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如创设情境,激励兴趣。在新教育理念的知道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或者分层要求,激励信心。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收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我们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伊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艺术提问,加深理解
提问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它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艺术的、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这样的提问使抽象的“词义”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4、诙谐幽默,深入浅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的表达出来……”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讲台上用优美而富有魅力、吸引力、感染人的语言,奏出美妙的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这样一来,既讲清了道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我们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
⑵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意在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新时期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教师水平和素质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本文作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结合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介绍一下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所面临的困境,然后介绍一下提升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主要途径,谨供参考,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所面临的困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教师的成长。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表现,新的课程改革的到来就会有新的教材的产生。很多小学教师在谈到新课程时,更多的是在谈新教材,很少提及课程标准,他们的困惑主要源于对待教材的态度与处理教材的方式上。
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现状与课程改革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2.对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的概念很模糊。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关注的是如何传授现有知识的教学模式,而很少考虑怎样选择更有效的教学。
二、提升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的素养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作为新时期教师,必须及时给自己充电,多多阅读和自己课程相关的书籍,补充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多涉猎一些其他书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形成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使自己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加强交流学习和反思性教学
新时期信息资源显得尤其重要,要学会资源共享,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与合理的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教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课程改革要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得巨大动力。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结果进行分析,反思已有的教学行为新理论、新经验间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收获的差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之更合理的过程。可以说,教师反思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课程意识提升的过程,只有日益积累对于课程的困惑与反思,才能逐渐生成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意识。
面对着新时期的教育形式,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队伍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和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代脚步,一心一意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三、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学校领导的有效管理是一方面,主要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努力。要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新课程意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⑶ 语文素养与语文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一、定义
1、语文素养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意识
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二、区别
1、语文素养分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如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等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能写多少字?背多少诗词歌赋?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要求会查字典、读懂文章、能写作文等。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包括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等。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要有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
2、语文素养是与语文相关的能力集合,而语文意识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也就是说一种主动学习和留意语文相关知识的学习态度。
三、联系
语文意识,虽然并不就是语文素养,却是语文素养所生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进行人文教育的独特途径和优势。
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促进语文意识的运用。
⑷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用意识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 和运用。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 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而且,这是普遍现象。“十年的时间,2700 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 ”吕淑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拙拙怪事” 到现在依然如故。这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据了语文教学大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 原因之一。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 忽视了语用训练。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 语用训练。 一、要有训练意识 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 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他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 (听、 说、读、写、书) ,提高人文素养。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 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先生指出,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要实现 多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个转向是走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三个转 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他指出:“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 是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 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内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 人的积累和运用。”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 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 文实践中体会
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 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 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捕捉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 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 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 练技能。”(“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是要练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材既是 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 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 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且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 怎样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点呢? 1.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应当根据学段目 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一,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处去确定训练点。 第二,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去确定训练点。如:⑴理解文意;⑵字词辨析;⑶分析重点句子 (或句群);⑷段落层次划分;⑸概括节意、层意、段意;⑹归纳主要内容;⑺归纳中心思想;⑻典型的
⑸ 谈如何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
一、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自己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能进行及时更新,导致学生感受不到课堂学习的新鲜感,从而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应传授给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激发创新意识。1.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不应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模式,而应该创设适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与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活跃思维才能被充分激发。教师要真正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综合素养。2.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下练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遗漏、学习方法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长期的坚持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课程中与生命意识联系紧密的非常之少,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是很不相符合,中小学生还处于懵懂阶段,多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只能凭着自己的感官意识进行,对生命的感悟很浅薄,并不能够充分的考虑到生命的意义。语文教学赋予教书育人,教人处世的神圣职能,语文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教会学生能够更多的关注人文科学、具有生命本真的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出发点,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希望能够将研究的议题能够与当前新课程紧密结合,为以后的小学生语文教育提供依据。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可行性
在中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中能够把生命意识强调进去,并加以解释说明,在漫长的教学中使得中小学生的生命感悟和意识达到一定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首先,语文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关于人文情怀、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小学语文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生命意识是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让中小学生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中小学生处在一个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不成熟的阶段,养成好的世界认识观对于他们今后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当人生导师的角色,让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识有扎根的认识。
其次,中小学语文课程对生命意识具有很强的润色性。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内容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等课文,这样的内容对生命的赞歌,对生命的尊重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让人们非常的感动。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能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及生存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加好的身临其境的感触到生命的可贵,从此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是有效地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是能够体现生命意识的阅读性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感官认识,对于这样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剖析,让中小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利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树立起珍惜生命和珍爱生活的理念,对生命意识又一种初步的认识。阅读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身情境;处罚学生对“斑羚飞渡”的凄美画面的思考,体验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很多苦难,但都是暂时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战胜困难。
二是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
从人类发展史看出,一直面临着大大小小不同的自然灾害或是人为的灾难,就要求人们能够勇敢的面对和克服苦难,完成生命的使命,珍爱生命,对生命的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需要跟学生强调生命的价值,积极努力的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深入认识提供一个很好地平台,也是积极的生命表现。
三是贯穿在各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积极地组织类似的演讲或是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进行辩论等,让学生和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理论和行动对生命的意识再一次的理解,能够真正做到真爱生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是体现前人在生命的危难时刻,体现最后对顽强生命的尊重。
四是在课外读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
在语文课程中有很著名的文章,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对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是记忆深刻,并且深入人心。保尔的一生都在和病魔做抗争,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一生,12岁就被迫辍学去做工,生活在最底层。少年时救地下党被折磨毒打却不向敌人透露任何消息。冒着两腿瘫痪的风险和用于,去园自己曾经的文学梦想,让自己在文学方面更加有造诣,于是他阅读了很多文学名著,他的眼睛失明了并且只有右手是正常的,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对生活充满自信,对生命充满期待,就算是眼镜看不见,他能够借助无限广播进行学习。写字时用硬纸板框中间卡出的缝限制铅笔进行写作。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努力的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获得空前的成功,作品问世后大受欢迎,保尔的心沸腾了,他又拿起了新的武器,走向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样的经历难道还怕学生没有读后没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吗?
当前素质教育对关注生命和对生命的意识具有高度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审美和情趣乃至人生态度都应该进行培养,能够很好的培养他们的个性和人格,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育等方面都很好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让他们从小树立起生命意识,对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生命都能够足够的尊重和珍惜。
⑺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这是必然的,但大多数教师对此却又是茫然的。以为能备好课,上好课,完成规定的所谓教学任务,一切就ok了,其实不然,教学是课程的一种载体和形态,课程是一种整体的潜在的生成,教科书和教学最多算课程的某种主要的凭借和过程,远不是课程全部。教师,对课程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掌握和创新意识,这样,他才能有足够的高度和自觉来完成课改,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这是《课程:教师的创新》一书给我的主要启示。
在基础教育中,为考而教,因循守旧,缺乏改革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对此强调最多的是考试的指挥棒效应的影响,其实,我觉得这更像是有意在混淆问题,事实上考什么和怎么教根本不是一个话题。可能恰恰相反,正是许多人对怎么教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才导致了教学低效考不好的问题。
作为教学系统的关键因素,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宏大责任,怎样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一个教师能否称职的关键。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案例体的写法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个敢于改革,认真钻研的优秀教师的例子,他们做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家访、与学生座谈、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等,这些我们也能做到,但因为他们有更高的课程意识和坚持不懈的创新意识,他们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宝贵的启发,看到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希望,那就是我也可以尝试着用自身的努力去改造课程,创新教学,把学生组织起来,引导起来,发动起来,这应该成为我以后工作的一种可贵方向。
首先,我还要继续解放思想,特别是要大力提高对于教育教学的科学认识水平。不能再简单地一教了事,满足于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发动学生,让自己成为促进学生乐学的老师,而不是让学生厌学的瘟神。
其次,深入钻研教材、教学和教法,从学生学法的角度设计教法,让教学成为一种切实的对话、交流和探讨。教无定法,其实是学必有法的自然要求和体现。语文课,绝不能再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泥沼中匍匐死揪了,她有浑然天成的风韵和姿色,有混元一气的呼吸和自由,我常想,没有绝高的智慧和修养,没有庖丁般的定力和修为,是难有资格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
再者,更新课程观念,加强课改意识。课程,无处不在,课改,无时不在。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既成的,即便经典也不例外,能让我们度过迷津的,只有改革和创新。语文课没有绝对的要律和规则,能让学生从生命、文化的角度生成自我,足矣。边界在哪里,没有,有的只是努力的一点方向。
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意识作为职业素养的认知基础,与语文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灵活地巧妙地实施职业意识渗透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让职业意识和服务理念牢牢地树立在学生心中。
阅读的教学媒介是文本,文本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一位关注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语文教师,他总会灵活地选择文本中与职业意识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既是生动的,又是具体的,同时培养效果也会更好。仔细推察上面列举的四种职业意识,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价值观、成就观、责任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凡是涉及到涵盖以上内容的文本,教师都可以联系职业生活对学生适时的教育引导。
1.精析文本思想精髓,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例如荀况的《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段文字论述了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申出“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这条哲学定律,告诉学生在职业生活中,个人价值也是在积累中逐渐显现的,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为短时的愿望没有实现就对未来失去了兴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师说》中极力抨击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败坏风气,并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明确阐述了正确的择师原则。教师可以以此及彼,将韩愈谦虚的为学态度和优秀品质进行精辟分析,教育学生养成勇于“择师”和认真学习、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进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巧妙迁移文本主旨,培养学生自立意识
例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篇课文从生命诞生过程、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几方面盛赞自我价值。在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社会角色引入职业,再引入职业的价值,通过职业人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在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认识职业是自我存在的最积极方式。
再如在《致橡树》一首诗的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情观,即“女性不能从属于男性,不应利用爱情攀高富贵,不能只是痴情附和”。教师可以巧妙地对文本思想进行迁移,借机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成就自我的意识。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阙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苏轼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学生,光靠仰慕和感慨是无济于事的,要想真正像周瑜一样“羽扇纶巾,谈笑间、墙稽灰飞烟灭”的英雄,就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培养自立意识,并通过刻苦训练各种能力,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大环境。
3.从文本中寻找学习榜样,帮助学生明确做人标准
例如学习王蒙的《善良》,讨论了善良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在职业中的善怎样体现”,这样就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岗敬业是善良的职业表现,既然善与恶的斗争中善是最终的胜利者,那么善的举动就会为人带来长远的利益,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职业中的善是最明智的选择。减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开篇引用闻一多的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表明了闻一多先生对待说和做的态度,并用六件事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闻一多对待说和做的态度是值得学生学习的,通晓全文以后,教师可以直接把闻一多确定为学生做人的榜样,让学生学习他那种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标准。
4.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意境,有效陶冶学生情感
李乐薇在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借助丰富的想象,多侧面多角度地勾勒出小屋的景观和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讴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教学,引领学生深刻体察看似平淡的意境,并借助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来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并养成珍惜每一天和每样东西的良好情趣。而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清新淡雅的笔调创设了朦胧的意境,并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他在困惑与挣扎中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索和铮铮追问。作者没有陷入迷惘和困惑,而是将其升华为艺术的形式并在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得到慰藉,让自己暂时逃离现实的困苦;除此之外,作者还用生命的灵性和人格的光彩营造出无比清新、充满情韵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真正领略作者当时所处的困境,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从而主动培养乐观的情趣和摆脱困境的能力。
⑼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如何培养
课程建设从来就是教育建设的重点工程,在教育改革中,课程问题始终处在一个核心位置上。语文课程的建设对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更具有突出的意义。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弹性和选择性,体现了新课程下语文课程结构的开放与灵活。新课程下,语文课程结构已经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了出来。伴随着语文课程体系的创新,要求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尽快走出过去更多地关注课堂的教学意识,生成视野更为广阔的课程意识,实现以课程来统摄教学、以课程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改革目标。目前最迫切的是需要所有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课标”、“改革方案”,转变观念,树立课程意识,尤其是课程开发意识。 1.课程意识的四个方面 2.培养课程开发意识的重要性 2.1课程开发意识的地位 课程开发意识在课程意识的四个方面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课程开发是“指通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来改进课程功能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原有课程的改造与新的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等内容。”课程开发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活动,是建设课程意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开发意识是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师在此次课程改革所扮演的角色,也决定着此次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最终落实情况。 2.2高中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研制开发体制一直是中央集权模式,课程决策、开发、设计等方面的权力都在课程专家控制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他们的对课程的处置权力仅局限在“如何教”这样的技术性环节,至于“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得怎么样”等理性层面的问题,绝大多数老师根本不需要也无暇去思考。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无条件地做教科书内容的“搬运工”。 新课程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课程开发权力,教师也成了课程开发、发展的主体之一,也成了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就高中语文来讲,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弹性和选择性,带来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给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从边缘人走进课程带来了可能。 2.3选修课程为高中语文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空间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专门列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这一章,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建设。尤其是选修课地位的加强,给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巨大的开发课程的空间。 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这五个系列的选修课基本是考虑到了当代高中学生和高中语文教师以及社会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期待。丰富的选修课内容为语文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 据对高中语文现状的调查中了解到,比较普遍的反映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大。固然有多媒体的冲击,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原来的课程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今天的社会需要多样化、有个性的人才。从学生自身来看,这些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人,受多媒体的冲击和社会影响更大,自己的思想也比较复杂,个性也更加明显。我们原有的思想和原来的课程已无法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吸引力,所以开设选修课就成为了必然,这也是语文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必然逻辑。 选修课的设置更能发挥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的快速发展。选修课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也为老师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了条件。可能许多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有的长于诵读,有的善于鉴赏,有的工于语言修辞,有的痴迷写作。因此设置选修课,可以让老师的这一部分才能更加充分的施展出来。当教师开设了自己的选修课,他就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积累资料,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造就一位有个性、能独立思考与钻研的教师打下了基础。
⑽ 什么是语用意识
语言运用的潜在意识。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觉的认识,从请用学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