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3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可不可以從「小舉動會帶來大影響」這個角度立意
【2013江蘇高考作文】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後不久,發現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些美麗的精靈。但數日後再去,卻發現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大家若有所悟,那裡的環境也許更適宜吧,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自選;不少於800字。
【審題分析】這是江蘇高考卷多年來第一次出現材料作文,我認為審題上應該放寬要求,否則又會害了一大批孩子。
既是「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這個材料至少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立論——
1、人的活動影響了生物的生存環境。這是比較容易想到的角度,而且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學生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好寫的,什麼要愛護環境,愛護小生命之類,都是一些空話套話。
2、材料的最後一句話「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極易引導考生思考「小和大」的關系,小事情會產生大影響,講細節決定成敗,講不應該忽視身邊的小事情等等。
3、點蠟燭是為了自己方便,但卻對別人造成了損害,盡管這是無意為之,但還是提醒我們,凡事須謹慎,考慮問題要周到,尤其是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想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普遍聯系的世界。
【個案分析】「小舉動會帶來大影響」幾乎直接來源於材料最後一句話(這句話是命題人的引導與去向),所以鐵定不會走題,幾乎可以說是最為合理的審題立意,因為觀點自身已從故事中抽象出來了,立意深刻是有的,其次觀點契題,相比「細節決定成敗」等不會有過度引申,強套觀點之嫌(當然,後者也是可以的)。看了這么久,很多考生,很多討論,你的觀點還是最明智的選擇呢。
Ⅱ 2013江蘇高考語文考散文還是小說,江蘇都連續3年考小說了,會不會再來次啊
根據2013考綱,第一個閱讀是散文或小說,不過現在傾向於記敘型散文,所以小說的思維散文的解答嘍。第二篇是議論文或說明文。不過自新課改以來沒考過說明文,因為太簡單了,估計今年還是議論文。
Ⅲ 2013-2015年江蘇語文考試試卷及答案
2015年江蘇高考語文卷及答案
http://wenku..com/link?url=lseQOc4uoRC944Fm0jhK5KOJ-_O_YY6vqJfTWoLO9uluDDI8ZUlCti
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卷及答案http://wenku..com/view/04247e97aa00b52acec7ca39.html?from=search
2013年江蘇高考語文卷及答案http://wenku..com/view/6c37bb16ad02de80d4d840c6.html?from=search
Ⅳ 2013年高考江蘇卷語文滿分作文
安然相對不驚飛
面對人類一往無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棲息的美麗蝴蝶,向縱深之處隱匿而去。我們,或許早該意識到,是時候了,對環境應留下一段敬畏又適當的距離。
美國有一首流傳已久的詩:「在田納西放一隻壇子,原野上的一切將繞此重新展開。」這,無疑是將人的影響置於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上
為自己加上了無上的尊冕。的確,天地有大美,壯闊無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
弱,
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其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
而這些影響,
註定會成為人
們想要承擔卻又無法承擔的重任。
對此,
我們可以做的並不很多,
只有在一開始
便小心翼翼,不誤闖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領地。
對自然環境保有一定的距離,
實在也是出於一種對人自身的保護。
自然脆弱,
人實則更為脆弱。
人類作為一個整體,
是無往不勝的,
而作為個體,
又何其渺小。
試想,當我們大呼「山登絕頂我為峰」時,背後又隱藏著多少對於高山的畏懼與
不安。
而面對後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麗,
我們追隨的腳步里又還凝聚著多
少無奈與擔憂。
我相信頻發的災難是自然備受重壓後憤怒的吶喊。
人會不會有一
天像古龍所描述的蓋世英雄,
「登上了山頂,
卻發覺自己已一無所有。
」
那樣的人
類會不會感到萬分的孤獨與惶恐?
其實,人完全可以與自然一同詩意地棲居,其關鍵在於不互相侵擾,不事征
服。
古人也尋幽探險,
也流連於
「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疏條交映,
有時見日」
,
但他們的態度是如此的虔誠而小心。
他們只是竹杖草鞋,
手攀足踏,
也適可而止。
我以為,
這樣的探險,
才是真正觸摸了自然的心跳,
卻不將其驚擾的方式。
如此,
既將人的環境詩化,
也使萬物自然的環境留得一份清靜。
我們可以自在地欣賞環
境所贈予的天光雲影,花柳水月,卻切不可去探求、徵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謂
「天人合一」
,我寧願將其理解為是人在天地之間安詳地棲息,而讓心神暢游於
世界。
很喜歡陸放翁一句詞:
「沙鷗相對不驚飛。
」
這固然是說人要少機心,
但人若
能對環境毫無機心,不事窺看,自然想必也可與人安然相對不驚飛了。
Ⅳ 2011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去買今天的揚子晚回報答
http://www.yzwb.net/epaper/html/2011-06/10/node_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