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怎么写
教案(教学方案)即预设的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必须以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为基础。教案的构成包括总案(也叫做“总貌”)和分案(分课时教案)两部分。总案是一个课题的总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习内容和要求”等项内容;分案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有“教学要点、教学过程和内容、板书设计”等项目。
按详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详案、简案之分。详案接近于讲稿,不仅写出问题解析的内容要点,还写出讲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语言。简案只列明各环节、具体步骤及其内容要点,讲述语言则从略。
教案的写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实际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种种的便于施教的写法。新教师宜按规范格式写详案。教案的呈现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但内容是一样的。
按照教学规范,不论什么课型,上课前都应编写教案。下面主要介绍阅读课教案的基本项目和写法(作文课教案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内容”部分有区别)。
课题(居中书写)
——即所教课文的题目,如“社戏”。一般不须注明课文作者姓名。
教学目标:
——即通过本篇课文教学,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结果。教学目标要具体,忌浮泛。一般说来,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可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如某教师拟设的《背影》阅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体会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特色。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通常以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不同情况,重、难点可分述亦可合一;与教学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但往往与目标有较密切的联系。重、难点的陈述角度(隐含的主语)也因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规范表述,如“讲读法”。运用多种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讲读法,辅以讨论法”。不必展开说明。
教学时数:
——本课题教学的计划时数。如“2课时”。
预习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未安排预习则无此项目。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在“预习内容”前增列“教具”等项目。
接下去是分案。分案部分的页面可分为两个区域:在右侧留出1/3宽的纵向空间,作为“板书内容”栏,列出伴随教学进程出现的板书内容。
第×课时
教学要点:
——指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主要内容,其实质是本课时的“总案”。教学要点的表述应具体、切实、扼要。如教学仅1课时,则无须标注“第×课时”,“教学要点”也可省略。
根据需要,这里还可增列“教学设想”、“多媒体手段”等项目。
教学过程和内容:
——也称“教学内容和步骤”。按预设的教学进程,依次列述教学各环节、步骤及其具体内容。总案所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等预想,应在分课时教案中加以落实。分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安排的时间长度应在45分钟内。
各步骤中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选用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步骤大体有:一、检查预习或复习旧课;二、导入新课,导入语应精心拟制,能较好起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作用;三、学习新课(或讲读新课),此部分应按实际环节实写详列,如介绍时代背景、朗读全文、齐读第×段、讨论××问题、讲解或分析××部分(或问题);如有讨论或提问,除列出所提问题外,还应写上执教者预设的讲述内容。四、小结。五、课堂练习。六、布置作业。以上环节可有所变通。“学习新课”部分应做到纲目清楚,条理分明。尤应注意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附:板书设计
——即关于预设的板书内容在黑板上最终形成的结构状态。通常指主体板书,有时也包括预设的辅助板书(如语文知识要点、作家作品常识等),但不包括教学中的临时板书。
板书内容应揭示出课文精要所在,体现教学基本思路,能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把握重点,便于记录、利于记忆。
板书设计讲究直观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美感效果),以简洁为上。主体板书安排在黑板中间的主要区域,左右两端安排辅助板书或临时板书。
一般情况下,板书按课时设计。如果有课题的统一板书设计,也可附列于最后课时的末尾。
下面是我院某学生实习时实际执教的教案及课堂简要实录,含总案和第一课时分案。附上供参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全文气势雄浑的特点,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语言洗炼、详略得当、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及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气势雄浑特点;
2、新闻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全文,感受它的气势,查询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问法导入。
3、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定义;四个特点;结构五部分;消息六要素)。
4、解题(气势)。
5、背景介绍。
6、课文讲读(电头、导语、气势)。
7、小结。
8、布置作业。
(按:此为备忘式要点。)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请同学上台给生字词注音:
荻、锐不可当、歼灭、要塞、阻塞、堵塞
2、正音、正字、正义
荻港 dí 锐不可当dāng
获得 huò 当真dà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阡陌 qiān 阻塞sāi
纤维 xiān 堵塞sāi
敷衍塞责sè
(二)讲读新课
1、导入:
同学们,一个星期前我给大家朗读了关于美国9·11事件的报道,这一个多星期来,同学们一定又看了不少新闻,下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这一个星期来他看过哪些新闻,看谁知道的事件最多!
(按:从近期重大新闻入手,导入简洁。)
2、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新闻单元了,我们所说的“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新闻评论、通讯、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下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165,把消息的定义划下来,通过这个“消息”的定义并结合大家所看过的新闻,大家想一想,新闻(消息)有哪几个特点?(按:实际授课还引入“街谈巷义”对比,并由学生议论、归纳)
明确: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有价值 4、简明扼要(板书)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消息的结构有五个部分,都是哪五部分呢?(学生回答)不清楚的同学请看课后练习题第二题。那消息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同时也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3、解题
现在开始讲读课文。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主谓句)主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谓语?(横渡长江)说明的对象?(人民解放军)数量?(百万)地点?(长江)标题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百万、横渡)这个标题准确、简炼地概括了内容,可谓“点晴之笔”或者说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按:提出气势提问,抓到本篇要妙。当堂学生齐声回答:横渡,百万;执教者还临场发挥,板书两行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4、电头及导语讲读(插入时代背景、朗读全文,感受全文气势、情感):
(1)下面请大家注意注释①,再看看课文的第一行“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叫“电头”,说明了消息的来源地点?(新华社)时间?(22日22时),体现了消息的什么特点?(迅速及时)
(2)大家知不知道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辽沈、平津)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歼敌一百多万,取得全国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垂死挣扎,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主席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按:此处插入时代背景,设计得好。实际授课改为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末了,又引导学生用“胜利在望,势如破竹”八字归纳。)
(3)下面请一位同学充当我新华社的播音员,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表现出对我解放军取得硕硕战果的喜悦之情和我军胜利在望、势如破竹的昂扬风貌。其他同学注意思考一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按:朗读与文章特点“气势”结合,与情感体验结合,好。当时一生读后,全场鼓掌。)
(4)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的划分。(导语、主体)
导语:第①、②句。主体:第③句到完。
(5)导语中,哪一句话表现了参加战役的人数之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说明战线之长的是?(“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表现了攻势之凌厉的是?(“冲破敌阵”)写出了渡江范围之广的是?(“西起”“东至”)。短短两句话,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展现了文章的气势,语言简洁流炼,体现了新闻简明扼要的特点。(按:此设计最好,再谈气势,却非简单重复,而是进入分析,分析遗词造句如何表现出了气势雄浑、势如破竹。执教育还将“人数之多”“战线之长”“攻势之凌厉”“范围之广”写到黑板上,每写一句,学生齐声回答文中相应句子,真有点群情激动。)
(6)齐读导语,加深体会(按:(6)紧接(5)而来,再次感受文章的特点和用笔的要妙。当时朗读效果甚佳,教学达到一个高潮。)
5、归纳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闻的相关知识,有新闻的四个特点,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消息的六要素(集体回答),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电头和导语,了解了消息“迅速及时”和“简明扼要”两个特点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文章的雄浑气势如何体现在标题和导语中。
6、布置作业:
①把生字词注音一遍,抄五遍;②做课后练习三、四;③体会主体部分“势如破竹”“气势磅礴”的特点,以便第二课的讨论。
(三)板书设计
(此从略)
(按:“气势磅礴”或“气势雄浑”,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授课者自始至终注意把握这一点,处处呼应。这就是 “美”在此处,“美”的发现。授课者还不自觉运用了文体学的文本分析理论。知识、能力、情感也都有体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简明得当,教学活动丰富,“朗读”处理得好,“问题”设计得好,教师解读点拨的语言也准备得好。教学环节完整,教案内容条理很清楚,操作性强。)
② 初中语文备课万能模板
③ 初中语文一篇课文应从哪些方面设计教案
语文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堂课,满腔热忱进课堂,但学生听课时却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厌倦感.备课时花了大气力,应该是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可能是教师备课时没能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等心中无谱,取舍不当,实际教学时自然就会无的放矢、效果不佳了.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从教实践浅谈怎样做好初中语文备课.其一、怎样备课.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准绳,其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落实到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及各篇课文之中.每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须认真仔细地推敲.任何体裁的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从语文知识的传授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可教的东西很多,教师备课时要勤加钻研,尽量做到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把自己的钻研所得倾囊相授给学生,应有尽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课不然是模糊一片,重点消失,学生难以掌握.每篇课文的教学,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取舍,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可教的内容、写法、语言十分丰富,但放在初中教,重点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对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意能理解和感悟,至于怎样选材、怎样剪裁、语言的风格等等,就不作探讨了.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取舍.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取什么,舍什么,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来作决断.教材特点不是一般性的说说,而是要深入研究,掌握它不同于类似文体、类似题材的个性.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具备得如何,教师心中要有底.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学,学生是绝对不欢迎的.比如景物描写,从小学到初中,如果只是一般化地教,说要抓住特点,要仔细观察,学生就味同嚼蜡.如果深入研究,找出景物描写的个性——如有的是勾勒,气氛悲凉;有的是工笔细描,细腻入微;有的是油画,光感、质感清晰,等等,学生就会兴奋,感到求知的愉快.教师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在备课时要弄清文本的来龙去脉,深究底里.准确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 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要明白:教材要拿来为我所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法,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可以匠心独运,但前提必须建立在把握教材个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能凭主观想象,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要把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搞形式,或异想天开.第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宏观备课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是微观备课的指南.而微观备课是对每一课时,从知识到方法的逐一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常年备课.也就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这就是说的常年备课.2、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学期备课可粗一些.学期备课后可编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3、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单元备课拟出单元的教学计划.4、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5、课前复案.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6、课后备课(课后反思).这是教者课后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第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所以课时备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全单元和全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好与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时备课呢?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三个阶段,分三个步骤来操作.通常教师备课之初不应急于编写教案.一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方方面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因为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备课信息吸纳的愈多,愈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方法的理性认识,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二是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以简驾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编写教案.教案编写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得以完善的.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吸纳备课信息中有对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会伴随着对备课信息的吸纳.尤其是在编写教案过程中,有时既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输出的物化过程.不过,教师按三个步骤三个阶段来考虑备课将会更有效提高备课的层次和质量.第三、从网络到课堂——知识信息的取舍过滤网络世界中缤纷芜杂的信息就像“三千弱水”,如何备课,重点就是在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给学生“饮”的问题. 学生们虽然通过网络搜索与浏览,可以获得和教师相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并且也缺乏在这众多信息源中及时捕捉住那些最具导向意义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项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那么,哪一瓢“弱水”,才是学生最需要“饮”的呢?最能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能力培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就是教师备课中需要准备的那“一瓢”.从知识积累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信息,而代之以 “路标”性的信息资源.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将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未知,由知识走向能力、由现象走向思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就如同知识旅程中的无数的岔路,每个岔路都通向着不同的目的地.备课的作用,就是要在这旅途的每一个岔道口处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路标,然后用这路标引领着学生沿着教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那条路继续行走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后的教学中辨伪去妄、直达目标.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依照欣赏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批判的信息,这是备课中必须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置于学生的理解力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过分艰深或过分浅易都没有价值.因此,备课中,精心挑选这些材料,十分重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吃透文本,解读文本的深义.这就迫使教师在备课中要在阅读借鉴他人的同时,在信息资源中纳入自己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各种信息的把握,不仅要“广积粮”,还要“深挖洞”.并把“深挖洞”之所得,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教师“深入浅出”,才能学生“浅入深得”. 其二、备课还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教学都与教师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教材有关.为此教师在课时备课时,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1.弄清《课程标准》精神.各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2.弄清教材体系.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3.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我们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这就构成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备课时就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每个假期我总把课文通读二至三遍,了解重点难点.备重点时,我要反复细细体味,记下许多零散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再去琢磨教法.有时,一课书在我头脑中孕育许多天,设计多种教案,我总是要反复推敲才定下教案.”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大.教学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它们占教材知识总量比例较少.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4.弄清教材特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等.从中学语文来看,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则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心头的感情;而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方法.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方法.5.弄清教材疑点.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语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与胃的不同这就是疑点;数学的除法性质、分数性质和分式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个数,其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零除外”等.教师在备课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以释疑解惑.二、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师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感烦生怨.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从这位教师的体会可以看到,教师要上好课既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牛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暗,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备得滚瓜烂熟,也容易因为脱离学生实际,而造成教学的失败.教师备学生应做到以下六个了解.1.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闭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等.2.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像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6.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三、备资料——掌握四项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这势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样,让学生感到一点油、盐、酱、醋的味道也没有.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合理取舍,死课活教.那么教师怎样去学习和吸收各种教学资料呢?应掌握这样几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些.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要科学取舍,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宾夺主,重在消化吸收,贵在创新运用.如对教学参考书不能照搬,而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去创造.3.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4.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烂谷子.四、备教法——掌握教改动态.备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多形式.但总体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大类.1.单一性教学方法.单一性教学方法是狭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2.综合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时论→设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等都属于综合性教学法,教师备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方法.五、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教师备学法指导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学法指导的内容.通常教师指导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2、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等)(二)学法指导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要想卓有成效应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 (2)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 (4)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三)学法指导方法.学法指导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l)渗透指导.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讲授指导.这是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 (3)交流指导.这是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点拨指导.这是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5)示范指导.有些方法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安排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忌讳把课堂变成教师演讲的讲台,学生无须动脑筋,无事可做,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受到抑制,就不可能精神振奋的学.\x0d语言不是无情物,诗和文都是情铸成的.教师备课时要深味文中情意,受熏陶感染,有真切体会.文字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师先被文本感动,领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才能带着感情教,领着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学生心田得到滋润,主动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x0d学习是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对新异的刺激物特别有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精心安排整堂课的总体布局,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语言以知识吸引学生,寻找探讨问题的切入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训练语文能力.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设计,效果会大相径庭.心中有学生,处处从学生的学考虑,就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备课,在某种意义上和作文一样.详细解读文本以后,要确定教学的方向,然后把细读中呈现出来的的琳琅满目的素材依据确定的中心进行取舍.与主题相关联的留下,相距较远的舍弃.教师在备课中只有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才能让教学不至于成为一棵挂满铃铛的圣诞树,体态臃肿不堪.也才能达到线条明晰,结构干静,简约而丰满的境界.
④ 求几篇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版品味语言,感悟权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 课内自读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 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俄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你可以参照一下别人比较成功的教案。例如火星学习网上有不少这方面的教案。你可以下载后看看,并体会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⑤ 人教版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把积木和胶花进行分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
活动准备:
1、积木和胶花妈妈的头饰、纸箱两个。
2、积木和胶花的屋子各一间。
3、积木和胶花的图片若干。
4、彩色的积木和胶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两位老师分别扮演积木妈妈和胶花妈妈。
1、认识积木妈妈和积木宝宝。
◎积木妈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积木妈妈,这间是我和宝宝住的房子,叫积木屋。你们听一听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声音?我的肚子里有许多宝宝,谁想摸摸、看看我的宝宝是怎么样?
◎请两名幼儿出来摸一摸积木妈妈的肚子里的宝宝。
第一次摸出来:这是什么呀?(积木)
第二次摸出来:这又是什么呀?(积木)他们一样吗?(不一样)
◎积木妈妈总结:哦,原来我肚子里有许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宝宝。
2、认识胶花妈妈和胶花宝宝。
◎胶花妈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胶花妈妈,这间是我和宝宝住的房子,叫胶花屋。你们听一听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声音?我的肚子里住许多宝宝,谁想摸摸、看看我的宝宝是怎么样?
◎请两名幼儿出来摸一摸胶花妈妈的肚子里的宝宝。
第一次摸出来:这是什么呀?(胶花)
第二次摸出来:这又是什么呀?(胶花)
◎积木妈妈总结:哦,原来我肚子里也有许多不同颜色的胶花宝宝。
二、请幼儿帮积木屋里的积木宝宝和胶花屋的胶花宝宝找妈妈。(第一次分类)
1、认识积木屋和胶花屋。
◎屋子里传来了宝宝的哭声。
积木妈妈:咦?谁在哭啊?
积木妈妈:哦,原来是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在哭。
◎请幼儿一起问积木和胶花宝宝?为什么哭?
老师:小朋友我们一起问积木、胶花宝宝为什么哭?
积木妈妈:原来你们的妈妈不见了。
3、帮助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
◎积木妈妈: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的妈妈都不见了,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啊?
◎积木妈妈:谁是积木妈妈啊(请幼儿指一指积木妈妈)。
学说:积木宝宝找积木妈妈。
哪剩下的是什么妈妈呀?(胶花妈妈)
学说:胶花宝宝找胶花妈妈。
◎请一名幼儿示范帮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找妈妈。
-老师:谁想帮积木、胶花宝宝找妈妈呀?
◎向幼儿交代要先帮积木宝宝找妈妈,再帮胶花宝宝找妈妈。
◎积木和胶花宝宝都很开心,因为他们都找到自己的妈妈了。
◎玩具宝宝和妈妈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三、请幼儿帮地上的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第二次分类)
⑥ 中学语文如何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以本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语文教学法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集体备课忌走过场,故注意以下几点:1、组织管理:
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指定一名备课组长并负责具体实施。
2、活动过程:
(1)活动计划准备: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研究讨论: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充分发挥民主,有重点有难点,详略得当。
(3)修改提纲: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教学思想,“双基”、“双力”(智力、能力),课时安排,达标题目,考核要求等的统一。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4)撰写教案: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
下一次集中备课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周期: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总之体现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