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備課質量
一、深入研究,吃透教材
1.要掌握教材基本內容
每篇課文總是有一些最基本的內容。例如:從科學概念的角度看,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物體及其形態或性質,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某種自然變化或規律,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人對自然事物的了解,改造和保護……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看,有的課文是引領學生經歷觀察、實驗過程的,有的課文是讓學生提高閱讀資料,整理事實能力的,有的課文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利用數據、文字,圖表等形式來收集表述研究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來看,有的課文側重培養學生科學學習態度,有的課文側重培養學生對待科學、對待自然的正確意識等等,只有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內容,才能明確備課中應該「備什麼」和「怎麼備」的問題。
2.要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科學》教材的重點,通常是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知識或基本的能力培養,它們在學生科學認識自然事物過程中至關重要。例如:《我們身邊的物質》一課(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其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異同」等科學概念,並通過學生對比實驗體驗到物質的變化過程。其中,讓學生建立科學概念,是知識方面的重點,讓學生經歷具體實驗過程,是能力培養方面的重點。備課中,只有確定了教材重點,才能在教學中抓住主要矛盾,「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教材的難點通常是一些比較抽象的又不便於用直觀方法教學的問題,需要比較大的「跳躍」,比如《我們身邊的物質》一課,讓學生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及物質的變化就是教學難點。再比如:在《日食和月食》一課中,根據模擬實驗現象進行推測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就是教學中的難點。同樣,只有掌握了教材難點,才能在備課中更好地選擇有效教學方法,順利完成任務。
3.要研究教材的基本思路
根據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具體特點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教材的寫法有不同的思路。修訂後的教科版《科學》教材每冊均安排了4個教學單元,三、四年級每個單元包含了7個教學活動,五六年級每單元安排8個教學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十分有意義。教科書還引入了多種形式的概念圖和圖表,它們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工具。比如:維恩圖,可以幫助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便於比較。網狀圖,可以幫助用圖解方式記錄與中心詞相關的觀念和內容,呈現物質間的關系。此外,在具體的課文寫法上,有的課文按照「觀察—思考—實驗」的思路來寫,有的課文按照「分析—綜合」的思路來寫。所以在備課中,科學教師一定要讀懂教材內容,弄清教材思路,明確編者意圖,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好合理地教學過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② 小學科學教師如何備課
1、縱觀教材,整體把握本冊教材內容,注意季節性較強的內容,可按季節情況適當調整教學進程。 2、 閱讀教學參考用書,補充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 3、 設計分課時教學方案。課時目標要依據課文內容和學情分析進行准確定位,表述應具體明確,具有操作性。要逐字逐句研讀本課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動設計安排的意圖,並與教師用書結合起來研讀,確定本課的核心探究活動。 二、備學生要了解學生前概念掌握情況。 不但要了解所任教學生的年齡特徵,而且盡可能預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原有生活與知識基礎。 三、備材料要精心准備有結構的科學材料 這也是科學教學不同與其他學科教學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說,准備不準備材料常常反映了一個科學教師是否認真教學的態度,而准備什麼樣的材料則能反映一個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精心准備有結構的科學材料,應該是我們科學教師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我們最需要費心的一件事。盡最大的努力,准備好材料上科學課,不打無准備之仗,這也是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好的一件重要的事,更是備課之中的重中之重。 四、備流程要撰寫教案和預測學生 撰寫教案應從大處著眼,用新課標理念設計教學過程,因為,課堂是動態生成的,科學課的課堂更可能是變化無常。所以,這一教學過程可以是一個個大環節的設想,沒有必要一定寫得多麼詳盡。你也可以參考別人的教學環節,但是,不管怎樣,教師心中要對整堂課的一個個教學環節了如指掌,比如常見的科學課堂一般採用發現問題提出假說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教學結構進行,雖然有的課側重點有差異,但只要教師心中裝著一個個教學環節,那麼整堂課的課堂思路還是會十分清晰的。與這同時,科學教師還要從細微處入手,多為學生著想,盡可能地考慮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水平,預測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可能會碰到什麼障礙,或許會遇到什麼難題,如果真的出現了,怎麼想辦法去克服?怎麼把學生從歧途中引入正道?等等細節一方面是考驗教師的臨場發揮、課堂駕馭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檢驗教師對學生前概念的了解情況,只要我們做到心中有數,我們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③ 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在探究起始階段,教師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往往忽視了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必要的整理
例如有位教師在執教《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這節課時,出示了一段潛水艇在水中沉浮的錄像,然後對學生說:「對於水中的潛水艇,你都有什麼問題?」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舉手要求發言。
生1:潛水艇在水中為什麼能沉下去?
生2:潛水艇在水中為什麼會浮起來?
生3:水中的潛水艇為什麼能浮起來也能沉下去?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學生提出的這幾個問題都屬於同一類,如果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話,那麼讓學生繼續再提,學生也只有「亂提瞎問」了。其實,教師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不僅有利於讓學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樂於提問這一行為的肯定和鼓勵,從而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舉三得,我們教師何樂而不為?
二、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過分強調讓學生動手,而忽視了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還要動腦
在現在的科學課堂上,教師們非常重視讓學生親自動手活動,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對於「動手做」的方式來學習科學在理解上過於片面,認為只要是科學學習都要動手,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許多動手的活動,以致於課堂上到處呈現出一派熱熱鬧鬧的忙碌景象,但是課後學生的頭腦依然是一片空白,並沒有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實質性的培養和提高。其實我們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動腦和動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備材料和具體的實驗操作中,需要學生動手,而在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以及進行反思時都要讓學生動腦。在該動腦的時候一定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開動他們的腦筋,不能讓動手占據動腦的時間。
④ 結合實際,談談目前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當前我國科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科學教育已開展了二十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首先,從最能直接判定科學教育的水平及其有效性的學生科學素養上看,2000年北京市中學生科學素養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生科學態度正確的佔60.5%,不正確的佔39.5%;科學文化知識方面正確選擇的佔68.9%,31.1%的中學生沒有正確選擇;生活舉止良好的佔54.2%,45.8%的中學生缺乏良好的生活舉止。其次從國民的科學素養看,我國在1992年採用國際通用的抽樣調查方法,調查了我國國民的科學索養情況,並與14個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發現國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我國排在倒數第一。學生的科學素質是學校教育的產物,國民素質反映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可見,我國科學教育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1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校精英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培養優秀學生的,在教育內容上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只學必考的內容,其他內容可以少學或不學。在這種體制的影響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內容上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封閉的實驗室研究與抽象的問題為主,導致學生對科學理論的來源和科學理論對實際生活作用的認識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不同,中國的學校更強調學習理論,而美國的學校則更強調學習實踐。」其實,實踐與理論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技術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帶有權威性和機械性
我國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學生從上學之日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考試轉,聽課、記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即科學精神的機會。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忽視了前科學概念。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知道某些事情並不涉及我們的概念圖式和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之間的一致性,我們不能直接地接近那個真實的世界。
3科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趨向單一性和專門化
從課程開發的模式看,有兩種基本形態: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採用的是分科教學法,體現在如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而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起,其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從幼兒園到8年級的科學教育早已是綜合性的了。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分科課程教學只注重學科本身內在的邏輯性、完整性,而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在今天這個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素質型人才的社會里,單一的學科教育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直接有礙於公眾科學素養的整體提高,是不符合個人和社會的需要的。
另外,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還體現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上。20 世紀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相互整合的時代,「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對現代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我國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教育具有濃厚的「科學主義」色彩,把科學教育的目標局限在單純地培養科學專家和技術專家上。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解決對策
我國的科學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科學教育的情景化上,即教會學生把在學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用於理解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上。按照當代科學社會學和科學教育學及科學哲學的觀念,科學非純科學,科學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它受社會價值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社會價值。並且,科學知識是依賴於杜會背景而決定的研究成果。因而很多構成科學方法、判斷和激情等方面的東西只有在讓學生親自與科學接觸時才可以獲得。基於上述觀點.本文試以情景化這思想為核心提出解決的對策。
1開設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重視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
隨著當代科學的發展,科學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還是一個由單獨學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它是作為科學系統的子系統而存在著的,這就呈現出科學教育具有綜合性或整合性趨勢。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的優勢在於:第一,各學科之間本來就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能利用各學科的特點和優點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復雜的實際問題;第二,多學科研究協同發展能產生新知識突變,出現新的科學局面;第三,使知識科學具有豐富的生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首先應重視技術教育。理科課程應設置相應的「動手動腦」課,如讓學生設計一個方法來固定物體或移動物體,設計一個天平用於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設計警報裝置的電路等。學校應定期開展技術設計活動,展現學生設計製作的作品。這種課的教學可以參考STS課程,即科學—技術—社會教學模式。它將科學、技術、社會的知識融入科學教育之中,擴大了科學教育的內容,使科學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並十分關注科學的熱點問題。如最早開展STS課程的英國,其課程包括讀物、教師指導書、錄音、決策游戲、幻燈片和統計材料等。教材按不同年齡段設計為成套的模塊組合。每套包括100~120個模塊不等。在取材時不但考慮到自然科學學科,而且特別留意使用這樣三種題材:(1)與日常生括及現實社會有關聯的同題;(2)科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發明、發現;(3)贊成與反對的觀點並存和答案不限於一個的日常生活中有爭議的科學、技術問題。
科學教育需要人文科學的融合。人文科學以其「隱性」的特點有助於科學教育的發展和完善。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校園的建築、文化、學習氣氛等對科學教育產生影響。在台灣的科學課程改革中就增加了「潛在課程」。目前台灣的一些小學已修建了植物園、動物園及科學信息櫥窗等。根據整合的思想,隱性教育還需要與顯性教育整合才能使科學教育更有效。現代建構主義明確提出,要在科學課程中進行顯性的科學本質教學,以達到教育的人文化。因此,可以通過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課程內容中融入對科學本質的討論。通過對一些著名的科學產品和科學實驗的背景及發明創造者的介紹,了解這些對我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學事物的由來和科學家高尚的科學品質和生活逸事,使學生融入科學文化中,通過榜樣示範效應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2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使教學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學生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解答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地復習學過的內容,而是用新的觀點去改造原有的想法。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知識都有一種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學生要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正如皮亞傑所說:「學生通過吸收並與原來知識相融合的過程來建立理論的層次結構。」而哈什維總結了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學生一般傾向於觀察那些符合自己「概念」的實驗,而忽視那些與自己「概念」相左的結果。這說明學生力求發現的僅僅是他們目前「概念」所允許他們發現的內容。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科學教育中應該遵從以下原則:(1)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講授。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思維品質,然後再介紹常規知識、概念等。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原則,提問題應注意:要求學生作出一個可檢驗的預測;利用不很昂貴的設施或器材;有一定的復雜性,可以使學生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適合於小組活動。(2)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取代錯誤的觀念。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難免存在一些錯誤,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看似錯誤或迷惑的觀點恰恰表明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教師去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並據此備課,正是因為了解學生的「錯誤觀念.所以才能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觀念轉變,形成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正如許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所說「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另一方面是備學生。
3創設情景教學環境,以探究的教學方法將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
美國的《科學教育標准(草案)》明確指出了「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中「基本的、起支配作用的原則」,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活動和探究獲得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形成對自然的科學態度。情景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有效性在於;第一,大量研究揭示、科學知識是依賴於社會情景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是在實驗室的控制下、在大自然的情景中、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而且科學觀點或理論在被科學團體確認前i幣要經一些主要的科學社會機構進行交流和檢查,因此它具有情景性和社會性,如果忽視它的這種特性,那麼必然會使科學概念和理論過於抽象。加拿大的科學教育就強調科學課程需要通過積極的實驗方法去學習,要求所有的學生參加實驗活動,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在真實的問題與事件的情境中教授科學概念;第二,就思維活動的功能而言,既需要主體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認識成果,又需要大膽創新。在認識過程中,批判是創造的前提,而創造又是科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要求。建構主義認為,任何優秀的「教」和「學」的實質是一種批判性的關系。
根據情景教學的優點和思維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第一,教師應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現實性,即科學知識應與時俱進。發達國家就很重視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如英國的電腦教育,在整個歐洲都是出色的,不僅抓得早還抓得緊。另外,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與社會牛活日常生活相結合,不但使學生容易掌握,而且使學生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及處理好偶發事件。第一,科學教育課程應重視實驗課和討論課,將學生放入一個真實的情景中進行學習。第三,善於利用認知沖突,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使學習的重點從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復制轉移到學生成功地組織他們自己的經驗。第四,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獲得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科學問題作出回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已的解釋;引導學生交流和論證他們所提出的解釋。
現代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客觀有效的,教授過程和課程設置應該是靈活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富有時代感、擁有理性思維和具有靈活應變能力的新一代。
⑤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
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探討:
(1)寫成功之處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⑥ 小學科學課備課各環節及需要注意什麼
一、實驗先要自己做一次 二、實驗前要講清安全問題 三、實驗時要分好組、選好組長、明確操作手,記錄員 四、教師要講清操作步驟 五、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現象 六、實驗後要注意儀器的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