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授漁試卷語文

授漁試卷語文

發布時間:2021-01-05 15:55:09

① 《授之以漁閱讀訓練與寫作》小學語文六年級閱讀答案,急急急急急急急!

列子學射的閱讀答案

② 求七年級語文《授之以漁升級版》的答案,急需給孩子訂正答案,非常感

我目前有個辦來法給你 第一,源加班上群里找同學的抄吧 第二,亂做吧,我以前的時候也是作業多於是亂寫。 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自己做,對成績有好處。

作業怎麼能發到網上來問答案呢?你要有幾題不會的,就不能直接要答案,有也不給你,這樣對你學習成績沒什麼用。多問問老師才對學習成績能提高。

③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是老子的話嗎出自哪裡原文是什麼

不是老子的,出自西漢劉安所作《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意思是: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3)授漁試卷語文擴展閱讀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四庫全書總目》亦歸入「雜家」,屬於子部。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

劉安的父親劉長是漢高祖的庶子,封為淮南王,劉安作為長子,承襲父爵,故亦稱淮南王。劉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針對初登基帝位的漢武帝劉徹,反對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劉文典寫有《淮南鴻烈集解》。

《淮南子》著錄共分為內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中篇養生,外篇雜說。

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塞翁失馬」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④ 萌山語文試卷作文題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下是寫作方法:
1、好的文章源於生活,寫你內的所見、所聞;寫容你的親身體會;寫出你的真情實感,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感人.
2、寫作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對當今的應試教育,你不妨學會一些技巧.比如,平時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開頭及結尾.以備考試用之.
3、多讀書,用心讀,學會借鑒.好的文章、好詞、好句,學會積累.
4、確立新穎、獨特的文章標題.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堅持寫日記,既能練筆,又積累了素材.
6、學會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詩詞歌賦,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說服力.
7、好詞好句的用法,好詞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給你的文章增添色彩,並使文章得以升華.但要恰到好處,不宜過多,過多會顯得華而不實.
8、學會套用,即變通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
9、接近大自然,節假期走出去,見多才能識廣.

⑤ 授之以漁跟讀檢測朝花夕拾答案

這個的話在網上應該有很多你可以直接查閱網路上

⑥ 求閱讀授之以漁讀寫訓練八年級的答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魚指財物,漁指漁具。比如你同情人家,給他一條魚,還不如給他一漁網。

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例子,議論文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一個小孩,有人會叫他神童,但有人卻說他自作聰明。一天,小孩來到河邊,看到一個老翁在細柳下垂釣,在老翁的魚籮里已經是滿滿的一籮,小孩很是喜歡,老翁看見小孩也很喜愛,決定將這籮魚送給小孩,可是讓我們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這籮魚,那麼你知道小孩對老翁說了什麼嗎?他對老翁說:」把你的魚竿送我吧!」.
古語曰:「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當我看到這一論題,就記起一次無意中翻閱了語文教師的《黃岡中考精典》,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中央電視台少兒節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幾個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兒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為什麼飛成一條線?」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們怕回家迷路!」我驚訝極了:孩子們的想像力是多麼的豐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顆想像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無情的扼殺了!鞠萍姐姐和孩子們仍在一問一答的唱著:「小貓咪為什麼總愛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沒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氣球為什麼飛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要抓小鳥。」「為什麼吃飯的時候不能把書看?」「我知道!我知道!因為會把書兒一起吃掉了。」我一面驚訝孩子的奇特想像力,一面感慨著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樣溫柔的話語否定孩子們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

據說西方國家的學校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想方設法發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我國的教育則更多地要求學生循規蹈矩,進行理性的冷靜思考,以至學生常常在「正確答案」面前如履薄冰,舉步維艱,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師斥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學習態度呆板,枯燥,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點兒靈活的理解都沒有,只有死記硬背的標准答案,以求萬無一失。久而久之,一個個學生經過嚴格規范的學校教育後都變成呆頭呆腦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學習的機器,哪裡還會有半點想像力創造力可言。也許是自己從事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許自己是剛走上講台不足三年的充滿激情的老師,所以,在我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我小心翼翼的看著我的學生,肯定著他們的每一句話,就象捧著一點稚嫩的脆弱的想像力的火種,生怕一不留神它便熄滅。因為我相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孩子的嘴,使他們能談;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們能接觸社會自然;解放孩子們的時間,使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使學生自覺、主動的學。葉聖陶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這些告訴我們教育要教給學生掌握方法,要學會靠自己去學習,這樣,就能終身受用。

何謂「方法」?「方法」指的是關於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學習是動腦的事,所以我們要注重掌握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為學生,要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師,要授人以魚,畢竟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角色沒有改變,學生處在求知的狀態,需要正確的認知引導,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教師更應該授人以漁。就是說,教給學生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鍛煉獨立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新穎、富有創見的觀點,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干中學,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里所說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所有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充分證明:只有讓學生感覺到別人在關心他們,對正在學習的內容很好奇,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後得到適當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機會,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自己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

結合我的思想品德課《感悟青春》我談談怎樣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學生在玩中學,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一.通過音樂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程標准下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內容簡單,知識淺顯易懂,如果說還象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那樣就會讓學生感覺到乏味,更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就告訴我的學生,我的課堂主導思想是「快樂與自由」,快樂的享受上課的過程,營造良好的民主的氛圍,自由的發表自己的主見,共同的探討。所以在學習這課之前,我採取《小鴨子》做操的活動,讓學生模仿,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展示和表現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進入角色,感受跳躍的青春。

二.在課堂教學我變「灌輸」為指導式教學

多年來,很多老師在課堂上,放不開手腳,代替學生思考,把思考的結果告訴學生,把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告訴學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更談不上創新和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們思想品德課堂上,對待同樣的一個問題,由於個體的不同,方法就不一樣,教師必須承認差異的存在,所以我決定在我的課堂上,變灌輸為指導式教學,創設教育情景,教會我的學生自己學會分析、概括、評價。

在《感悟青春》這節課中,學生在青春成長過程中對青春的誤讀,我就利用三個具體的案例,校園綽號煞風景、衣服我型我酷、李宵的困惑來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角色,假如我是其中的主人翁我是什麼感受?通過思考、討論、聆聽別人的觀點中獲得靈感……在猜想、推測的過程中,老師是耐心的傾聽者,是熱情的鼓勵者,同學們不用擔心會說錯,在每次學生回答完問題,我都會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每次激勵學生大膽的思考,放心的發言,自信的體驗,快樂的學習,每位學生都經歷了自主學習、自悟自得、自我啟迪、互學互補的過程,體驗到了嘗試的快樂、合作的喜悅,同學們始終是學習的主角,就連最後的答案也是在同學們的討論中達成的,老師並沒有直接告訴正確的做法。在這樣主動探究的精神狀態中,學生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自然會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教學中允許差異的存在,通過參與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感悟青春》這堂課我總共安排了六個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自我學習,自我體會,在教學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說在第一次和諧相處這個游戲中,要求男女生之間互相握手和對視三秒鍾,問到有的同學為什麼不願意與異性同桌玩這個游戲時,有的同學回答,因為他的手太冷了,有的說因為他長的不好看,因為他的手太臟,其實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原因,就不能非要求他們回答的是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個你老師想得到的答案,在字母暢想這個環節,更是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他們的意見的肯定,對他們思維的肯定,對他們答案的升華和完善,都是我們老師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理論的升華。

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牢記古訓:送人之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之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不僅要培養學生從小成為能運用學習方法,去主動地獲取需要的知識、會學、善學的人,而且要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不要把他們培養成為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死讀書」「讀死書」的人。在這種自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優秀合格的人才。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青年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思索和實踐著。本文則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一、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二、培養學生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提高記憶效率;三、讓學生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能力。以此來講述我是如何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將新理念、新思想體現在日常教學中,同時如何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青年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思索和實踐著。

一、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

想要解決任何問題的前提,要先具備深刻理解問題和清晰分析問題的能力。於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例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課中,講到「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一課時,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只通過一個標題我們就可以讀出兩層含義,即一則「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二則「法律又與其他行為規范不同,它具有特殊性」。同時,基於對教材的分析,提煉出本課的重點即:法律的三個特徵和一個特點,使其清晰的講述給學生。

書本的知識是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基本上以結構為大單元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使貫穿教學的認知主線是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學生在掌握知識時,除要對基礎知識點熟練掌握外,對於知識結構的掌握更為重要。因為掌握結構具有比單純掌握知識點要有更強的組織和遷移能力。當學生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結構時,他們便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也越來越強調考察學生對知識點聯系的能力。因此,我以自然界的樹為喻體,說明它有主幹,然後有枝杈,隨後是枝條,乃至最後有樹的葉片,以此來比喻所學的知識體系。在每一課學完之後,啟發學生獨立歸納總結每課的知識框架結構,使每課的主體內容都能條理清晰的映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幾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這一方法確實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二、培養學生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提高記憶效率。

學習任何知識的前提,一定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心理學表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身心不斷的發展,人的記憶策略會由機械記憶逐漸向有意記憶過渡。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更是有許多知識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的,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覺得單調乏味,難以記住,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記憶效果也不佳,往往只是記住卻不會運用。

教育心理學中有很多提高記憶效率,運用記憶策略的方法。於是,我在工作之餘,利用大量時間仔細研讀有關記憶策略的書籍,並有意識的將其運用到教學當中,來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例如:在初一政治教學中,講到「建立真摯友誼的基礎:真誠平等、互幫互諒、共同追求」時,通過觀察,我分別讓他們記三個字,即:「真、互、同」,運用諧音記憶法與每日大家耳熟能詳廣告中的「護彤」相聯系,並附加說明是「真」而不是「假」,使學生輕而易舉的將三點記住了。又如:初二講到法律的顯著特徵及主要特徵時,同學們常常容易將兩者記混。

法律的顯著特徵——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法律的主要特徵——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於是,我便啟發學生觀察,「普遍約束力」的「普」字與「顯著特徵」的「顯」字,同學們驚喜地發現,「普」字上面是「業」下面是「日」,而「顯」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業」。這樣一來運用某些特徵進行記憶,一組巧妙的對應上了,另一組也自然不會寫錯。

再如:利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初二第五課中環保單行性法規的名稱。我們的母親是「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的下面蘊藏著礦產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土地上有大片的森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土地上還有豐富的水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蒸騰會變成大氣」——《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五項法律名稱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記住了。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讓學生能又快又准地將所學內容記住這只是其一;其二,「授之與漁」教會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如何運用記憶策略更為重要,於是我利用活動課時間專門給學生講授記憶策略,讓記憶不再成為頭痛的一件事。

三、讓學生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詩歌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僅描繪了情、景、事,而且其中也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體驗豐富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我便將詩歌這一文學作品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在講到「友情」時,我以李白的一首《贈汪倫》引入到教學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效頗佳。在講到初一有關「情緒」的內容時,我以《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引入其中,並結合她的紅顏薄命說明消極情緒對人的危害,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我寓情寓景的講述,換來了同學們會神的目光,彷彿空氣被凝固一般,那一刻不僅展現了詩歌的無窮魅力,也使學生加深了情感上的體驗。

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也進行了大膽地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為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等等,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對待教與學的關繫上,強調教的職責在於幫助,目的在於不教,而是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於是,在教學中,對於某些內容簡單、結構清晰的框題,我則大膽放手安排學生自己提前准備,體驗「我做一回教師」的感受,給大家講述課程內容,在課程的最後幾分鍾再由我進行補充、小結。

此外,我還積極嘗試將小品劇引入到課堂當中來,例如初二講到「依法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一課,課前安排學生自編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護以短劇形式生動演義出來。這激活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體現了新課程中的創新精神。在區級公開課的展演上,受到了各校老師的好評。

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新課程要求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重點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在新一輪課改到來之時,我會不斷學習、思考,並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以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探索,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⑧ 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為題的議論文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一個小孩,有人會叫他神童,但有人卻說他自作聰明。一天,小孩來到河邊,看到一個老翁在細柳下垂釣,在老翁的魚籮里已經是滿滿的一籮,小孩很是喜歡,老翁看見小孩也很喜愛,決定將這籮魚送給小孩,可是讓我們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這籮魚,那麼你知道小孩對老翁說了什麼嗎?他對老翁說:」把你的魚竿送我吧!」.
古語曰:「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當我看到這一論題,就記起一次無意中翻閱了語文教師的《黃岡中考精典》,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中央電視台少兒節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幾個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兒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為什麼飛成一條線?」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們怕回家迷路!」我驚訝極了:孩子們的想像力是多麼的豐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顆想像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無情的扼殺了!鞠萍姐姐和孩子們仍在一問一答的唱著:「小貓咪為什麼總愛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沒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氣球為什麼飛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要抓小鳥。」「為什麼吃飯的時候不能把書看?」「我知道!我知道!因為會把書兒一起吃掉了。」我一面驚訝孩子的奇特想像力,一面感慨著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樣溫柔的話語否定孩子們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

據說西方國家的學校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想方設法發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我國的教育則更多地要求學生循規蹈矩,進行理性的冷靜思考,以至學生常常在「正確答案」面前如履薄冰,舉步維艱,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師斥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學習態度呆板,枯燥,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點兒靈活的理解都沒有,只有死記硬背的標准答案,以求萬無一失。久而久之,一個個學生經過嚴格規范的學校教育後都變成呆頭呆腦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學習的機器,哪裡還會有半點想像力創造力可言。也許是自己從事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許自己是剛走上講台不足三年的充滿激情的老師,所以,在我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我小心翼翼的看著我的學生,肯定著他們的每一句話,就象捧著一點稚嫩的脆弱的想像力的火種,生怕一不留神它便熄滅。因為我相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孩子的嘴,使他們能談;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們能接觸社會自然;解放孩子們的時間,使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使學生自覺、主動的學。葉聖陶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這些告訴我們教育要教給學生掌握方法,要學會靠自己去學習,這樣,就能終身受用。

何謂「方法」?「方法」指的是關於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學習是動腦的事,所以我們要注重掌握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為學生,要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師,要授人以魚,畢竟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角色沒有改變,學生處在求知的狀態,需要正確的認知引導,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教師更應該授人以漁。就是說,教給學生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鍛煉獨立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新穎、富有創見的觀點,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干中學,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里所說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所有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充分證明:只有讓學生感覺到別人在關心他們,對正在學習的內容很好奇,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後得到適當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機會,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自己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

結合我的思想品德課《感悟青春》我談談怎樣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學生在玩中學,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一.通過音樂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程標准下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內容簡單,知識淺顯易懂,如果說還象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那樣就會讓學生感覺到乏味,更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就告訴我的學生,我的課堂主導思想是「快樂與自由」,快樂的享受上課的過程,營造良好的民主的氛圍,自由的發表自己的主見,共同的探討。所以在學習這課之前,我採取《小鴨子》做操的活動,讓學生模仿,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展示和表現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進入角色,感受跳躍的青春。

二.在課堂教學我變「灌輸」為指導式教學

多年來,很多老師在課堂上,放不開手腳,代替學生思考,把思考的結果告訴學生,把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告訴學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更談不上創新和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們思想品德課堂上,對待同樣的一個問題,由於個體的不同,方法就不一樣,教師必須承認差異的存在,所以我決定在我的課堂上,變灌輸為指導式教學,創設教育情景,教會我的學生自己學會分析、概括、評價。

在《感悟青春》這節課中,學生在青春成長過程中對青春的誤讀,我就利用三個具體的案例,校園綽號煞風景、衣服我型我酷、李宵的困惑來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角色,假如我是其中的主人翁我是什麼感受?通過思考、討論、聆聽別人的觀點中獲得靈感……在猜想、推測的過程中,老師是耐心的傾聽者,是熱情的鼓勵者,同學們不用擔心會說錯,在每次學生回答完問題,我都會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每次激勵學生大膽的思考,放心的發言,自信的體驗,快樂的學習,每位學生都經歷了自主學習、自悟自得、自我啟迪、互學互補的過程,體驗到了嘗試的快樂、合作的喜悅,同學們始終是學習的主角,就連最後的答案也是在同學們的討論中達成的,老師並沒有直接告訴正確的做法。在這樣主動探究的精神狀態中,學生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自然會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教學中允許差異的存在,通過參與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感悟青春》這堂課我總共安排了六個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自我學習,自我體會,在教學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說在第一次和諧相處這個游戲中,要求男女生之間互相握手和對視三秒鍾,問到有的同學為什麼不願意與異性同桌玩這個游戲時,有的同學回答,因為他的手太冷了,有的說因為他長的不好看,因為他的手太臟,其實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原因,就不能非要求他們回答的是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個你老師想得到的答案,在字母暢想這個環節,更是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他們的意見的肯定,對他們思維的肯定,對他們答案的升華和完善,都是我們老師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理論的升華。

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牢記古訓:送人之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之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不僅要培養學生從小成為能運用學習方法,去主動地獲取需要的知識、會學、善學的人,而且要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不要把他們培養成為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死讀書」「讀死書」的人。在這種自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優秀合格的人才。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青年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思索和實踐著。本文則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一、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二、培養學生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提高記憶效率;三、讓學生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能力。以此來講述我是如何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將新理念、新思想體現在日常教學中,同時如何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青年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思索和實踐著。

一、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

想要解決任何問題的前提,要先具備深刻理解問題和清晰分析問題的能力。於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例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課中,講到「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一課時,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只通過一個標題我們就可以讀出兩層含義,即一則「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二則「法律又與其他行為規范不同,它具有特殊性」。同時,基於對教材的分析,提煉出本課的重點即:法律的三個特徵和一個特點,使其清晰的講述給學生。

書本的知識是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基本上以結構為大單元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使貫穿教學的認知主線是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學生在掌握知識時,除要對基礎知識點熟練掌握外,對於知識結構的掌握更為重要。因為掌握結構具有比單純掌握知識點要有更強的組織和遷移能力。當學生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結構時,他們便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也越來越強調考察學生對知識點聯系的能力。因此,我以自然界的樹為喻體,說明它有主幹,然後有枝杈,隨後是枝條,乃至最後有樹的葉片,以此來比喻所學的知識體系。在每一課學完之後,啟發學生獨立歸納總結每課的知識框架結構,使每課的主體內容都能條理清晰的映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幾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這一方法確實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二、培養學生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提高記憶效率。

學習任何知識的前提,一定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心理學表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身心不斷的發展,人的記憶策略會由機械記憶逐漸向有意記憶過渡。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更是有許多知識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的,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覺得單調乏味,難以記住,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記憶效果也不佳,往往只是記住卻不會運用。

教育心理學中有很多提高記憶效率,運用記憶策略的方法。於是,我在工作之餘,利用大量時間仔細研讀有關記憶策略的書籍,並有意識的將其運用到教學當中,來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例如:在初一政治教學中,講到「建立真摯友誼的基礎:真誠平等、互幫互諒、共同追求」時,通過觀察,我分別讓他們記三個字,即:「真、互、同」,運用諧音記憶法與每日大家耳熟能詳廣告中的「護彤」相聯系,並附加說明是「真」而不是「假」,使學生輕而易舉的將三點記住了。又如:初二講到法律的顯著特徵及主要特徵時,同學們常常容易將兩者記混。

法律的顯著特徵——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法律的主要特徵——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於是,我便啟發學生觀察,「普遍約束力」的「普」字與「顯著特徵」的「顯」字,同學們驚喜地發現,「普」字上面是「業」下面是「日」,而「顯」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業」。這樣一來運用某些特徵進行記憶,一組巧妙的對應上了,另一組也自然不會寫錯。

再如:利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初二第五課中環保單行性法規的名稱。我們的母親是「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的下面蘊藏著礦產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土地上有大片的森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土地上還有豐富的水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蒸騰會變成大氣」——《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五項法律名稱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記住了。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讓學生能又快又准地將所學內容記住這只是其一;其二,「授之與漁」教會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如何運用記憶策略更為重要,於是我利用活動課時間專門給學生講授記憶策略,讓記憶不再成為頭痛的一件事。

三、讓學生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詩歌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僅描繪了情、景、事,而且其中也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體驗豐富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我便將詩歌這一文學作品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在講到「友情」時,我以李白的一首《贈汪倫》引入到教學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效頗佳。在講到初一有關「情緒」的內容時,我以《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引入其中,並結合她的紅顏薄命說明消極情緒對人的危害,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我寓情寓景的講述,換來了同學們會神的目光,彷彿空氣被凝固一般,那一刻不僅展現了詩歌的無窮魅力,也使學生加深了情感上的體驗。

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也進行了大膽地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為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等等,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對待教與學的關繫上,強調教的職責在於幫助,目的在於不教,而是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於是,在教學中,對於某些內容簡單、結構清晰的框題,我則大膽放手安排學生自己提前准備,體驗「我做一回教師」的感受,給大家講述課程內容,在課程的最後幾分鍾再由我進行補充、小結。

此外,我還積極嘗試將小品劇引入到課堂當中來,例如初二講到「依法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一課,課前安排學生自編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護以短劇形式生動演義出來。這激活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體現了新課程中的創新精神。在區級公開課的展演上,受到了各校老師的好評。

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新課程要求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重點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在新一輪課改到來之時,我會不斷學習、思考,並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以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探索,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評論 | 14 3

2011-02-26 21:55盧氏李江怡 | 一級
要有自學能力
一群機械大四學生信心十足的走進教室,這是他們需要參加最後一次考試。教授把試卷發下來後,他們看到只有5個論述題。
一個小時過去了,原來的眉開眼笑的表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難堪的表情。
「這些都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誰把5個都答完了?」
沒有一個人說話。
「4個呢?"
還是沒有人說話。
「3個?2個?1個總做完了吧?」
教授嚴肅的說:「即使你們完成了4年的工程教育,但還有許多問題你們不知道,你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古代例子

故事一: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故事二:

一位遊人旅行到鄉間,看到一位老農把喂牛的草料放到一間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道:「老公公,你為什麼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

老農說:「這種草草質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顧;但是我放到讓它勉強可以夠得著的屋檐上,它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個精光。」

(9)授漁試卷語文擴展閱讀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給別人一條魚,不如教他捕魚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語出《 淮南子·說林訓》,作者是漢代劉安。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

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⑩ 八年級語文文言文授之以漁是否有答案

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有多少親人頃刻間陰陽相隔,真是蒼天落淚版,山河同悲權。雖然災難發生了,但是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譜寫出一篇又一篇感人的故事。
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來自於香港的志願者,他今年剛做完手術,一聽聞玉樹地震的消息,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拔下輸液的針頭,毅然趕赴災區,救出一個又一個生命。然而,就在他救人的時候,突然發生餘震,在這場餘震中,他壯烈犧牲了,獻出了自己年近四十多歲的寶貴生命。他走了,但留給我們的感動始終縈繞心間。我落淚了,難道這就是大愛無私嗎?
是的,這就是大愛無私!在這一刻,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愛的奉獻!

閱讀全文

與授漁試卷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