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儿园中班、小班的备课内容
备课对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项常规工作,与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老师的备课不只是教学、游戏,还包括幼儿的生活活动,可以说,"事无巨细"是幼儿教师备课的一大特征。近几年,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课程应运而生,其中"瑞吉欧的项目活动"就比较流行,它与我们课程最大的不同它强调的是过程中的设...计:教师要教什么、怎样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在活动过程中被幼儿的表现和活动本身激发出来的,许多人赞同了这个理论并接受了其课程模式,因而也就产生了对目前我们还要按部就班地备课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事先备课作用大不大?尤其是我们的老师每学期都要备那么一厚本教案值不值得哪?这不由地引发了我对备课管理的一些思考。 一、对备课的认识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要在课堂上出彩与课下功夫的磨炼密切相关,这个"课下功夫"主要指的就是备课。以日常观摩活动为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要么替老师累得上、要么替孩子们累得上,好像老师的课总也讲不完,好像孩子们不停地听、不停地动手操作可就是学不会,有时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好老师上出来就自然、流畅,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而有的老师上出来却让人大失所望、兴致索然。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备好课:总也讲不完的那位老师是因为没能很好地研究教材、将内容艺术化地裁减或补充,致使课的容量太大而失去兴趣;孩子们为什么学不会?是因为老师没能了解孩子、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再就是教学方法,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和灵活地使用,也会使教学失去光彩,等等,这些现象归结起来,也就是我们备课所涉及的主要的三方面工作:研究教材、了解幼儿、选择教法。这三方面工作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这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完全取决于老师是否"有心":是否有心的去实践、有心的分析与积累、有心的用理论作指导。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实备课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幼儿、 恰当、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就会在课堂上"出彩",所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2、备课是引导教师在业务上逐步成熟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这一点我有切身的感受,想当初,自己迈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时,一切都是那么的茫然、不知所措,然而正是备课悄然地引导着我了解了工作的内容和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使我很快地适应了环境并步入了正轨。如今自己已成长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当我重新审视备课工作时,更感到了它在引导教师业务逐步成熟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早在十几年前,我区托幼办就已将备课纳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之所以说它规范化,是因为它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之所以说它科学化是因为它将幼儿教师的工作全面地、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浓缩到了备课本中,而且每个学期都进行备课评比,及时采纳大家的建议,不断调整、改进使备课工作日趋合理与完善。当你打开备课本时,映入眼帘的是从学期计划、月计划到逐日计划,它不仅引导着每位教师宏观的把握自己及班级一学期的工作情况,而且目标的分解与措施的制定还引导着教师做每项具体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有序性。字里行间中,不仅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学识、思想、观点及工作能力,而且也清晰地留下了老师们"成长的足迹":从初踏工作时的"幼稚"到日后逐渐形成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备课"功不可没。 刚才我前面提到的"项目活动",听起来这种课程模式似乎不需要备课,其实不然,它更注重对幼儿的了解、对教育目标的宏观把握、对活动可能出现的多种发展方向以及对教育情境的把握上等,这么说,它不是不需要备课而是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几年的备课管理使我更深地感悟到:对备课的管理不应削弱而应重视和加强,因为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备课的管理 作为一名教育教学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使备课发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价值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逐步探索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 纸上谈兵的备课管理 我园共有6个教学班,规模不是很大,但与其它园所不同的是:我们的一线教师每人都有教师职称,也就是说共有18名 教师参与备课。我们的备课制度是:业务主任每周一次查阅全体教师的备课情况并给以指导;教师先周备课、每周五下午按时上交备课本。可以想一下,每周利用半天时间认真、全面地查阅18名教师的备课情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管理,我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所谓的"质"就是每周重点检查一组大约6名教师的备课情况,从月计划一直到教学笔记全面检查,不足之处用铅笔写上意见并给以及时的反馈与指导;所谓的"量"就是对其余的老师只查看数量的完成情况:格式对不对、是否无漏项等。当然检查的方式要灵活 ,有时我按级部划分,这周重点检查大班教师备课的"质",那么对中、小班教师就是"量"的检查;有时我按教师的能力划分,这周抽查骨干教师的"质"而对其它型教师只是"量"的检查,这样没有固定的检查方式,有利地促成了教师先周备课、认真备课、按时上交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1、注重差异、分层指导、促教师个体的不断进步。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实教师之间同样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样需要管理者给以"因材施教"。在多年备课管理的道路上,我对老师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于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将18名教师划分为三组:年轻型组、经验型组和骨干型组,对其采用分层指导法。年轻型组,由于他们是刚分配来的或工作年限较短的教师,年轻、思维活跃,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因而他们备课的特点往往是突发奇想、跳跃式的,所以对他们指导的重点应是:教学方法。"如何循序渐进地教、让幼儿如何循序渐进地学、每个活动的格式、要求是什么"等,都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指导。我们常听这样一句话:教有教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确,只有让年轻教师懂得了"教有教法",才会在"教无定法"中"创新得法"。经验型教师由于工作年限长、经验多,因而也就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接受新事 物也不如年轻教师快,所以对他们的指导重在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比如:大班数学-认识整点,当我看到此类教案依然如故时,我将我的设计思路写到了他备课本的旁边:将他的导入部分"猜谜语"改为"创设"钟表店"情境、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提问导入": (1)你们家还有什么样式的表? (2)为什么人人家里都有表? (3)你会看表吗?从而激发幼儿对识表的兴趣;将展开部分的老俗套改为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探索学习、发现规律认识整点:(1)教师拨表,幼儿观察。(2)引导观察、探索规律。(3)总结规律、认识分针、时针;结束部分改为延伸活动,激发幼儿继续探索认识半点、几时几分的兴趣。"创设相适应的环境、引导幼儿在规律中探索学习"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精神,作为管理者,只有将新的精神及时与教师交流、并给以具体的指导,才会使教师在具体实际中逐步领悟"观念的更新",才会逐步地跳出老路走新路。对骨干型教师的指导应尽可能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给她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重点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为日后"精品"教案积蓄实力。 2、捕捉共性、专题辅导、促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说分层指导法侧重的是对教师个体的指导,那么专题辅导法侧重的就是对教师整体的指导。每学期利用多种形式我都会对"备课"进行多次辅导,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 (1)交流; (2)调整; (3)专题讲座。交流什么呢?交流教师一学期地备课情况
② 备课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当前,世界各国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通常是从教科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两个方
面进行分析的。
错 社会性和教育性
2、人们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和观察分析法。
错 人们采用...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3、教科书的特色是教科书质量赖以生存的灵魂。
对
4、教师的教学生涯实际上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对
5、事实上,相对教科书文本的内容来说,内容结构是其焦点和核心指标之一。
错
6、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错
7、学习就是读书。
错
8、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
对
9、研究型学习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学习模式,将极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对
10、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
对
11、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对
12、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准则与教学行为依据,可以提供诸多有助于备课的信
息。
对
13、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
错
14、评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对
15、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错
16、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对
17、文本课程是理想课程的具体表现,课程标准就是其表现形式。
对
18、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
习方式,是新的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对
19、经验型课程的教科书通常是从公理、定义出发。
错 经验型课程的教科书通常是从具体的情景出发
20、一般地,影响课程内容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的教学价值和教
学对象的整体水平。
对
21、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具有五个不同的层面:理想课程、文本课程、理
解课程、实施的课程和经验课程。
对
22、一般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研究,可以具体体现在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概念呈现
方式、版面呈现方式和语言呈现方式等等诸多方面。
对
23、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曲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错 螺旋式上升和直线上升
24、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教材是核心环节。
错 备学生
25、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
对
26、课程内容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错 课程标准
27、备学生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
错 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28、备课就是要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
对
29、课堂讲授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
错
30、一堂成功的教学一定要运用多媒体教学。
错
31、研究学生主要是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认知的前提特征和情感的前提特征。
对
32、本次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
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
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对
33、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对
34、备课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对
35、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
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叫再备课。
对
36、特级教师或专家的课堂教学是没有遗憾的课堂教学,不需要作教学反思。
错
37课堂实施的课程只有变成学生习得的课程,才能说是真正有效的课程。
对
38、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对
39、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活动实践的基础。
对
40、优秀的教案不需要考虑板书设计。
错
41、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实际上是以教学者为中心。
错、
42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
错
43、选择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备好课的前提。
错
44、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就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式学
习。
错
45、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必须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错
46、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
的。
对
47、启发式与注入式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
48、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对
49、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错
50、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合作。
对
51、下面不属于优秀教案在结构要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是:( )
D : 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52、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实际上是以( )为中心。
B : 学习者 、
53、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 )学生的过程。
C : 研究
54、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 )是核心环节。
学生
55、备学生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 )原则。
平等性
56、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的“温故而知新”教学要求,体现了( )教学原则。
巩固性
57、备课就是要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 )。
A : 最近发展区
58、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
A : 布置作业
59、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
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是( )
合作学习
60、研究学生主要是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认知的前提特征和( )。
B : 情感特征
61、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
学习、
62、传统教学手段可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教学手段,即教师凭借其自身的身体器官就能
完成的,二是( )
直观辅助教学手段
63、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讲述法
64、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内部重
组,以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是( )
B : 自主性学习
65、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B :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6、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是确立正确的(
学生观
67、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 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68、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教师
69、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都是主体
7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 )选择。
必然
71\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
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
B : 示范——模仿式
72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加德纳
73\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 斯腾豪斯
7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5\良好的( ),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A : 学习反馈与调控
76\当前,中小学备课一般是按照( )的步骤来进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定量主备—定人主讲—集体评议—完善共享—复备教案---课后反思
77\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 )。
C : 学生
78\( )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
D : 教案
79\以( )的发展为本,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C : 学生
80\( )是造成学生成绩有差距的分化点。
难点
81( )是上课的前提。
备课
82\教材的思想性主要指教学知识内容包含的( )观点。
A : 辩证唯物主义
8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C :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8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8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D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86\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是( )。
D : 培养目标
87\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C :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88\教育的特质是( )。
C :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89\基础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根本特性是( )。
A : 基础性
90\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是指( )。
B : 培养目标
91\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属于( )
: 讲授法
9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B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3\(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A : 课程标准
94\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 )三种教学计划。
C : 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95\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具有五个不同的层面:( )、文本课程、理解
课程、实施的课程和经验课程。
A : 理想课程
96\(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
B : 教科书
97\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
A : 针对性
98\当前,世界各国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通常是从教科书的社会性和( )两个方
面进行分析的。
: 教育性
99\接受学习可以分为机械接受学习和( )。\
D : 有意义接受学习
100\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 )
C : 多边活动
③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ppt
备课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原则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备课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具准备、资料查找、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探讨、编写教案、学案等等。备课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也有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1.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备课时应慎重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障碍。 3.活动的设计适合多变的课堂。于是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控课堂。 4.让学生学会反思。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还有那些问题未掌握,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我们传统的观点只注重备学生和备教材。而新课程不仅备学生和教材。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谈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新问题。 1.教师的理念不够“新”或“吃”得不够“透”。新课程的理念包括对教材、课堂、活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多方面的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昭示:思想的变革是最艰难的变革。换言之,教师曾经接受的教育模式,不是一两次新课程研修学习和短时间的参与新课程改革能彻底改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新的,但由于我们的教师的理念是旧的,或是说是夹生的,那就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们的备课。到头来,课程改革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施的少;即便是实施,也是注重形式的多,重理性的少。 2.教师的知识不够“用”。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教师主要精力在学科知识的吸取上,较少注意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也不注意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新课程对我们这种传统的生存状态带来了冲击。所以,在面临新的教材内容时,我们感到了诸多困惑,一是感觉缺乏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教师通过怎样的途径、怎样的方式、利用什么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其实是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和备课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教师就无法真正的应对新课程改革。 3.教师的能力不够“强”。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文化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学中。具体说来,新课堂要求教师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发起并维持课堂的多向活动;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备课前,教师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求凸显。过去教师的课程资源来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参,知识结构就是教材先后编写顺序,对新课程的新教材来说,这一套已经是行不通了,因为内容已经大大增加,教师首先必须学会选择,然后教会学生选择。 4.教师的时间不够“花”。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完成从思想到行为方式的变革,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的:从书上学、从网上学、与同事一起探讨学、走出去学、引进来学等等。这都是备好课前题。实际上,我们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真正做到这些的,自然备课质量就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还不熟悉,教学的环节还不熟练,所以经常把教师上课的每句话、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等都烂熟于心,甚至写在教案上。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常常是“眼中无人”的,一节课几乎就是自己“背课”的时间。 要解决这一问题,青年教师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积极融于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应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从而使备课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 1.备好课前课 课前备课宜粗不宜细。预设的教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 2.备好课中课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3.备好课后课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写教后录?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录的高质量。 (1)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反思: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从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反思: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从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反思: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从学生活动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从目标达成方面进行反思: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2)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媒体的合理使用等。 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补救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谬误之处和学生反馈的差错处。如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特殊的错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3)教后录撰写的支持路径 教后录撰写的支持路径一般有两条,即教师自我反思路径和外部支持路径。自我反思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性反思。二是横向性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与同行或专家的课横向比较反思。三是“现实”与“教学设计理想”差异性反思。外部支持路径主要也有三条:一是教研组支持思路,二是教学引领者支持思路,三是学生反馈支持思路 。 1.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2.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3. 促进所有教师成长,特别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4.减轻教师备课重复,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5.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6.有利于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1.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4.合作性原则 5.实效性原则 6.研究性原则 7.创新性原则 1.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教学上的不足,哪些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下周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2 1 2 3 ; 3. : —— —— —— —— —— —— ———— 4. : “八点备课法” (1)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 (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3 4 5 1 2 3 4 5 6 5.集体研讨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I.说教学内容: 包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 II.说学生: ①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说学生在本章、本节、本课的知识积淀。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②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③说教案的可适性。 III说教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其教育理论依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学生实际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Ⅳ说学法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具体要说清: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 Ⅵ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求做到: ①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预习、教学、训练、复习的安排。 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巩固新课成效,以及如何过渡衔接。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 ④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板书设计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⑤说作业设计:A、说每一个作业(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B、说学生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先期解决(预见性)。C、说不同层次的作业及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体备课或教研会上,说反馈后的巩固训练。 ⑥说教学反馈,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6.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 ⑴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⑵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⑶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7.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8.课后交流、反思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9.资料保存 保存资料,供以后研究和参考。 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4.反思意识 1. 2. 3. (三)集体备课要克服四种现象: .” (四)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某备课人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以施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从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 一方面,个人备课的过程是使自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一次熟悉、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通过消化整理才能成为自已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拿别人的教案讲课时,即使在你上课之前已经读得很熟,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引你,受人思维之阻,使你不时的要去翻阅教案,讲课的连贯性也要要大打折扣,你的情感和价值观就很难表现自如,效果自然会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备课中,我认为先要认真研究教材,自已设计教案,仔细学习集体备课定夺教案,再树立自己风格的教案,那样课堂教学就是前后贯通,轻松自如,一气呵成。 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备课可以更多的容入自已个性化的东西,体现教学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绝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的差异,教师更是如此,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所以,个性是不能替代,也不能复制的。课堂教学要表现为个性的地方很多,如:课中语言表达的艺术,导入课文,总结课文学习,板书的设计和学生对话,还有与学生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替代或复制的,那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总结才能体现出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同样的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 其次,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区别,通过个人与集体融合的备课加上独特的风格,使教学可以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目的。如果你所教授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差,就可以通过“一帮一”“小组合作”等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你可能没有想到更多的问题,在集体讨论时,你会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研讨,将课堂即将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那么课堂的内容会更加的丰富,效果会更加的明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升华板。 总之,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人备课,它的目的是为了教好学生,因而一切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使备课方式变成开放的、合作的、发散的、多样的,从使学生在更好、更丰富、更精彩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备课不等于背课。 备课与背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一。 选择备课的教师并不急着动笔,而是先放飞思想,即使有时想得比较远、比较杂、比较多也无妨。思考时,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要尽力避免线性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块面思维。在思考前,他们时时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如果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备课时的思考并不是教学环节的面面俱到,而是该密处不透风,能疏处可走马。 。 背课者,省略的是研读教材和学生,而直奔教学设计。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快点以文字的方式定下方案,然后背熟教学环节。背课的后面有怎样的思想?首先,渴望精品课堂。因为希望课堂能精致一些,于是寄希望于课前计划,每步都仔细雕琢,环节与环节间的衔接都考虑得很周密。走进课堂,畏手畏脚,一切按预定的轨迹,不敢越雷池半步。其次,期盼顺畅课堂。很多教师都以课不出差错,顺利进行为目标。因此,背课是为了不给意外留机会。因为背课,课上得就失去了灵性。因为一切都是预设的,师生因失却了新的兴奋点而缺乏课堂智慧的挑战。备课的结果可能课堂上整体环节不那么顺畅甚至有些粗糙,但磕磕绊绊的灵动才是学习之真风景。 再者,备课不仅仅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储备(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 坦然面对学生作为课是否备好的参考。背课只不过是为自己规定了一条上课行进图。 【解决策略】 1. 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 2. 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就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一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趋,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灵活地组织教学。熟悉教案不可死记硬背,而要灵活记忆。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由于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备课检查往往是检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备课也因此往往被曲解成写教案,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备课就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 暂且不说教案是否可以全面体现备课过程、内容及思路 ) 。 【解决策略】 教师须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对教师而言,教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写教案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要吸收备课经验精华,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备课观,备理论、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和感悟,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害怕标新立异的备课在检查时通不过,还是目前尚未形成教师备课创新的奖励机制,教师缺乏动力?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因此备课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各具风格,充满创造性的。新课程弘扬人性,张扬个性,备课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 【解决策略】 1. 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式备课方法,成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 备课是一项充满灵性、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它既有一般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同时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我意识,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理解运用教材的能力。面对教材,不管是一篇新课文或者新一章节的知识,首先应仔细地反复研读,认真地分析思考,不要急于翻看教学参考书,不顾一切地钻到参考书的圈子里。要以课程内容为对象,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在深钻细研、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自己有了成形的思路和成熟的东西,再去翻阅教学参考书,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正如魏书生所说,“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备课过程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2. 要克服绝对相信教学参考书的盲目崇拜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创造者 且不说当前有一部分教学参考书以赢利为目的,其内容陈旧,观点错误,就是权威部门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具有了新的角色定位,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什么是开发?就是教师经过思考探索,以独立备课为基础,形成第一次备课的蓝本,然后再与别的教师的教案中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开辟出来的具有校本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新东西,绝不是鹦鹉学舌似的盲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向权威挑战的胆识和才气,运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参考书,创造性地进行备课,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加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工作,除了辛苦还应该有愉悦感 正如教育家叶澜先生所说:“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和欢乐,自己的生命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有了这样的教学愉悦感,你的课堂想让他“不和谐”、“不高效”恐怕也是很难的。 学术上的底气(知识水平) 指导上的灵气(教学方法) 对待学生上的雅气(师德品味) 生活上的大气(个人修养)
④ 1.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书面体现,是教师综合主客观情况进行教学艺术处理的结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我们总结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可以发现,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7.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好教案标准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产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它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好教案的划分标准,对教师写好教案可以起到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对“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教案”的问题,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共识。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尤其是课程改革以后,这些传统的教案标准在实践中愈来愈显出其局限性。其问题表现为: 第一、备课过程照搬 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做低效或无效的备课,使教案成为“速成之作,应景之作”。有的单纯抄袭参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教案,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灵魂,教案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翻版。 第二、备课内容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轻能力和德育;在教学设计上重教法轻学法,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得过多的是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怎样学;过多地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在教学内容,及作业、测试等方面,重统一、轻差异、轻分层。在教学安排上,重教学,轻训练。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教案呢? 一、教学目标 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掌 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也就是要“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牢固树立“过程观”,也就是树立新的学习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要精心准备能突出学生体验性特点的学习活动,如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要求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之一,也就是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确立了“人”的理念,它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这三个目标互成能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备课的时侯,必须认真备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备“新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安排,只是指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它不仅为我们指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素质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实用的建议。比如,高中语文新课标就提出了“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关于五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的建议。 三、备学生 新课程强调了“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情感状态,准确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引导学生成功步入“最近发展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力求面向全体,高层教学目标则照顾有余力的学生。所以,好的教案应体现针对性,其特点就是学习目标指定上体现层次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性,在练习设计上要有选择性。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案,才能发挥每个学生之所长,从而使教学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备教学方法 从实质来说,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积极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转变观念,多多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如何倾听分享,实现叶圣陶早就提出的“六大解放”: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1、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5、解放他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6、解放他的时间,不要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空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简言之,就是做到努力两还还时间给学生,还机会给学生。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备学法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学习方法 六、备训练 在教学系统中,学生主体只有手脑并用,全部身心真正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才能使媒体所输送的信息、吸收、消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这也是学生是否处于主动地位的根本标志。从信息论来看,训练也是实现“多元化信息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信息通道,从而把传授式的单向,变为多边信息交流。所以,一切教学设计和实施,都必须精心“备训练”。训练必须注意:1、调控训练量,不要过于频繁,要适度,要注意掌握讲、练、学之间的节奏;2、训练要有针对性,要有选择性,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3、注意训练的难度、梯度;4、注意训练后的信息反馈。 七、教学反思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秀)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教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所以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全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时间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有的学者提出,21世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总之,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从“一般型”向“骨干型”教师转变,由“教书型”成长为“专家型”,由“学科型”成长为“学者型”的重要手段。 那么,教师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呢?最易行的办法就是在课后在教案的相应空白处或结尾处写反思札记。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手段记忆犹新时,要静思回顾,及时、准确地记下课后的心得体会,进一步完善、修正原来的教案,以便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使下一节课上得更好。如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课后教师便在教案中相应的空白处记上“巧设疑问,造成悬念,学生思维活跃,同在关键处外,如同及时雨。”这位教师在另一班的同一节课提出问题后,学生都困惑不解,课后,他就在这个问题的旁边记上“茫然不解的眼神,传出一个重要信息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理解。”后来在这个班上课时,他就重新设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备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它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所以,教师不能忽视教学手段的准备,改变过去“一张嘴,一支粉笔”的现象。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教案,起码主要应具备以下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分层教学→备教学反思→备教学手段→备训练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一定要规范备课。
⑤ 如何用有效备课构建高效课堂
杭锦旗中学 高建忠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显的尤其重要,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有效备课”,而“有效备课”是相对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而言的。什么是无效或低效备课?是指老师在没有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掌握学生学情的情况下,照抄照搬,缺乏思考,没有创新的备课,表现形式有:“现抄现卖式”备课,备课缺乏计划性,课前看看教科书,翻翻参考书,设计一下教学过程,编写一个简单的教案,敷衍了事,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考核,备课内容与具体教学实际严重脱节。“重复昨天故事式”备课,就是一些相对年长的教师,认为对所教的内容已经教过或者还不止一遍,不去备课而是使用过去的旧教案,“穿新鞋走旧路”,有的甚至仅凭经验与感性认识上课,课堂上缺乏有效控制,教学随意性大。什么是有效备课?有效备课是相对以上无效或低效备课而言的,是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标,备学生、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力争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实施有效备课?就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教研组活动要围绕“三个一”展开,即备课小组每周备一节精品课、教研组每周上一堂优质课和研讨一节典型课。结合校本教研活动,我谈几点看法,供老师们参考:一、自主备课是前提自主备课就是教师独立完成的备课,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自备课应该是备精品课,要达到“三个层次”上的要求。首先是基础层次,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拿到教材后,凭着自己的认知水平,凭着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挖掘进行备课。其次是发展层次,即第二次备课,就是查阅参考资料、教学参考书后,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真正读懂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本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在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备课。再次为创新层次,即第三次备课,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学的实践认识和亲身体验,总结上课中的成败得失,再反思总结,实现跳出教材教教材,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备精品课、设计精品教案,是教师通过教材,对课标、对自己、对学生的分析,再经过深思、反思后的创造性劳动,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成长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二、合作备课是关键合作备课即集体备课。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备课小组,一是便于分组讨论互相学习,二是有利于相互检查自主备课情况。这环节要求首先是独立自主备课,然后交流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明确备课内容在本册、本章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突破关键点的思路,统一设计合理的习题、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合作备课有很大好处,能集中多人的智慧和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也能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但集体备课组织起来有难度,费时费力,时间一长易流于形式,难长期坚持。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做法,要“授之以渔”。(1)选定课例,每一周每一个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定一个典型课例。(2)确定主备人,要求主备人进行精心自主备课。(3)研讨,由主备人先说课(说课标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资源),全组教师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鼓励人人提出问题和见解,在思想上真正的交锋碰撞,就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思考,最后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最佳的教学方案。(4)执教,小组选定一位教师执教,可以不是主备人,推荐轮渡执教方法。(5)再研讨,在小组教师全体听课的基础上再研讨,总结得与失,成与败,进一步互相切磋、互相启迪、互相提升,让教师真正掌握教材处理方法,教学过程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创新等,以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三、反思备课能提升反思备课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应贯穿于备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前所述自主备课中就有两次反思,第一次备课的反思就是第二次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后的反思结果就是第三次备课。教师要经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操作性进行现场验证,对其成败进行归纳、整理、反思,撰写“备后感”和“教后感”,通过反思、体会、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一套适应学生实际,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本领。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再认识,教学经验的再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促进自己教学思想、教学特色的生成。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有效备课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备课不能流于形式,应“不拘一格”,要张扬个性、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有效”核心的统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强化备课环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沟通思想,真正落实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有效、高效课堂,不断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⑥ 论述教师如何备好课,并结合自己备课的经历,在分析自己备课的优点和不足的同时,谈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育格局的不断调整,青年教师在学校的比例增大,课堂教学改革已从“单兵”作业发展到集体合作,于是“集体备课”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教学前沿的一个时尚用语。许多学校把“集体备课”写进文件,作出具体要求,有计划、有过程、有检查,应该说集体备课是落实的、有效的,对教师的成长和个人资源的整合有着前所未有的促进,这样的备课形式,锻炼了一大批年轻教师,集体备课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中老年教师也在集体合作中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把生动的传统教学经历补充到了备课集体之中。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只是徒具了一个形式,追逐了一时的热闹,同以前的单独备课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一、集体备课的现状
时下,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不仅抹煞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阻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是一人担纲,众人偷闲。学期初备课组将所任教的任务分成若干段落,或分配或抽签,责任上肩,任务到人,从形式上看是不错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人照搬了教案,有人下载网上教案,很少有个人独立的思考与创意,仅仅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东挪西移,完成任务了差事,教师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二是缺少环节,随声附和。教案拟定后,应该说,备课组有一个讨论会,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组内成员针对教案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帮助拟定者精益求精,从而形成集体的智慧。但是,这个关键环节要么忽略过去,要么无关痛痒,没有从实质上整合集体的力量。使初步方案一跃而为既定方案,其结果是,教学课堂中,虽然班情各不相同,需要及时针对性地调整,但仍然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地运用。
三是反思乏力,停留于口述心记。授课结束,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有各种心得体会,一道例题,学生提出了创见性的解法,一次实验,师生有了新的发现。本可以在教学方案中预见的,却因讨论草率而未涉及。教后备课组又没及时组织总结,形成记录,即使当时感慨万端,也因停留于口述心记而作用不大,时间一长,便模糊不清,更不说下一次吸取教训了。
二、集体备课的内涵
集体备课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新的理念下,面对新的内容,新的资讯和新的教育对象而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的集思广益的一种群体性智慧整合与发挥的教学研究活动。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既要秉承传统的优秀成果,保持先进的适合校情班情的做法,又要向课程改革,力争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接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把个人的教育实践智慧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于集体合作之中。
首先,集体备课应有一个总体计划。一般地说,集体备课在备课组内先由组长执笔,拟定学期总备课计划,然后交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修订完善。计划核心要素当是各校学生的认知结构程度、心理年龄特征、区域信息常量、社会文化底蕴以及学校的层次定位等等。有了这样周详的考虑,其备课组的总计划才是可能的,也才具有一致的明确方向。
其次,集体备课要分步组织实施。备课组长根椐总规划,将各单元、各章节教学任务分配到人,组长要指导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洞察教改前沿动态,借鉴他人的典型课例和优质课教学经验,从而形成富有创见而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设计要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人”的因素放在显著位置,彻底摒弃过去“目中无人”,只有教材教参的传统观念。方案初定后,应交由小组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吸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形成集体结晶。
最后,集体备课要注重反馈,深入反思。我们常常在教完一个章节、一篇课文后,总有新的发现,或是对教材的新领悟,或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新解法,有时甚至是教材不足、教参讹误,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体会,而且一节课的内容,教师与教师收集的体会又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有一个交流平台,形成共识。备课组长遇到这种情况,要打破常规的备课组会议,趁热打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总结,形成文字。个人的感情可以在集体中得到肯定或是否定,解题的妙招可以推荐给他人,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引起预见性的关注。备课组长还可指导相关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写成教学案例甚至学术论文。
总之,集体备课应做到:“计划周详 ----环节落实----反思及时”。唯其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三、集体备课的作用
1、集体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个教师的成长成熟,总是与集体的关怀培养分不开的。过去,我们也生活在集体中,但却是一种自发行为,缺少归宿感,享受不到集体备课的成就感。即便有些教师出类拔萃,也几乎是全靠个人的艰难进取,这样的经历至少延缓了教师的成熟期。
集体备课只是学校集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教师参与最多、熏陶最多,也是直接关系到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集体备课无论是对中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是迅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个备课组,总是千姿万态的。有的人才情横溢,有的人活力四射,有的人待人宽厚,有的人思想敏锐。人格魅力强的,教学业务精的,业余爱好广的,齐聚一堂,置身其中,他人的优点长处,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人、熏陶着人、教育着人。同事间的交流坦诚真挚,教学上的研究各抒已见,互相关心,互为补充,个人的素养从思想政治、心理成长到业务能力都在短时期内得到大幅提升。
2、集体备课有利于备课组的成熟
备课组作为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单位,也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应关注备课组自身的建设。由于备课组具有临时性特点,组内成员素质参差不齐,活动开展既要整齐一致,也要因人而异。
备课组的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对每一个成员的培养,把锻炼机会呈现在教师面前,让教师通过听课、上课、评课、说课、看课 (包括光碟)、读课(杂志上的课堂实录)等一系列活动,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甚至成为校内专家或是在市县具有一定影响的人。备课组的责任就在培养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同时建设自己。
其次,一个好的备课组,要有一两个灵魂人物。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全组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集体至上,团结至上的建组理念。
3、集体备课有利于科研兴校
综观科研成就显著,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几乎一致认为集体备课功不可没,即使是有特级教师的学校,他也是工作在集体备课中而又带动着集体备课的蓬勃发展。
对一所学校而言,集体备课是集团作战,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加强了学校领导的力度,好的集体备课组织,学校的教师一定是空前团结的。
集体备课可以较好地促进课题研究。我校“校园虚拟网的开发与应用”就是这样一个课题,不仅解决了管理、教学及后勤保障信息的畅通。也从理论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学校在这方面就全市而言,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集体备课与备课集体是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前述的现象分析及内涵与作用,已较充分地阐明了什么是集体备课,而备课集体则是高度和谐的集体备课形式,它是建立在集体备课基础之上的,有着自觉意识和行为的研究共同体,献计献策,共同发展成为备课组成员的一致追求。
同时,备课集体的外延相对集体备课要宽泛的多,它不仅是指同学科年级内备课组的活动,也可跨越年级界限,有着较强的凝聚力。下面就备课集体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备课集体的形成
备课集体是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备课组的一系列教研活动的锻炼后,形成的一个由小到大,由核心成员到大众趋向的一个团队。
一般来说,备课集体是一种自觉行为,以备课组长或是某一核心人物为中轴的改变教育观念,乐于集体奉献,敢于发表创见的一群人,备课集体与集体备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是基于学校行政的需要而构建的一级业务组织,而前者则是一群志同道合又善于研究,敢于研究的群体。后者有一定的约束及指导关系,而前者则是以志趣、理想为凝聚点的。后者着眼点在于更现实、更直接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前者则更多地关注教育动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力图构建理想的教育人生,备课不仅仅是适用于课堂,更主要的是带着研究的眼光看教育。
比较之下,备课集体既密切相关集体备课,又跳出集体备课之外。我们知道,当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一旦走向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时,甚至可以跨越学校进行研究,可以文理兼容,这就是教育的境界。
如果一所学校,有那么一个研究群体存在,那么,它一定不仅是实现了集体备课,更主要的是崇尚着、融合到备课集体中。
二、备课集体的发展
备课集体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所学校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文化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学校历史的增长,文化积淀自然增厚,但是,时间不等人,时代呼唤名师,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学校出台相应鼓励措施,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政策上、经费上保证备课集体的发展之需。
一方面加快备课组的建设,使其更多的人才迅速成长,另一方面扩大教研组的视野,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借他山之石,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备课集体的深远影响
备课集体一旦在一所学校形成,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是突飞猛进,因为备课组聚集了一批教学能手,教改精英,甚至课程改革的专家型人物。
这样的师资队伍,学生是信服的,社会是认可的,家长是放心的。备课集体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教育能力乃至学术水平,不论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还是教师在教学中达成的艺术,都会得到社会的好评。
学校拥有了这样的教师队伍,自然地声誉遐迩,而学校与名师也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表里的。名师越多、备课集体影响越大、学校形象越好,反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也带动着名师的深造发展,使备课集体的内涵更加丰富。
总之,集体备课与备课集体有着质的区别,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我们崇尚备课集体的形成并迅速成长,同时,也希望集体备课更加完善,更能培养人,特别是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⑦ 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专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首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认知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2、了解学生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设计教法
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4、课时计划
上每节课之前制订。它对每一节课进行缜密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5、单元计划
在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包括单元(或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分配、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项目。
⑧ 目前初级中学老师一般如何备课,备课方式是什么
如今,学校进入又一个五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将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面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必须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来引领学校事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十二五”(2010-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国、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管理人本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教育手段现代化、育人质量素质化”的发展道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学校品位,更加彰显办学特色。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善于合作,敢于竞争,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坚强,审美情趣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人本理念,倡导文化管理,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科研品位,创造学校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将学校办成校风端正、设施一流、理念先进、质量优良的学习型、科研型、现代化、特色化的农村优质高中,力争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育人工程。
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行为能力的发展和现代意识(公民意识、主人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讲究德育工作实效,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过硬、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完善德育考评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科学体系。
2.明确德育工作主题。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按照学段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有序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系列化、课程化、特色化。
3.拓宽德育实施渠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立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形成德育长效机制。积极围绕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狠抓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狠抓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简便易行为准则,寻找突破口,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德育案例和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价值所在。
5.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深入实施自主德育,切实改革评价体系,真正确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信任、尊重、理解的原则,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班干部、团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在自主德育中的作用。
6.推行德育导师制度。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按照教师和学生100%参与的原则,根据班级内教师数和学生数确定教师与学生的结对比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师生结对对象。教师负责在课外详细了解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思想困惑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通过家访或网上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共同教育的机制,对贫困生或其他特殊学生提供救助渠道,了解学生的状况,学业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今后5年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强校方针,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发展弱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加选修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在全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2.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转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同行者。重视课堂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推广,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大力倡导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与研究机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的办法。今后5年,开发5门左右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学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导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4,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特殊地位等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开发学生研究性课题;结合各类竞赛,确立重点研究选题。学校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并实行分类管理。
6.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艺体、科技及实用性人才。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高雅艺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三)打造专业化、研究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教育理论素质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以及教学品质专业化。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应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学校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各层次优秀教师预备培养制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批在姜堰、泰州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3.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好教学和德育指导老师,协调各部门力量做好青年教师工作,制定好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计划,将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及时放到教学、管理岗位上锻炼,充实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力量,促进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4.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实施“1133”计划,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统筹安排,系统管理。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明确培养目标,延长培养时间,加强考核管理。通过3~5年努力,教师中达研究生水平10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10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3名,校内名师30名。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人人参与重点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2个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教学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范畴,并作为评优、奖励、晋级的依据之一。
(四)完善科学化、动态性管理机制。
创新和进一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化、管理工作责任化、管理过程精细化、考核评价科学化,保证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开放、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成立校级、年级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每个环节。
2.创新分配制度。完善评聘分开、以岗定酬、绩效挂钩、多劳多酬、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机制,全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部门、年级组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理顺部门与年级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突出绩效,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4.实行动态人事管理模式。根据奖先促后、追求适合的原则,依据学校有关考核的综合情况,实施各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持学校人力资源的调配最优化。
5.构建“文化管理”格局,激发共同遵从的校园价值取向,形成“发展学校、成就未来”的清晰办学理念,优化自然环境,和谐人际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努力实施和谐、透明,充满文化底蕴、饱含人文关怀的智慧管理。
(五)建设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平台。
1.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让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实现校园数字化升级。重视硬、软件建设与改造,逐年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整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图书信息中心,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全面的网络互动化、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建成校本资源库及课件研发制作室,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市的领先水平。
3.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智能办公系统、教学及管理系统、家校互联系统、家长信息自动传发系统等,探究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效能。
(六)开展全员性、草根式教育科研。
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方向,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实施教师成长三年规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1. 克服“功利主义”干扰,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完善教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推动教科研向应用和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转变,建立学科交*、队伍整合、资源共享的教科研体制,完善教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立项制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等教科研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校本课题研究。
2. 坚持“草根研究”法宝,构建开放的教科研网络。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式的学校教科研网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类公开课、论文评比、课题研究、学科基本功大赛、专题论坛等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了解教改信息,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 紧扣“课堂教学”改革,回归务实的教科研本源。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围绕“教学有效”“课堂高效” 开展广泛的校本专题研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高度重视教学反思,每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科室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并做好论证推广工作。各年级要大胆设立 “教改试验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争取在“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出成果、创特色。将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考核内容之一,对教育教学研究成绩优异者实行重奖,从而大力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
(七) 锤炼高品位、特色化校园文化。
文化性是学校的重要特性,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一流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学校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成为文化圣地。今后几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生态化、人文化的学校
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使学生社团成为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强大动力源、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学校制定经典阅读计划,推荐必读、选读书目,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经典、亲近经典、理解经典,要求每个学生高中三年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范围内系统、深入地阅读3~5本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3.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注重学校形象设计,以更生动的时代形式反映学校精神。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凸现学校人文特色,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将校园变成一本鲜活教材,激励师生斗志,不断地追求卓越。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建设,烘托学校人文特色,将校园变成一座生态化的公园,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营造一个宏伟典雅、充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花园式学校,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发挥示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规范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建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办好“职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示教职工的才艺,充分愉悦教职工的身心。
6.办好 60周年校庆活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建立较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
(八)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后勤服务。
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经验,加快学校后勤保障建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迅速启动学生食堂新建工程和运动场升级工程,一年内建好学生食堂和运动场。
1.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后勤保障队伍,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继续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强化成本意识,注重精细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堵塞浪费漏洞,加强环节监管,做到物尽其用。
4.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生态校园”。重视环境育人功能,精心打造一流育人环境,努力实现绿色满校园、处处闻鸟语、四季有花香的绿化美化效果。将绿色理念拓展到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领域,实施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程和绿色后勤,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保障监督机制
制定和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制定过程须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教代会通过,最终形成共识。为此设立以下保障条款: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
(二)机制保障
加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了解规划,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增强执行实施规划的权威性、自觉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此规划高效开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
(三)物质保障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每年预算。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率。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用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设施配置、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外交流等。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最大效益。
⑨ 怎样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