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课
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想备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备课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教师备课时应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而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标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同时需要考虑另外两个目标,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问题,对定理的掌握应用,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的理解。二是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二、备课应考虑师生双边互动式 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自己收集制作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如做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尝试研究它的性质。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使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备课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新课程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因此教师精心地选择例题和学生的训练题至关重要。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 代表性. 思维性.特别要注意例题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一图多用。学生的课内训练题和课外作业题,要避免大量的机械模仿性的题目;要紧扣重点,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规律的掌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性,要重视变式训练和探索性的训练,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对于课外作业可布置适量,选做题,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2.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ppt
备课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原则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备课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具准备、资料查找、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探讨、编写教案、学案等等。备课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也有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1.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备课时应慎重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障碍。 3.活动的设计适合多变的课堂。于是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控课堂。 4.让学生学会反思。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还有那些问题未掌握,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我们传统的观点只注重备学生和备教材。而新课程不仅备学生和教材。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谈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新问题。 1.教师的理念不够“新”或“吃”得不够“透”。新课程的理念包括对教材、课堂、活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多方面的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昭示:思想的变革是最艰难的变革。换言之,教师曾经接受的教育模式,不是一两次新课程研修学习和短时间的参与新课程改革能彻底改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新的,但由于我们的教师的理念是旧的,或是说是夹生的,那就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们的备课。到头来,课程改革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施的少;即便是实施,也是注重形式的多,重理性的少。 2.教师的知识不够“用”。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教师主要精力在学科知识的吸取上,较少注意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也不注意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新课程对我们这种传统的生存状态带来了冲击。所以,在面临新的教材内容时,我们感到了诸多困惑,一是感觉缺乏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教师通过怎样的途径、怎样的方式、利用什么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其实是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和备课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教师就无法真正的应对新课程改革。 3.教师的能力不够“强”。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文化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学中。具体说来,新课堂要求教师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发起并维持课堂的多向活动;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备课前,教师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求凸显。过去教师的课程资源来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参,知识结构就是教材先后编写顺序,对新课程的新教材来说,这一套已经是行不通了,因为内容已经大大增加,教师首先必须学会选择,然后教会学生选择。 4.教师的时间不够“花”。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完成从思想到行为方式的变革,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的:从书上学、从网上学、与同事一起探讨学、走出去学、引进来学等等。这都是备好课前题。实际上,我们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真正做到这些的,自然备课质量就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还不熟悉,教学的环节还不熟练,所以经常把教师上课的每句话、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等都烂熟于心,甚至写在教案上。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常常是“眼中无人”的,一节课几乎就是自己“背课”的时间。 要解决这一问题,青年教师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积极融于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应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从而使备课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 1.备好课前课 课前备课宜粗不宜细。预设的教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 2.备好课中课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3.备好课后课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写教后录?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录的高质量。 (1)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反思: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从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反思: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从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反思: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从学生活动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从目标达成方面进行反思: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2)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媒体的合理使用等。 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补救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谬误之处和学生反馈的差错处。如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特殊的错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3)教后录撰写的支持路径 教后录撰写的支持路径一般有两条,即教师自我反思路径和外部支持路径。自我反思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性反思。二是横向性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与同行或专家的课横向比较反思。三是“现实”与“教学设计理想”差异性反思。外部支持路径主要也有三条:一是教研组支持思路,二是教学引领者支持思路,三是学生反馈支持思路 。 1.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2.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3. 促进所有教师成长,特别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4.减轻教师备课重复,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5.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6.有利于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1.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4.合作性原则 5.实效性原则 6.研究性原则 7.创新性原则 1.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教学上的不足,哪些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下周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2 1 2 3 ; 3. : —— —— —— —— —— —— ———— 4. : “八点备课法” (1)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 (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3 4 5 1 2 3 4 5 6 5.集体研讨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I.说教学内容: 包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 II.说学生: ①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说学生在本章、本节、本课的知识积淀。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②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③说教案的可适性。 III说教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其教育理论依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学生实际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Ⅳ说学法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具体要说清: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 Ⅵ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求做到: ①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预习、教学、训练、复习的安排。 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巩固新课成效,以及如何过渡衔接。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 ④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板书设计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⑤说作业设计:A、说每一个作业(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B、说学生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先期解决(预见性)。C、说不同层次的作业及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体备课或教研会上,说反馈后的巩固训练。 ⑥说教学反馈,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6.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 ⑴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⑵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⑶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7.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8.课后交流、反思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9.资料保存 保存资料,供以后研究和参考。 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4.反思意识 1. 2. 3. (三)集体备课要克服四种现象: .” (四)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某备课人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以施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从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 一方面,个人备课的过程是使自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一次熟悉、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通过消化整理才能成为自已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拿别人的教案讲课时,即使在你上课之前已经读得很熟,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引你,受人思维之阻,使你不时的要去翻阅教案,讲课的连贯性也要要大打折扣,你的情感和价值观就很难表现自如,效果自然会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备课中,我认为先要认真研究教材,自已设计教案,仔细学习集体备课定夺教案,再树立自己风格的教案,那样课堂教学就是前后贯通,轻松自如,一气呵成。 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备课可以更多的容入自已个性化的东西,体现教学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绝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的差异,教师更是如此,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所以,个性是不能替代,也不能复制的。课堂教学要表现为个性的地方很多,如:课中语言表达的艺术,导入课文,总结课文学习,板书的设计和学生对话,还有与学生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替代或复制的,那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总结才能体现出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同样的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 其次,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区别,通过个人与集体融合的备课加上独特的风格,使教学可以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目的。如果你所教授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差,就可以通过“一帮一”“小组合作”等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你可能没有想到更多的问题,在集体讨论时,你会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研讨,将课堂即将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那么课堂的内容会更加的丰富,效果会更加的明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升华板。 总之,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人备课,它的目的是为了教好学生,因而一切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使备课方式变成开放的、合作的、发散的、多样的,从使学生在更好、更丰富、更精彩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备课不等于背课。 备课与背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一。 选择备课的教师并不急着动笔,而是先放飞思想,即使有时想得比较远、比较杂、比较多也无妨。思考时,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要尽力避免线性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块面思维。在思考前,他们时时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如果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备课时的思考并不是教学环节的面面俱到,而是该密处不透风,能疏处可走马。 。 背课者,省略的是研读教材和学生,而直奔教学设计。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快点以文字的方式定下方案,然后背熟教学环节。背课的后面有怎样的思想?首先,渴望精品课堂。因为希望课堂能精致一些,于是寄希望于课前计划,每步都仔细雕琢,环节与环节间的衔接都考虑得很周密。走进课堂,畏手畏脚,一切按预定的轨迹,不敢越雷池半步。其次,期盼顺畅课堂。很多教师都以课不出差错,顺利进行为目标。因此,背课是为了不给意外留机会。因为背课,课上得就失去了灵性。因为一切都是预设的,师生因失却了新的兴奋点而缺乏课堂智慧的挑战。备课的结果可能课堂上整体环节不那么顺畅甚至有些粗糙,但磕磕绊绊的灵动才是学习之真风景。 再者,备课不仅仅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储备(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 坦然面对学生作为课是否备好的参考。背课只不过是为自己规定了一条上课行进图。 【解决策略】 1. 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 2. 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就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一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趋,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灵活地组织教学。熟悉教案不可死记硬背,而要灵活记忆。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由于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备课检查往往是检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备课也因此往往被曲解成写教案,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备课就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 暂且不说教案是否可以全面体现备课过程、内容及思路 ) 。 【解决策略】 教师须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对教师而言,教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写教案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要吸收备课经验精华,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备课观,备理论、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和感悟,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害怕标新立异的备课在检查时通不过,还是目前尚未形成教师备课创新的奖励机制,教师缺乏动力?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因此备课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各具风格,充满创造性的。新课程弘扬人性,张扬个性,备课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 【解决策略】 1. 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式备课方法,成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 备课是一项充满灵性、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它既有一般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同时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我意识,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理解运用教材的能力。面对教材,不管是一篇新课文或者新一章节的知识,首先应仔细地反复研读,认真地分析思考,不要急于翻看教学参考书,不顾一切地钻到参考书的圈子里。要以课程内容为对象,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在深钻细研、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自己有了成形的思路和成熟的东西,再去翻阅教学参考书,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正如魏书生所说,“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备课过程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2. 要克服绝对相信教学参考书的盲目崇拜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创造者 且不说当前有一部分教学参考书以赢利为目的,其内容陈旧,观点错误,就是权威部门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具有了新的角色定位,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什么是开发?就是教师经过思考探索,以独立备课为基础,形成第一次备课的蓝本,然后再与别的教师的教案中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开辟出来的具有校本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新东西,绝不是鹦鹉学舌似的盲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向权威挑战的胆识和才气,运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参考书,创造性地进行备课,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加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工作,除了辛苦还应该有愉悦感 正如教育家叶澜先生所说:“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和欢乐,自己的生命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有了这样的教学愉悦感,你的课堂想让他“不和谐”、“不高效”恐怕也是很难的。 学术上的底气(知识水平) 指导上的灵气(教学方法) 对待学生上的雅气(师德品味) 生活上的大气(个人修养)
3. 老师(备.背)课,是用那个字
老师教书备课始。为啥高校老师都不坐班呢?那不是放假,是提供足够的时间备课;为啥中小学老师都坐班呢?学生管理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比较固定,不用总从头备课?
老师应该怎么备课呢?讲的头头是道的教育学论著有都是,可总觉得冠冕堂皇的内容多,真管用的东西少。什么叫“真管用”呢?那就是备课之后不仅能把课讲下来,还得讲的精彩,
按书上的要求备课,肯定能把课讲下来,可要想讲的精彩,就得听一听老“教书匠”的经验之谈,例如我告诉你的备课方法。
首先你得明确一个观念:备而非“背”,备课不是一个背讲稿的过程,有些重要而精彩的内容当然要背下来,但要想把整个讲稿都背下来,一来讲一次课就得背三、四万字,几乎不可能,二来都指着“背”课,一旦忘词儿,这课就讲砸了。我所看到的讲砸了的课,几乎都和“背讲稿”有关。
我告诉你的备课方法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当然是要写讲稿。不过,去除了要背讲稿的负担,尽可以放开思路地去写,不用担心写多了背不下来。讲稿的内容可以按照教材的脉络和框架,但绝不能抄书。教课书的内容往往教条多,都是抽象的东西谁愿意听呀!讲稿应该写的具体、鲜活,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为了达此标准,打破些条条框框也在所不惜。
第二步是广泛涉猎相关内容。一般来说,开一门新课都会给一个学期,也就是半年的备课时间,可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完讲稿。之后便放到一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广泛涉猎与这门课有关的内容。你可到图书馆去查资料,你可到网上浏览最新的观点,要了解大量的事例,还要思考前沿性的问题。这种广泛阅读和查找的涉猎,当然可以进一步充实讲稿,但更重要的,是在营造一种“熏陶”,实现一种“潜移默化”,新课的内容会因此而在头脑中积淀成一种“知性”系统:既基于理性的根基,又可以自如地感性表达。
第三步是规整教案。认真走完前两步,你已经成了所讲课程的知识富有者,你的头脑很丰富,但有些庞杂,有些零乱,这时就需要教案来规整。教案就不能啥都写了,要强调的是结构框架和逻辑脉络,要符合的要求是清晰、明确。哪个观点在什么地方表述,哪个事例在多大程度上展开,都清清楚楚的,无论哪一级的教学督察都找不出毛病。
上课的时间到了。你把备课的讲稿、教案和相关的资料都摆在讲台上,便会觉得分外有底气。经过了上述三个步骤,未曾开言,头脑中就已经有了一幅要讲内容的清晰图画,而一旦开言,就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有好几句话在你等着,你可以选择最精彩的;要举个事例,也立刻会有典故浮现,你可以信手拈来;甚至你话都说一半儿了,还未启动大脑呢,但是没事,句句都靠谱。
4.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该怎样备课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出现。这些教学新理念,对我们的备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备课形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方面,也有我们必须大胆抛弃的一面。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既要备形式又要备内容
备形式,是指常规的传统的备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等要素,要在我们的备课中能加以体现。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这些形式的东西,未必要在文字上有很多的表述,最重要的是审视这些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审视,看看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有没有加以体现。这些“体现”,又有多少内涵反映了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怎样的新课改理念。传统的备课形式是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的先后次序在备课笔记上加以显现的。如果,我们把备形式和备内容,硬性地做个区分的话,备教学过程就是备内容,教学过程前的所有要素的准备过程,就是备形式。实际上,备形式和备内容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整体中的两个部分。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可以继承传统的方法,按照原来的次序安排备课的过程。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当我们把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设计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对照前面的那些备课要素,检查我们对教与学的设计过程。这种审视与检查的过程,就是把备形式与备内容有机结合。或者,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直接摆在备课的首要环节,在完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设计之后,再从中提炼出我们课堂教学上应该关注的教学要素。
既要备知识传授又要备做人道理
备知识传授和备做人道理,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改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生成,更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就是注重做人的培养。根据教材,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学情出发,设计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备课时应该要充分注意和必须把握的原则。
其一,注意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支点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便于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不仅要注意和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还要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其二,注意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取与知识相关的信息,来发现知识,验证知识,直至达到最高的境界,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三,注意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各种感性的经验,这是学生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把这些感性的经验,转化为理性知识,需要发挥大脑对感性经验的“加工制作”作用。这,是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的关键。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引导、点拨、提示等等教学手段开启学生的思维。而且这里的引导、点拨、提示,不仅是来自教师本人的,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起来的某种学习形式,比如同伴交流、小组互助。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悟,这更加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与创新的教学理念。
其四,注意知识与情感的联系。新课改所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注意创设情感氛围,运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到位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思考,达到情感的升华。并通过这种情感的雕塑,坚定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既要备教的过程更要备学的过程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既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是分工合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有独立的静静思考,也要有彼此之间的互助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新课改理念更要求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灵感的火花,产生创新的果实。据此,笔者认为此时备课,就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设计教师教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与创新,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倾听、观看、回忆和阅读)。其二,让学生进行思考(演绎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其三,让学进行交流与表述(这是思维的延续和碰撞)。与其相对应,我们教师教的过程就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温故复习,出示一段多媒体视频,讲述一个现实案例来引导、设疑,让学生进入新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去进行回忆和阅读,调集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储备。其二,点拨与启示。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所对应的则是老师的点拨与启示。把课堂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不是只要老师作为一个冷静的看客。在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或者交流之后,学生仍然不得思维的要领。此时,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知识,需要老师在思维的方法与技巧上,给予适当的疏导。老师点拨之后,通过学生自我思考,再自我发现,这才是新课改理念所要求的真实内涵。而不是把思考的过程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其三,概括和总结。概括和总结应该在以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之后,是对学生思维成果进行的综合评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之后,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这样更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过程中,教师还要发挥组织教学的作用,发挥“情感渲染”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序有效的目标层层推进。
既要备教学的自然生成更要备课堂的节外生枝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课堂相比,由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知识的在学生大脑中的自动生成,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总是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一些。所以,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我们预设之外的情况。此时,备课就要考虑到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之后,由于学生的不同视野,不同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以及这些思考方式所呈现的不同的思维结果。尽可能的让这些“节外生枝”,囊括在自己“预设”之中。囊括不了,我们也不要盲目地给予肯定和否定的评价,可以将这样的“节外生枝”留待课下,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思考。
如果说前面三点是我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对传统备课的继承和发展。
5. 教师如何备课及备课注意点
备课须“三知”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必须要 “三知” 。
1、 知教材
这里所说的“知”,既是对全册乃至全套教材内容的通盘了解,也指对具体篇目的深入理解。如,对语文教材,既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区别和写法,又通晓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概况。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前途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把这些写梦想的文章向学生作深入的比较,而后让学生写篇作文,正题为“梦的启迪”,副题让学生自拟。这样读写结合,比较教学,学生学习、思想双丰收,一举两得。当然,只有深知教材,才能进行比较。
2、 知学生
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基础和爱好,才能更好的选用和确定教学方法,决定讲授内容的详略取舍,才能有的放矢,目的性更强,否则,就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反感生怨,这就是脱离学生的基础、心理、要求的实际所知;相反,有些内容,教师较熟悉,胸有成竹,只写简案,把时间花在了解学生趣有味,教学效果就好。可见,了解学生的重要。
知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有经验的老师一般是非常注重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导入新科、讲授新课、课时小结、单元复习都各有方法。导入新课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讲授新课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序幕演得好,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注目,激发兴致,出奇制胜的作用,如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是用母亲导入的。此外,课时小结、单元复习常用归纳法、比较法,运用得好,能收到以少带多,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法则是讲知识的重要手段。熟知三者方能因材施教,教学得法。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课的内容有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法,学法。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专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专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认知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6. 我真不明白,老师备课比学生背书还难吗
不大明白,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背书只是要把书本上的内容完整的复述出内来就行了容,基本上没有什么脑力劳动,备课是在没有接触学生的情况下,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所做出的系统的整理,需要一定的脑力(需要思考这节课的切入点,需要知道这节课的考点,知道这节课学生可能的问题,知道需要布置什么作业进行巩固……),同时要备好课,前提是要知道书本的内容,简单点讲是在理解书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与加强,并融合了老师的个人特点,所以,备课别背书难
不过,如果一个老师教了一定的年限,那么备课就相对容易些!
7.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怎么样备课
老师教书备课始。为啥高校老师都不坐班呢?那不是放假,是提供足够的时间备课;为啥中小学老师都坐班呢?学生管理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比较固定,不用总从头备课?老师应该怎么备课呢?讲的头头是道的教育学论著有都是,可总觉得冠冕堂皇的内容多,真管用的东西少。什么叫“真管用”呢?那就是备课之后不仅能把课讲下来,还得讲的精彩,按书上的要求备课,肯定能把课讲下来,可要想讲的精彩,就得听一听老“教书匠”的经验之谈,例如我告诉你的备课方法。首先你得明确一个观念:备而非“背”,备课不是一个背讲稿的过程,有些重要而精彩的内容当然要背下来,但要想把整个讲稿都背下来,一来讲一次课就得背三、四万字,几乎不可能,二来都指着“背”课,一旦忘词儿,这课就讲砸了。我所看到的讲砸了的课,几乎都和“背讲稿”有关。我告诉你的备课方法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当然是要写讲稿。不过,去除了要背讲稿的负担,尽可以放开思路地去写,不用担心写多了背不下来。讲稿的内容可以按照教材的脉络和框架,但绝不能抄书。教课书的内容往往教条多,都是抽象的东西谁愿意听呀!讲稿应该写的具体、鲜活,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为了达此标准,打破些条条框框也在所不惜。第二步是广泛涉猎相关内容。一般来说,开一门新课都会给一个学期,也就是半年的备课时间,可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完讲稿。之后便放到一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广泛涉猎与这门课有关的内容。你可到图书馆去查资料,你可到网上浏览最新的观点,要了解大量的事例,还要思考前沿性的问题。这种广泛阅读和查找的涉猎,当然可以进一步充实讲稿,但更重要的,是在营造一种“熏陶”,实现一种“潜移默化”,新课的内容会因此而在头脑中积淀成一种“知性”系统:既基于理性的根基,又可以自如地感性表达。第三步是规整教案。认真走完前两步,你已经成了所讲课程的知识富有者,你的头脑很丰富,但有些庞杂,有些零乱,这时就需要教案来规整。教案就不能啥都写了,要强调的是结构框架和逻辑脉络,要符合的要求是清晰、明确。哪个观点在什么地方表述,哪个事例在多大程度上展开,都清清楚楚的,无论哪一级的教学督察都找不出毛病。上课的时间到了。你把备课的讲稿、教案和相关的资料都摆在讲台上,便会觉得分外有底气。经过了上述三个步骤,未曾开言,头脑中就已经有了一幅要讲内容的清晰图画,而一旦开言,就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有好几句话在你等着,你可以选择最精彩的;要举个事例,也立刻会有典故浮现,你可以信手拈来;甚至你话都说一半儿了,还未启动大脑呢,但是没事,句句都靠谱。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怎么样备课?
8.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转载) 目前,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因此教师的备课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面对新课程这个大背景,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呢?一、变被动、机械的备课方式为灵活的、动态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我们说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师在一堂课上要做出30个左右的决定,这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随机地采取行动。要在一节课上做出那么多的反应并力求准确,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教师的“临场发挥”。这样看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既是可以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可以这样说,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比较粗的一次设计。然后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新问题的出现,随时调整教案乃至进行二度设计。 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二、少用经验多研究新问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立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然后在课堂上将它们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就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广度,也不可能调控好课堂,处理临时性问题,只能凭借经验。因此,我们提倡“研究型备课”,即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所主张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现在课改年级用的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现实材料,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但并不是教案、学案,仍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加工处理。一定要改变过去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的现象。总之,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灵性和活力。 新课程下的备课就是教研,备课引导课改。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自身的一次创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所以,当前教师的备课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三、认真撰写教案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认真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编写教案更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很有价值。 四、实施集体备课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从实践层面看,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五、课前预案与课中反馈、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反馈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第一次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
9.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备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备课,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应用现代教学工具。回传统答的数学教学主要黑板加粉笔的常规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学校相应硬件设备的安装,让现在条件允许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科采用PPT是较为常见的,这边要重点推荐一下使用101教育PPT,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的内容也可以适当增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0. 体育课备课的5背是什么
备场地器材,备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