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年級上冊練習測試答案語文
三年級的孩子建議不要參考語文答案,因為三年級的作業題一般都是開發智力的,孩子做得好的話,可以對孩子的以後有更好的發展
② 三年級學業測評的參考答案
具體遇到怎麼樣的問題了呀?可以說的清楚一點嗎?三年級的小學生能力是有限的。
③ 三年級學業測評的全部答案
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
④ 徵求小學語文試卷的答案(三年級),最好全些
10、將下面的句子用關聯詞語連起來。
(1)他們笨。 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2)小華是校「三好生」。 小華是區「三好生」。
(3)小明(2)湛藍的天空緊緊吸引住了人們的視線。
「把」字句:
「被」字句:
4、造句。
(1)用「沐浴」造句。
(2)用「允許」造句。 描寫廬山雲霧的詞語 :千姿百態
表示「看」的詞語 :眺望
1)用「沐浴」造句:海鷗沐浴著晚霞的余輝
(2)用「允許」造句:媽媽允許我下樓玩
(2)用「究竟「造句 :這件事究竟是誰乾的?
表聲音的:哈哈大笑
13、「又×又×」格式詞語 :又大又圓
14、「飄飄悠悠」格式的詞語 :乾乾凈凈
15、「氣勢洶洶」格式詞語白發蒼蒼
形容事物不斷變化的詞語:變換無常
描繪「沙漠之舟」(駱駝)的精神的成語:堅定不
移10、將下面的句子用關聯詞語連起來。
(1)不是他們笨。而是 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2)湛藍的天空緊緊吸引住了人們的視線。
「把」字句:
「被」字句:
4、造句。
(1)用「沐浴」造句。
(2)用「允許」造句。
(2)用「究竟「造句
因為小明近來表現好所以 小明近來被老師表揚了
(2)用「究竟「造句
因為小明近來表現好所以 小明近來被老師表揚了近來表現好。 小明近
2、改把字句和被字句。
(1)爸爸堅定的話語銘刻在他的心裡。
「把」字句:他把爸爸堅定的話銘刻在心裡?
「被」字句:爸爸堅定的話語被他銘刻在心裡.
(2)湛藍的天空緊緊吸引住了人們的視線。
「把」字句: 湛藍的天空把人們的視線緊緊吸引住了.
「被」字句:人們的視線被湛藍的天空緊緊吸引住了.
4、造句。 (1)用「沐浴」造句。小樹沐浴著陽光
⑤ 小學三年級語文試卷答案
基礎達標
一、我能讀准音節,美觀地書寫詞語。(10分)
kǎo chá yóu xì jī dòng gǔ lì zī rùn
wēi wǔ nèn lǜ yí chǎn chuí tóu sàng qì
二、我能比一比後再組詞。(5分)
記( ) 誇( ) 緒( ) 功( ) 險( )
紀( ) 跨( ) 堵( ) 攻( ) 驗( )
三、我能給帶點字選擇正確讀音。(8分)
給予(gěi jǐ )勻稱(chèn chèng) 前爪(zhuǎ zhǎo) 落(lào luò)下殘疾
海參(cān shēn)盡(jǐn jìn)管 幾乎(jī jǐ) 一乘(chéng shèng )轎子
四、我能照樣子寫詞語。(8分)
例: 嚴嚴實實 不慌不忙 樂陶陶 遠近聞名
( ) 不( )不 ( ) ( )( )
( ) 不( )不 ( ) ( )( )
五、我能寫出帶點詞語的反義詞。(4分)
1.遇到比自己強大的對手,他不敢上前,顯得十分懦弱。 ( )
2.那位老闆對民工的態度十分傲慢。 ( )
3.舊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 ( )( )
六、我會選詞填空。(3分)
顯現 展現 涌現
1.走進大門,( )在眼前的是一個寬廣的庭院。
2.霧氣逐漸消失,重疊的山巒一層一層地( )出來。
3.在這次才藝展示活動中,我校( )出一批新人。
七、我能按照要求寫句子。(8分)
1.一位植物學家把花圃(pǔ)修建得像鍾面一樣。
大慶油田教育中心2007-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檢測
小學三年級語文試題答案
基礎達標
一、考察 游戲 激動 鼓勵 滋潤 威武 嫩綠 遺產 垂頭喪氣
二、(5分)略 三、(8分)給予(jǐ )勻稱(chèn) 前爪(zhǎo) 落(lào)下殘疾 海參(shēn)盡(jǐn )管 幾乎(jī ) 一乘(shèng )轎子
四、我能照樣子寫詞語。(8分)略
五、1.勇敢2.謙虛3.富裕 先進 六、1.展現 2 . 顯現 3 . 涌現
七、我能按照要求寫句子。(8分)略
八、我能把下面的諺語、名言或詩句填完整。(10分 )
1.上有天堂。 2.桂林山水甲天下 3.明月松間照 4.金無足赤
5.柳暗花明又一村 6.始於足下 7.天才在於積累 8.只要肯登攀
9.人不學,不知義
九、我會加標點。(4分)
(1),、、、,。(「紫的」後面也可以填省略號)(2) ,:「。」
閱讀闖關
1.略 2.鐵罐 3.氧化了 4.兄弟 陶罐對別人是和睦相處,互相尊重。
(二)課外閱讀:
1.6
2.文竹
3.初春 盛夏 秋天 寒冷
4.晶瑩的小水珠含在茂密的綠葉中,陽光一照,像無數奇妙的珍珠在閃亮。
那綠絲構成的葉子一片疊一片,好像一塊綠蔭。
5.絢麗多姿 嬌艷惹人 綠色的美 清雅 文靜 溫柔 堅強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