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語文老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首先,以陶冶情操
在閱讀關於閱讀,葉的能力有這樣一個美妙的比喻:「文字是一座橋梁,並肩橋堍的讀者,所以橋堍站在筆者道橋梁,讀者和作者。能滿足不僅能滿足,而且要了解作者的心情,和適合的心情。「①作家和詩人常常通過語言符號,與人物的刻畫,對事物的敘述,所描述的場景,這表達情感藝術表現客觀世界的認知。我們的閱讀是有限的,以自己的人生經歷詮釋參加在文章中文章的思想內容是感覺和理解。因此,我們將不得不讀課文,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這種情緒,以達到鍛煉的目的和發展認知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指南中,我們可以按「閱讀,思考,評價,質量,吳」五個步驟。前四個步驟的基礎上,只要我們做的這些步驟的扎實工作,學生將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工作,自然是開明的,學生積極參與,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理解,洞察。這個過程不僅是學生准確,客觀地再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同時也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找到各種意義上,結合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體驗,文化意識,更新和形成新的價值觀,從而完成閱讀的培訓和發展理解能力的課程。如閱讀「紫藤蘿瀑布」一文,在老師的創作背景介紹,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討論關鍵短語,分析味道,學生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花和大家一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河生活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這種情緒。這是作者的創作意圖,而是由學生自己把握對文本,一些學生也來了「更困難的環境下,需要努力開花」這種獨特的見解。我認為這是超越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學生們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我們注重教師閱讀教學的通常過程培養學生這種能力,擔心的能力,他們的看法更何況高呢?不用擔心激發學生學習它的語言的興趣?
Ⅱ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教師文本解讀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尷尬局面:有的教師辛辛苦苦,手捧教參,該講的都講了,但學生就是不買賬;有的教師熱衷於從網上下載課件,以現成的課件來代替備課工作,但有經驗的教師聽過課後,說課文理解不透,還需要在文本解讀上多下工夫。那麼到底什麼是文本解讀能力,又該怎樣提高呢?本期我們特別約請江蘇省教授級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國標蘇教版高中必修、選修教材核心編寫成員曹勇軍老師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它是一種高於一般解讀能力、帶有語文教師專業特點的特殊解讀能力。它不僅要求教師能准確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還要求教師根據閱讀時的理解與體會,對文本重點、難點和突破點加以預判,並富有想像力地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標、方法、過程等,為教學方案設計奠定基礎。用我平時喜歡說的比喻就是,「把金子挖出來,把珍珠串起來」。
所謂「把金子挖出來,把珍珠串起來」,就是把文本中有價值的素材挖掘出來,依據教材結構和課程的需要,聚合提煉成教學目標,統領教學基本素材,串聯成教學步驟和學習過程。語文課本與其他課本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文本屬於「原生態社會化文本」。誰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作家創作的作品,並不是專門為語文課本、為學生的語文學習而寫的,因此文本中攜帶著豐富的歷史的、人生的、審美的信息,把這些一股腦兒地搬到語文課上既不可能更沒必要。我們必須依據課程的要求、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需要,選擇對學生發展最有價值的內容作為目標,把金子挖出來;同時還必須把教學目標規定的內容組合成合理的教學過程,串連成學生認知發現的步驟。具體地說,就是先不看教參和各種資料,面對教學文本,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積累,把文章認真誦讀幾遍,對文本不斷發問,不斷思考: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主旨大意是什麼?文體樣式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文中運用了哪些手法?好在哪裡?哪些地方一時不理解或理解上沒有把握?……然後再去看教參,查找各種資料,對自己的「裸讀」加以印證、修正和提高,獲得對教學文本比較深透的理解和把握。這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充滿發現的喜悅,可使自己的技能、方法和眼光在文本磨礪之下變得嫻熟、快捷而又敏銳。
譬如美國作家梭羅的《神的一滴》是一篇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新課文,坊間參考資料不少,但多是從精神內涵來解讀,忽視了文中的語文因素,教學中用處不大。備課時我下了番工夫,把文章一段一段讀了個透,心中有了底。課本選文共有6段,細讀下來分為三層。第1段為一層,先總寫瓦爾登湖。第2~4段為第二層。第2段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先寫瓦爾登湖的美麗和自己的陶醉,「可是」一轉,說明自己離開後湖邊樹木遭到砍伐,面目全非。第3段寫「骯臟的工業腳步」「把瓦爾登湖岸上的樹木和風景吞噬了」。第4段重點在「然而」後,突出了瓦爾登湖以頑強的活力抵禦人為的破壞,永遠年輕。三個段落從「面目全非」到「骯臟的工業腳步」再到仍「充滿著神秘和活力」,表現了作者對現狀的擔憂。第5~6段為第三層。第5段贊美瓦爾登湖的庄嚴、純潔,第6段指出湖水可以「洗凈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經過一番細讀,文章主旨也就不難把握了:首先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其次表達了作者對工業文明破壞美麗自然的痛惜,也希望通過大自然來凈化人的靈魂。如果聯系梭羅的思想以及《瓦爾登湖》的創作動機,還可以補充一點,就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遠離塵囂、摒棄俗務後心靈獲得的自由。而文章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恐怕是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融合。記敘簡潔,描寫角度多變,自有山野林間的幽氣,細節化描述中飽含哲理的情思,議論抒情深邃雋永。閱讀中我也有不少困惑,比如文中的那首詩,「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是什麼意思?「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思想中」又是什麼意思?帶著疑問我查找了多種譯文,互相參證,最後基本確認前者意思是「再沒有比瓦爾登湖更接近上帝和天堂」,而後者意思是「瓦爾登湖是我思想的源泉,給我啟迪」。文本細讀上做足了功課,就為教學實施奠定了基礎。
文本解讀不僅要「挖金子」,更要「串珍珠」,要抓住其中的重點難點,展開對象化、過程化的想像,把文本轉化成符合學生需要的學習過程。《肖邦故園》是新入選蘇教版教材的一篇優美的課文,但我聽過幾次這篇課文的教學,覺得不太理想。文本難在哪裡?首先是該文起筆比較玄遠和宏闊,極力渲染肖邦出生地歷經滄桑,以及某種神秘的命運感,學生不容易抓住描寫對象,容易走神;其次該文可以說是圍繞第4段中「藝術家的創作……童年和青年時代常常給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這個總領句展開的,為了使讀者更好地明白這個道理,作者用肖邦作品作為例子,在具體闡發過程中,頭緒比較多,不斷拓展,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第三,該文是一篇寫音樂家及其作品的隨筆,教師多喜歡外圍包抄,一會兒介紹肖邦,一會兒鏈接資料,一會兒配音樂朗讀,注意力沒有集中在文本學習上。
針對教學中的困難,我先「挖金子」,確定學習的兩個重點:一是把握肖邦故居環境的特點,體會景物描寫的特色和作用;二是辨析三個「促膝談心」的含義,理解肖邦音樂中的愛國情愫。然後把「珍珠」串起來。我想先從題目入手梳理全文的思路,分析「故園」的三層含義,一是「故居」,二是「故鄉」,三是「故國」;然後找出描寫故居環境特點的詞語,並由此切入課文第20~27段,指導學生誦讀描寫肖邦故居四季景色的文字,體會寫四季景色段落的特點;接下去比較文中兩處寫四季景色文字的不同特點,探究其語言表達的特色和效果;最後找出文中三個「促膝談心」的不同語境含義,體會肖邦音樂感人至深的原因。教師自己讀了文章,有了真體驗,才能梳理出牽動全篇的線索,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教給學生閱讀的真本事。
我們知道,文本閱讀活動存在著兩極,課文一極,讀者一極。前者注重文本的解釋,以客觀態度拆解課文結構,求得文本的意義;而後者注重讀者的閱讀,標舉主觀能動參與,倡導閱讀的創造性和個性化。教師文本解讀技能應兩者結合,形成互補和循環。我稱之為「死去」「活來」。兩種閱讀取向,各有長短,「死去」側重於「懂」,是底線,但容易死板教條;「活來」側重於「用」,有高度,但容易高蹈虛浮。課改後,風氣大變,倡導創造性個性化,流風所及,往往「活」有餘而「死」不足,教學中臆說風起,戲說雲涌,脫離文本,過度闡釋,誤人子弟。中學閱讀教學有特定的對象和課程目標,即使「活」也應有限度,當以常識為度,以學生「跳一跳」為基本要求,尤其要注重「死去」方能「活來」的基本規律。記得我備《阿房宮賦》一課,讀到結尾段發現,原文中不僅4個「後人」指代內容值得辨析,而且4個「哀」也意味深長,組合成回環句式,這樣「後人」與「哀」不斷出現,給人一種「後人」只知「哀」不知「鑒」的悲哀。後來在教學中,我把自己的解讀融入師生的探究之中,結束時還順勢講到了黃炎培先生的「窖洞對」中的「周期率」,一下子把歷史拉回到現實中來,讓學生的思考飛騰了起來。由此可見,語文教師眼下迫切需要提高的還是扎扎實實的文本解讀能力,強調准確優先的原則,實事求是,言必有據,在這方面許多前輩扎實嚴謹的學風值得我們學習。
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不僅靠鑽研課文的功夫,還需要教師有自己的讀書生活。課堂閱讀雖有其獨特的價值,但與生活中真正的閱讀不大一樣。在生活中我們是自己找書讀,找到書大致翻翻,觀其大略,有興趣多看,沒興趣就扔下。看不懂怎麼辦?很正常,以後慢慢會懂的。這種自己找書讀,是讀整本書,讀大部頭,讀自己心儀的經典;讀不懂就猜,在上下文中確定其真正含義;自己當自己的老師,自求自得,自我提高……與狹小的閱讀課堂培養出來的閱讀態度、閱讀品質、閱讀技能不一樣。教學中有閱讀生活的老師,會把「黑板上的世界」與「自己的閱讀世界」打通,想方設法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即便是在課堂上也會以生活的需要為目標,把閱讀還原到生活中去。他會注重「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培養,會強調「讀書要挺直脊樑」「閱讀就是思考」的品質錘煉,會側重「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的技能示範,會展示朱熹式「熟讀精思」與陶淵明式「不求甚解」交互為用的策略……使閱讀課厚實而飽滿,具有生活氣息和智力背景。
讀書人是語文教師應該珍惜的身份。什麼是讀書人?首先,是一輩子讀書的人,以讀書為志業的人。一個人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其次,他讀的書「無古今,無中外,無雅俗」,追求通人的眼光,汲取人生的智慧。第三,讀書養氣,養成一身正氣,是個精神明亮的人。這是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背後的生命底蘊,也應成為每個語文教師終生的職業追求。
Ⅲ 怎樣進行文本解讀——《小學語文教師》的群研討
「文本解讀一個基點——基於文體特徵;三個台階:得意——寫的是什麼;得言——怎麼寫的;得趣——寫得怎麼樣。三個關註:關注編者目所編的意圖;關注教師所得的高度和精度;關注學生能得之路徑和難度」這是江蘇南通的范崚瑱老師在今天剛剛結束的《小學語文教師》群研討中的發言。 為什麼要進行文本解讀?怎樣進行文本解讀?總結如下: ——文本解讀是有效教學、高效教學的前提。正確的、深刻的文本解讀是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的基礎。缺少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文本解讀,教學必將流於泛泛,課堂必然低效。 我聽過一節《知了學飛》,在那堂課上,知了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 後來,跟一個老師備《知了學飛》,在進行文本解讀的時候,我們從文本的每一個部分,抓住對知了的描寫,揣摩知了的心理,這樣定位:學飛前的知了是有目標的,好學的;學飛時的知了是不耐煩的、怕艱苦、不虛心的;學飛後的知了是懊悔的。這樣的知了的形象是立體的,在對寓意的理解上,學生也就能夠很自然地想到只有目標,缺少扎實的努力,收獲的也必將不夠圓滿這樣的寓意了。 聽《知了學飛》,備《知了學飛》,給我留下的印象極其深刻。——深度的文本解讀,真的是前提和基礎。抓的關鍵在哪裡?兩點,一是知了的心路歷程,一是關鍵詞句。文本解讀的抓手—— 一是全篇;二是細節。全篇是通篇的通覽性的,是從整體上把握。細節是詞句段的細細品咂,是品詞析句似的。 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很多課堂看到的就是教師一個人的主角式表演。必須要看從一個文本,老師扎扎實實帶給了孩子們什麼。 文本的語言有三個層次:一是適合兒童現時交流的夥伴式語言,學生能聽懂,也能自由運用表達;二是適合兒童發展的目標式語言,學生經過學習、模仿就能學會的語言;三是適合文學作品的精粹語言,這樣的語言典範、優美、蘊涵豐富的思想和語言的表達藝術,具有言語智慧,但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情感積累,才能逐漸體悟到。對於適合學生學習的目標語言,教師應該設計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模仿、運用,將課文語言逐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我們常常驚嘆於名師精彩紛呈的課堂,孰不知「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課堂教學中的精彩往往來源於課外的功夫:來源於教師豐厚的文化底蘊,來源於教師獨到的教材解讀,來源於教師精心的教學預設……我們追求精彩的生成,但不可忽視精心的預設,必須在備課上花功夫,尤其是要在解讀教材上下力氣。 薛發根老師說:「我以為教材(文本)必須用兒童的眼光來解讀、用教學的眼光來審視、用生活的眼光來選擇。」 我覺得文本指向就該兼顧全面——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全方位的,雖然我們不能憑借一篇課文完成所有的訓練目標。你的教學指向內容,那你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作者的寫作背景、編者的單元主題;你的教學指向表達,那你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能夠更多關注的是作者 文本解讀,個人觀點,要循著作者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來解讀。 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得到了什麼——結合課標的要求,在「語文素養」的范疇內,扎實地給了孩子怎樣的訓練。具體來說就是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思。當然,有側重,有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倡導「一課一得」。 所以,老師通過閱讀要盡可能早一點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達成一致,這樣益於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學。 有些時候,既要「作者不必有,讀者不必沒有」,有時候有忌主觀臆測。關鍵是「真實、朴實」地進行教學,學生「扎實」地學有所得。 文本解讀要遵照文體的特點。小學主要的文體也就幾種吧?——記敘文側重寫人的,如《渡河少年》;側重寫事的,如《向狼借路》;側重寫活動的,如《賽龍舟》;側重寫景的,如《黃山奇石》《香山的紅葉》《船過三峽》。還有就是說明文,如《長城》。再就是古詩文、神話故事類、寓言類了。 其實很多文章原本是作者自然的情感流露,不是非要告訴別人什麼道理。教材解讀時不和思想品德教育掛鉤,也是在還原本文的真實性,引導學生更多地感受文章真實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懂得習作的特點就是要真實,說真話抒真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文本要傳遞的或讀著體悟到的所謂的「道理」,原本就是因為個人的關注點的不同,會有所不同,這才是科學的,才是符合人的個體特點的。但是因為我們的考試的指揮棒的制約,像中考、高考都規定了所謂的「標准答案」,才使得我們的老師比較多地硬性地求一致,給學生所謂的「思想教育」「道理」等等。這個很無奈的。咱們教學也無奈地要兩條腿對待——一條看考試要求,一條看學生自主發展。但課堂上要是不關注這個問題,我覺得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訓練來說,難免有缺憾。先解讀文體特點。在文體特點基礎上再定位某篇文本的解讀要點。 《植物媽媽有辦法》的解讀——寫什麼?科學知識: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為什麼寫?用詩的語言,激發孩子們觀察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可能不全面) 《春》的課文解讀------ 內容:描繪了盎然的春景,表達了輕快的愉悅。形式:活潑的語言風格(修辭手法、遣詞造句……)核心價值:散文的情感美與形式美如何和諧統一?( 敬請指正) 每一種文體,像兒童詩、散文等,只是一個大體的分類,在兒童詩中,有更細的分類,比如抒情兒童詩、科普兒童詩、童話兒童詩、寓言兒童詩、故事兒童詩……這些都有兒童詩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點。像《植物媽媽有辦法》這首小詩,淺顯易懂,趣味、生動,根本不需要深解,只是要把握住詩的主要意圖是什麼,如何讓學生學會觀察,對大自然的奇妙產生興趣,對詩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所了解並嘗試寫一兩句,我覺得就可以了。
Ⅳ 語文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准確定位。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找准閱讀切入點。
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
1、找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精心設計問題。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a、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b、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c、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
Ⅳ 淺談怎樣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摘要復:由於我國的語文教材制沿襲的是古代讀經式的文選閱讀課程形態,注重讀者的涵泳和感悟,所以教師對於文本的解讀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角度和深度,直接決定著一節語文課的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直接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水平。而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並非天然生就,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進行提升的。大體上,筆者認為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可以沿著解讀前的背景知識准備、解讀時的方法技巧、解讀後(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反饋三個環節來進行。
Ⅵ 語文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陌生閱讀一一在全新的閱讀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鮮的閱讀體驗,獲得對文本的直接認識,積累閱讀教學的"本我"資源。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藝理論的一個概念,現在常常被借用來表達閱讀的一種狀態。通俗地說,陌生化閱讀就是把閱讀對象(哪怕是讀過多次的文本)當做全新的文本對待,把曾經有過的體驗和認識擱置起來,使閱讀主體和閱讀對象之間形成一種距離,用新鮮的閱讀觸覺感受文本。用納蘭性德的詩來說,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二階段:立體閱讀一一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觀照文本,獲得對文本的全息解讀,處理好文本閱讀中多重意義之間的辯證關系。所謂立體閱讀,就是從不同維度解讀文本。用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立體的閱讀再貼切不過。這里不想再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去說明之所以如此的道理,而是想探討立體化閱讀的通常維度。
第三階段:智慧閱讀一一藉助個性化的解讀方式,獲得對文本新穎、獨特的理解,為高品位、高質量的閱讀教學提供可能。
所謂智慧閱讀,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術語,而是一種文學性、形象化的表達,是指在閱讀中不能簡單地接受他人的解讀結論,不停留於自己以前的解讀,不依循通常的解讀途徑,而能夠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個性化地解讀文本。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師的智慧解讀是立足於閱讀教學進行的,其解讀的新穎、獨特和個性化也只是相對的。在閱讀教學中,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追求智慧的閱讀教學,就必須能夠智慧地解讀課文。
Ⅶ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Ⅷ 簡要說說當前語文教師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首先是發現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從文本本身的發現,也可能是從教學中文本處理文本角度的發現。一個不能發現新問題的教師,肯定是缺少教學智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哪怕問題沒有解決——就會提升課堂教學的品位和質量。可以說,凡是成功的課堂,智慧的教學,都會展示著教師問題發現的能力。而死死抓住教學參考上的問題進行教學的課堂,是絕不可能體現教學智慧的。教學《金岳霖先生》一文,初步閱讀中就覺得全文是扣住一個「趣」字展開的,可到底是如何寫趣的呢,並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反復閱讀之後,終於豁然開朗,發現文章是通過寫先生的童趣、風趣、雅趣和士趣,表現先生的個性和人品。蘇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也收入了經典課文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但版本和人教版有很大差異,保留了被一些版本刪除的內容。對此,很多老師頗有微詞,教慣了老版本的我一開始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反復研讀後發現,只要從文章結構和中心觀點的角度入手,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這是一個非常有教學價值的問題。於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比較研讀文本,討論是刪除更好還是保留更好,既解決了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又藉此引導學生比較深入地解讀了文本,同時培養了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結構意識和閱讀探究的能力,真可謂一石三鳥。
Ⅸ 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提高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如那些關鍵的詞語或句子。所以,對語文教學來說,准確選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教師要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通過選點突破,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效果!
1、 解讀關鍵字。
比如彭霞老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就抓住了「送」這個關鍵的題眼,圍繞「誰送誰?送到哪?為什麼送?如何送?「來展開教學。還有,崔元老師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這個字。。。
還有,《魚游到了紙上》這課中我們也可以抓住「游」這個關鍵字。這樣的關鍵字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也叫題眼。
2、 解讀關鍵詞
肖玲老師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詞,通過探究「玩出了怎樣的名堂?是怎樣玩出這樣的名堂的。」來組織教學,讓教學條理清晰。又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通過體會他們父子的「語言、動作以及遇事的做法」體會他們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學生腦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 、解讀關鍵句。
還有許多寫人的文章,則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去體會人物特點以及人物品質。如《心中那盞燈》中有一段對父親清晨起來為兒子打磨冰燈的細節描寫,其中,對父親的一組動作描寫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還有《倔強的小紅軍》一文中,通過對小紅軍的外貌、語言、動作的品讀,一個倔強、勇敢、堅強的小紅軍形象就立了起來。還有《 橋》這篇小小說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品讀,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 、體悟文章的獨特表達
一篇文章,我們除了要准確理解它的內容,還有領悟它的表達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們學習寫作的好素材。這些典型的範例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仔細模仿。如:
① 首尾呼應 《飛奪瀘定橋》
② 總分語段 《廬山的雲霧》
③ 過渡段 《趙州橋》
④ 優美語段
二、了解語言背景,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
三 、細讀文本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教師的文本細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文本細讀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教師只有深入的解讀文本,才能在閱讀教學中教好學生閱讀文本,才能游刃有餘的捕捉、處理好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及學生個性閱讀中的智慧的火花。
首先,教師應從讀者的角度去細讀文章的作者這個人,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關的文章。
其次,教師還應從教師的角度,讀出編者的意圖,教材的地位,教材的來龍去脈,讀出教學策略,讀出教學方法。
最後,教師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兒童的角度讀出學生在課堂上應該也能夠讀出的東西,讀出學生的學法,讀出教師的細讀與學生的細讀的結合點。
2、學生的文本細讀。
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細讀,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我們說教師的文本細讀要做到有深度、有廣度、有角度,但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時則要做到適度!
①學生的文本細讀需要深度,但絕對拒絕深沉、深邃。
②學生的文本細讀需要適當的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