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复读无奈明年全部都用全国卷(17年语文数学还是山东卷)被梧州学院录取了,感觉很犹豫,
复读不复读在于你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认识,是否真的发挥失常或者还有很多潜内力可容挖。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相当于一个相对干净的圈子,对于以后的生活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考虑要慎重。而且,复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一定压力的,要考虑自己能不能承受,并且付出努力。至于你说改全国卷,都是客观因素。不是特别重要。知识点没有变化太多。
B. 语文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的答案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C. 17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
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回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答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
运用通感手法,接通五官,让香气变成正方形,叫声音变成花瓣雨,这样的写作手法奇妙无穷;
D. 有没有17年春考语文试卷呢@静安的补习班
上海卷测量目标简析
一 积累运用部分10分
【测量目标】识记理解
【测量目标】名句积累运用、语意连贯
······新·······王······牌 ·····
二 现代文阅读一16分
【测量目标】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测量目标】语意理解,语言表达与运用。
【测量目标】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三 现代文阅读 二 15分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测量目标】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
【测量目标】鉴赏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测量目标】赏析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测量目标】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
【测量目标】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四 诗歌鉴赏 8分
【测量目标】文学文化类常识知识。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五 文言文阅读一 18分
【测量目标】考查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测量目标】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
【测量目标】概括人物品质。
【测量目标】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测量目标】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六 文言文阅读二 13分
【测量目标】根据语义选择虚词填空。
【测量目标】分析论说类文章思路、结构上的关系。
【测量目标】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测量目标】考生能够对文意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和思想意义的评价。
七 作文 70分
【测量目标】一、审题 二、立意 三、文体 四、结构 五、语言 六、字数
E. 看了高考默写近几年的全国卷为什么有的文章考了几次 尤其是16 17连续的考劝学。18会不会有重复的
说不考,你敢不背劝学吗??
简单说……全背过就行了
F. 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专体不限,诗歌除属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G. 2013全国卷语文高考第17题参考答案
标志由山、水、太阳及十个环构成。山、水、太阳表示人类的生存环境,十个环相扣形成保护圈,环又喻指环境的“环”,强化了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