷》《諫太宗十思疏》《廉頗藺相如傳1,2兩段》

高一必修四:
《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於國也》《蜀道難(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錦瑟(李商隱)》《虞美人(李煜)》《蝶戀花(晏殊)》《雨霖林(柳永)》《聲聲慢(李清照)》《滕王閣序並詩(王勃)》《秋聲賦(歐陽修)》

高二必修五:
《陳情表》《項脊軒志》《長亭送別(部分)》《報任安書(部分)》《漁父》《紀念劉和珍君(部分語段)》《逍遙游》《蘭亭集序》

高二《史記(部分背誦)》
高二《唐詩宋詞》

⑵ 高一語文必修一人教版《勸學》《師說》《歸去來兮辭》的譯文。

《勸學》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准了,即使又曬幹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於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記》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志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師說》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歸去來兮辭》
序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裡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盪不安,心裡懼怕到遠地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裡。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為什麼?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於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於平生的志願。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賓士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願,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譯文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麼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船在水上輕輕飄盪,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孩子們歡快地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裡;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讓我同外界斷絕交遊。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麼?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彈琴讀書能使我忘記憂愁;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著一條小船,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身體寄託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為什麼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為什麼心神不定,還想去什麼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鋤草耕種;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歌吟唱;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⑶ 高一必修一語文師說內容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2]。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⑷ 高一語文必修一

你是哪裡的。。我這里是蘇教版的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勸學 荀子
師說 韓愈
赤壁賦 蘇軾
這是要背的...

⑸ 高一語文必修一《師說》中重點實詞的解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6]惑矣:(真)糊塗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葯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ú):阿諛、奉承。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註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於時:不被時俗所限制。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裡。夫,句首語氣助詞,庸,豈,難道
[42]知:管,過問
[43]其皆出於此乎? 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44]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45]常(聖人無常師):固定的
[46]之徒:這些人
[47]通(習之):普遍
[48]師(吾師道也):名詞活用,學習
[49]所以:是用來......的
[50]吾嘉其能行古道。嘉:贊許
[51]貽:贈送
[5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53]無:無論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⑹ 必修一《生物師說答案》

規范個的股份股份

⑺ 浙教版 高一語文必修一 《勸學》和《師說》里的多音字。看清要求啊,是多音字。同字異音

1、單:單(àn,姓)老師說,單(chán匈奴族首領)於只會騎馬,不會騎單(dān)車。
2、折:這兩批貨物都打折(zhé)出售,嚴重摺(shé)本,他再也經不起這樣折(zhē)騰了。
3、喝:武松大喝(hè)一聲:「快拿酒來!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眾食客一陣喝(hè)彩。
4、著:你這著(zhāo名詞)真絕,讓他干著(zháo動詞)急,又無法著(zhuó)手應付,心裡老是懸著(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幾千年。
6、量:有閑心思量(liáng)她沒度量(liàng)寬容她。野外測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紛至沓(tà)來的想法及時寫在一沓(dá)紙上,從不見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開門,打烊(yàng晚上關門)過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賣不動了。
9、載:據史書記載(zǎi),王昭君多才多藝,每逢三年五載(zǎi)漢匈首腦聚會,她都要載
(zài)歌載(zài)舞。
10、曝:陳濤體育鍛煉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會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羞愧。
11、寧:盡管他生活一直沒寧(níng)靜過,但他寧(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寧(níng)人。
12、和:天氣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動詞)泥抹牆;他講原則性,是非面前從不和(huò)稀泥,也不隨聲附和(hè動詞)別人,更不會在麻將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省(shěng)長李大強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於氣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這首詩寫得太拗(ào)口了,但他執拗(niù)不改,氣得我把筆桿都拗(ǎo)斷了。
15、臭:臭氣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氣味難聞,無聲無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氣味。
16、度:度(dù姓)老師寬宏大度(dù名詞),一向度(ó動詞)德量力,從不以己度(ó動詞)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話,引得人們哄(hōng)堂大笑,一哄(hòng)而散。
18、喪:他穿著喪(sāng)服,為喪(sāng)葬費發愁,神情沮喪(sàng)、垂頭喪(sàng)氣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點差(chā)錯。
20、扎:魚拚命掙扎(zhá),魚刺扎(zhā)破了手,他隨意包紮(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懶散,卻總是埋(mán)怨別人埋(mái)頭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師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並幫我盛(chéng)飯。
23、傖:這個人衣著寒傖(chen),語言傖(cāng)俗。
24、創:勇於創(chuàng)造的人難免會遭受創(chuāng)傷。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瘧:發瘧(yāo)子就是患了瘧(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門的保安也很喜歡看(kàn)小說。
28、行:銀行(háng)發行(xíng)股票,報紙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壞了,以後使用沒把(bǎ)柄了。
31、傳:《鴻門宴》是漢代傳(zhuàn)記而不是唐代傳(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邊站著一位荷(hè)槍實彈的戰士。
33、漲:我說她漲(zhǎng)了工資,她就漲(zhàng)紅著臉搖頭否認。
34、奇:數學中奇(jī)數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紅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葯材嗎?
36、給:請把這封信交給(gěi)團長,告訴他,前線的供給(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軍後就有點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著干(gān)凈的衣服干(gàn)臟活,真有點不協調。
39、巷:礦下的巷(hàng)道與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點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歡迎,但要薄(bó)利多銷。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讀 tà ,開拓、拓荒的「拓」讀 tuò 。
42、惡:這條惡(è)狗真可惡(wù),滿身臭味,讓人聞了就惡(ě)心。
43、便:局長大腹便便(pián),行動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ù)舍說了一宿(xiǚ)有關星宿(xiǜ)的常識。
45、號:受了批評,那幾名小號(hào)手都號(háo)啕大哭起來。
46、藏:西藏(zàng)的布達拉宮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經的寶藏(zàng)。
47、軋:軋(zhá)鋼車間的工人很團結,沒有相互傾軋(yà)的現象。
48、卡:這輛藏匿毒品的卡(kǎ)車在過關卡(qiǎ)時被截住了。
49、調:出現矛盾要先調(diào)查,然後調(tiáo)解。
50、模:這兩件瓷器模(mú)樣很相似,像是由一個模(mó)型做出來的。
51、沒:駕車違章,證件被交警沒(mò)收了,他仍像沒(méi)事一樣。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離開住了這么多年的宿舍(shè)。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實,那清一色殷(yān)紅的實木傢具令人贊嘆不已。
54、還:下課後我還(hái)要去圖書館還(huán)書。
55、系:你得系(jì)上紅領巾去學校聯系(xì)少先隊員來參加活動。
56、假:假(jiǎ)如兒童節學校不放假(jià),我們怎麼辦?
57、降:我們有辦法使從空中降(jiàng)落的敵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個讀音。
59、間:他們兩人之間(jiān)的友誼從來沒有間(jiàn)斷過。
60、石:兩石(dàn)石(shí)子不夠裝一卡車。
61、勁:球場上遇到勁(jìng)敵,倒使他干勁(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歡抽雪茄(jiā)煙,但我喜歡吃番茄(qié)。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頭,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彈:這種彈(dàn)弓彈(tán)力很強。
65、顫:聽到這個噩耗,小劉顫(zhàn)栗,小陳顫(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沒法寫了。
68、數:兩歲能數(shǔ)數(shù)的小孩已數(shuò)見不鮮了。
69、參:人參(shēn)苗長得參(cēn)差不齊,還讓人參(cān)觀嗎。
70、會:今天召開的會(kuài)計工作會(huì)議一會(huì)兒就要結束了。
71、簸: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72、嚇:敵人的恐嚇(hè)嚇(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並不都是因為心寬體胖(pán),而是缺少鍛煉。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釘耙(pá)耙(pá)草。
75、伺:邊伺(cì)候他邊窺伺(sì)動靜。
76、好:好(hào)逸惡勞、好(hào)為人師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aī)!你怎麼又咳(ké)起來了?
78、處:教務處(chù)正在處(chǔ)理這個問題。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滿了糧食。
80、縫:這台縫(féng)紉機的台板有裂縫(fèng)。
81、澄: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問題難。
82、扇:他拿著扇(shàn)子卻扇(shān)不來風。
83、得:你得(děi必須)把心得(dé)體會寫得(de)具體、詳細些。
84、屏:他屏(bǐng)氣凝神躲在屏(píng)風後面。
85、幾:這幾(jǐ)張茶幾(jī)幾(jī)乎都要散架了。
86、卷:考卷(juàn)被風卷(juǎn)起,飄落到了地上。
87、樂:教我們音樂(yuè)的老師姓樂(yuè),他樂(lè)於助人。
88、了:他了(liào)望半天,對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89、吭: 小李一聲不吭(kēng),小王卻引吭(háng)高歌。
90、粘:膠水不粘(nián)了,書頁粘(zhān)不緊。
91、畜:畜(xù)牧場里牲畜(chù)多。
92、稱:稱(chèng同「秤」)桿的名稱(chēng)、實物要相稱(chèn)
93.弄:別在弄(lòng)堂在玩弄(nòng)小鳥。
94.倆:他兄弟倆(liǎ)耍猴的伎倆(liǎng)不過如此。
95、露:小楊剛一露(lòu)頭,就暴露(lù)了目標。
96、重:老師很重(zhòng)視這個問題,請重(chóng)說一遍。
97、率:他辦事從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98.空:有空(kòng)閑就好好讀書,盡量少說空(kōng)話。
99.泊: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
100.朝:我朝(zhāo)氣蓬勃朝(cháo)前走。
101.膀:膀(páng)胱炎會使人膀(pāng)腫嗎?
102.校:上校(xiào)到校(jiào)場找人校(jiào)對材料。
103.強:小強(qiáng)很倔強(jiàng),做事別勉強(qiǎng)他。
104.塞(sài)外並不閉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105.辟:隨意誣陷人搞封建復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謠。
106.倒: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來。
107.都:大都(dū名詞)市的人口都(dōu副詞)很多。
108.匙:湯匙(chí)、鑰匙(shi)都放在桌子上。

⑻ 高一語文必修一《師說》中重點實詞的解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

⑼ 高一語文必修一<師說>的講解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版難問題的人啊。權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聰明的人能夠成為聰明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

⑽ 師說生物試題高一必修一單元測試4-6答案

文體 「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既可以發表議論, 也可以記事, 都是為了表明作者的見解,說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如「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愛蓮說》、《馬說》、《捕蛇者說》、《師說》、《黃生借書說》就屬這一文體。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韓愈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是中華五聖之首——文聖,是繼孔孟之後又一偉大的文學家。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阱下石」(同落井下石,此為另一寫法)、「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生平年表
唐貞元二年(786年)韓愈十九歲,懷著經世之志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一連三次均失敗,直至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進士考試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進士以後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韓愈又三次參加吏選,但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復;三次登權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 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韓愈二十九歲,受董晉推薦,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這是韓愈從政開始。韓愈在任觀察推官三年中,邊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邊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 貞元十六年冬,韓愈第四次參吏部考試,第二年(801年)通過銓選。這時期寫的《答李翊書》,闡述自己把古文運動和儒學復古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主張,這是韓愈發起開展古文運動的代表作。這年秋末,韓愈時年三十四歲,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韓愈步入京師政府機構任職開端。任職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貞元十九年(803年)寫了名作《師說》,系統提出師道的理論。 貞元十九年冬,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魚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陽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今見之《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其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間,韓愈離開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韓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晉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選,完成《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元和九年(814年),韓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二年晉升為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協助宰相裴度,以行軍司馬身份,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皇帝派遣使者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 「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以極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刑史。韓愈任潮州刑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千餘年來,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韓愈詔內調為國子祭酒。長慶元年(821年)七月,韓愈轉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單身匹馬,冒著風險赴鎮州宣慰亂軍,史稱「勇奪三軍帥」,不費一兵一卒,化干戈為玉帛,平息鎮州之亂。九月轉任吏部侍郎。 長慶三年(823年)六月,韓愈晉升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稱復雜難理,在韓愈整治下,社會安定,盜賊止,米價不敢上。後相繼調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韓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
韓愈的思想
韓愈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韓愈在文學上倡導「古文運動」,提倡散文,後人稱他為古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練,新穎生動,有著極高的成就。韓文分論說、雜文、傳記、抒情四類。他的論說文多以名儒道反佛教為主要內容,邏輯性強、觀點鮮明、鋒芒畢露,能體現他的文風。他的小品文筆鋒犀利、形式活潑。韓愈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文章結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悼念亡侄的悲痛,感情真實,恰如唱歌當哭,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傳世名言
·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治學名聯) ·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聽穎師彈琴》) ·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原毀》) · 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 ·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 ·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事業無窮年。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師說》) ·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說》)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聖人無常師。 (《師說》)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師說》) ·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調張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編輯本段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yú)。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編輯本段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所以:用來。。。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4]受:通「授」。傳授。 [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於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年:年齡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3]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道,這里有風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 [17]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8]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9]惑矣:(真)糊塗啊! [20]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1]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22]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3]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4]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葯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5]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6]相師:互相學習。 [27]族:類。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30]諛(yú):阿諛、奉承。 [31]復:恢復。 [32]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33]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6]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7]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8]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9]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40]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1]不必:不一定。 [42]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3]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4]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註解經典的著作。 [45]不拘於時:不被時俗所限制。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46]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贊許 [47]貽:贈送
編輯本段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得不到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比我多,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流傳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的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塗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也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時代風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編輯本段字詞整理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 ③吾師道也:(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 (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結構助詞,這) ③古之學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後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 (賓語前置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聖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1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詞,那(些) ) ③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強調,真是;表反問,難道)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乎】 ①其皆出於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於】 ①恥學於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於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於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於) ④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於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無】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聖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齒:齒,表並列。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並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8.聖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12.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學習了 今:初級正規教育學校。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後置 學於余。 恥學於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省略句 則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被動 不拘於時 所字結構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重點背誦句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編輯本段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庄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主張「文以載道」,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編輯本段解析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必修一師說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