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必須由教師本人獨立思考並設計,可參考其他人的意見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編寫教案要從實際、實用、實效出發,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內容應各有特色,不強求一律。
書寫教案必須用字規范,書寫清楚,保持干凈整潔,始終如一。
⑵ 備課中怎樣備學生
一、備學生在備課中的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並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分析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合理採用適合學情特點的教學方法,設計適應學生個性、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習困難生應採取的補救措施等。教師通過備學生,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優化教學過程,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一)深挖學生潛質 學生智商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優勢。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想看待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深挖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質。教師特別要尊重學生由生活經驗引發的思維,堅持「思維無禁區論」 ,視學生為自主的人、發展的人、有潛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其潛能,促進自身的主動發展。(二)提高學生素質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對教材進行適當重組和整合,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感受學習的意義。 二、備學生應遵循的原則(一)主體性原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備學生的過程,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弘揚學生主體精神的過程。 教師通過備學生,解決學生現有水平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起到調節學生與教材之間關系的作用。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因此在備課中教師應多創設給學生自由活動和展示自我的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欣賞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二)差異性原則教師要做到尊重差異,承認差異。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備課。備課中要利用多種反饋渠道,積極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條件和情境,盡可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學困生都各有長短,應注重在教學中進行「分層指導」、「因材施教」。(三)發展性原則教師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主體的能動性。要客觀地分析、研究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來激發學生「我能行」的自信。學生的潛能包括潛在性、終身性、系統性、模仿性、補償性以及無定向性等特點。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教師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成績的高低,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忽視一些學困生身上隱含的潛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和非智力潛能,並據此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備學生的指向和內容(一)知識基礎要做到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這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剛接班時,應對全班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對每個學生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綜合研究。教師應把以上所做工作進行詳盡的分析,分類登記,並註明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較差,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較好。開學後,每次單元知識檢查後,都要系統做試卷分析,找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載入備課本,研究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備課中體現出重點指導,個別的問題應當加強個別輔導。(二)能力基礎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三)認知基礎要了解學生,更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概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 。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的科學邏輯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學生認知活動的能力,注重從知識的整體入手,突破知識「一次完成論」 。對教學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規律的揭示,應注意遵從適應知識內在的矛盾關系,並有意識地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四)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備課環節中一個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隨著知識經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內部智力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它對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發展服務,因此,作為教師要採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在與學生接觸中,了解、分析、記錄學生們存在的各種問題,調整方法、制定相應措施。 四、備學生的方法(一)深入研究學生,找准教學起點 什麼是教學起點
⑶ 教小學生趣味歷史怎麼備課
歷史趣味教學
一、讓備課充滿趣味性
教師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所以,教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必須要閱讀大量的相關材料,在此材料中要盡量針對富有趣味性的材料進行選擇,當然這些材料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關聯,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公元紀年」這一內容的時候,歷史教師在課前准備一個「年代尺」的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模型進行觀察,然後教師可以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如:假如一個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後16年逝世的,那麼這個人在死的時候年齡是多少歲呢?」通過問題的推動下,促進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經過學生們的計算會有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32歲,一個是31歲,針對這兩個結果讓學生們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一次對「年代尺」進行仔細的觀察以及思考,這樣學生會發現,出現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進行公元紀年的正確方法是:16+16-1=31(歲),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同時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是不容易的,而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更顯沉悶,因此教師要不斷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的增加趣味,讓教學更加生動。初中學生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所以特別愛聽故事,歷史教師可以過給學生們講感興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個人離不開社會」這一節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藉助「狼孩」這個典型的故事,將「個人離不開社會」這個問題呈現出來。然後給學生講解我們國家為了培養祖國的後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環境,還有父母們為他們的無私奉獻。這樣不僅傳授了知識,還做到了育人,促進學生刻苦學習,以後努力做國家的棟梁,回報社會,孝敬父母。這樣的課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注重課堂的導入,誘發興趣
其實經過不斷開發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歷史與社會課的內容是相當有趣的,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程枯燥的原因其實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法,老師講,學生聽,使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因此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歷史教師在講解中國紅軍長征的時候,可以先創設適合課本內容課堂氛圍,利用音樂來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紅軍》。藉助這首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感到課堂充滿濃厚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及時提問:井岡山的老百姓為什麼要「十送紅軍」?整個長征路程上紅軍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紅軍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通過問題的切入,將整個課堂氣氛推到最佳的狀態,同時提出教學的重點,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課堂組織討論,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上適當的融入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顛覆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過討論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的過程,積極探索的新的知識,加強學生的求知慾望。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善教學觀念,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知道課堂的教學活動重點是需要他們參與的。盡量多提出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應該對問題進行精心的設置,保障課堂討論的質量。教師在提出的討論問題不僅要有深度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強知識的廣泛性。在布置討論題目時,教師還應該強調討論題的目的與要求,同時將需要的參考資料給展示給學生。在討論進行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誘導和啟迪,增加討論的趣味性,學生在回答不出來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適當的進行提示,減少學生的緊張度。例如:在講解農耕文明時代(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連綿不絕的中華重大事件,我會從「生活時間」去引導,去設計討論題目。學生對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從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4000年炎黃堯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禪讓制、大禹治水。讓學生進行討論,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多為學生布置實踐調查
在講解《生活在社區里》的時候,歷史教師首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一篇相關的調查報告,內容主要是:學生生活所在的社區的面積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什麼樣的便利?整個社區的布局有什麼樣的優點,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應該從什麼地方進行改變。鼓勵學生繪制一幅關於改善社區布局的平面圖,通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設計的平面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在繪制平面圖的時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學中有關於社會以及社區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有助於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在此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加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在進行社會調查的時候,學生可以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歷史與社會的課堂真正的充滿了趣味性和活力。
⑷ 備課中如何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
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學科課程領域的基本規范。准確把握課程標准,是課程實施的基本前提,而准確理解和揣摩課程標準的內涵,並將其物化到備課、上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二.備教材。 一堂課擺在案頭,先做什麼?第一步鑽研教材。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充分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新課程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教師在備教材時,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清楚每冊書、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能具體說出某一知識都需要哪些知識的鋪墊,具體到某一課時,教師要鑽研教材,作到徹底理解;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再次是掌握教材,作到靈活運用。總之,凡是教材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教師自己必先掌握,而且要遠遠超過學生所能達到的水平。 通過備教材,教師要做到: 1.能分析出教學重點、並能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確定教學難點; 2.對於教材中設計到的某個教學內容,教師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識的鋪墊,知道此知識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奠定什麼基礎; 3.能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練習,保證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技能得到提高; 4.能准確熟練操作教材中設計到的教學內容及課後練習; 5.除去教材中設計到的操作方法外,還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教師要做到心知肚明; 6.會使用教學軟體一些小技巧。三.備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盡可能多地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在新課標下教學目標的設置已經發生了變化:變單一知識目標為多元目標,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變統一目標為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變固定目標為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做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水平以及具體需要等,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搜集相應的教學資源或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只有事先「備好了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備學生,教師要做到: 1.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及慾望。 根據這些考慮如何將學生的思想、慾望等配合到教學中。比如學生喜歡玩游戲,那麼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此為契機,把「玩游戲」作為一種獎勵手段,製作一些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或開發智力的小游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了解學生掌握信息技術上的實際水平。 這對於採取教學方法、補充教學內容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在了解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實際水平的同時,要對班上每個學生情況有一具體了解。如:誰家裡有電腦?誰已經掌握了很多關於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誰有條件在課下搜集關於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等。有了這些了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輕松、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3.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狀況。 這對於設置練習、創設學習情境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人,對於周圍的生活是再熟悉不過的。那麼在教學中如能將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引入到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勢必會大大加強,學習效果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⑸ 教師備課應備學生哪些方面
摘要 教師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包括備教材、備教法和備學生三方面內容,備教材固回然重要,而備學答生則更是關鍵環節。本文擬就教師應在備課中關注學生知識基礎、個性特徵、行為習慣、家庭背景及發展變化等方面,作淺要分析。(剩餘24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