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於漪語文教育觀
淺談於漪的語文教育思想 於漪老師是我國語文界一位資深教師,多年來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著述了許多教育界頗有影響的著作。於漪老師的教學有她自身的一套理論方法,尤其是於漪老師的情感教育方法對語文教育有深遠影響。她關於語文教育的著述,多達一百多萬字。她的語文教育思想對我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學語文教學有著較大的影響。 於漪語文教育思想的內容,涉及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閱讀於漪的語文教育論著,我們會發現其中最鮮明的一個觀點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職責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會學生文化知識;育人,即培養人高尚的道德品質。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都肩負著這樣的職責,但是於老師的教文育人卻獨樹一幟。於老師堅決反對把教文和育人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的做法,主張必須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於老師多次講到:要善於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既廢除離開字詞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內容於一旁的支離破碎的詞句詮釋,力求把思想教育與語文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水乳交融,使學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語文能力獲得有效的提高。在這方面,於老師有很多具體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她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充分發揮教材本身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們的情操,常常採用「娛目」、「動情」、「激思」、「勵志」的方式;採用「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變換提問的角度,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聯系擴展,增添情感濃度,形成餘音繚繞的氣氛」等做法。這些都是教文和育人相統一的好方法。 她的這種教文育人的思想來源大致有三個方面:第一、這是正確認識教育本質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結果。她曾這樣說:「國家把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學生交給我們教師培養,這意味著對教師極大的信任,我們如果不盡心盡力,豈不是浪費學生的青春,對國家、對人民的大不敬?為此,我經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業業,考慮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記培養學生的大目標。」第二、這是正確認識語文學科性質的必然結果。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作為對文革期間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的一種否定,語文教育界出現了一種純工具論的傾向,於漪老師對此不以為然,她指出:「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要表情達意,那麼用它組成的作品都離不開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為里,語言文字為表。語文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教學中完全可以發揮語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兩種作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進一步提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第三、這是研究傳統語文教育經驗得出的必然的結論。於老師認為,傳統語文教育值得借鑒的方面,例如:傳統語文教育既教書又育人,且重視愛國主義教育,還有很重視學養等。於老師對傳統語文教育經驗中這些精華的認識,自然會影響到她的「教文育人」觀。 教文育人是於漪老師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她多年來從事語文教育工作得到的寶貴經驗,也是她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認識。 而全面、有序、科學地培養語文能力又是於老師特別強調的一個語文教育思想。她指出,有一點必須十分明確:語文教師教學生學語文,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這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須牢牢抓住不放。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哪些方面的語文能力,這是於老師幾十年來一直在關注、思考和探索的一個問題,她在這方面的主張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全面訓練,循序漸進,突出「內核」,語、思結合。 她把語文能力的培養分成了三個層次:一是學習和應用能力,這是語文能力培養的基礎;二是具體的語言能力,會讀會寫會聽會交際,這是語文能力培養的核心部分;三是對生活的認識能力,思考和感受力等,這是語文能力培養的延伸和拓展部分,是語文能力的「內核」。大而言之,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應該是內核。正是基於於老師對語文能力本質的深刻認識,所以於老師提出,「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 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知識和能力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這是反映我們學科特點的,是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但是我們對知識和能力的認識,應該是與時俱進的。中學語文就是中學語文,不是以學科為本,不是以某知識為本,而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是一個很大的變革。學生今後不管從事怎麼樣的工作,都要有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真本領,即正確理解和正確運用的能力。這樣定位,就要淡化原來的很多知識體系,要「擇其要而學習」。所以正確的、科學的、有序的培養語文能力才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全面訓練。於老師認為,訓練能力要樹立全面培養的觀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體。就語言訓練而言,聽、說、讀、寫都很重要,不能重讀寫,輕聽說。不能只注重學習的近期效果,輕視適應社會的長遠需要。 循序漸進。於老師很重視能力訓練的序列,主張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他們的知識、能力、智力,來安排科學的序列。例如,她說:「不探討科學的序列,教學中有些十分突出的問題很難解決。比如重復勞動的問題,對某一語文知識小學教,初中教,高中還教。……」突出「內核」。 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雖然以全面為好,但是語文訓練又不能過於繁雜瑣碎,得有個重點。哪些應該是語文能力的「內核」呢?大而言之,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應該是內核。在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於老師關於語文教學要突出內核和她的全面培養語文能力的觀點並不矛盾。全面培養是為了防止「以偏概全」,突出內核是為了防止「喧賓奪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語、思結合。於老師最反對進行單純的語言技術訓練,她既主張語文形式和思想內容不可分割,又主張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主張把思維訓練貫穿於整個語言訓練的全過程。 注重學習興趣,突出情感教育是於漪的又一個重要的語文教育思想。她滿懷激情的一句話就是「丹心一片是關鍵」。她說老師心中要有一團火,這團火是愛祖國、愛學生的激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激情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於漪老師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顧自己身體健康,背學生上醫院;接手亂班,把學生一個個找回來課……而支撐她的始終是充滿胸膛的師愛。她說:「你對孩子是全心全意,還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愛播撒到孩子心中,他們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激發興趣也是於老師教學的藝術特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創新的源泉,於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於老師培養學生興趣有四點經驗:一是課要有新鮮感;二是課要有趣味性,使學生迷戀;三是要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強教學過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學生的智力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於老師的這些經驗是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累得來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興趣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取長補短,博採眾長,尋找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在新課標地指揮下,倡導情感教育。情感熏陶是教學環節中較難的一部分,教師要做到「融情於景」「寓情於景」是比較難的,最重要地是一定要有真情感。如果矯揉造作,虛情假意,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地情感,反而會令人生厭。那麼怎樣才能憑借語文教材進行情感教育呢?於老師提出了許多情感熏陶的方法,歸納起來有如下三點:第一、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過認真研讀教材,發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脈、情脈雙理清」。第二、發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後,自己必須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所傳遞地情和意。第 三、教學時,教師要帶著感情教,要選准動情點,滿懷感情地啟發、提問、講述、剖析、朗誦,以情激情。 「立體化,多功能」的課堂教學效率觀是於漪的最後一個重要的語文教育思想。「有效教學」現在被國內外眾多學者所關注,「有效」不僅指「效率」還指「效果」,只有保證「效率」和「效果」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在於漪看來,語文學科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如果教師眼睛只盯著一本教科書加一本教參,思路打不開,教起來就會捉襟見肘,學起來就會索然無味。其次要開發與利用語文課外的學習資源,分清別類,擇優而用,講求實際效果。於老師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總的要求,就是課要上的「立體化,發揮多功能的作用」。在談到語文教學效率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忽視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只看一堂課學生學到了幾條知識,或掌握了幾種技能,用單一的、而且是單純量化的觀點看語文教學的效率。這實際上是一種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的綜合效益作為衡量課堂教學效率的標准,這才是抓住了根本。於漪老師針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幾點具體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課前精心設計,選擇好思想、知識、能力、智力的最佳結合點。所選的知識點或訓練點應是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方面閃光的,或輻射,或折射,使課堂教學充滿明亮。 第二、課堂教學要有鮮明的節奏。為使課堂教學有鮮明的節奏,於老師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如:剪裁教學內容,突出重點,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教學過程要疏密相間,有起有伏,形成循序漸進的坡度;多種教學方法穿插運用,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第三、適當充實課堂教學的容量。課堂的容量怎樣才能得到適當的充實呢?於老師總結出了兩條措施:一是從廣度上開拓,擴大知識的覆蓋面;一是從深度上探討,加強學生理解力。
B. 問題:僅根據上文內容,試簡要歸納出作者於漪老師的語文教學觀
老師教古文喜歡大聲誦讀,那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感受到孩子們的天真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