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7衡水点睛冲刺一语文理综
1.B 2.A 3.C 4.A 5.B 6.A 7.C 8.C 9.A 10.A 11.C 12.C 13.B 14.B 15.C16.A 17.B 18.B 19.A 20.C 21.A 22.B 23.D 24.C 25.A 26.B 27.D 28.C29.A 30.B 31.B 32.D 33.C 34.C 35.A 36.D 37.C 38.A 39.B 40.B 41.C42.A 43.D 44.B 45.D 46.A 47.C 48.A 49.D 50.C 51.D 52.B 53.D 54.A55.D 56.A 57.C 58.C 59.B 60.D 61.A 62.B 63.C 64.C 65.B 66.A 67.D68.A 69.C 70.B 71.D 72.B 73.A 74.D 75C
㈡ 2014衡水中学调研卷语文一的答案
1.D.2.A.3.B.4.B.5.B.6.C.13.B.14.C.15.B
㈢ 衡水点睛大联考第四次语文答案,文科
而天津人看人调节人体健康
㈣ 2012衡水金考卷 语文〔一〕答案
你好好的学、狗娃、时间不多了、再木想着抄答案了、还有、我们去年就是衡水的试卷
㈤ 有没有衡水金卷2018版语文一的答案,急,在线等
9.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与“忠孝”、“耕读”关联,不恰当的是()
A.“忠”——世袭制 B.“孝”——宗法制
C.“耕”——农本观 D.“读”——科举制
10.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11.《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 B.五四新文化运动 C.全面抗日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
钟祥一中:谭亦婷 王鸿烨 杨昊文 袁瑜璠 董明昊 尹楚越 王雨轩 王思雨 郑倩雯 肖明鹏 王宇轩 赵秦艺 陈芯 杨心怡 谢文杰 王静涵 张欣悦 李嘉辉 苏心怡 李园恬 张先成 王茜 余智泉
钟祥三中: 陈凯文
信息作者: 潇湘枫
㈥ 衡水点睛文化编辑部2016语文高考冲刺卷5答案和作文
第一篇:《2016高考百日冲刺试题·语文(一)》
2016高考百日冲刺试题·语文(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在近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畿辅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经碰撞而不断融合。元、明、清三朝,有两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多民族文化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环绕京城的畿辅更是展现这一文化形成过程的核心区之一。元代虽然始终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不断内迁并笼络色目人,在中书省辖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局面。而后的明代,在封建的大汉族主义民族观主导下,北直隶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有所降低。但朱棣也曾讲:“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据《明英宗实录》载,少数民族在北直隶“不下万余,较之畿民,三分之一”。及至清代,统治者实行满蒙一体、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直隶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流渐成规模,如蒙古正黄旗人法式善主持乾嘉京畿文坛数十年,与大兴朱珪交游密切,所作诗文风靡一时。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崇尚道统、理性内敛的汉族文化增添了重视功利、活泼直率的因素,也使凝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元明清三代的畿辅以今天京、津、冀地区为主体辖区,其文化代表着中央主体意识形态观念,直接接受皇权辐射,均有浓厚的泛政治色彩。畿辅文人的作品与时事、政治的关系紧密;与之相对,元明清时期的另一个文化中心——江南地区,吟风弄月的作品似乎更多。从方志编纂体例上也可看出畿辅文化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同治《畿辅通志》便收入了大量与畿辅有关的“诏谕”和御制的“宸章”(即诗、文);光绪《承德府志》也收入了“诏谕”和大量御制“宸章”。
纵观元明清畿辅文化从中心到边缘的递减效应,可以找出规律性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南北水陆交通线周边更能有效地传导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其次是地区原有文化底蕴决定接受文化中心影响的程度;再次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受到文化中心的感召;最后是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也会相应改变其与文化中心的互动关系。如,出于民族政策的需要,承德在清代成了政治文化的重要舞台;沿海贸易的发展使得天津府在清代大幅提高文化地位,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等等。
将畿辅文化视为一个生命体,进而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透视其既中心又边缘的环状夹层状态,可以为理解政治文化的影响传递途径提供一个生动的模型。畿辅地区环绕首都,代表国家主体意识形态,长期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辐射,亦不断吸纳、丰富自身的内涵。畿辅文化自上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和多区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交流、容融的近世形态,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前缘。所以,考察元明清畿辅文化,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及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王长华《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畿辅是环绕京城的地区,它是近千年来多民族文化经碰撞而不断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的核心区之一。
B.元代统治者不断内迁并笼络色目人,是为了巩固政权,于是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局面,元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失败。
C.明代北直隶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有所降低,但居住在北直隶的少数民族还是较多,占了畿民的三分之一。
D.清代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流渐成规模,法式善主持乾嘉京畿文坛
数十年就是一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的京、津、冀地区为元明清三代的畿辅主体辖区,由于直接接受皇权辐射,文人的作品与时事、政治的关系紧密。
B.清朝不同时期编纂的《畿辅通志》和《承德府志》,都收人了与畿辅有关的“诏谕”和御制的诗文,体现了畿辅文化的特点。
C.畿辅文化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在畿辅交汇,形成交流、容融的近世形态,也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
D.要观察畿辅文化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透视其既中心又边缘的环状夹层状态,就要将畿辅文化视为一个生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明、清三朝虽然奉行的民族政策不同,但是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与汉族化得以相互碰撞、融合。
B.元明清三代文化中心不止畿辅这一个,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畿辅文化的政治色彩浓厚,江南地区的文化则生活色彩多一些。
C.清畿辅文化的影响是从中心到边缘递减,其影响因素有交通、地区原有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政策的改变等。
D.文本先后阐述了畿辅地区多民族文化经碰撞而不断融合的过程,畿辅地区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畿辅地区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弘范,字仲畴,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年二十时,兄顺天路总管弘略上计寿阳行都,....
留弘范摄府事,吏民服其明决。蒙古军所过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无敢犯者。
从亲王合必赤讨李璮于济南。弘范营城西,璮出军突诸将营,独不向弘范。弘范曰:“我营险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遂筑长垒,内伏甲士,而外为壕,开东门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广,璮不知也。明日,果拥飞桥来攻,未及岸,军陷壕中,..
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垒门,遇伏皆死,降两贼将。
移守大名管民总管。岁大水,漂没庐舍,租税无从出,弘范辄免之。朝廷罪其专擅,弘范请入见,进曰:“臣以为朝廷储小仓,不若储之大仓。”帝曰:“何说也?”对曰:“今岁水潦不收,而必责民输,仓库虽实,而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欠仓库乎!”帝曰:“知体,其勿问。”
括诸道兵围宋襄阳,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练之卒,勇悍难制,故命领之。戍鹿门堡,以断宋饷道,且绝郢之救兵。弘范建言曰:“国家取襄阳,为延久之计者,所以重人命而欲..
其自毙也。宜城万山以断其西,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速毙之道也。”帅府奏用其言,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即擐甲上马,亲率二百骑为长阵,令曰:“闻吾鼓则进,未鼓勿动。”宋军步骑相间突阵,弘范军不动,再进再却,弘范曰:“彼气衰矣。”鼓之,前后奋击,宋师奔溃。2016高考冲刺卷语文答案
入朝,疾作。病甚,与亲故言别。卒,年四十三。
(选自《元史·张弘范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B.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C.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D.既城/与将土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
B.上计,文中指地方行政长官向上级呈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C.飞桥,文中指古代军队作战时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河道的一种器材。
D.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弘范能文善武,办事精明强干。他很会写诗歌;他代哥哥处理总管府事务,处事明达有决断;他强硬处置胡作非为的蒙军。
B.张弘范足智多谋,善于排兵布阵。他准确判断出李璮的想法,于是设计引诱李璮来犯,挖深壕沟,埋伏士兵,最终打败了敌军。
C.张弘范一心为民,富有远见。当水灾发生后,他下令免除百姓的租税;面对朝廷的责怪,他向皇上阐述了藏富于民的道理。
D.张弘范临危不乱,身先士卒。面对宋军的突袭,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积极应对;他亲自率领骑兵与敌周旋,取得胜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营险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5分)
㈦ 衡水金卷语文模拟试题一答案
到父母跟前吹牛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