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班幼兒的科學課對幼兒有哪些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各種各樣的魚《公開課!!》
中班綜合活動:各種各樣的魚 溧陽市文化小學幼兒園 錢菊香 活動目標: 1、初步知道海洋中有各種各樣形態、大小、顏色不同的魚。種類繁多。 2、大概了解魚類的基本特徵,初步知道魚類的身體結構是與水中生活適應的。 活動准備: 關於海洋世界的碟片、卡紙水彩筆、雙面膠。 活動過程: 1、手指游戲、說到5的時候...變成小魚水中游,問:小魚在水中怎樣游的,幼兒相互學習。 2、放音樂,一起學習小魚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 3、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魚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4、放碟片,幼兒欣賞。問:它們哪裡不同 5、小結:海洋里的魚可真多呀,每一種魚都跟別的魚長得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圓、有的細長、有的身上有刺、有的身上有美麗的花紋、有的魚還會變色,甚至連游泳的方法也不一樣,有趣極啦! 6、結束部分:老師拿出兩張三角形的卡片以變魔術的方式放在一起,變成一條美麗的熱帶魚。問:小朋友想不想也來變魔術呢?幼兒操作。
『叄』 幼兒園大班公開課科學教案有哪些
活動目標:
1、認識人體的消化系統,探索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2、懂得健康飲食,保護消化器官,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人體奧秘的好奇心。
活動准備:課件、人體消化系統大圖、各消化器官的卡片每人一份、西紅柿每組一份、小勺每人一個
幼兒已有相關知識和經驗分析:
大班幼兒的個性特徵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發展,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和物品,對自己不太喜歡的食物就會排斥。因此,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暴飲暴食、挑食、厭食、狼吞虎咽、不愛漱口、飯後劇烈運動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態度,他們不但愛問「是什麼?」還想知道「怎麼來的?什麼做的?」對自己的身體更是感到非常神秘。尤其是:我的身體里都有什麼?它們各有什麼作用?食物是如何變成大便的?對於這些問題孩子們會刨根問底,往往家長缺乏耐心,不講究方式方法只是草草地、枯燥的給孩子進行講解,使孩子似懂非懂。大班幼兒的小肌肉運動技能得到發展,雙手更加靈巧,操作物體的能力大大加強了,他們越來越喜歡那些能夠滿足自己動手慾望的操作性活動。這時,具體形象的動畫展示和動手操作的探索性活動就為5至 6歲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向知識海洋的大門。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 激發興趣
臉蛋圓圓像蘋果,
酸酸甜甜營養多,
可以把它當菜吃,
又能將它做水果。
師:小朋友,你們猜猜這是什麼呢?(謎底:西紅柿)
評析:利用形象的謎語導入,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夠大大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播放課件 鼓勵探索
師:今天,西紅柿要到奇奇的身體里進行一場神秘的旅行,你想不想知道它都去了哪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播放課件,幼兒欣賞。
2、認識消化系統,初步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A:西紅柿旅行的第一站到了哪裡?它有什麼變化?它是怎麼變的?
(幼兒根據教師的提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重點說出牙齒嚼碎西紅柿,並請幼兒進行模仿。)
B:西紅柿被牙齒嚼碎後,通過哪個地方滑下來?食道像什麼?
(鼓勵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用形象記憶來幫助幼兒理解食道的樣子和功能。)
C:西紅柿經過食道來到了哪兒呀?它在胃裡發生了什麼變化?怎麼變的?
小結:胃就像一個大口袋,胃會蠕動是為了把口袋裡的食物磨得更細更爛,便於人體消化吸收。
D:被磨成漿的西紅柿接下來來到了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在這里有什麼變化?
小結:小腸是彎彎曲曲的,就像一個加工廠,把營養和水分全吸收了。
(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就小腸的樣子和功能和教師形成互動式討論交流,及時讓幼兒做出補充和申辯,充分發揮孩子們的自主性表現,讓幼兒獨立描述問題並接納正確的補充意見。)
E:最後西紅柿到了哪裡?在這里它又有什麼變化?
F:大便通過什麼排除體外呢?(肛門)
評析:通過直觀形象的課件展示,讓幼兒就像看動畫片一樣欣賞食物通過人體各個消化器官的順序和變化,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慾望,加深了幼兒對人體消化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在全體幼兒和教師的討論交流中,本節教學活動的重點(認識人體消化系統)和難點(探索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迎刃而解。
3、交流討論消化器官的位置。
教師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的大圖,幫助幼兒鞏固記憶各消化器官的名稱及功能。
(幼兒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討論各消化器官所在的位置,並在自己的身體上找一找,教師安靜巡視,進行適時指導。)
三、提供材料 嘗試操作
教師提供各消化器官的操作卡片,請幼兒按西紅柿旅行時經過的地方進行排列,教師進行安靜巡視,輕聲交流,適時指導。
(幼兒從小筐里取出消化器官卡片,按照消化系統的位置,擺放好各個消化器官,鼓勵幼兒對照自己擺好的消化系統圖片,用語言口述西紅柿旅行的全過程。)
評析:將人體消化器官製作成能夠拆分、組合的卡片形式,以此來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慾望,把幼兒記憶中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片,更大程度上鞏固了幼兒對消化系統的認識。
四、品嘗食物 延伸內容
1、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2、提供西紅柿,讓幼兒品嘗,感受食物旅行的奧秘。
評析:以品嘗西紅柿作為本節科學集體教育活動的延伸,調動了幼兒多感官參與的積極性,使幼兒通過欣賞、討論、交流、操作、品嘗等體驗,輕松地了解到人體消化系統的奧秘,使整節集體教育活動快樂地結束。
『肆』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備課的要求是什麼
幼兒園科學活動就是要對他的活動做一個備課和教案的編寫,從你的活動目的,活動方法之類的去對他做一個規劃。
『伍』 幼兒園科學課題研究,急!!!!!!!!!!!
一、課題的提出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思想的倡導下,使幼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幼兒終身發展的素質,成為幼兒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創新教育手段,改變幼兒學習方式順利成章地成為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此背景下,我們將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法作為研究課題,以點帶面,以期實現幼兒園教育全面改革。 經研究表明,人們聽到的信息可以吸收10%,看到的可以吸收20%,而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過的則能吸收70%。現代兒童心理發展理論提示,幼兒的學習不同於中小學生的學習,幼兒的學習與其親身體驗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幼兒的體驗是至關重要的,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第二部分《教育內容與要求》也明確指出: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不僅要關心幼兒是否學到知識,而且更應關注幼兒是否獲得了體驗,體驗到了什麼,應追求什麼樣的體驗,如何來感覺表達自己的體驗等。由此可見,「體驗式教學法」在幼兒園的應用已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探索課題。 1、從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來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可以看出,幼兒園科學教育首先是培養幼兒對自然、對科學和科學活動的情感態度,其次是發現、探究科學和表達探究的能力。無論是情感的培養還是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科學體驗活動。 2、從科學知識的特點來看:幼兒園科學領域知識大多屬於程序性的知識,這類知識是不能靠直接的教來讓幼兒獲得的,它需要幼兒自身與物體,與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通過活動去體驗感知,從而獲得相關知識,積累相關經驗的,通過直接參與的活動去進行自我構建的。可見,體驗是最有效的科學教育手段。 3、從《綱要》的指導要求來看:《綱要》要求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等等指導要求,都鮮明地表達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進行科學教育。 4、從幼兒園科學教育現狀來看: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重教師操作演示輕幼兒體驗,以教師的體驗代替幼兒的體驗;重學習結果輕幼兒的自主發現的過程,輕幼兒自我價值和意義的實現;重視幼兒獲得科學知識輕幼兒科學的態度、科學情感、科學精神的培養等科學教育偏差,幼兒園科學教育面臨著亟待改革的現實。 綜合上述,嘗試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實踐體驗式教學法,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開展體驗式教學法的相關研究,旨在革新傳統教學模式,讓幼兒通過體驗來認識周圍事物。即讓幼兒在可視、可聽、可感、可操作的環境條件下,「先做後學,先行後知」,發展能力,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獲得終身受益的品質。 二、概念的界定 1、「體驗」的概念——指人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或自己身體行為直接感知客觀「現象」,並開動思維機器認識「現象」本質的過程。 2、 體驗式教學的概念————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景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並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3、體驗式教學法的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幼兒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或自己身體行為直接感知客觀「現象」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讓幼兒在感受、理解、領悟、欣賞這種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下學習。」它注重幼兒對過程的主體性體驗,對生命成長意義的體驗,注重給完美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機會。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1、研究目標: ⑴ 通過對體驗式教學法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探索體驗式教學法的特點及其與幼兒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促進教師組織策略和教學方法革新,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實踐能力。 ⑵ 通過課題研究,實踐探索體驗式教學法在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策略,構建適合幼兒的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發揮體驗的價值功能,進一步推進幼兒園的課程改革。 ⑶ 貫徹落實《綱要》精神,使幼兒在體驗式科學活動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體驗和情感體驗,獲得正確的科學態度,樹立科學精神,獲得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有益的品質,深刻體會自我價值、自我意義的實現,塑造完美人格。 2、研究內容 與方法 ⑴、幼兒科學學習方式和幼兒發展現狀研究。 ⑵、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體驗式教學法的特點研究。 ⑶、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價值研究。 ⑷、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的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策略研究。 研究重點:體驗策略。通過文獻法、調查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開展實驗研究。 第二部分 組織實施 一、實驗保障: 組織保障:為保證課題實驗的順利開展,成立了課題組,負責人:喬建、張建華 成員:葉 麗、汪曉妮、汪先霞 、金素芳、張 建、曹漢霞。課題組成員曾全程參加「十五」期間,我園獨立承擔的省級課題「鄂東山區幼兒民間游戲的開發研究」的實驗研究,並取得了省級課題三等獎的良好成績,多項科研成果先後獲省地級獎項,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建立了由課題負責人——教務主任——子課題負責人——實驗班主任——實驗成員組成的管理層級網路,形成了從上至下、層層深入的管理體系,成員職責分工明確,為課題實驗提供了組織保障。 制度保障:為保證研究時間和研究質量,同時達到及時交流學習、推廣經驗、共同提高的目的,課題組制訂了一系列制度。如實驗活動制度規定:每周三為課題實驗時間,每周每班開展兩次實驗活動;每周四為研討時間;每月小組內進行一次互聽課學習;每期開展一次全園性的課題觀摩活動,進行交流展示。建立了獎勵制度,規定每期評選優質課、優秀論文等。為課題實驗提供了制度保障。
『陸』 如何上好幼兒園科學課
上幼兒園的科學課,需要生動,
這樣才可以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也容易接受
『柒』 幼兒園科學課應該教給幼兒什麼
不少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後欣喜地發現,自己會吃飯了,懂禮貌了,還會湊合著穿衣穿襪了,越來越像個小大人了。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遠不止這些,學會了幾個英語單詞,會唱幾首歌了,畫畫到什麼水平了,這些才是他們更關心的問題。有幼兒園也說,因為家長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增加一些教學內容。可是,幼兒園究竟該學些什麼呢?作為教師我們是不是也該好好學習一下,教給孩子什麼、教多少才是最適宜的。 幼兒教育是對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涉及體智德美方方面面。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呢?目前,幼兒園的教學包括五大領域即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是根據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內容而定的。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對孩子學習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哪些地方?作為一名即將成為家長的教師,我想說說我的觀點,不妥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1、學會生活生存學會生存就是讓孩子掌握獨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識,以及各種動作要領。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學會的生活能力有:會穿脫、折疊衣服,折疊被褥,會系鞋帶,會用筷子,會分發整理餐具,收拾桌子,會刷牙,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2、學會學習能力幼兒能自己探索、發現周圍的事物進行學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那麼對他今後的學習十分有益。而幼兒園各個領域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注重兒童能力的開發。比如科學領域的能力有感覺、觀察能力,概括分類、數量、形狀、時空等數學概念……幼兒園重視幼兒親自參與活動,通過不斷體驗、經歷,學習知識技能。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開發。
3、學會良好習慣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而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包括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社會規則。因此幼兒園的活動里都包含了怎樣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品德行為方式和對情感、情緒的把握、與朋友友好相處等的內容。
這些能力是孩子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所必須掌握的,至於其他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興趣來進行教學,不能以某一個孩子的標准,來要求其他孩子都來照做。幼兒園的課程是游戲,即便是教學內容,很多也是通過游戲來貫穿學習的,所以,我希望還孩子一片藍天,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快樂成長,沒有煩惱!
『捌』 幼兒園科學課應該怎麼上
如何面向每一位孩子,為孩子們構建一個科學探究的樂園。系統地、全方位地為孩子們創造享受科學教育平台的氛圍。通過觀察發現、興趣、接觸大自然、創設情景、做試驗,實現科學教育的立體化,使教學效果、學生思維、玩中學、做、手腦並用得以提高。
1/5 分步閱讀
帶孩子們走進科學發展室。
設置迷人的科學課堂。在常規科學課堂中,通過對教材的大膽創新和精心的材料准備,引領孩子們以課堂為主渠道進行科學探究。上好科學課,讓孩子們喜歡科學,那就走進科學發展室。我們幼兒園有專門的科學發展室,這間教室是老師們的作品,使孩子們置身於濃濃的科學學習環境之中,孩子們和老師們的作品近距離的接觸,科學對孩子們而言,那是觸手可及。
2/5
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不是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作為首要目標,而是讓幼兒在主動的探索活動中產生興趣,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興趣是探索和學習的原動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3/5
培養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1.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動的源泉,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索是從有了疑問尋求答案開始的。因此,對於幼兒五花八門的提問,不能胡亂解釋或一口拒絕,而要耐心地回答,並引導幼兒積極探索,讓幼兒產生參加活動的興趣。
2,豐富的活動內容。豐富的科學教育活動,更能開闊幼兒的視野,滿是幼兒探索科學的慾望。所以我們選擇了一些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小青蛙上了發條就會跳、小火車打開開關就會跑……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4/5
利用鄉土資源讓幼兒認識生態環境中的物質。
大自然的草木蟲魚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農村隨處可見的觸手可及的水、石、沙、土這些無生命的物質同樣能給幼兒以驚喜,這些在成人世界裡很平常的事物在幼兒的眼裡,卻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自然的、幼兒身邊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在戶外活動時,幼兒會樂此不疲地把細沙捧在手裡,瞪大眼睛看著細沙慢慢從小手掌的縫隙中漏出,驚奇和興奮會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漏沙速度,細細軟軟的東西、具有流動性,變化無常但又易於把握、能滿足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需要,也會給幼兒以巨大的空間感和流動感。因此,在農村幼兒園中教師可以抓住教育契機,如組織活動「好玩的沙子」,分採集細沙粗沙,玩沙,讓幼兒體會沙的流動性。「
5/5
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方式幼兒園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鼓勵幼兒園生的好奇與求知慾,使幼兒對科學的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但幼兒園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大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幼兒園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最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幼兒的積極性。例如上課時常這樣表揚:「老師發現你真會傾聽,而且總結得也非常有條理!」「你知道的知識好豐富!我們大家都要向你學習!」「你能提出這么有水平的問題來,真是太了不起了!」 「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么多發現!」等等。對於幼兒的回答,無論正確或是錯誤,教師都要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美的眼神,一個表揚的動作,一句激勵的話都能使幼兒的心得到滿足,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點我在教學中感受較深。在教學中,我還進行獎小紅旗和智慧星的辦法,就是在上課時給予表現,好的小組分發一面小紅旗或是一顆智慧星。
『玖』 幼兒園科學活動課有哪些教學方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