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基訓 讀書三益 閱讀答案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答案:讀書有三益
2.你如何理解第⑤段中「讀書有一種味道,很內高的,可以忘掉容一切的味道……」這句話的含義?
答案:把讀書看做一種享受到了忘我的境地。
3.寫出第⑦段劃線句在選文中的作用?
充當事實論據來論證讀書可以療疾。
4.「學習是思考和創造的過程,需要很刻苦很認真,讀書學習未必都是休閑。」這句話是從第⑧段中抽出來的,它應在原文中
句前。
答案:這里提倡的是,培養讀書興趣,善於抓時間學習。
5.除文中提到的讀書益處外,你還能想到哪些益處?
答案:當書構成我們生命中一部分以後,我們的靈魂必將變得充實而豐富,我們的眼睛必將變得明亮而深邃,我們的行為也必將變得理智而富於創造性。
希望可以幫到你!
Ⅱ 六年級上冊語文基訓第七單元閱讀答案
又是這個---第一題來嗎?文中有自己抄,自第二題1.看到了一隻母狗官站在洞口,她的肚皮底下有四隻小狗管正在吃奶。2.因為母狗管他自己有逃跑的機會,但他捨不得逃生,它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不離不棄。 第三題,因為一開始母狗管以為會抓他們,所以他們一開始驚恐絕望。後來是因為哈子和老人並沒有抓他們,還加以保護了他們。我的感受是:狗官雖然是一種動物,但他還是懂得親情,拚死四也要保護孩子,人類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美好。望採納,老師今天才說的
Ⅲ 八年級語文基訓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寫父親的背影,表現了父子什麼樣的感情
第一次是對父親的回憶
第二次是感動
第三次是離別
第四次是想念
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和愛憐
父親對兒子的關心和愛護
感情至深至真的父子之愛
Ⅳ 求初一語文上冊基訓(人教版)參考答案!!
不太好
Ⅳ 七年級語文基訓答案
初二歷史下學期期中考試卷答案
一、選擇題:
1---5 CDDDD 6---10 DBAAA 11---15 CDDDD 16---20 DBAAA
二、改錯辨析題:
1、()「《中國土地法大綱》」應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全國各族」應改為「全國大多數民族」。理由:1952年底,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土改還沒有完成。
(3)「國家所有」應改為「自己所有」。理由:土改完成後,土地歸農民所有。
2、(1)「發展重工業」應改為「發展社會生產力」。
理由:「發展重工業」是一五計劃基本任務。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應改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理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在黨的十二大提出的。
3、(1)「56」應改為「55」;
(2)「大聚居、小雜居」應改為「大雜居、小聚居」;
(3)「民族區域獨立」應改為「民族區域自治」。理由:我國實行的是在中央統一領導下的民族區域自治,並不是民族區域獨立。
三、材料題
1、(1)一五計劃(2)發展重工業(3)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製成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任舉兩個)(4)武漢長江大橋
2、(1)深圳;珠海、汕頭、廈門;(2)上海浦東開發區;(3)國家給予優惠的經濟政策,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辦工業、商業和旅遊業。(4)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
四、問答題
1、(1)中國人民志願軍(2)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3)彭德懷(4)黃繼光、邱少雲
2、(1)1978年底,北京(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3)經濟建設(4)鄧小平(5)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有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Ⅵ 《圓明園遺址》一詩,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基訓,閱讀理解,答案!
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寶內,然而,英法聯軍摧毀了圓明容園的一切,他們搬走了,各種名人書畫以及各種奇異珍寶,他們凡事拿得動的東西都拿走了,實在是拿不走的東西,他們就任意破壞。
並且他們為了銷毀所有的罪證,在10月18日到10月19日,有3000多名侵略者被奉命在園內放火,毀滅證據,大火連燒了三天,1860年10月6日至1860年10月19日,這一掠奪摧毀行為,持續了整整13天,我國的這藝術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所以這在世界文化的這個史上是個不可估量的損失!
在圓明園的歷史上,歷代皇帝都對它愛護有加,雍正、乾隆、嘉慶等皇帝都不惜斥資擴建,哪怕是到了道光手中,清廷的財政已經很緊張的情況下也沒有停止施工。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下來,圓明園本身已經不僅僅是一座普通的皇家園林,它本身就是中華藝術的結晶,它的整體結構和藏品囊括了中華建築、書法、陶瓷等一些列頂級的藝術,可以這么說,愛新覺羅氏把能夠找到、能夠裝進圓明園的好東西都放在那兒,其本身的價值猶如巴黎盧浮宮、倫敦博物館,已經成為地標性的建築物。
Ⅶ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基訓上冊13課答案
你看一下是不是這個吧
1.訓練文言文朗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學生通過朗讀接受理、義的熏陶和情感的體驗。
3.朗讀文言文,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i
(目前。文言文教學走進重「析」輕「讀」的誤區,所謂重「析」輕「讀」,是指偏重對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講解,輕視對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讀、誦讀、精讀、品讀等。毋庸置疑,文言文學習的最大障礙是難以讀懂,讀都讀不懂,文中的理、義怎麼理解?通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形成文言語感,積淀文言素養,是學習文言文的必經之路。)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中,引導學生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韻律之美。教學准備
讓學生准備《現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反復朗讀課文,讓自己的朗讀不但字音、停頓准確無誤,而且有一定的感染力。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課型:朗讀課。
文言文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時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學生通過「聽讀、學讀」,掌握朗讀方法和技巧;通過「析讀、品讀」,對文章進行文意、文情的分析;通過「悟讀、演讀」,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韻律之美。教學過程一、導入
1.介紹文學常識:《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故事的時代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三國時代;孫權是吳國的國君,呂蒙和魯肅是吳國的將領。
《資治通鑒》是一部史書,按理說,記的應該都是大事,為什麼寫孫權勸呂蒙學習{文樣的小事、私事?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去讀課文《孫權勸學》。
(介紹文學常識、故事的時代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不但讓學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化、歷史常識,為學生閱讀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而且引出了「為什麼寫孫權勸呂蒙學習這樣的小事、私事」這一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回答這個問題,就會從更高的層面上去解讀這篇文章,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伏筆。)二、聽讀、學讀
教師范讀課文,字音、停頓准確且有一定的感染力;學生根據教師的范讀,標字音、劃節奏;學生自由朗讀後,教師請同學試讀;教師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加以指正。重點、難點的地方教師可再范讀;學生分組試讀,互相指正。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師生互動,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三、析讀、品讀
1.學生對照課文註解,默讀口譯課文,疑點和難點做好標記;小組里,每個同學說出自己的疑點和難點,討論解決,把有爭議的記下來;教師集中解決每組有爭議的疑點和難點;學生分組譯說課文,互相指正。 『 』
2·本文注重以對話來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反復朗讀課文,試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說話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討論要點:
孫權對呂蒙親近、關心、期望,但又不失君主的身份。魯肅驚嘆呂蒙長進神速,在贊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呂蒙為自己的長進而自豪,敬重魯肅卻不乏調侃之意。
3.體會三位人物說話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朗讀時,通過語速、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表現三位人物說話時不同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注意加點字所表示的語氣:··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自譯、互譯課文,解決字詞難點,為下文的析讀作準備,析讀又為品讀作準備,品讀是重點,又是難點。朗讀時,通過語速、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表現三位人物說話時不同的口吻、神態和心理,進而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韻律之美,這一點較難掌握。教師要作具體的指導和范讀。)四、悟讀、演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討論:
《資治通鑒》是一部史書,按理說,記的應該都是治理國家的大事,為什麼寫孫權勸呂蒙學習這樣的小事、私事?
(討論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討論方向:讀書對一個人的成才至關重要,人才對於國家又至關重要,孫權勸呂蒙學習雖然是小事、私事,卻關繫到國家的興亡和安危。孫權勸學這件事,對後世的君主有著借鑒意義。)
Ⅷ 八年級下冊語文《基訓》答案
自己寫,不能抄答案
Ⅸ 搜八年級語文基訓的答案
1.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起至「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台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2.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為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3.父親在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淚如泉涌,含著眼淚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所以這一處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
二.1.這一句表達對父親的思念,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又提示全文內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讀者產生懸念.
2.這一句點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於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籠罩在哀傷的氛圍之中.
三.
四句話是: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里邊沒人。
①句: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②句: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裡,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③句:父親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裡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為兒子著想。
四.
第1題須結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來討論。當時祖母去世了,父親也失業了,這雙重的打擊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個20剛出頭的青年,情緒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題體會課文中自我反省的語句,引導學生注意調整心態,體會家庭親情,並在交流中進行口語訓練。一個人小時候,覺得父親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齡段,血氣方剛,又懂事又不懂事,會覺得父親並不可敬,還以為自己比父親強。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親強得多,也會覺得父親可親可敬。八年級學生在長輩面前自作聰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談談這個問題是很有好處的。
說「聰明過分」「太聰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親面前那種心態太不應該了,父親為自己跟人講價錢,囑托茶房,都出於愛心,可是自己對父愛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為是,好像比父親還高明,實在是太不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