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赤壁之戰備課

赤壁之戰備課

發布時間:2021-01-01 09:06:07

1. 《念奴嬌.赤壁懷古》如何說課

念奴嬌 赤壁懷古》說課稿
一、根據大綱要求和課文內容,定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大綱要求: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烏台詩案貶官黃州時所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及本文赤壁懷古。

本詞上片描繪眼前壯麗的長江景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短短的13個字,使人的視聽受到強烈的震撼,彷彿使人回到三國時期的戰亂紛爭的年代。

面對此景,在詞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發懷古之幽思,赤壁之戰的英雄們出現在作者的腦海里。作者沒有寫劉備,是因為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少了;作者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況且諸葛亮沒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壯的景物描寫的特徵,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後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寥寥13個字,寫出了一個風流瀟灑、指揮若定的儒將形象。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明顯,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讀者聯想到作者自己,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發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這是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是悲壯蒼涼的無奈。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之所以能夠震撼每一個讀者的心靈,除了這種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還與這種情感在本詞中得以充分表達有關。

這種情感依靠什麼得以充分傳達出來的呢?

一是借長江之景抒情,借壯闊之景抒悲壯之懷;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襯,形成強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麼呢?

根據大綱要求和課文內容,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 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2. 掌握一些常用的鑒賞詩歌的方法。

確立重點為:

1. 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2. 用典的貼切自然

確定難點為:

如何理解「人生如夢」。

有人說「人生如夢」表達了作者消極頹廢的處世態度,其實不然。

本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於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採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於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襟。

二、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確定教學過程和教法、學法

(一) 教學過程

引入 由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引入

疏通文義 1、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2、學生翻譯課文,正義

寫景

赤壁景物

1、指導學生描繪出赤壁之景:繪聲繪色

2、指導學生概括出景物特點:壯闊宏大

3、比較一:為什麼不寫長江平靜之景?明確寫景的作用

詠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點?風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較二:把周瑜換成孫權或諸葛亮好不好?理解寫周瑜形象的作用,體會用典的貼切

抒懷

作者蘇軾 1、「人生如夢」的感嘆是否消極?與前面的壯闊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協調?

2、比較三:將本文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比較,體會這種情感的復雜性。

3、教師適當引導、點撥,並適時進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歸納總結 教師設問:本文是怎樣將寫景—詠史—抒懷三者完美統一的?由學生來回答,並總結出鑒賞詩歌的兩個要點,並板書

背誦全詞 自由背後,再個人有感情的誦背

布置作業 將本詞與其他「赤壁詩」作比較

(二)教法和學法

詩詞的鑒賞離不開比較,在比較中讓學生發現異同,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孰優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學法上主要運用比較法,輔之以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寫時,設問:長江有洶涌的時候,也有平靜的時候,作者為什麼寫長江壯闊之景,而不寫長江平靜之景?通過比較,得出景物特點及寫景的目的。

2.在分析詠史用典時,設問:赤壁之戰中的英雄很多,如孫權、諸葛亮、劉備等等,作者為什麼只寫到周瑜,而不寫其他人呢?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用典的自然貼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發時,在提出「人生如夢」是否消極頹廢的問題後,引導學生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與本詞進行比較,目的是為了深入理解本詞情感的復雜性。

2. 誰能給我15課--《孫權勸學》的學案

呂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東南)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軍事家。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呂蒙少時,南渡長江,依附姐夫鄧當。時鄧當為孫策的部將,數次征伐山越。呂蒙年僅十五、六歲,也私自隨鄧當作戰。後為鄧當發現,大驚,厲聲喝叱也無法阻止。作戰歸來,鄧當將此事告呂母。呂母生氣,欲責罰呂蒙,呂蒙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呂母聞後,「哀而舍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時鄧當手下有一個官員,見呂蒙年幼,很輕視他,說:「彼堅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來,又當面恥笑羞辱呂蒙。呂蒙大怒,舉刀而殺之,逃到同鄉鄭長家中。後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呂蒙從中說情,並將他推薦給孫策。孫策見呂蒙確有過人之處,便把他安排在身邊作事。幾年後,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職務,任別部司馬。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演義中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圍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仁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代漢。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屬國,向魏稱臣,曹丕授予孫權九賜。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8歲的年輕將領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用「火燒連營」之計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226年,曹丕病逝。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東吳政權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公元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後孫權曾派將軍衛溫等率大規模人出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獨斷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後,孫權先是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又賜死魯王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注釋
卿:「卿」本義是饗(xiǎng)食。大家知道,簋(guǐ)這種青銅器是貴族專用的,能圍在簋邊上吃飯的,那也得至少是個貴族。後來「卿」就漸漸變成「陪著國君吃飯的人」。
能陪國君吃飯,在古代那可是一項很特殊很尊崇的待遇。就是現在,能陪國家領導人吃飯,那也是一件值得顯擺的事兒!
注釋
博士: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為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徐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十八歲能誦《詩》、《書》,二十歲博通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為博士。漢朝大儒董仲舒,從小勤奮讀書,有「三年不窺(花)園」的美說,由於學識淵博,被景帝舉為博士。
博士的選用,西漢和東漢以前採取征拜和薦舉的辦法,而且有一定的標准,正像《漢書·成帝記》中所說的那樣,博士須是「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到了東漢,任博士還須經過考試,只有精通《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方能被薦為博士。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情況,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有稱為博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這種情況,多見於江浙一帶。
詞語解釋
1,權:指孫權,字仲謀。
2,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你。
3,當塗掌事:當塗,當道。塗,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4,辭:推辭。
5,務:事務。
6,孤:古時諸侯王的自稱。
7,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書》《春秋》《禮》等書。
8,博士:古代研究經學的最高官位職稱。

9,邪(Yé):通「耶」,語氣詞
10,涉獵:粗略地閱讀。
11,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12,乃:於是,就。
13,及:到了…的時候。
14,過:到。
15,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6,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17,非復:不再是。
18,更:重新。
19,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0,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1,見事:認清事物。
22,但:只,僅。
23,孰若:哪個像。
24,謂:對……說。

25,就:從事。
26,遂:於是,就
27,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離別幾日。三,代詞,指一些日子。
28,何:為什麼。
29, 即 :重新
30.初:原來,本來。
31,呂蒙:三國時吳國名將。
譯文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鑽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賞析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3. 要小學人教版《赤壁之戰》優秀教案,明天要,急!!!!!!

《赤壁之戰》教案
赤壁之戰
【學習目標】
1, 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譴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 讀懂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事情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課前准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導語:三國故事,人人皆知.如"單刀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根據《三國演義》的部分內容改編的《赤壁之戰》.(板書課題)
2,你對"赤壁之戰"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3,你還有哪些疑問?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小組學習:
(1) 自學生字新詞.
(2) 圍繞課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3) 對課文進行二次質疑,並由記錄員負責記錄.
2,全班交流:
(1) 學習生字新詞,注意字音,字形,字義.
(2) 分小組指讀課文.
(3) 交流已經讀懂的問題.
(4) 各小組交流提出的新問題.
三, 了解梗概,分清條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連起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 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 解題.
(1) 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3) 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2, 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 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2)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以少勝多)
(3) 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 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系?(本文的主要內容)
(5) 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麼?(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 那麼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 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張幻燈片:(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麼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後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 用下面的字組詞。

遣( ) 度( )駐( )瑜( )

遺( ) 渡( )注( )愉( )

策( ) ( ) ( ) ( )

竄( ) ( ) ( ) ( )

降( ) (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將 降

lǜ ( ) jiāng( ) jiàng( )

2、 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寫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板書設計

北岸 曹操 80萬(多) 過於自信、輕敵

長江 火 借

攻 東

風 知已知彼,揚長避短南岸 東吳3萬(少)准備充分,有智有謀

《赤壁之戰》優秀教案

一、 課文特點介紹: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歷史故事。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採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這是我國歷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二、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並能看圖詳細復述課文。

2、 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習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 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揚長避短。

三 、 教學重點:

1 、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教學難點:學生缺少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及古代戰爭的知識。有關知識,老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做些簡單介紹。

四、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 、故事裡主要寫了戰役雙方的哪幾代人?

2、 這次戰役結果怎樣?周瑜用什麼方法取勝了曹操。

(二)、細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給課文分段。讀書、討論、歸納、按事情發展順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經過。

第四段:(11):故事的結果。

(三)、再讀課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學習第一段,默讀課文

思考:曹操攻打東吳,做了那些准備,當時參戰雙方的局勢怎樣?

板書: 北岸 曹軍80萬

~~~~~~~~~~~~~~~~~~~~~~~~~~~~~~~~~~~~~~

~~~~~~~~長~~~~~~~~~江~~~~~~~~~~~~~~~~~

~~~~~~~~~~~~~~~~~~~~~~~~~~~~~~~~~~~~~~

南岸 東吳3萬

概括段意:曹軍南下攻打東吳,因兵士坐不慣船,就用鐵索把船連起來,准備渡江。

2.學習第二段,指名讀課文。

思考:著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概括段意:黃蓋向周瑜提出火攻曹軍的主意,並且獻出了一個如何打的計策。

3.學習第三段,讀課文

思考:東吳採用了正確的進攻策略,採取了幾個步驟?

[1]、黃蓋詐降

[2]、准備20條船,都用幔子遮著,裡面裝著蘆葦,上面撲上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後面。(說明東吳准備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營

概括段意:黃蓋寫信給曹操,加意投降,趁東南風,讓裝滿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沖去,使曹操的船和軍營全燒了起來。

4.學習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勝追擊,曹操大敗而逃。

(四)、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讀一讀所寫的各段段意,(縱觀全文,得到整體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連起來,刪去重復,對全文來說是次要的內容。

3、為了把句子連貫起來,句與句之間可少許加一些必要的詞語,有些詞句可調換位置,使之成為完整通順明白的一段話。

主要內容: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兵干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綱了

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營,曹操大敗而逃。

(五)、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六)、課後練習:

1、 用下面的字組詞。

遣( ) 度( )駐( )瑜( )

遺( ) 渡( )注( )愉( )

策( ) ( ) ( ) ( )

竄( ) ( ) ( ) ( )

降( ) (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將 降

lǜ ( ) jiāng( ) jiàng( )

2、 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寫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板書設計

北岸 曹操 80萬(多) 過於自信、輕敵

長江 火 借

攻 東

風 知已知彼,揚長避短南岸 東吳3萬(少)准備充分,有智有謀。

4. 赤壁之戰教案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之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區,大敗曹水軍的著名戰略性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參見曹操統一北方戰爭),欲吞並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准備。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省),並率精騎追擊南逃的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擊潰劉 備軍。劉備退至夏口(今武漢境),曹操繼續南下。佔領江陵,並乘勝向江東進軍。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監領虎威將軍於禁、平狄將軍、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盪寇將軍張、奮威將軍馮楷等7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要地留兵駐守,自率主力沿漢水、長江東進。曹操企圖先擊殲劉備於樊口,然後順江而下,兼並東吳。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對當前的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指出劉備雖在長坂戰敗,但仍有一定實力,現在收攏的部隊和關羽的水軍精兵尚有萬餘人,劉琦的部隊也不下萬人,如果與東吳的軍隊聯合作戰,實力相當可觀。曹軍號稱八十萬,實際上只有十五六萬人,加之後方不穩,遠征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只要善於利用曹軍的這些弱點,聯合抗曹,定能取勝。孫權因而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即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領3萬精銳水師,與劉備軍會合約5萬,進駐夏口。是年冬,曹操憑恃軍威,驕縱輕敵,拒絕謀臣諫議,親統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曹軍以步騎為主,面臨大江,立刻失去優勢,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退長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減輕江上風急浪顛,曹操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接戰船,猶如城堡,使步騎兵可在上馳騁,以利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針對曹軍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偽降書,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十月的一天,黃蓋率蒙沖、斗艦10艘,滿載易燃的枯草乾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住,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另備速度快的走軻,系於蒙沖、斗艦之後,以便縱火後官兵換乘撤離。時值東南風急,黃蓋領戰船揚帆直駛曹軍水寨。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毫無戒備。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曹軍戒備鬆懈,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聯軍迅疾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脫,自還北方,留滿寵駐當陽,曹仁<守江陵。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戰後,曹操鑒於失敗教訓,大治水軍,進控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荊州牧,作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點評:此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勢向江南進軍,一舉奪占荊州。在此關鍵時刻,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圖東吳。而他卻驕傲輕敵,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利於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不習水戰。曹操在進軍之前雖然訓練了一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在進軍中雖然又收降了荊州水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要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顯然是舍長就短,結果為孫劉所乘,遭到失敗。

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迎戰,先機制敵。採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四、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赤壁一戰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5. 蘇軾 念奴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受蘇詞豪放的風格;
2.能力目標:
培養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3.教養目標
進行人生觀的教育,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二、教學重點
1.對本詞豪放風格的感受;
2.通過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理解詞人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1.作者通過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所要表達的感情;
2.蘇詞豪放風格的體現。

四、教學設想
蘇軾是一位學生比較熟悉的古代作家,上學期已接觸過他的《石鍾山記》,因此本課的重點不放在知識的學習上,而著重通過對詞境的感受了解詞人的創作風格和培養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側重點放在對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的鑒賞上,通過二者了解蘇詞的豪放風格。

五、教學時數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蘇軾詞《水調歌頭》的樂曲導入。(調動學生一起唱,從而體會蘇詞的曠遠風格。)
(二).復習有關詞人的知識
(投影蘇軾像、簡介。)
(三).講授新課
1.聽課文示範朗讀,注意用審美的眼光體會詞境,重視自己的初感印象,領略全詞的壯闊豪邁的基調;
2.請學生談談對本詞的初步的感受;
3.聯系學生的感受、提示閱讀課下註解,介紹寫作背景;
北宋元豐五年七月,蘇軾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他懷著抑鬱的心情游覽黃州城西的赤鼻磯,創作了這首詞。赤鼻磯被稱為黃岡赤壁,並非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所在。蘇軾見景生情,興起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藉以抒寫胸中塊壘。
4.學生帶著下列問題朗讀課文:
(投影)1.第一句在全詞中起什麼作用?
2.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詞的下片刻畫了誰的形象?
4.詞的最後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5.詩歌鑒賞
(1).關於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詩味是通過意境來展現的,主題往往是藉助意境來表達。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
(2).聯系意境,分析首句作用
「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造了一個曠遠、深沉的意境,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
(3).討論和思考:
(投影)你最欣賞哪些字眼或詞句?為什麼?(學生先四人小組討論,再推舉出本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注意引導學生向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方面分析。)
(4).景物描寫分析
(投影)「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亂石壁立,高聳入雲,怒濤澎湃,雪浪千迭。這首詞正面描寫赤壁江山勝景勾勒古戰場景象。先寫江岸,後寫江水。「亂」寫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聳入雲的動勢,「驚」字擬人,寫巨浪聲勢;「拍」寫江濤力度,拍擊江岸,澎湃有聲;「卷」寫雪浪洶涌,形象真切;「千堆雪」,運用借喻描繪浪花千層,繪形繪色,蔚為壯觀。
(5).人物形象分析
(投影)詞中周瑜的形象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在對周瑜形象的刻畫中,作者寄寓了什麼感情?
周瑜儒將風流,從容瀟灑,指揮若定。插寫小喬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氣宇不凡。詩人贊頌周瑜非凡的膽略,意在抒發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
(6).作者感情分析
(投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聯系蘇軾此時的際遇、余秋雨評語分析)(補充蘇詞《定風波》作證。)
一般認為結尾消極,但詩人未想到隱退或表現及時行樂。詩人只是以「人生如夢」自慰,並不甘於消極。他遙想公瑾當年,感嘆壯志難酬,表現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7).豪放詞風格介紹
①.(投影)東坡在玉堂(官署名)曰,有幕士善歌,(蘇軾)因問:「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對曰:「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俞文豹《吹劍續錄》
②.和柳永的《雨霖鈴》作對比,從情景、情事、情感方面比較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對豪放派詞風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要注意蘇軾在本詞中通過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賞析練習
自古以來,對三國的歷史人們有很多的感慨和評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6.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受蘇詞豪放的風格; 2.能力目標: 培養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3.教養目標 進行人生觀的教育,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二、教學重點 1.對本詞豪放風格的感受; 2.通過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理解詞人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1.作者通過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所要表達的感情; 2.蘇詞豪放風格的體現。 四、教學設想 蘇軾是一位學生比較熟悉的古代作家,上學期已接觸過他的《石鍾山記》,因此本課的重點不放在知識的學習上,而著重通過對詞境的感受了解詞人的創作風格和培養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側重點放在對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的鑒賞上,通過二者了解蘇詞的豪放風格。 五、教學時數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蘇軾詞《水調歌頭》的樂曲導入。(調動學生一起唱,從而體會蘇詞的曠遠風格。) (二).復習有關詞人的知識 (投影蘇軾像、簡介。) (三).講授新課 1.聽課文示範朗讀,注意用審美的眼光體會詞境,重視自己的初感印象,領略全詞的壯闊豪邁的基調; 2.請學生談談對本詞的初步的感受; 3.聯系學生的感受、提示閱讀課下註解,介紹寫作背景; 北宋元豐五年七月,蘇軾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他懷著抑鬱的心情游覽黃州城西的赤鼻磯,創作了這首詞。赤鼻磯被稱為黃岡赤壁,並非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所在。蘇軾見景生情,興起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藉以抒寫胸中塊壘。 4.學生帶著下列問題朗讀課文: (投影)1.第一句在全詞中起什麼作用? 2.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詞的下片刻畫了誰的形象? 4.詞的最後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5.詩歌鑒賞 (1).關於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詩味是通過意境來展現的,主題往往是藉助意境來表達。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 (2).聯系意境,分析首句作用 「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造了一個曠遠、深沉的意境,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 (3).討論和思考: (投影)你最欣賞哪些字眼或詞句?為什麼?(學生先四人小組討論,再推舉出本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注意引導學生向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方面分析。) (4).景物描寫分析 (投影)「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亂石壁立,高聳入雲,怒濤澎湃,雪浪千迭。這首詞正面描寫赤壁江山勝景勾勒古戰場景象。先寫江岸,後寫江水。「亂」寫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聳入雲的動勢,「驚」字擬人,寫巨浪聲勢;「拍」寫江濤力度,拍擊江岸,澎湃有聲;「卷」寫雪浪洶涌,形象真切;「千堆雪」,運用借喻描繪浪花千層,繪形繪色,蔚為壯觀。 (5).人物形象分析 (投影)詞中周瑜的形象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在對周瑜形象的刻畫中,作者寄寓了什麼感情? 周瑜儒將風流,從容瀟灑,指揮若定。插寫小喬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氣宇不凡。詩人贊頌周瑜非凡的膽略,意在抒發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 (6).作者感情分析 (投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聯系蘇軾此時的際遇、余秋雨評語分析)(補充蘇詞《定風波》作證。) 一般認為結尾消極,但詩人未想到隱退或表現及時行樂。詩人只是以「人生如夢」自慰,並不甘於消極。他遙想公瑾當年,感嘆壯志難酬,表現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7).豪放詞風格介紹 ①.(投影)東坡在玉堂(官署名)曰,有幕士善歌,(蘇軾)因問:「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對曰:「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俞文豹《吹劍續錄》 ②.和柳永的《雨霖鈴》作對比,從情景、情事、情感方面比較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對豪放派詞風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要注意蘇軾在本詞中通過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賞析練習 自古以來,對三國的歷史人們有很多的感慨和評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7. 誰能幫我找一下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的教案!急求!!!!!

第18課三國鼎立

◎彭志文主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教材分析和教學計劃】

一、重點和難點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本課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為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於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的地位。經濟上,採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後,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為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採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曹操統一北方後,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以後,曹操被迫退據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後來又得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後稱帝、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階段。並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採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這就為日後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學法指導】

1.學習本節內容時,引導學生要注意將歷史的真實情況和自己以前從小說或電視劇中了解到的有關三國的故事進行比較,分辨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

2.透過現象看本質。本節課許多歷史現象,要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現象背後所反映的本質的東西。如: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紹和曹操對人才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曹操善於抓住人心的特點。再聯繫到曹操恢復北方經濟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勝人一籌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與次要。學生在分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勝敗原因時,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因素。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讓學生對諸多因素進行比較,看看是哪個因素決定著其他因素,找出這個決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戰爭勝敗的最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動畫影片導入的方式。

1. 官渡之戰:袁紹與曹操之間的戰爭,袁紹是採取攻勢的一方。他進攻的目的是直搗許都,劫奪漢獻帝,企圖通過進攻曹操心臟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後達到消滅曹操的目的。袁紹當時有「精兵十萬,騎萬匹」(《後漢書_袁紹列傳》)。曹操的軍隊最多不超過三四萬人。200年初,袁紹大軍開到黃河北岸黎陽,從這里派大將顏良率軍渡過黃河,包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曹操採取聲東擊西之計,領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紹中計,大軍西調,准備堵擊曹軍。曹操卻立即調頭東向,率輕騎前往白馬解圍。顏良被殺,袁軍幾乎全軍覆沒。袁紹不接受教訓,下令全軍渡黃河,直撲延津。曹操一邊撤退,一邊故意將輜重丟棄路上,引誘袁軍四散搶奪,趁機反擊,打敗袁軍。袁紹另一員大將文丑被殺。白馬、延津二戰,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鑒於敵強我弱的形勢沒有根本改變,曹操決定誘敵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線設防。袁紹自恃兵多糧足,自延津南下。雙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糧缺,應該速戰。在得到袁紹軍糧在烏巢的確切消息後,曹操親自帶領5000步騎兵,打袁軍旗號,穿袁軍服裝,夜行軍混過一道道袁軍防線,直插官渡東北方、袁軍之後的烏巢,將袁紹軍糧全部燒光。袁軍人心動搖,不戰而亂。曹操全軍進擊,大獲全勝。黃河以南袁軍7萬人全軍覆沒,袁紹丟棄大批珍寶,只帶800騎兵渡過黃河。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袁紹從此一蹶不振。

分析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以少勝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再適當加以引導,歸納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戰爭勝負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2.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後,主要的割據勢力還有長江下游的孫權,長江中游的劉表(及劉備),長江上游(益州)的劉璋。曹操決定南下,一舉統一全國。其時劉表病死。劉表少子劉琮繼父職,背劉備降曹。劉備處境極其困難。劉備自樊城(圖中襄陽)敗退到樊口,兵力只有一萬多人。曹軍,包括新收降的荊州水軍,總數二十多萬人。劉備派諸葛亮東下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要求聯合抗曹。孫權在曹兵壓境的生死存亡關頭,決定抵抗,派周瑜率領三萬人,沿江西進,聯合劉備抗曹。周瑜指揮軍隊,初戰赤壁,就打敗了曹軍先頭部隊。曹軍從赤壁(長江南岸)退到北岸烏林。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曹軍有明顯弱點:北兵不服水土,發生疾病;北兵多不習水戰,所有船艦都以繩索連結一起;曹操本人又驕傲大意。周瑜利用曹軍弱點,派大將黃蓋詐降。曹操輕信,登上戰船,等待黃蓋來降。時值初冬,東南風驟起。黃蓋率領十艘大船,上面裝滿乾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蓋好,後邊掛上靈便的小船,順風直撲曹軍水寨。黃蓋和吳軍跳上小船,配合後邊跟進的吳軍進攻。剎那間,風大火猛,不但曹軍水寨變成一片火海,就是岸上的陸寨也被風火燒著。結果,曹軍遭到慘敗。曹操率領少數敗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兼並孫、劉兩家。孫權繼續據有江東,勢力還有所發展。劉備也乘機佔有了荊州(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並進而奪取了劉璋的益州(今四川)。從而形成了曹、孫、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戰役。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南下,便向關西(潼關或函谷關以西地區)方面發展勢力。劉備在荊州站住了腳,得以向益州地區進軍。孫權在江東的統治進一步穩固,便向嶺南地區擴張勢力。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後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最後形成。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國鼎立形勢圖》以外,可再歸納、概括三國鼎立的重大歷史事件,設計兩幅「三國鼎立」圖,向學生展示。圖如下:4.講述三國統治者注意發展社會生產時,應突出強調魏國的水利、蜀國的絲織業和吳國的造船業,尤其是吳國派船隊到達夷洲等。不需要增加其他資料,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問題探究動腦筋1.右邊是明朝人畫的有關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幅畫。根據你平時知道的三國故事,看看畫中的人物都是誰?他們去做什麼?這里還有個成語故事,誰能說得出來?

畫中的三個騎馬者是劉備、張飛、關羽,後面還跟著一個挑著擔子的隨從。他們是去拜訪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這個成語故事就叫作「三顧茅廬」。

2.請您想一想,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唯一因素嗎?為什麼?

人心的向背,戰爭的性質,地形的利用是否合理,天氣狀況是否對戰爭有利,將領的決策與指揮得當與否,軍隊是否英勇善戰,武器的優劣等,都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

3.老人說:「古人說,孫劉聯軍能在赤壁大敗曹軍,是『天實為之』。因為那時曹軍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東風,這都是天意。」小孩說:「不對!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慣南方生活,容易得傳染病,這不是天意。」你怎麼看?那晚恰好又刮東風是怎麼回事?

古人所說的「天實為之」,把孫劉聯軍戰勝曹軍歸結為天意,那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赤壁之戰當晚颳起東風,為孫劉聯軍火攻曹軍,提供了方便條件,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驕傲輕敵,麻痹大意,加上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傳染病,這就埋下失敗的禍根。因此,曹軍的失敗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相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占據主導的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

活動與探究1.找一找:右邊的地圖上有錯嗎?如果有,看誰能把錯都找出來!

圖上所標魏國「曹操稱帝,221年,長安」,錯了,應改為「曹丕稱帝,220年,洛陽」;蜀國「諸葛亮稱王,220年」,也錯了,應改為「劉備稱帝,221年」;吳國「孫權稱帝」,應改為「孫權稱王,都城「赤壁」也不對。

2.比一比:右邊是根據《三國志》等史書整理出來的一些數據:……(1)將有關數據填入三國實力對比表。(2)根據表的統計,三國中哪一國的實力最強?哪一國的實力最弱?

(表略)

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實力最弱。

3.看圖分析。

(1) 從畫像上看,諸葛亮的年齡大。(2)文藝作品從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出發,可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前提下進行虛構。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的實際情況往往會不一樣。

閱讀全文

與赤壁之戰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