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上语文评价手册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2分) A分歧(qi) 奔丧(ben) 谐音(xie) B天涯(ya) 犄角(qi) 觅食(mi) C狼藉(jie) 干涩(se) 确凿(zao) D宿儒(su) 撷取(xie) 应和(he)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2分) A巍峨 静秘 花枝招展 B鞠躬 谄媚 永葆青春 C崇拜 袒露 忙然若失 D滑稽 肃暮 白驹过隙 3、下面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 地啃着青草。 (2)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 了下来。 (3)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 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A欢快 沉默 晴朗 B欢快 沉淀 温晴 C悠闲 沉淀 温晴 D悠闲 沉默 晴朗 4、下面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B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C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D “他不信,”砌成台子的全体石块一齐说:“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2分) A 爷爷爱看足球的习气好像有所改变。 B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不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C 这个山区对我很熟悉,能一一说出风景的佳处来。 D 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需要大大加强。 6、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4分) (1)绿是生命的颜色。(2)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3)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咸到鼓舞和振奋。(4)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5)到了夏天,在地上一片葱笼。(6)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顺序是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桓侯故使人问之( )(2)两狼之并驱如故( ) (3)吾欲之南海,何如( )(4)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8、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9、根据课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3)开轩面场圃, 。 ,还来就菊花。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足客留鸡豚。 , 。 (5)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6)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人之立志, ? 二、 课内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目。(9分)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10、“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落”字用得恰当,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落”表明物体按自然规律而下,速度慢,又有老师的手控制,说明不是真打。 B“落”表明物体自上而下运动,冲劲小,又有老师的手控制,说明老师不是真打。 C“落”是物体慢速运动而下,由于老师手握控制,不能打伤对方,说明假打。 D“落”是由于老师手控教鞭,慢速而下,不同于抽、打、摔等力大,表明老师假打。 11、文中加点的“狡猾”一词从感情色彩上应为 词,本意是 ;在文中用以表现一个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因此,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12、这段文字主要表现的是(2分)( ) A我的狡猾 B蔡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友好感情。 C孩子们善于观察 D蔡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有软有硬,既严肃又和善。 13、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一句话是 。(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11分) ①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2. 语文评价手册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答案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我大概就知道这么多,课外阅读直接在网络里搜就行了)
3.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手册八年级上册的全部答案,拜托了~~~,感激不尽
2、因为作者深受抗日战争的危害,写出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是芦花荡这篇课文吧?具体内容忘了,不过答案你上网上搜下,或者书背后的网址
4. 人教版八上语文评价手册答案
第一课 新闻两则
【课前预习】
1. sài jiān è dāng
2. 度、渡 ; 溃、馈 ; 泄、泻 ; 孤、弧 3.(1) 顽固 顽强 (2) 管辖 管理 (3) 消费 消耗 (4) 封锁 封闭 4. 句子特点 : 用连续的比喻 , 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 森林的形象 , 枝叶茂盛的形象 , 生机勃勃 , 富有气势。仿写示例 : 我们在天涯海角游荡 , 不仅是水滴 , 而且是江河了。不仅汇聚成流水 , 而且波涛澎湃着。
【课堂学习】
1. 可以利用新闻的标题概括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可以运用新闻的导语进行概括 : 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从一干余华里的战线上 , 冲破敌阵 , 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 ,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第二则——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 下 ,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 不能颠倒顺序。三层分别写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迅速突破敌人长江防线的经过 , 它们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 西路军所通敌情与中路军一样 , 所以放第二层写 ; 并且 " 东路军 " 是文章重点 , 后写以突出其在整体战役中的地位。 3. 人物 : 中原我军时间 :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地点 : 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 : 蒋军因全局败坏 , 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 , 困守南阳的蒋军 , 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 : 自去年七月 , 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 大量歼敌 , 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 , 壮大了人民武装 , 彻底孤立了敌人 , 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 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 , 全部为我解放。 4.B
【课后练习】
1.C(A 中的 " 剩 " 念 shèng;B 中的节奏应划为 " 天若 / 有情 / 天 / 亦老 ";D 中 " 恬淡 " 的情感不符合诗意。 )(2) 钟山风雨起苍黄 , 百万雄师过大江。 (3) 诗中主要表现诗人豪迈的感情。百万大军迅速占领南京的胜利令人振奋 , 同时这意味着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 作为即将谱写历史新篇章的革命者 , 诗人自然豪情满怀。 2.(1) 许锡缵获取并传送重要情报 ,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了大功 ( 创造条件 ) 。
(2) 因为许锡缵为自己参与了我军必将取得胜利的渡江战役而激动 , 但当时他的对外身份还是国民党人 , 所以外表要保持平静。 (3)D( 此处的引号是强调特殊意义 , 即此 " 女友 " 并非真正的女友 ) (4) 句中的 " 主要 " 表明在许多地下工作者中 , 许锡缵是主要的 , 担负着重要的地下工作的同志 ;" 之一 " 表明不止许锡缵一人在做获取长江防御计划的工作 , 这体现了渡江战役的背后 , 有不少像许锡绩一样的 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在为我党我军工作。
第 2 课芦花荡
【课前预习】
1.(1)V(2)cuān(3)V(4)V(5)diàn2. 清 尖 皇 角 3.(1)B (2)A(3)B
(4)A4. 作用 : 这句运用比喻 , 把芦花比做丝绒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盛开的美丽景色 , 衬托出老头子取得胜利时的喜悦心情。仿写提示 : 运用比喻对一处景物进行描写。
【课堂学习】
1.(1) 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暗示了时代背景 : 炮火纷飞的抗战时代。渲染了紧张、神秘的气氛。 (2)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 , 把自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3) 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 为鬼子下河洗澡埋下伏笔 ,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 提示 : 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 , 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 :"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 , 鱼游潭底 , 驼走大漠 , 雁排长空 , 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 , 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 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 , 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 , 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芦苇、清香四溢的荷花 , 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显得清新自然 , 婉约韵致。 3. 如 :(1) 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 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2) 他手无寸铁 , 却神通广大 : 里外交通 , 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 样样都行。 (3) 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 , 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4) 他一支枪也没有 , 却让十几个鬼子流了血。 (5) 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 , 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6) 他那么 " 好面子 ", 工作出了一点差错 , 就觉得 " 没脸见人 " …… 4.B
【课后练习】
( 一 )1. 老头子 一个姑娘 机智勇敢 2. 写鱼鹰被杀事件 , 揭示了老头和白洋淀人对敌人的仇恨的原因 , 也暗示了抗日战争已有了转机。 3.A 句 : 把我们坐的小艇比作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 , 形象生动地表现漫天漫地的芦苇淀之大 , 衬托我们目标之小。 B 句 : 苇垛被机关枪扫射后着了火 , 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样 , 形象地表现了苇垛多、苇垛高 , 才使火势如此之大。 ( 此句的理解一定要与上文照应起来看 )4.C( 《芦花荡》中的老头儿没儿没女 , 所以对护送的两个女孩儿特别喜爱。 )
( 二 )1. 开端 : 维拉收到通知她去医院见丈夫的信 , 很激动。发展 : 维拉见到身负重伤的 " 丈夫 ", 倔强地把他带回家照顾。高潮 : 真正的丈夫回到了家 , 产生了误解。结局 : 丈夫消除了误会 , 夫妻决定共同照顾重伤员。 ( 意对即可 )2.(l) 心痛得知 " 丈夫 " 失去双眼、双腿而难过。 (2) 激动、惊喜、幸福与真正的丈夫阔别多年 , 终于重逢。 ( 意对即可 )3. 不矛盾。前者表现维拉对身负重伤的 " 丈夫 " 充满怜爱 , 后者用 " 倔强 " 表现她将重伤 " 丈夫 " 带回家亲自照顾的坚决的态度 , 同样是对 " 丈夫 " 的爱。 4. 维拉是一个善良、温柔、坚强、富有爱心的人。 ( 意对即可 )
第 3 课蜡烛
【课前预习】
1. mù lì jiào chàn pú fú
2. 竭 拂 鞠 腋 耸 3.(1)A(2)B (3)A(4)B 4. 理解 : 作者以蜡烛作比 , 赞美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蜡烛不灭 , 情谊长存。仿写略。
【课堂学习】
1." 蜡烛 " 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烈士 , 在红军战士坟上点燃的她珍藏45 年的结婚喜烛 , 实际上这 " 蜡烛 " 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这也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侵略之苦 , 她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红军战士尸体 , 并拿出珍藏 45 年的结婚喜烛点燃 , 表示悼念之情。这些充分表现了她是一位善良慈爱、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伟大的母亲。 3. 对 " 炮火 " 的多次描写 , 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 , 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 , 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4.(1)" 走 "" 跪下 "" 取出 "" 蹲下 "" 拾起 " " 插 "" 站 " 等 , 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举动的庄严而郑重 , 表现了她内心对烈士的哀思与敬意。 (2) 黑色 ,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 多次出现不仅渲染了肃穆气氛 , 也表达了老妇人无限的哀思之情。 (3) 略
【课后练习】
1.A 、 C 、 D 2. 接收德国兵 3. 德国人。他们能与德国士兵自由交流 , 却不会说英语 , 且只能说几句法语。 4. 人性的善良。战争是残酷的 , 但在这一不寻常的圣诞夜里 , 却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
5. 八年级语文评价手册 拓展提升答案
哪一课
6. 八年级上语文补充习题和评价手册第一课阅读部分的答案
物理补充习题的我告诉你。
很简单的啦,
把补充习题打开,翻到前言,
前言的第一面最下面一行,
都告诉你了答案下载的网址。
你自己下去吧
7. 郭治《水的语言》八上语文评价手册答案。
1.本文把“水的语言”比作水在说话具体生动的说明了水在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特征
2.从现象到本质
3.我出来了
4.水开的时候、水受热的时候、水流到地上的时候
5.水面出现大量气泡的时候
O(∩_∩)O谢谢
8. 八年级语文评价手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堂学习的答案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实现了自民国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的统一与团结,这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
一个民族要走向振兴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团结。抗战前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种政治势力。除了国共之间的对立和战争外,还有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也是你争我夺,混战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各种政治力量、各个阶级终于摒弃成见,共同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民族敌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振兴。
国共两大党的合作是全民族团结的关键。国共两党原先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但在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中国共产党主动改变策略,一再提出团结抗日的主张,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不惜作出重大让步。国民党开始则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但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下,终于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共产党一起战斗,形成中国军队一致团结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对敌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得到锻炼,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主要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开展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不久,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必须发动全民族参加抗战的完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关门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立的原则,表现了一个成熟政党的睿智。
抗日战争造就了我国一代科技人才,他们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