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師資格證初中數學教案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1)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2)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3)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4)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 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准備採用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 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在復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 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著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 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范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 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松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布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布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貳』 初中數學因式分解的教案怎麼寫
首先要介紹因式分解的意義,即什麼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有何關系,可以通過版因式分解權和整式乘法個互逆關系來引入;要讓學生明白並作出相應的判斷;其次要講解因式分解的方法,由淺入深的介紹基本方法:提取公因式法、應用公式法,再介紹十字相乘法和分組分解法,作為拓展應該介紹廣義的十字相乘法,最後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能力。
『叄』 教師資格考試中初中數學教案怎麼寫
首先教案應當包括十抄個步驟:
1. 教學目標:(1)理解並掌握某個知識點的概念、性質,會利用其性質解決有關問題。(2)經歷探索其性質的過程,讓學生實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3)通過對問題的探索研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4)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合理論證的科學精神。
2. 教學重點:探索並運用知識點及其性質。
3. 教學難點: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有關問題。
4. 課形
5. 課時安排
6. 教學器具
7. 教學方式:創設情境--建立數學模型--應用--拓展提高。
8.教學過程:採用情境創設。
9. 板書設計
10. 課後小結
拓展資料
教案是教師的課前設計藍圖,旨在對教師的教學具有真正的指導幫助作用。因此不要流於形式,更不要只為應付檢查,而應充滿自主性和個性,是發揮自我的空間。好的教案是教師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它留下了教學生涯的印記,成為可回顧的一頁頁歷史,成為在教學征程中探索和成長的足印。
『肆』 初中數學教案怎麼寫
《三角形的內角和》教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37-138頁,練習三十一的第12-15題。
教學目的:1.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並能運用它進行求角的度數的計算。
2.通過讓學生猜測並動手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准備:課件
課前准備:1.每人用紙剪三個三角形:一個直角三角形、一個銳角三角形、一個鈍角三角形,並找出每個三角形的三條邊的中點,在中點處用筆點一個點,作上記號。
2.量出剪的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並記在相應角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導入談話: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三角形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麼是三角形?(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 認識三角形的內角。
課件演示三條線段圍成三角形的過程,師指課件:三條線段在圍成三角形後,在三角形內形成了三個角(課件閃爍三個角的弧線),我們把三角形內的這三個角,分別叫做三角形的內角(板書:內角)。三角形有幾個內角?(三個)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內角和的意義:
1.師出示兩個直角三角板,問:這兩個三角板是什麼形狀?(三角形)
我們量過這兩個三角形的每個內角,誰能說出各是多少度嗎?(生說度數,師課件上在相應角出示度數:①90°、60°、30°,②90°、45°、45°)。
2.師指第1個三角形:誰來計算出這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總度數?
(生回答,師課件板書:(1)90°+60°+30°=180°)
師指上面算式:這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總度數是180°,三角形中三個內角的總度數叫做三角形的內角和,所以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
(二)特殊三角形的內角和。
1.那麼第2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生回答,師課件板書:(2)90°+45°+45°=180°)
我們還認識了等邊三角形,那麼等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
(生回答,師課件板書:(3)60°+60°60°=180°)
2.觀察、發現、猜測:
(1)觀察以上三個三角形的內角和,你有什麼發現?(內角和都是180°)
(2)由此你想到什麼?(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
師:那現在我們來猜測一下,認為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的請舉手。認為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定都是180°的請舉手。
師: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兩種猜測,那麼究竟哪種意見是正確的呢?怎麼辦? (想辦法證明)
(三)操作、驗證
1.計演算法證明:
(1)讓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3個三角形紙片,分別把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計算出來,然後以4人小組為單位交流內角和的度數,看看有什麼發現。
(2)指名匯報各組度量和計算內角和的結果(如果有實物投影儀,最好把生量、算的情況投出來更好)。
(3)觀察:從大家量、算的結果中,你發現什麼?
(4)歸納: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內角和都等於或接近180°(有的大於180°,有的小於180°,但都很接近180°)
(5)進一步思考、討論:
你認為以上計算結果,能否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
生兩種意見:一是能,計算結果不正好得180°的,是量、算度數時出現了點偏差,如果沒有偏差,應該正好是180°;另一種是還不能,因為結果不都正好是180°,還不能使人信服,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2.折疊法證明:
(1)師:剛才我們計算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先測量每個角的度數再相加的,而在量每個內角度數時,只要有一點偏差,內角和就有誤差了,也就是不準確了。所以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內角和的結果有差別,用這種方法證明也就不能很讓人信服了。那麼我們能不能不用量、算度數的方法,而是換一種方法,來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究竟是不是180°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剪的三角形,小組同學共同來研究、研究吧。
(2)生小組探究活動,師巡視過程中加入探究、指導(如生有困難,師可引導、提示:想一想,怎樣可以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三個內角能拼成一個什麼角?)
(3)生匯報驗證三角形內角和。
a.驗證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如有實物投影,直接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最好)。
方法如下 :圖1、圖2兩種。
或
圖1折法中三個角拼在一起組成了一個什麼角?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引導生歸納出: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圖2折法能證明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嗎?說說道理。
從圖2折法我們還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引導生歸納出:直角三角形中兩個銳角的和是180°。
b.驗證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折法同上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
你發現了什麼?
歸納: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
c.驗證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折一折,如下圖所示:
引導學生歸納出: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
提問:剛才我們驗證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那麼,我們能不能說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呢?
引導學生明確:由於這三種三角形包括了所有的三角形,所以可以得出結論: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於180°。(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四)應用三角形內角和解決問題。
1.第138頁的例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試做。
指名匯報怎樣列式計算的。兩種方法均可。
(1)∠3=180°-78°-44°=58°
(2)∠3=180°-(78°+44°)=58°
2.完成第138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生獨立完成,匯報時對第2種做法要說出根據並提出表揚:
(1)180°-90°-65°=25°或180°-(90°+65°)=25°
(2)90°-65°=25°
三.拓展、提高。
1.在一個等腰三角形中,一個底角是50°,求頂角的度數。
2.在一個等腰三角形中,一個頂角是50°,求一個底角的度數。
以上兩題生獨立完成,再指生匯報說怎樣想的(有困難可小組交流)。
3.練習三十一的第16題。
小組討論後匯報並說明根據:
(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是:90°×4=360°
(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是:180°×2=360°
其中第2種方法是:連接長方形、正方形一組對角頂點,把長方形、正方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內角和。
4. 練習三十一的第17題。
生小組探究試做,匯報時說理由:
四邊形內角和:180°×2=360°
六邊形內角和:180°×4=720°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內角和
(2)驗證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1+∠2+∠3=?
(3)驗證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1)驗證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附:評價表。
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是多樣的,每種評價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評價是應結合評價內容與學生學習特點合理進行選擇。
我在上了《三角形的內角和》後,設計了這樣的一組活動評價表:
表一(自評)
評價內容
優秀
良好
一般
猜想、驗證的探究能力
對三角形內角和的理解
獨立解答習題的能力
表二(小組互評)
評價內容
優秀
良好
一般
提出問題的能力
獨立探究能力
發言的積極性和條理性
小組合作學習的表現
這樣設計的自評與互評表,不但評知識的掌握,而且評學習的態度、學習的能力等。通過評價,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自信心,為自主探究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伍』 初中數學試講教案怎麼寫
《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教案模板,讓大家參考參考。
教學目標:版
1、理解並掌握三角形權中位線的概念、性質,會利用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
2、經歷探索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過程,讓學生實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
3、通過對問題的探索研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
4、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合理論證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探索並運用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
教學難點:
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有關問題。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建立數學模型——應用——拓展提高教學過程:情境創設:測量不可達兩點距離。
探索活動:
活動一:剪紙拼圖。操作:怎樣將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兩部分,使分成的兩部分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觀察、猜想: 四邊形BCFD是什麼四邊形。探索: 如何說明四邊形BCFD是平行四邊形?
活動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應用練習及解決情境問題。
例題教學
操作——猜想——驗證
拓展:數學實驗室
小結:作業: P134 /習題3.6 1、3
『陸』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案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數
教材分析:
函數是在探索具體問題中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數學概念,是研究現實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內容和數學模型,學生曾在七年級下冊和八年級上冊學習過「變數之間的關系」和「一次函數」等內容,對函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討論反比例函數可以進一步領悟函數的概念並積累研究函數性質的方法及用函數觀點處理實際問題的經驗,為後繼學習二次函數等產生積極的影響。本節課通過對具體情境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形式,明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通過例題和列舉的實例可以豐富對反比例函數的認識,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意義。
學情分析:
1.已有的生活體驗
2.對以前學過的函數、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有關知識的初步理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
2.能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表達式。
(二)過程與方法
1.從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數之間的相似關系,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實例引導學生了解所討論的函數的表達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數概念的具體形象,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體驗數學活動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它的概念.
教學難點: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式進行歸納.
1、通過關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兩個變數之間的相依關系,加深對函數關系的理解。
2、通過具體問題,討論總結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把一張一百元換成50元的人民幣,可得幾張?換成10元的人民幣可得幾張?依次換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幣,各可得幾張?換得的張數y 與面值x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填表:
換成的元數x(元) 50 20 10 5 2 1
換成的張數y(張)
提問:
1.你會用含有X的代數式表示Y嗎?
2.當換成的元數X變化時,換成的張數Y會怎樣變化呢?(從身邊生活中體會數學,此情境源自生活。)
3.變數X是Y的函數嗎?為什麼?(回顧函數的相關知識)
2、還記得以往學習的函數嗎?(回顧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的表達式。)
與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不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函數是反比例函數。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課
例1.我們知道,電流I、電阻R、電壓U之間滿足關系式U=IR,當U=220V時,(1)請你用含有R的代數式表示I;(2)利用你寫出的關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學生填表完成,提出當R越來越大時,I是怎樣變化的?當R越來越小呢?(3)變數I是R的函數嗎?為什麼?(體現數理學科知識的聯系)
思考:舞台燈光為什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陽光燦爛的晴日變成濃雲密布的陰天,或由黑夜變成白晝的?請大家互相交流後回答.(學以致用)
例3.京滬高速公路全長約為1262km,汽車沿京滬高速公路從上海駛往北京,汽車完成全程所需的時間t(h)與行駛的平均速度V(km/h)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變數t是v的函數嗎?為什麼?(常見的行程問題中蘊含的函數關系)
(三)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我們再看例子: 兩個變數x和y的乘積等於-6,用函數關系式表示出來是 ,思考:變數x和y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提出問題:①變數之間的關系具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得出:兩個變數的乘積等於非零常數.②如何給反比例函數下定義?
教師總結並和學生一起探索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兩個變數x,y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成: (k為常數,K≠0)的形式,那麼稱y是x的反比例函數。
強調在理解概念時要注意:①常數K≠0;②自變數x不能為零(因為分母為0時,該式沒意義);③當 可寫為 時注意x的指數為—1。④由定義不難看出,k可以從兩個變數相對應的任意一對對應值的積來求得,只要k確定了,這個函數就確定了。
(四)課堂練習:(鞏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1:下列哪些式子表示y是x的反比例函數?為什麼?並且說明K是多少?
(1) (2) (3) (4) (5) (6)
2. 當m為何值時,函數 是反比例函數?(熟悉 形式)
3、若 是反比例函數,則m、n的取值是( )
A、 B、 C、 D、
4、下列命題中,y與x成反比例關系的是( )
A.正方形的面積y與它的邊長x B.矩形的面積為定值a,則矩形的長y與寬x
C.三角形的面積y與底邊長x D.圓的面積y周長x
5. P144做一做1-3(實物展示:加深對反比例函數意義的理解)
6. 數學來源於生活,請同學在生活中找出類似的例子。(分組交流討論,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並讓學生樹立模型化思想。)
(五)總結、提高。
今天通過生活中的例子,探索學習了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我們要掌握反比例函數是針對兩種變化量,並且這兩個變化的量可以寫成 (k為常數,K≠0)同時要注意幾點::①常數K≠0;②自變數x不能為零(因為分母為0時,該式沒意義);③當 可寫為 時注意x的指數為—1。④由定義不難看出,k可以從兩個變數相對應的任意一對對應值的積來求得,只要k確定了,這個函數就確定了。
(六)布置作業:P145-1461、2、4
(七)板書設計:
反比例函數
1、定義:一般地,如果兩個變數x,y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成: (k為常數,K≠0)的形式,那麼稱y是x的反比例函數。
2、注意:
①常數K≠0;
②自變數x不能為零(因為分母為0時,該式沒意義);
③當 可寫為 時注意x的指數為—1。
④確定了k,這個函數就確定了。
自
由
空
間
(供作教學過程演練用)
(八)、課後反思
『柒』 求幾套初中數學教案模板
§3.2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具體實例理解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
2、理解中心對稱的基本性質:連接對稱點的線段經過對稱點並被對稱中心平分。
3、能較熟練地畫出一個圖形關於某點成中心對稱的圖形。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際生活的例證,加深對中心對稱的認識,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教材通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以及已有的軸對稱和旋轉對稱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揭示了事物之間、事物內部的另一種對稱美。
2、中心對稱與人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它對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認識美、創造美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能識別中心對稱圖形和探索成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的基本性質。它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有意義。
2、難點:
探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圖形的分析能力。學生對本節滲透的旋轉變換的數學思想比較生疏,不易接受,教學時採用結合圖形實例來突破這一難點。
三、設計思路
通過具體的中心對稱實例,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分析等數學活動,從而讓學生認識中心對稱,知道中心對稱的性質,最後通過畫圖操作,進一步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同時掌握利用中心對稱的基本性質作圖的技能。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自評
一、情境引入
利用課本提供的兩個實物圖,引導學生觀察、探索:他們的形狀、大小是否相同?如果將其中一個圖形繞著某一點旋轉180度,能與另一個重合嗎?
二、新課講授
⒈ 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點旋轉180度後能與另一個圖形重合,那麼我們就說,這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這個點叫做對稱中心,兩個圖形中的對應點叫做對稱點
說一說:觀察你生活的周圍各處,指出幾個中心對稱的現象,並加以數學描述。
⒉ 探索活動
活動一 用一張透明紙覆蓋在圖3-5上,描出四邊形ABCD。用大頭針釘在點O處,將四邊形ABCD繞點O旋轉180度
問題一: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A'B'C'D'關於點O成中心對稱嗎?
問題二:在圖3-5中,分別連接關於點O的對稱點A和A'、B和B'、C和C'、D和D'。你發現了什麼?
成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並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活動二 中心對稱與軸對稱進行類比
軸對稱 中心對稱
有一條對稱軸——直線 有一個對稱中心——點
圖形沿對稱軸對折(翻轉180度)後重合 圖形繞對稱中心旋轉180度後重合
對稱點的連線被對稱軸垂直平分 對稱點連線經過對稱中心,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練一練 課本78頁練習1
活動三 利用中心對稱基本性質作圖
操作1 作點關於點的對稱點
操作2 作線段關於點成中心對稱的圖形
操作3 作三角形關於點成中心對稱的圖形
活動四 課本78頁練習2
試試看 把課本78頁練習2稍改一下:其他條件不變,把點D放到ΔABC內部。
三、課堂小結
⒈ 經歷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通過具體實例認識中心對稱,探索中心對稱的性質;
⒉ 經歷利用中心對稱基本性質作圖的過程,掌握作圖的技能。
四、作業布置
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圖形:線段、正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
⑴是軸對稱圖形的有 ;
⑵是中心對稱圖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對稱圖形,又是軸對稱圖形的有 。
2、在紙上寫下這5個大寫的英文字母,觀察它們:A C F H N
⑴是軸對稱圖形的有 ;
⑵是中心對稱圖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對稱圖形,又是軸對稱圖形的有 。
3、游戲:大家將如圖所示的四張紙牌旋轉180°後,看哪一張跟原來不一樣?
學生思考並討論
學生思考口答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學生總結 通過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慾望。
通過對生活中的中心對稱現象的描述,加深了對中心對稱的理解,鍛練了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讓學生在操作與觀察的基礎上,發現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具有(一般地)旋轉的一切性質,且具有特殊的性質——對稱點連線經過對稱中心,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中心對稱與軸對稱都是指兩個圖形按某種規則運動能互相重合的特殊位置關系,教學中,將他們進行類比,進一步加深對中心對稱的理解.
學習概念後,把概念直接運用到題目中,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也是數學學習的一大特點。本題是中心對稱性質的直接運用。
這兩個操作活動,是在第1個操作活動基礎上的逐步加深。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學生看過與簡單做過的基礎上,加深對作圖技能的掌握
拓展與提高,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更高的發展。
小結新知,加深記憶。最好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
加強練習,鞏固新知
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