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科学集体备课

科学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1-01-01 01:55:11

①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科学组集体备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热胀冷缩》是原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内容。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1、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2、其它液体也热胀冷缩吗;3、空气是否热胀冷缩;4、观察固体(铜球)的热胀冷缩。4个活动内容安排了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第一、二两个活动,第二课时解决第三、四两个活动。

新教材把这块内容放到了五年级下册,把《热胀冷缩》课文中的前面两个活动单独区分出来,形成了现在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结构更加清晰。

第一个活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则通过这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设计思路

科学来源于生活,谈话时,我选择了一个生活情境:热牛奶时牛奶溢出现象。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展开铺垫了基础,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去关注平常的生活现象。

在具体观察水在受热与受冷时体积的变化过程时,利用上节课的实验装置发现现象并不明显,让学生感受到设计一个好的实验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讨论,学生就非常愿意参与了。

在讨论改进好实验装置后,这时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在这个实验的观察、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发现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在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水的热胀冷缩。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这样的问题延伸是体现思维的严谨性的。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组织展开其他液体如:牛奶、油、酱油、醋、茶等的探究。了解更多的液体都会热胀冷缩。

课的最后,考虑到在研究完液体的热胀冷缩后,教材后续的安排是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怎么样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呢?我特意安排了最后一个“喷泉实验”,利用学生的装置,稍加改动,让红水喷出来更明显。学生心里就会思考:怎么刚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喷的这么厉害呢?怎么会事?……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下节课,老师还可以就此现象的分析,进入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2、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科学概念:知道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

科学情感:从水到其他的液体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装有其他液体的杯子一个,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牛奶一盒、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2、小组里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情况)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

3、当提到改进方案二时,出示锥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1、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2、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3、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3、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4、小结: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5、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分别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述: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但在装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灌满、密封、小心倒出…)请材料员用红水的装置来交换材料。生在装的时候,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

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延伸探究

1、师演示喷泉实验。刚才大家做过这个红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老师也来做一次。

(师的装置,装半瓶红水,这样会因为空气的作用干扰实验)

在学生惊叫过后,问:你有疑问吗?

2、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我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胀冷缩,而且更加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

② 如何将教育教学工作成绩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一、教学研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水平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加强教学研究,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随即提上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

1952年3月18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此后,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机构和活动形式开始走向健全和完善,活动内容渐趋全面、深入,教学研究氛围日渐浓厚。

(一)活动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主要采用集体备课,举办观摩课和公开课,开展相互听课评课,召开经验交流会和定期的业务例会等教学研究形式。1949年10月,学校《冬季教学计划》第一次提出“集体备课”教研形式。在同年的《十一月份工作月报》中又具体提出集体备课的程序:“每次轮流,先由一人谈完,别人再作补充。”此后,“集体备课”逐渐成为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之一。

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期间,正常的教研活动受到冲击。直到1961年秋,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学校工作中心重新转移到教学上来,教学研究工作才得以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当时,除继续采用以往的教研形式外,学校又特别提出“以老带新”形式。1960年底,学校《关于培养与提高师资工作的计划》中要求:“新老教师互相挂钩,订立合同,包干负责,业务能力较差的教师与业务较强的教师主动联系”,“相互听课,每人每周至少两次”。同时,学校大力举办“试讲”、“范讲”课和专题研讨会,“经常抓典型教材、教法的分析研究工作”,并视此为“教学改进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学校还提出要重视参加上级组织的或兄弟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取经求宝,以学习外地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1961-1962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提出成立“教学研究会”,“吸收各科教研组长和各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每月1次,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导教学工作的改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闹革命”,教研活动中断。1970年逐渐恢复,但活动很少。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重点中学,招生规模扩大,教研活动全面恢复。鉴于当时师资青黄不接,新教师成分较多,教师学历达标率(国家规定高中教师须持有大学本科学历)不足30%,因此教研活动特别注重“集体备课和老教师带徒弟”的形式。学校规定,原则上每周星期五晚上为集体备课时间。事前各教师须认真自备,届时中心发言人主讲,余者补充,各提疑难,共同讨论解决。“老教师带徒弟”须订立合同,明确规定责任义务,有教与学的目标、内容及具体落实措施,有检查考核等。

随着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逐渐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教研活动又有新的形式出现。一是“学情分析会”,由教学班各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参与,或由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学生代表等参与;每学期至少于期中、期末活动两次。此形式为本校首创,后在烟台地区乃至全省被广泛采用。二是定期评选优质课,一般校级每年1次,市级及以上每两年1次。三是定期评选优秀教学论文,期次安排一般与评选优质课同。优质课与优秀教学论文的评选结果与教师评先选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挂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研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出现“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交流方式。“走出去”向兄弟学校学习,“请进来”加强高校的专业引领。2003年,先后有100余名教师到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及周边各县市同类学校取经学习,聘请国家、省、市各级教学研究会4人来校兴办学术讲座。2004年,先后有40余名干部、教师到北京、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参加各级高中新课程培训研讨,山东省新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徐继存、潘庆玉、娄立志等来校作专题报告。

(二)活动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教研活动的内容侧重疏通教材,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等。1949年10月,学校《冬季教学计划》规定教研活动内容为四点:一是研究学生情况,定出教学计划;二是研究教材和补充材料;三是研究单元教学重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与效果检查;四是总结交流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当时主要是倡导启发诱导,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脑思考,纠正流传下来的“填鸭式”教法。

1953年开始,着重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主要研究探讨如何贯彻其“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双基”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教学思想;如何掌握“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五大教学原则;如何把握“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五大课堂教学环节;如何运用“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教研活动的重点转向所谓的“教育革命”,研究如何“开门办学”,如何使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60年至1965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山东省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研活动的重点放在加强“双基”教学和改进教法上。《1961—196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意见的具体实施计划》中强调:教学研究“主要是加强各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抓狠,抓死,抓到底”。《1961—1962学年度学校工作总结》中提出:“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各科各年级都应规定出学好哪些基础知识,练好哪些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学校组织多个层面的“双基”教学研讨活动,并总结推广化学教研组《全面安排,分级训练,既有差异,又有统一》的经验,来推动全校的教学研究工作。《1961—1962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中要求:“本学期各种教学研究都要以下列两个问题为重点:①精讲多练问题。主要解决如何教好基础知识,如何训练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问题。②因材施教问题。主要解决既能提高差生学习质量,又能满足优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问题。”

1965年,根据毛泽东“七·三”指示,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如何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减少课外作业和考试次数,考试不出偏题怪题,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1966年,教研活动因“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断。1970年恢复后,活动内容仅局限于研究“开门办学”、“开卷考试”、“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等。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学校工作转入以教学为中心,教研活动空前活跃。当时由于十年“文革”耽搁,合格师资匮乏,有的教师因多年未务“正业”而生疏甚至荒废了业务,有的学历不达标,不能胜任高中教学,所以教研活动的重点是疏通新编教材和抓准抓实“双基”教学。学校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和“以老带新”制度。《1978—1979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中要求集体备课时做到“三定”、“五备”、“五统一”。“三定”是: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备实验。“五统一”是:统一目的要求,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练习。还强调“每课书、每章节都要确定一个中心人写出标准教案,然后集体研究讨论修改”。

1980年以后,学校在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始由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转变,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探讨教学改革。自1982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统一组织较系统地学习了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等现代教育学家的论著。在教学思想上,着重研究探讨由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向注重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转变。在教学原则上,着重研究探讨讲求实际,使教情、学情、考情统一的原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原则;重视温习巩固,提倡“落实就是成绩,巩固就是提高”的原则;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原则等。在教学方法上,着重研究探讨如何由以讲授为主向精讲多练、讲与学练相结合转变,由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方面转变,重视“学法”的研究与指导;学习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研究探讨如何实行单元教学等。

1984年初,学校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教学改革方案》提出,按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研与教改活动应着重于“改革第一课堂,发展第二课堂”。强调要认真深入地探讨“第一课堂如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因材施教与集体教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要求“在现代教学论指导下,各教研组都要选定教研课题,进行实验,期末写好教研总结”。在“第二课堂”方面,着重研究如何组织好课外阅读和课外科技活动,使之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有机结合。在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之后,各级部、各教研组“微型实验”、“微型改革”全面铺开,成果丰硕。1984年4月,在烟台市中学教育改革讨论会上,学校做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学生实际,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交流。1985年11月,在烟台市普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学校做了《立足于研究学情,着眼于培养智能,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典型发言。在此后几年的烟台市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学校均做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1990年前后,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依然基本围绕《教学改革方案》中规划拟定的范围,尤其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二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如何使学情、教情、考情三者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提高升学率。

进入90年代以后,学校倡导学习借鉴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的合作教育理论。物理教研组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获得成功,之后合作教育的研究活动在全校铺开。

1992年5月,山东省教育委员会颁布《山东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及课堂教学评估标准》,此后几年,如何实现教和学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便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1993年10月,学校在烟台市现代教学工程实验理论研讨会上做了《立足现实,瞄准目标,走教学管理规范化之路》的典型经验交流。

90年代中期及以后,素质教育渐次在全国推进,尤其是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以后,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深刻的根本性变革。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转到了如何贯彻落实“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和原则上来。语文教研组率先进行“创造学习”教学改革,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层面展开专题攻关,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并得到了国家中学语文研究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8年学校制订了《“创造学习工程”实施方案》,开始在全校各学科展开“创造学习”的研究和探索。所谓“创造学习”,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能力。

1999年,学校在实施“创造学习工程”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两主”课堂教学活动,至今仍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另外,世纪之交,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2000年,山东省进行“3+X”高考改革,学校又把“3+X”高考和文综、理综教学模式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2004年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个省份试点,学校成为山东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定点联系学校,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又随之调整为:探索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模块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选课指导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

(一)科研机构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教育也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知识教育向行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树立科学观念,尽早实现由时间型向效益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90年代初,学校适时实施“以科学求质量,走科研兴校之路”的治校方略。1992年,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2002年更名为“教育科学研究所”(简称“教科所”)。

学校教科所(室)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对学校教科研工作实施管理的中层职能部门,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的科研中心。负责全校教科研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学校科研规划的制订,各级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和对上申报,科研过程的督导,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和推广等;负责政策调研工作,包括研究制定学校发展建设的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负责师资培训工作,包括提出和制定名师、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选拔与培养各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选拔与任用重点课题组组长;负责主办学校教科研期刊《教育科研信息》和对外学术交流工作。

学校教科所下设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文综、体育、美术、音乐8个教研室,选拔学科带头人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下设教研组和备课组,形成教科所(室)、教研室、年级科研组、学科科研组、教师五级科研网络。

(二)课题研究与管理

1、课题申报、督导与鉴定

学校课题立项坚持实用性、新颖性、可行性的原则,申报人(或组室)首先向教科所(室)提出立项申请,教科所(室)认定后方可实施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教科所(室)负责或辅助组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与调度会等,并对科研态度、方法、进度、质量等进行督查指导,课题主持者必须接受学校教科所(室)的督导,定期认真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实验结束后,须认真撰写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和科研成果申报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课题实验成果均须经学校教科所(室)鉴定。学校教科所(室)及时对优秀课题实验成果进行评奖、推广和推荐上报。

2、课题管理

实行学校、科室、教研组三级分工管理:校级以上课题,由教科所负责列项和管理;科室课题,由科室教科小组负责列项和管理;教研组课题,由教研组长负责列项和管理。经列项的课题不得随意变动,申报者要按计划如期完成任务。学校给予课题必要的经费支持,课题经费的使用,坚持厉行节约、注重效益的原则,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自觉履行支出手续。

3、集体、个人研究课题举要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校科研工作始终遵循“实用、新颖、可行”的原则,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实践—研究—总结—升华—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由弱渐强,由单一而综合的群众性科研之路。至90年代中期科研高潮兴起之时,学校曾一度呈现出全校上下搞科研,人人手中有课题的局面,当然这些科研多是被称之为“袖珍型”的微型实验研究,质量也须待进一步提高。下面所列是1996年和1998年学校教育科研规划中认定的部分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从中可反映出当时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般面貌。

③ 小学五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不明白你说的什麽意思

④ 科学组集体备课教案《金属热胀冷缩吗》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内的内容,找出与新容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⑤ 四年级科学温度与气温这一节集体备课怎么讲

四年级科学上复习
天气
1、 天气符号:(太阳)晴、(云、半个太阳)晴天多云、(一朵半云)阴、(一朵半云下面斜点)雨;风:(小旗下垂)0、(小旗飘起来一点)1、(小旗飘起来)2 。
2、 温度:用°C表示摄氏,用°F表示华氏。
3、 温度计的使用:轻拿轻放;液泡朝下;平视。
4、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更准确。
5、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小草、小纸片飘向的相反方向就是风向。)
6、 八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7、 风向标的制作:把硬纸剪成箭头箭尾,插入吸管两头固定,用大头针穿过吸管中点插到铅笔的橡皮擦上。
8、 雨量器的制作:在纸条上按10毫米间距刻上刻度,将纸条固定在透明的玻璃杯上。
9、 把雨量器放在阳台上测量(天):10毫米:小雨,25毫米:中雨,50毫米:大雨,100毫米:暴雨。
10、云分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11、积云像棉花,低黑下雨;层云多满天,灰暗下雨;卷云棉拉丝,冷天出现。
12、天气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
溶解
13、能溶解的物质有:盐、糖、醋、酒精、胶水(慢)、高锰酸钾等。(可蒸发分离出来)
14、不能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沙子、食用油等。(可过滤出来)
15、固体、液体、气体:有部分可溶解和会沉浮。(空气可注入到水中)
1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摇动、粉碎、加热、加大溶剂。
17、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紫色液体云雾状散开。(实验:烧杯、高锰酸钾、小勺、水)
18、酒精灯的使用:打开灯帽;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灯芯;在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拿起再盖。(实验:酒精灯、火柴)
19、喝生态水比喝纯净水、矿泉水安全健康。
声音
20、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1、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叫振动。
22、声音的强弱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3、声音的传播:在固体中传得最远,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近。
24、耳朵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25、呼吸系统:鼻孔、气管、肺。
26、声带:女性短,音尖高;男性长,音粗低。
我们的身体
27、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28、成人骨骼有:206块,其中:头:29块,躯干:51块,手臂:64块,腿脚:62块。(婴儿骨骼更多)
29、骨骼作用:支撑保护;关节作用:灵活动作;肌肉作用:帮助运动。(人体有600块肌肉)
30、体育运动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31、运动会加快心跳和呼吸。(因为需要更多的氧气)
32、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肝胃、小肠、大肠、肛门。
33、器官联系:空气、呼吸器官获得氧;食物、消化器官获得养分;帮助运动。
34、运动之后应多喝水。
自己编写的,有问题可以来问。

⑥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尖尖集体备课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尖尖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知道尖尖的物体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又有一定的危险,生活中会避开尖尖物品。 3.愿意接受成人的安全提示,尽量让自己不受伤害。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尖尖的物体,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 2.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尖头剪刀、大头针、牙签、竹签、树枝等每桌一份。 3.红色即时贴贴小圆点若干。 4.图片4幅:图1:小兔用尖尖的笔尖在小鸭子身上画画;图2:小猴在挥舞树枝;图3:小狗正确使用剪刀剪纸;图4:小兔拿着筷子在专心地吃饭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看一看、再轻轻摸一摸桌上的物品,初步感知尖尖的物品。 提问:桌子都有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组织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收集到得各种尖尖物体的照片,认识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尖尖的物体。 说一说这些尖尖的物体有很多,牙签、大头针、剪刀、竹签、针、刀子、削好的铅笔、树枝等都属于尖尖的物体。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了解尖尖物体存在的危害。 1.提问:它们谁做的对?为什么?怎样才能不受尖尖物品的伤害? 2.小结:尖尖的东西戳在身上会很痛,使用不正确会戳伤我们的身体,导致流血;戳到眼睛上,会使眼睛失明。所以在使用尖尖物体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手持尖尖的东西和同伴追逐、打闹;不能将尖尖的东西对着别人或自己;当看到别人拿着尖尖的东西时要尽量远离,不要让自己收到伤害。 四、玩游戏"找尖尖",让幼儿找出教室里尖尖的物品。 1.出示即时贴,请幼儿找出教室内尖尖的物品并贴上标志。 2.请幼儿说出:"我找到的尖尖是……"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五、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还会有哪些危险?怎样避开这些危险? 小结:除了尖尖的东西不能随便乱动外,还不能乱动电源、电器和热、烫的物体等。小朋友年龄小,生活中还有很多危险是我们想不到的,但只要小朋友记住爸爸、妈妈、老师给我们的安全提示并尽量照做,就会避开很多危险!

⑦ 科学集体备课个性化补充该怎么写

科学集体的规划一角色观是指关于科学集体及其人员活动的社会心理学观内点。苏容联心理学家雅罗舍夫斯基提出。科学集体是集体的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统一的科研规划开展活动。由集体的科研规划观与科研角色观组成。[1]

科研规划包含一系列由科研集体承担的任务,有三方面的内容:(1)对象一逻辑内容;(2)科学一社会内容;(3)个性一心理内容。科研规划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发展与科研集体的力量制定,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一般规划的特点。它的制定有助于组织与调动科研成员的力量,合理分配任务,达到既定目的。规划制定得好,对提高科研集体的凝聚力与工作效率有极重要的影响,是使科研集体内部人际关系良好的重要条件,能保证规划的完成。科研角色由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组织科研工作的领导与为科研服务的辅助人员组成。其社会定势与行为由社会的迫切需要与国家政策通过科研规划决定。根据成员的专业水平与个性特点进行分工。进行科研规划中的共同活动时,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与合理的分工协作,是顺利完成科研规划的重要条件。

⑧ 科学教案家乡的特产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难找 你这具体到 家乡的特产 这一课了 帮你在网上查找了 没找到!

阅读全文

与科学集体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