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语文必修四 短文三篇54页 研讨与练习 答案
一分别把握三篇文章的主旨,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这三篇短文分别给你的启示。
《热爱生命》
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由于作者关注生活,讲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老了,还抓紧时间,使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这篇文章的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文章第1段,说明人只要还有思想,就还是人;没有思想,就无法同自然界的万物区分开来了。第2、3段,说明人的肉体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苇草,但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显然,在第1段的基础上,意思具体化了,深化了。最后一段,补充、强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
先指出信条在幼儿园就学过,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接着列出十七条信条,并对这十七条进行归纳。然后说明这十七条适用于个人、社会以至政府。最后突出十七条中的一条:出门时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1.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生活乐趣就大,如课文中的“我”。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生活乐趣就小甚至没有,如课文中的“哲人”“糊涂人”。
2.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确很脆弱,如一根苇草,随时有折断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3.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4.幼儿园学过的那些基本原则,适用于个人、社会乃至政府。所以说,“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儿园就学过。
Ⅱ 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后练习
一 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联系实际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
设题意图:旨在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并联系实际对作者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答案: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理由见“课文研讨”。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3.父爱和母爱的差别除了上文提到的外,还有一些: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二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说一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设题意图: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意旨,而且能把课文所宣扬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答案:略。
三 本文是一篇译作,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所不同。你认为哪些语句反映了译文的特点?可结合前几册学过的译文跟同学一起讨论。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译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译文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译文中常有一种复句,组织严密、信息量大,在汉语中极为少见。最典型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又如,译文中有一种插入句,汉语很少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本文没有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样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
Ⅲ 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答案
《阿Q正传》教案
黄冈中学 郭建设
一、 教材基本把握
把《阿Q正传》这样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因为篇幅太长,只有突出重点,做到了解全貌和具体体味的结合。
Ⅳ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成语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成语汇总
高中语文课本成语第一部分
1.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 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 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 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 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 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 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 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0.放浪形骸 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 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 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 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 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 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 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29.博闻强记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0.屏息以待 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
31.世人瞩目 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33.引人注目 吸引人们注意。
34.发人深思 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5.耸入云天 形容高山,或者参天巨树的高大,比云还要高。
36.扭转乾坤 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高中课本上的成语第二部分
1.蓊蓊郁郁 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急不暇择 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二三其德 形容三心二意。
5.载笑载言 边笑边说话。
6.信誓旦旦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7.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8.杨柳依依 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9.九死不悔 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10.瞻前顾后 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11.卓尔不群 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12.日月不淹 日月飞快地运转,一刻也不停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3.楚楚可怜 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14.坚如磐石 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15.去日苦多 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16.天下归心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17.少长咸集 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18.群贤毕至 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
19.曲水流觞 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20.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21.游目骋怀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22.放浪形骸 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23.感慨系之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4.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5.正襟危坐 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26.遗世独立 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27.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8. 杯盘狼藉 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9.如泣如诉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0.余音袅袅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1.终南捷径 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32.容有底止 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
33.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34.旁稽博采 两词意义相仿,连用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各家长处之意
35.骇人听闻 指使人听了感到非常震惊。
36.义愤填膺 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37.安之若素 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
38.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内心焦急万分。
39.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40.空头支票 无法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实现的诺言。
41.不言而喻 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
42.息息相关 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43.休戚相关 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44.休戚与共 忧患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45.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46.浅尝辄止 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深入。
47.坚韧不拔 形容意志坚强,有毅力,毫不动摇。
48.卓有成效 卓,特别突出,卓越。指很有成绩、效果。
Ⅳ 高中语文必修4 《拿来主义》课后习题答案
一、拿来主义:来我们对待文化遗产源的态度应当是根据需要自己拿,自己做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鱼翅:有益无害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烟灯、烟枪、姨太太:有害无益的,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大宅子:喻文化遗产或外国文化。
三、1.讽刺、奚落
2、反语
3、讽刺
4、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Ⅵ 高中语文必修四目标检测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知识积累。(每空1分,10分)
1、〔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怨。
〔正宫〕是 ,〔端正好〕是 ,这一段文字出自课文
,作者 。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
。
二、诗词鉴赏(15分)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这首词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景象?(4分)
2、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3分)
菩 萨 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注:①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3、这首词起笔写“郁孤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分)
4、上片“中间”“可怜”各是什么意思?(2分)
5、下片第一句“青山遮不住”,“遮不住”的是什么?(2分)
6、末句写“鹧鸪”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分)
三、课内阅读(15分)
周朴园 你以为你们那些代表们,那些领袖们都可靠么?
鲁大海 至少比你们只认识洋钱的结合要可靠得多。
周朴园 那么我给你一件东西看。
周朴园在桌上找电报,仆人递给他;此时周冲偷偷由左书房进,在旁谛听。
周朴园 (给大海电报)这是昨天从矿上来的电报。
鲁大海 (拿过去读)什么?他们又上工了。(放下电报)不会。
周朴园 矿上的工人已经在昨天早上复工,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
鲁大海 (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么?(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周 萍 (忍不住)你是谁?敢在这儿胡说?
周朴园 没有你的话!(向大海)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几个代表么?
鲁大海 你不用多说,我明白你这些话的用意。
周朴园 好,那我把那复工的合同给你瞧瞧。
鲁大海 (笑)你不要骗小孩子,复工的合同没有我们代表的签字是不生效力的。
周朴园 合同!
仆人进书房把合同拿给周朴园。
周朴园 你看,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伸手去拿,想仔细看一看)他们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周朴园 (顺手抽过来,交给仆人)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鲁大海 那三个代表呢?
周朴园 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1、请说明“周萍”“鲁大海”“周冲”三人的关系。(2分)
2、从和鲁大海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心理和性格特征。(4分)
3、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第二句话巧妙在哪里?表现了鲁侍萍什么样的感情?(4分)
4、试根据原文分析鲁大海与周朴园斗争失败的原因。(5)分
四、课文阅读(20分)
给“书虫”当夫人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客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取材于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含义。
A、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答:
B、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答: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
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6分)
4、文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五、作文(选做一篇,40分)
1、现在,“看电视”是许多人消遣空闲的主要方式。有人认为电视主要功能是教育而不是娱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你对“求人不如求己”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
700字
800字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每空1分,10分)
1、宫调名 曲牌名 《窦娥冤》 关汉卿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诗词鉴赏(15分)
1、①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②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③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④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痛苦无聊。(4分,每小点各1分)
2、上片所描写的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1分) 下片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1分) 上片是实写,下片是虚写。(1分)
3、“郁孤台”虽为台名,却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郁”有忧愁、沉郁之意,(1分) “孤台”有孤独、寂寥之意。(1分)
4、“中间”指江水中;(1分) “可怜”是可惜之意。(1分)
5、“遮不住”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恢复的强烈愿望。(思念、恢复各1分)
6、“鹧鸪”叫声对诗人的情感起到烘托的作用,(1分)“正愁余”已是哀伤愁苦不已,鹧鸪声声又仿佛是提醒人莫忘故土,使人愁上加愁,悲凉不已。(1分)
三、课内阅读(15分)
1、周萍与鲁大海是亲兄弟,周萍鲁大海与周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2分)
2、开始时周朴园因为稳操胜券,对鲁大海的责骂,保持着冷静,不轻易动怒;(1分)得意,不多说话,一再向鲁大海炫耀实据。(1分)鲁大海揭穿他的罪恶时,他则恼羞成怒。(1分)对多年前遗弃的儿子并无眷顾之情。
3、鲁侍萍已经叫出了儿子的名字,(1分)又赶紧改口,先用同音的“凭”接着又用了“凭什么”来掩饰自己的失态。(1分)表现出了鲁侍萍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几乎要揭开母子、兄弟关系,(1分)却马上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显示了她痛苦、复杂的心情。(1分)
4、①工人代表不坚定,被分化瓦解;②鲁大海自身缺乏斗争经验;③周朴园圆滑老辣,收买工人代表,金钱再一次起作用。(5分,对一点2分,三点5分)
四、课外阅读(20分)
1、B D(4分,一项2分)
2、(6分)
①A、“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B、“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②幽默(风趣、诙谐);富有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3、(4分)
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4、(4分)
要点一:丈夫耐心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
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肯定。
Ⅶ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祝福》课后习题
首先,《祝福》在必修三。然后课后问题:1结合注释,阅读《祝福》在熟专读的基础上,讲属述故事情节2.勾画出《祝福》中的精彩语段,仔细品味,然后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3.从中任选一个女性形象,依据文本谈谈其性格特点4.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进行自述
Ⅷ 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的答案
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回息
三杯两盏答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有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三首中任意两首都行!
Ⅸ 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课后第4题答案
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由京回乡,居会稽鉴湖,自号四明狂客,人称酒回仙。与张旭、包融、答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都是嗜酒如命的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位咏的就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真是醉态可掬。在贺知章几十年的官宦和饮游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认识了李白。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一天,贺知章邀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兜里没钱,于是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贺知章回到家乡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李白十分悲痛,写下诗句:“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Ⅹ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的第23页课后练习题第一大题答案
《雷雨》
1.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3.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4.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5.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6.体味本文的潜如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如:
A.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 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
B.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寓在简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