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故鄉》教案
《故鄉》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
四課時
三.教學重點
同上一
四.教學方法
1.傳統講讀法。
2.網路資源輔助法。
3.計算機媒體實用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之一
(一)導課問題設計
1.筆名叫魯迅的人,原名是什麼?名叫周樹人的人,他的筆名是什麼?
2.請給魯迅先生的身份一個合理的定位?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
3.《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將近八十年,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麼,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具體講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等候回答問題。
(三)回答問題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
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裡我們都能讀出什麼信息來?
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好,故鄉的人也不賴。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之二
今天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鄉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應當變得更好,然而卻不然。是什麼原因?請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一) 網路信息的獲取與學習。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集
1. 打開網上語文課堂
2. 查找《故鄉》專題
3. 進行閱讀
4. 進行思考:小說的技巧何在?價值何在?
對比。加深印象。
(另見區域網:網上鄰居。)
5. 練習解答。
(二) 小結
小說寫得好的原因是什麼?
開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2. 高超的藝術技巧———對比方法的運用。
第四課時媒體操作
(一) 問題設計
上一節課已經把《故鄉》的有關藝術技巧進行了分析。這節課請用Word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篇普通的敘事文章。
(二) 操作過程指導
1.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語言訓練專用表(表1、表2)。
2. 選中,復制。
3. 粘貼到一個新的Word里。
4. 存檔到D區。
5.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原文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題》)
6. 選中,復制。
7. 粘貼到表格的後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適當的段落中間補上適當的連接詞,使它們成為一篇新的《故鄉》。
10. 把兩篇《故鄉》進行對比。
11. 同學誦讀。
12. 得出結論:
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練習處理略。
故鄉》教案2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 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 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浙江紹興。
2、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3、對魯迅的故鄉你了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信息,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紹興老家接母親回北京,在那裡耳聞目睹了離別多年的家鄉破敗的景象,農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際關系冷漠、隔閡,於是以回鄉見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
註: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生字詞(略)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結構
1、回故鄉(1--5) 少年閏土
2、在故鄉(6--77) 楊二嫂
3、離故鄉(78--結尾) 中年閏土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1.看提示,請問本文線索?「我」的見聞和感受。
2.那麼貫穿全文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趕到二十年不見的故鄉,不是激動、興奮,而是悲哀,為什麼?故鄉發生了變化。
4.那麼故鄉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驚呼「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下面我們就通過「我」的見聞來具體分析故鄉的變化,從而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悲哀情緒。
二.變化
(一)景
1. 當「我」踏上故土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2. 這幅「蕭索的荒村」圖讓我感到悲哀,因為「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那麼「我」記憶中的故鄉又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神異的圖畫(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對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結:曾經美好如「神異圖畫」的故鄉如今卻變成了「蕭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讓我感到悲哀?
「橫著」進一步體現蕭索和沒有活氣,反映了故鄉的荒涼和冷落。
第二節寫「我」初回故鄉所見到的蕭索、衰敗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慘的氛圍,揭示了 「我」的悲涼心情,為主人公閏土展示了一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的典型環境。
(二)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
描寫:健康可愛:外貌描寫
淳樸:初見,離別時的表現 小英雄
聰明勇敢:捕鳥、刺猹
和我的關系:好朋友
中年閏土:——木偶人
描寫:蒼老貧困、遲鈍、麻木、愚昧
和我的關系: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本義為阻隔的牆,這里指人與人之間嚴重的隔膜)
閏土四次稱我為「老爺」,並認為先前的哥弟稱呼不成規矩,這表明善良的農民不僅為飢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產生了震驚、同情、悲哀。
語言描寫中的省略號,表明中年閏土反映遲鈍、麻木,無法盡情表達內心的痛苦,這與少年閏土有聲有色的描繪、滔滔不絕的談吐形成鮮明的對比。
小結:
通過肖像、語言、行動的描寫,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兩者對比非常鮮明,請問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小英雄變為了一個木偶人,使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夥伴變為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明確:是「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是封建等級觀念,是社會的折磨
(三) 楊二嫂
1.分角色朗讀有關楊二嫂的文字:「『哈,這模樣了……出去了」
2.根據作者的描寫語句說出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放肆、潑辣
外貌:精瘦、放肆(「圓規」: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徵)
語言:尖酸刻薄、虛偽
行為:明討暗偷、順手牽羊
3.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意義?
楊二嫂虛偽奉承、尖酸刻薄的話,順手牽羊、明討暗偷的行為,說明她已經從20多年前招攬顧客的「豆腐西施」變成了潦倒無聊的可鄙女人。
著重語言及動作描寫,前後對比,襯托主要人物閏土,也反映社會現實,說明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的衰敗已經波及到各個方面的下層人民。
(四)小結
從這兩個人物、三個形象中可以體會到辛亥革命後十年間農村經濟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
作者在《故鄉》中運用對比手法,著力刻畫了景與人的變化。
景:神異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人:閏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楊二嫂 豆腐西施 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與閏土 好朋友 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當我離開故鄉時,我不留戀故鄉的山水,是因為故鄉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氣,曾經美好如一幅神異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與童年好友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高牆,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見了。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讓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麼?
——希望
關於「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你找到了嗎?
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釋原文。
「無所謂」——「說不上」。
2. 你認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與否,作者還有沒有其他的意思隱藏在這句話里?請你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來證明你的觀點。
前後桌可以互相討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充實、有力。
3.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輔導。
4. 小結:羅列觀點,其實在這句話中,重要的並不是希望的存在與否,而是後面關於「路」的論述。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闡明了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引導學生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沒有路。
2. 只有走了,才會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如果不去做,那隻會一事無成,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三.擴展閱讀
這樣類似的句子,這樣的思想,在魯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如:關於「希望」——《祝福》《《吶喊》自序》《葯》
關於「走」——《過客》
建議同學們在課後,或放假時把這些文章讀一讀,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把這個作為一個課題,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探究一下這種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
Ⅱ 餘映潮老師《故鄉》一教案中體現了語文教學中的哪些
餘映潮老師《故鄉抄》一教案中體襲現了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原則?
1、以人為本的製作原則
2、科學性原則
3、素材精選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餘映潮老師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台.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讀課文.讓語文教學呈現新的生機.下面請看餘映潮老師從創新的角度設計並執教的《故鄉》.
Ⅲ 說說家鄉的習俗作文怎麼備課指導
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Ⅳ 餘映潮老師《故鄉》一教案中體現了語文教學中的哪些…
1、以人為本的製作原則
2、科學性原則
3、素材精選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這樣的一段話:版「閱讀權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餘映潮老師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台.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讀課文.讓語文教學呈現新的生機。下面請看餘映潮老師從創新的角度設計並執教的《故鄉》。
Ⅳ 小班識字教案《故鄉》認識「故鄉」
教學目標: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2. 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點:(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2)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2. 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於前後的對比,我採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課時我結合環境來分析人物,把故鄉分為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兩相對比;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里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環境描寫,分析人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和線索,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
以關於「故鄉」的詩詞名句或者歌曲導入: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里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
1. 關於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的了解情況新課 標第 一網
2. 關於小說常識的知識了解
3. 關於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三.結合問題,了解性閱讀全文。
1.結合課文,明確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人物:母親——我——宏兒 閏土——水生 楊二嫂
情節: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按 「漸近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組織安排材料。
環境 : 自然環境: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環境
社會環境:農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的現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 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 母親、宏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較本文與其他小說的異同。(本文的情節相對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為主。)
4.文章所寫的「故鄉」跨越的時間長度?(20年)
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分割為幾段?
(主要可能有2種意見:(1)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2)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的故鄉。2種意見都正確,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四.結合環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閱讀課文。
(一)記憶中的故鄉
1.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記憶里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閏土月夜刺猹的鮮活畫面,也有雪地捕鳥的無窮樂趣,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寂靜而富有動感。
記憶里的故鄉有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小英雄閏土,有「終日坐著」,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2.結合具體的語段,對人物形象作簡要的分析(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Ⅵ 音樂新教師怎樣上好第一堂課
1.避免過嚴。如,有些新老師一開始就想樹立自己所謂的威信,認為學生是欺軟怕硬的,上第一節課時就要給他們一個下馬威,沉著一張無表情的臉走上講台,一副拒學生千里之外的感覺,如果有學生吵鬧課堂,就大著噪門警告:以後誰也不準亂插嘴亂說話,否則別怪我不客氣。其實正因為這些做法就把自己的威信降低了,學生可能當面不反駁,但心裡想:我就不喜歡你這樣裝腔作勢,你能怎樣不客氣呢?。因為教師的威信不是靠陰沉的表情、刻薄的語言等換來的,而是靠教師對學生真誠的關心,靠自己的人品學識和業務本領來感染引導學生的。 2.避免過松。這種情況一般出在那些性格比較溫和、甚至柔弱的教師身上,他(她)們對素質教育倡導的師生平等理解比較膚淺,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我曾經聽過一位來我校面試的新老師的課,她站在講台上笑容可掬,自我介紹後便很溫柔地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別緊張哦,我比你們大不了幾歲,別把我當作是你們的老師,這樣太生疏了,就把我當成是你們的姐姐就行了。希望大家能喜歡我(下面調皮學生小聲接話:不喜歡),我願做大家的知心朋友(又有調皮學生小聲接話:我不願意)。面對調皮學生的接話並表現的十分不敬,這位老師依然笑容滿面地說:你們這樣說不好吧,希望以後不要再出現類似的現象哦!可想而知,這樣毫無智慧、毫無教育意義的做法,留給學生的就是:這位老師很松,在她的課堂上可以隨便點。 3.避免重知識輕組織。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最高,對於剛走出校門的音樂藝術高材生,專業理論不在話下,上課開始,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就照本宣科、侃侃而談,學生面對深奧的音樂理論和單一的講授覺得枯燥無味。於是,有打瞌睡的,有看課外書的,有講小話的。課堂紀律非常差,而新老師竟然坦然面對一切,於是出現了講台上教師講,講台下學生講和玩的場面,可想而知今後的課堂秩序將很難進行。 以上三種方式都是在新教師身上很容易出現的現象,但同時這三種做法又是不值得提倡的,第一種過嚴,第二種過松,第三種是把知識傳授與教學組織分開,這三種做法的共同點是沒有和學生約法三章。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第一節課不制定一些規章制度,說明某些新老師缺乏對學生實際的接觸,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明白制度在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新老師來說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科學易操作、寬嚴適當的課堂要求和學生一起遵守,對上好第一堂課是很有幫助的。 二、要留意的幾個方面 應該說,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他們自己的專業性和趣味性,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音樂教師的第一節課除了拉近學生的距離,還應該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科的興趣,而讓學生對你所任教的音樂學科產生興趣,要留意教師個人形象魅力,個人音樂專業魅力和音樂學科魅力三個方面的體現: 1.留意教師個人形象魅力。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校園里聽到兩個學生的對話,其中一個說,他們班今年的音樂教師非常年輕漂亮,很會打扮,任何時候給學生都很陽光、很整潔的樣子,同學們都很喜歡她。另一個說:別提了,我們的音樂老師雖然也漂亮,但經常打扮得怪怪的,而且上課一直板著臉,我們都不喜歡她。所以音樂老師的第一節課一定要留意自己個人形象,第一節課的一亮相,幾十雙眼睛就會從頭到腳的打量你,如果你不修邊幅、或穿奇裝異服、或濃妝艷抹、或披金戴銀都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音樂新教師在上第一節課前,最好修飾一下自己,讓自己顯得干凈利索,也顯得對學生的尊敬,假如你長得很帥、很美,多少會讓你拿到不少印象分,假如長得沒有什麼特點,那麼至少要休息好,稍作修飾,做到精神煥發,有氣質。 2.留意個人音樂專業魅力。記得來自深圳的劉宏偉老師到京劇的故鄉選擇《唱臉譜》作為展示教學內容時,首先有人感覺到她是關公面前耍大刀,可是當她有板有眼字正腔圓地開口范唱《唱臉譜》時,全場的聽課老師和學生都被她濃厚的演唱功底而折服,接下來的教學自然非常入情入景,因此我認為音樂教師個人扎實的專業魅力展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引領學生進入音樂,因為那正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最高境界。所以,新教師上課之前要自己簡單疏理自己的專業強項,有個好嗓子,可以唱出美妙的歌聲;有一副好身材加好的舞蹈技巧可以有醉人的舞姿;會一種或多種樂器,可以讓本無生命力的樂器設備在你面前變得魅力無窮;潤物有聲,育人無痕音樂新教師在第一節課有限的時間內要展現自己的音樂專業魅力方式也不能太過直接,給學生賣弄自己的感覺,而是要巧妙地融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強項設計和學生的生動競賽表演等環節。如,你是一位有聲樂和揚琴特長的教師,你就可以通過和學生的唱歌接龍,和你彈奏揚琴學生猜曲目環節來巧妙地展示自己的個人專業魅力。 3.留意音樂學科魅力。音樂學科是最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學科,它蘊含著巨大的魅力。既能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豐富想像力等。那麼音樂新教師的第一課呈現方式非常關鍵,既不能是單一的唱,單一的欣賞,單一的舞蹈創編等,而應該是一堂較綜合的音樂課,精選音樂學科較為精彩和常用的方式。如,拍擊節奏、律動表演、歌曲演繹、創編歌詞、打擊樂伴奏歌曲等方式,加上引導體驗,讓學生覺得音樂課堂豐富多彩,一下子就喜歡上音樂課,如果教師人為地造成音樂課讓學生感到比數理化等學科還要枯燥、還要艱難那麼學生厭煩音樂課則是必然的,更談不上音樂學科魅力了。 三、要做的幾個准備工作 音樂新教師的第一節課課前要准備的工作有很多,但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備課。即使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上課前也要認真備好課,何況是新老師的第一節課,所謂的備課就是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具。備教材就是深入鑽研教材,對教科書的內容達到懂、透、化的程度,但新教師的第一節課可以不要涉及太多教材上的知識,如首先,教師做個精彩簡短的自我介紹,將能展示自己特長和優勢的地方介紹給學生,其次是,個人專業魅力和音樂學科魅力的滲透環節的設計,同時,對本期的學習內容、學期目標、自己的教學計劃、自己的講課特點及課堂要求向學生做介紹並對學生提出一些相對應的要求;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因為新老師對學生是陌生的,所以課前就要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可通過原班主任、原科任教師以及自己找學生談心等方式了解學生,盡可能多與學生接觸以便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備教法,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上好音樂課的重要條件,中小學生的特點是比較直觀,更傾向感性經驗,因此選擇教學方法時應盡量直觀、活潑,多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的環節。備教具就是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用有新意學生喜歡的教具。 2.寫詳案。我們聽新老師的第一堂課經常會感覺到教學語言方面非常有欠缺,有的是一句話總重復講,有的是語言不流暢通順,有的是對授課內容表達不清。引起這些現象主要是教師對自己不夠自信和准備不充分,所以新老師的第一節課一定要寫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