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試題解答
1.B 緹騎ji(第四聲)
2.(4)以不是
3.(4)是道歉的意思
4.(4)厚遇古今意義相同
5.A
6.D
本人自己做的,
❷ 高中語文必修三,必修四的必背文言文和古詩是哪幾篇蘇教版的
必修三:《離騷》有內美修的一句開始背
《五人墓碑記》背後面一頁全部
《廉頗藺回相如傳》最答後一小節
必修四:《寡人之於國也》全部背
《蜀道難》全部《登高》全部
《琵琶行》全部
《錦瑟》全部
《虞美人》
《蝶戀花》
《雨霖鈴》
《聲聲慢》全部
《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開始背到「豈效窮途之哭」
《秋聲賦》第二小節
這些就是你要的,請採納啊!!!肯定我的勞動成果吧!!!!!!!!!採納,採納!!!!!!!!
❸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背誦篇目
《指南錄後序》、《五人墓碑記》、《離騷》、《諫太宗十思疏》、《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最後一段>、《鴻門宴》<2、3段>
應該就是這些
❹ 高一語文蘇教版必修三 《諫太宗十思疏》翻譯
http://..com/q?word=%A1%B6%DA%C9%CC%AB%D7%DA%CA%AE%CB%BC%CA%E8%A1%B7%B7%AD%D2%EB+&ct=17&pn=0&tn=ikaslist&rn=10&lm=0&fr=search
❺ 高中語文必修三,四,五(蘇教版)哪些是必背的
各個地方的教材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高考是高中部分肯定是從這14篇里內出。不過聽你的意思是還容沒有學,一般在學課本的時候書上90%的古文都要求背下來,雖然有些古文高考是不考,但平時還是會考的。
1.勸學(節選)&《荀子》
2.逍遙游(節選)&莊子
3.師說&韓愈
4阿房宮賦&杜牧
5赤壁賦&蘇軾
6氓&《詩經》
7離騷(節選)&屈原
8蜀道難&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錦瑟&李商隱
12虞美人&李煜
13念奴嬌搰壁懷古&蘇軾
1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❻ 高一下學期蘇教版語文必修三四必背
必修三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必修四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蜀道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琵琶行》(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綠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雨霏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滕王閣序》(王勃)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秋聲賦》(歐陽修)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絕對齊的!
妖桀の小說黨
❼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是高一還是高二學的在線等~~
高一第二學期學的,我是高中語文教師,教過蘇教版教材。
❽ 蘇教版高中語文讀本必修三必修四目錄
必修三:
1 深情的歌唱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 艾青
原野 / 常任霞
我與長城合影 / 梁志宏
我的靈魂 / 瘂弦
致恰達耶夫 / 普希金
我願意平平常常地死去 / 何塞·馬蒂
2 愛國的沉思
責任——榮譽——國家 / 麥克阿瑟
致戈培爾部長的一封公開信 / 伏契克
是「國家」錯了 / 王開嶺
甜蜜的祖國 / 阿圖羅·卡普德維拉
3 年輪上的故事
十八歲出門遠行 / 余華
地球上的王家莊 / 畢飛宇
4 大寫的人
懸崖邊的樹 / 曾卓
蚯蚓 / 王志傑
燃燒的心 / 高爾基
巨人何以成為巨人 / 摩羅
遺囑 / 雨果
我不要國葬 / 戴高樂
5 在底層
苦惱 / 契訶夫
鋸齒齒痕錄(節選)/ 流沙河
沙棗 / 高爾泰
汪大娘 / 張中行
6 和聲之美
歐洲人的一張菜單 / [美]羅伯特·路威
小銀和我 / 希梅內斯
一個低音變奏 / 嚴文井
7 俗雅之間
論俗雅共賞 / 朱自清
速食主義 / 陶東風
商品大潮與文化沙灘 / 張抗抗
8 十里不同風
胡同文化 / 汪曾祺
上海的弄堂 / 王安憶
秦腔(節選) / 賈平凹
9 文言擷英
庖丁解牛 / 《莊子》
石鍾山記 / 蘇軾
伶官傳序 / 歐陽修
譚嗣同(節選) / 梁啟超
10 如歌的行板
貝多芬百年祭 / 蕭伯納
《藍色多瑙河》誕生的地方 / 林莽
五月的鮮花 / 李皖
行板如歌 / 王蒙
11 丹青難寫是精神
看蒙娜麗莎看 / 熊秉明
中國書法 / 林語堂
說園 / 陳從周
導演電影 / 雷克斯·英格拉姆
累死人了也沒找到必修四...
❾ 求!!蘇教版語文必修三課內古文練習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到了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趙王跟大將軍廉頗一班大臣商議:想把這塊寶玉讓給秦國吧,恐怕秦國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騙;想不讓給秦國吧,又擔心秦國的大軍馬上打過來。(因此)商量不出結果來,想找個可以出使去回復秦國的人,也沒有找到。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下客藺相如可以擔任這個差使。」趙王問:「怎麼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國去。我的門下客藺相如攔阻我說:『您怎麼了解燕王?』我告訴他說,我曾跟著大王到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而燕國弱,而您又受到趙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現在您卻是從趙國逃跑去投靠燕國,燕國害怕趙國,他們勢必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解衣露體伏在刑具上請求大王處罰,或許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辦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這個人是個勇士,又有智謀,應該可以擔當這個差使。」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藺相如說:「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換我的和氏璧,可以給他嗎?」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趙王說:「拿了我的璧,(卻)不給我城池,怎麼辦?」相如說:「秦王用城池來換寶玉而趙國不答應,理屈的是趙國;趙國給了寶玉而秦國不給趙國城池,理屈的是秦國。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使秦國承擔理屈(的責任)。」趙王問:「誰可以擔當這個使者呢?」相如說:「大王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我願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池給了趙國,就讓它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一定將璧完完整整地帶回來。」於是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出發,到秦國去。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高興極了,把璧遞給宮中美人以及左右侍從們看,大家高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池抵償給趙國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說:「這寶玉有點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他。藺相如於是握著璧後退幾步,靠殿柱站著,氣得頭發都要豎起來了,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的大臣來商議,都說:『秦王貪婪,仗著他勢力強,用空話來詐取寶玉,那些說要交換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給秦國和氏璧。我以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騙,何況大國呢?而且為了一塊寶玉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不好。於是趙王就齋戒了五天,派我來獻和氏璧,在朝廷上親自拜送了國書。為什麼這樣呢?為的尊重(你們)大國的威嚴以表示敬意啊。現在我來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宮殿上接見我,態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寶玉,把它傳給美人看,用來戲弄我。我看大王沒有誠意把城池交給趙王,所以我又把寶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腦袋今天就與和氏璧一齊在柱子上碰個粉碎!」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斜瞅著廷柱,准備拿它去撞擊廷柱。秦王怕他撞壞寶玉,就向他道歉,堅決地請他不要這樣做,同時召來管版圖的官吏察看地圖,指著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池劃歸趙國。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用這種欺詐手段,假裝劃給趙國城池,其實不能到手,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認地寶玉,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它出來。他送寶玉的時候曾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當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設有九個迎賓贊禮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安置藺相如住在廣成賓館里。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王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說答應齋戒,但必定會負約不把城池給趙國,就派他的隨從換上粗布便服,懷里藏著寶玉,抄小路逃走,把寶玉送回趙國。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廷上設了有九個迎賓贊禮官吏的在典,引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到來,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從來沒有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的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著寶玉抄小路回趙國去了。再說秦國強,趙國弱,大王派一個使者到趙國去,趙國馬上就把寶玉送來。現在以秦國的強盛先割十五座城池給趙國,趙國哪敢留著寶玉不給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了大王應得死罪,我願意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與大臣們仔細商量這件事。」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和群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氣得發出驚呼的聲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處死),秦王就說:「現在殺死相如,還是得不到寶玉,反而斷絕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因一塊寶玉的緣故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了藺相如,舉行儀式後送他回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能乾的官員,出使到外國而未受到諸侯的欺辱,任命他做上大夫。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這以後)秦國也沒有把那些城池給趙國,趙國也到底沒有給秦國那塊的氏璧。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趙國,殺了兩萬人。秦國派使者告訴趙王,說願意與趙王聯歡,在西河以外的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與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軟弱膽小。」趙王於是決定赴會,藺相如隨從同去。廉頗送到邊境上,跟趙王告別說:「大王這一去,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回來,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來,就請容許我們擁立太子為趙王,以打消秦國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他。於是就和秦王在澠池相會。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決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秦國的御史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上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演奏秦國的音樂,請(允許我)捧著盆缻(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娛樂。」秦王生氣了,不答應。於是相如捧著盆缻上前,趁勢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可要把頸項里的鮮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殺相如,相如瞪起兩眼在喝一聲,他們嚇得直倒退。於是秦王很不高興地敲了一下缻。藺相如回頭招呼趙國的御史寫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群臣說:「請獻出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獻出秦國的咸陽為趙王祝壽。」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秦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到宴會完畢,始終不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也准備了許多兵馬防備秦國,秦國不敢妄動。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澠池之會)結束之後,就回到本國,(趙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任命他做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說:「我當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可是藺相如只憑著言詞立下功勞,如今職位卻比我高。況且藺相如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不能忍受(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的屈辱!」揚言說:「我碰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見這話,不肯和廉頗見面。相如每到上朝時,常說有病,不願和廉頗爭高低。過了些日子,藺相如出門,遠遠望見廉頗,就叫自己的車子繞道躲開。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他的門下客人都對相如說:「我們所以離開家人前來投靠您,就是因為愛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現在您和廉頗將軍職位一樣高,廉將軍在外面講您的壞話,您卻害怕而躲避他,恐懼得那麼厲害。連一個平常人也覺得羞愧,何況您還身為將相呢!我們實在不中用,請讓我們告辭回家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哪個厲害?」回答說:「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說:「象秦王那樣威風,而我還敢在秦國的朝廷上叱責過他,羞辱他的群臣。我雖然無能,難道單怕一個廉將軍嗎?但我考慮到這樣的問題,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我們趙國,只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現在兩虎相鬥,勢必有一個要傷亡。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先顧國家的安危,而後考慮個人的恩怨啊。」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聽到了這些話,便解衣赤背,背上荊條,由賓客引著到藺相如府上謝罪,說:「我這鄙賤的人,不曉得將軍寬厚到這個地步啊!」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卒與歡,為刎頸之交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樞密使,統率全國各路兵馬。當時元兵已經逼近臨安城外,交戰、防守、轉移都來不及實施了。滿朝大小官員會集在左丞相吳堅家裡,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正當雙方使者的車輛往來頻繁,元軍邀約宋朝主持國事的人前去相見,大家認為我去一趟是可以解除禍患的。國事到了這種地步,我不能顧惜自己了;估計元方也是可以用言詞打動的。當初,使者奉命往來,並沒有被元扣留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虛實,回來謀求救國的計策。於是,辭去右丞相職位,第二天,用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 剛到北營時,陳詞不屈,意氣激昂,元軍上下都很驚慌震動,他們也未敢立即輕視我國。可不幸的是,呂師孟早就同我結怨,在元人面前說我的壞話,賈余慶又在暗中討好敵人獻媚,於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國,國事就不可整治了。我自料不能脫身,就徑直上前痛罵元軍統帥不守信用,列舉呂師孟叔侄的罪狀,只求一死,不再顧及個人的安危。元軍雖然在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卻很憤怒,兩個貴官名義上是到賓館來陪伴使者,夜晚就派兵包圍我住的地方,我就不能回國了。 不久,賈余慶等以祈請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我被元軍驅使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單。我按理應當自殺,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說:「將要有所作為啊!」 到了京口,得到機會逃往真州,我立即全部把元方的虛實情況告訴淮東、淮西兩位制置使,約定來聯兵討元。宋朝由衰落而復興的機會,差不多就在此了。留住了兩天,駐守維揚的統帥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只能改變姓名,隱蔽蹤跡,在荒草間行進,在露天下休息。日日與元軍在淮東路相遇。困窘飢餓,無依無靠,元軍懸賞追捕得又很緊急,天高地遠,高聲呼喊,無人應答。不久得到一條船,避開元軍占據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後渡過揚子江口,進入蘇州洋,展轉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後到達永嘉。 唉!我到達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罵元軍統帥該當死;辱罵叛國賊該當死;與元軍頭目相處二十天,爭論是非曲直,多次該當死;離開京口,帶著匕首以防意外,差點想要自殺死;經過元軍兵艦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邏船隻搜尋,幾乎葬身魚腹;真州守將把我逐出城門外,幾乎彷徨而死;到揚州,路過瓜洲揚子橋,假使遇上元軍哨兵,也不會不死;揚州城下,進退兩難,幾乎等於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圍中,元軍數千騎兵從門前經過,幾乎落到敵人手中而死;在賈家莊幾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郵,迷失道路,幾乎陷入沼澤而死;天亮時,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邏的騎兵有好幾十,幾乎無處逃避而死;到了高郵,制置使官署的通緝令下達,幾乎被捕而死;經過城子河,在亂屍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敵方哨船一前一後行進,幾乎不期而遇被殺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擔心無罪而死;經過海安、如皋,總計三百里,元兵與盜賊往來其間,沒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幾乎由於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條小船渡過驚濤駭浪,實在無可奈何,對於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過是晝夜之間的事罷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這樣處境艱難,險惡,壞事層疊交錯涌現,實在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的。痛苦過去以後,再去追思當時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難中,有時用詩記述個人的遭遇,現在還保存著那些底稿,不忍心廢棄,在逃亡路上親手抄錄。現在將出使元營,被扣留在北門外的,作為一卷;從北門外出發,經過吳門、毗陵,渡過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的,作為一卷;從海路到永嘉、來三山的,作為一卷。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後來的人讀了它,為我的志向而悲嘆。 唉!我能死裡逃生算是幸運了,可幸運地活下來要干什麼呢?要求做一個忠臣,國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還是有罪的;所追求的是做一個孝子,用父母賜予自己的身體去冒險,即使死了也有罪責。將向國君請罪,國君不答應;向母親請罪,母親不答應;我只好向祖先的墳墓請罪。人活著不能拯救國難,死後還要變成惡鬼去殺賊,這就是義;依靠上天的神靈、祖宗的福澤,修整武備,跟隨國君出征,做為先鋒,洗雪朝廷的恥辱,恢復開國皇帝的事業,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誓不與賊共存」,「恭敬謹慎地竭盡全力,直到死了方休」,這也是義。唉!像我這樣的人,將是無處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如果我的屍骨拋棄在荒草叢中,我雖然正大光明問心無愧,但在國君、父母面前無法文飾自己的過錯,國君和父母會怎麼講我呢?實在料不到我終於返回朝廷,重整衣冠,又見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國的土地上,我還有什麼遺憾呢!還有什麼遺憾呢! 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號為景炎,廬陵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作序,詩集名《指南錄》 。 (墓中的)五個人,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時候,被正義所激勵而死於這件事的。到了現在,本郡有聲望的士大夫們向有關當局請求,就清理已被廢除的魏忠賢生祠舊址來安葬他們;並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跡。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這五人的死,距離現在建墓安葬,時間只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這十一個月當中,所有富貴人家的子弟,意氣激昂,得志的人,他們因患病而死,死後埋沒不值得稱道的人,也太多了;何況鄉間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個人聲名顯赫,為什麼呢? 我還記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們社裡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的榜樣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程,哭聲震天動地。緹騎按著劍柄上前,問:「誰在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們打倒在地。當時以大中丞職銜作應天府巡撫的是魏忠賢的黨羽毛一鷺,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齊喊叫著追趕他。這位大中丞藏在廁所里才得以逃脫。不久,他以蘇州人民發動暴亂的罪名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殺了五個人,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就是現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這五個人。 然而,當五個人臨刑的時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著中丞的名字斥罵他,談笑著死去了。砍下的頭放在城頭上,臉上的神情一點也沒改變。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下五個人的頭並用棺材收起來,最終與屍體合到了一起。所以現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唉!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做官的人,那麼大的中國,能有幾個呢?但這五個人生於民間,從來沒受過《詩》《書》的教誨,卻能被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也不回頭,又是什麼緣故呢?況且當時假託的皇帝的詔書紛紛傳出,追捕同黨的人遍於天下,終於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抗擊,使閹黨不敢再將我們株連治罪;魏忠賢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於立刻發動,直到當今的皇上繼位,弔死在路上,不能不說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由此看來,那麼如今這些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有的人脫身逃走,不能被遠近的百姓所容納;也有的剪發毀容、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何處的,他們那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輕重的差別到底怎麼樣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義顯露在朝廷,贈給他的謚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後享受到榮耀;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座大墳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過這里沒有不跪拜流淚的,這實在是百代難得的機遇啊。不這樣的話,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人人都能夠像對待奴僕一樣使喚他們,又怎麼能讓豪傑們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發他們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就為它作了這篇碑記,也用來說明死生意義的重大,(即使)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於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幾位有聲望的士大夫是:太僕卿吳因之公,太史文文起公,姚孟長公.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燭之武退秦師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的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秦伯心悅誠服,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關於「秦伯說」的解釋: 「秦伯說」的「說」,一般都注為「同『悅』,喜悅,高興」。「『_悅』」是對的;但把「悅」解釋為「喜悅、高興」就欠妥了。「悅」有「喜悅」和「悅服」兩個義項。細揣「秦伯說」的文意:秦伯聽了燭之武的話後,雖有「喜悅」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意見,應解為「悅服」。《爾雅·釋詁》:①「悅,樂也。」②「悅,服也。」郭璞註:「謂喜而服從。」「喜而服從」就是「悅服」。 從邏輯上推理,如果「說」為「高興」的意向話,那麼鄭國簽訂了盟約就是高興的結果,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所以「秦伯說」的翻譯應是「秦伯 心悅誠服」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穩固;想要使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樹根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厚實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要職權,據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將會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永無休止的美善,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除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 (歷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沒有不處在深切的憂慮之中而治道顯著,功德圓滿之後德行就開始衰微了,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成功之後,就放縱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毫不相乾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