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201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卷

201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卷

发布时间:2020-12-23 16:38:15

① 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

考完试就发答案了 哥们- - 你不是考生吧 网络搜一下

② 2010浙江省高考语文选择题答案

ccdbdabbcc 其他的忘了 c的确比较多 和同学对过了 都差不多

③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简析

作者:hyllm 加入日期:-06-08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简析(原创)
1、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回放: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2、作文材料分析:
这个作文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所以很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和高考作文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省,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从而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在行文中,学生能否抓住“转换”这个侧重点,是立意是否准确的关键。
该作文材料第一段解释“反哺”。第二段第一句阐释“文化反哺”;第二句提示“正统传承方式”是“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点拨考生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层思考;第三句为考生提示写作思维拓展的方向(写作切入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而且明确告知考生,年轻人的反哺能力“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愚以为,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有如下特色:
(1)角度多元
文题可从多个角度切入。材料已点示:考生可从“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切入写作点;也可从施教者或受教者两个角度分别切入;也可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互相转化的辩证角度切入。而考生思考的层面、语文的素养、识见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考场作文等级,这使得2010年的浙江作文题更具区分度,更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2)思维理性
命题《角色转化之间》隐含着一对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由传统的“父辈”对“子辈”的施教,到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对长辈的文化反哺能力,需要考生在立意方面作出理性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反哺”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这样方能立意准确。
(3)文题中性
命题《角色转化之间》,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两代人之间对文化的认识差异和互相影响,也可以写成散文,抒发自己对文化反哺现象及本质的情感;更可以写成议论文,直接阐述自己对文化反哺中角色转换的看法。任何一种文体都可以切合这个命题,因而文题是中性的。
(4)关注现实
20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继承了2009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个材料的命意,仍旧着眼于现实文化的困境:商品大潮汹涌而来,网络文化四处泛滥,外来冲击无孔不入,在这物质享受高于一切的现实社会,在这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在“科学知识”的传承、“价值观念”的分歧、“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更新上,我们很多人不知觉地失去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作文将人们的视角带入了当下,关注了现代社会文化,更关注了我们的精神。如果说,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比较感性和抒情,那么,2010年的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则更重理性和思辨。从这一点来说,作文难度有所提高。
(5)指向深刻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而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既不能囿于传统画地为牢,也不能否定抛弃传统而另起炉灶。文题引导考生反思文化,以期让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产生巨大的文化辐射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真正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3、写作要点:
(1)全面理解材料,命题作文不能另起话题。如单写“反哺”或仅写物质生活上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反哺就是片面理解材料,审题不准确。
(2)可以以叙述为主,讲讲自己对家长的引导,比如看超女和快乐男声,看非诚勿扰,没有青年人引导,家长几乎不可能看此类节目并产生兴趣。 至于这个“反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各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就好。
(3)激活大脑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的认识观,引导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和多样。扣住“文化反哺”,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一种公众认同的正确观点,则有望写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佳作美文。

④ 201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句名篇默写(浙江卷)

(10年浙江卷)
24.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10年浙江卷)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谨痒序之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 ;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 。(《庄子》)
(4)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答案:(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与道路矣。(《孟子》)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⑤ 浙江省2010年语文高考调研模拟试卷(二)答案

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簇新/蹙额 发轫/坚韧 寒伧/沧海桑田 B. 桎梏/纨绔 拾掇/补裰 菲薄/文采斐然 C. 自诩/阿谀 讴歌/怄气 翩跹/鲜为人知 D. 裨益/媲美 联袂/诀别 孱弱/蟾宫折桂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宣传文化系统发起的“爱的奉献”大型募捐活动,震憾人心,催人泪下,有效地凝聚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B.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前往北川祭奠的人络绎不绝,面对废墟,他们沉痛地回想起去年那一场噩梦,默默地为长眠于地下的遇难者祈祷。 C. 大地春回,万物复苏,在城里蜇伏了一冬的人们,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沉醉在鸟儿欢歌中,流连于烂漫山花间,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D.受信贷紧缩影响,美国居民逐步压缩消费,其中备受亲睐的耐用品消费成为压缩的重点,这使得美国汽车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虽说技多不压人,但一个人本领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所谓一瓶不摇半瓶摇,生活中有所作为的往往不是全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人。 B. 在NBA西部半决赛中被休斯敦火箭队逼成大比分3︰3之后,洛杉矶湖人队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货真价实地与对手进行最后决战。 C.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改变公司的命运;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同心协力,才能走出困境。 D. 探索者在茕茕孑立,艰难地攀登一座座文化高峰的时候,他是寂寞的;在率先到达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又是幸福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针对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某大学经过慎重讨论,凡经查实确为抄袭的硕士论文,一律予以撤消,并收回已颁发的学位证书。 B. 废旧家电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情况,年限太久无法循环利用的产品将直接报废,对于一部分仍有使用价值的零件将有可能被重新利用。 C. 能在奥运会期间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让全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中国武协将之归功于武术界同仁齐心协力的结果。 D. 专家认为,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性很强,加上没有免疫药品,目前只能设法控制感染范围,而要完全阻止这种病毒的传播是不可能的。 5.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 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 6.结合下面提供的背景资料,为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内涵。(不少于50字)(4分) 陆松芳,一位卖煤饼的78岁老人,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1万元。这些钱,他要卖掉大约50万斤煤饼才能挣到。 图 陆松芳老人的手 □□□□□□□□□□□□□□□□□□□□□□□□□□□□□□□□□□□□□□□□□□□□□□□□□□□□□□□□□□□□ 7.某风景区,游人发现一条水蛇正要吞吃一只小鸟。该不该救小鸟,大家意见不一。假设你是游人,请就此发表看法。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不少于60字)(5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网络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网络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这个说法或许会引起困惑,因为老子时期国人还不怎么讲世界或宇宙。没有关系,在老子这里,叫天地或万物万象也行。 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 老子应该是从世界、天地、万物、万象的共同性出发来寻找“道”的。不是寻找神——人,而是寻找神性终极性概念——即“名”,是逐步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比如有了天、地、人的概念,但是老子不满足,他上升到“有”与“无”的概念。不管是天是地是人还是什么都不是,反正不是“有”就是“无”。尤其是老子认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的“有”都生于“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会生出“有”来。“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本来是无的人,压根没有出现过出生过的人和物,也不存在“有”的概念与讨论。例如我们不会讨论某个从来没有过的人什么时候会有,那么,在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人以前,或无天无地无人之后,这个世界还有什么? 这又好比是寻找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最高的高度,最深的深度,最长的时间,最早的起源,最远的距离一样。一个最大的数字是X,那么必须还有X+1或X+X存在,而X+1或X+X>X,那么X+1+1或X+X+X+X,一直相加下去或相乘下去,增加下去或积累下去,扩大下去,肯定会产生出一个∞,即无限大或名无穷大来。 那么这个先于“有”而存在,先于“无”而存在,先于神与上帝与世界而存在的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无限恒久、无限根本的本体、本质、本原、规律、道理、道路、方式是什么呢?老子说了,这个东西不大好命名,但一定要给它命名的话,它就是“道”。 具体的事物生生灭灭,“道”却永存。具体万物好比树叶,都有萌芽、生长、发育、枯萎、凋落,但大“道”是树,是树根,是看不见的、永远的与无限的大树。 这样的思路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没有“道”这样一个驱动程序的存在,“无”与“有”,“天”与“地”与“人”,是永远也不会自行激活的。“无”是永远不会变成“有”的,“有”也是永远不会变成“无”,也就是没有这个“有”与“无”的区别的了,从而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了。 8.下列对“有”与“无”的关系说明最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所以无所谓有“有”,也无所谓有“无”。 B.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即有人是问题讨论的前提。 C.“有”与“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互相统一,共同构成了宇宙本体。 D.“有”与“无”的转化与区别,都是“道”的驱动使然,无“道”即无“有”“无”。 9.根据本文的阐述,下列对“道可道非常道”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道是非常特殊的。 B.真正的道是难以言传的。 C.循道而行是真正值得称道的。 D.追求正义之道而非平常之道。 10.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道”的学说并不是老子的首创,而是在总结前人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B.老子在寻求“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并深入到世界的终极本原。 C.“道”不因人事的消逝而消逝,换言之,即使在无天无地无人之前或之后,仍然还有“道”的存在。 D.我们难以找到最大的数字,因为在任何数字之上还有更大的数字,直到无穷大,其本质即是“道”。 11.联系全文,理解画线句“大‘道’是树,是树根”的涵义。(3分)(不超过25字)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一位老者和他的歌 (西班牙)巴罗哈·内西 清晨,当公鸡雄赳赳地引颈长鸣,当云雀从播了种的大地上凌空飞去时,我,从他家出来,外衣搭在肩上,毫无目的地,沿着大路向前走去。 日日夜夜,顶着如火的骄阳,冒着凛冽的寒风,我漫无目的地继续走我的路。有些时候,一些主观臆想出来的危险使我心惊胆战,而另外一些时候,我却又能冷静地面对眼前现实存在的危险。 为了排遣寂寞,我边走边唱。随着映入眼帘的景致,我一会儿唱起欢快的歌,一会儿又唱起忧郁的歌,或者吹起口哨,或者轻声低吟。 有时候,走到一扇窗门前,我便故意洋洋自得地高声唱起来,或者故意喊起来,希望别人能听见我的声音。 “会有一些窗户打开,并且还将会露出一张张欢悦洋溢的笑脸。”我这样想着。 然而,没有。没有一扇窗户打开,没有一个人走出来。我天真地继续唱着歌。可是,这儿,那儿,都露出了一张张凶恶的面孔,一双双敌视的眼睛,瘦骨似柴的手中握着棍棒,他们戒备着。 “也许我冒犯了他们。”我想,“这些人并不想对我怎么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毫无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漫步向前走去…… 许久以来,猫头鹰凄凉的叫声,狼的嗥叫声,还有这种孤独感,使我痛苦,使我不安。 因此,我想到都市去。但是当我正要进城门时,他们把我拦住了。他们同我讲条件,说是只要我把比生活本身更美丽的梦留在门口,他们就放我进去。 “不,不。”我低声咕哝道,“我情愿回到我原来的路上去。”外衣搭在肩上,我毫无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信步继续走我的路。田野里的聒噪声,溪水中的哗哗声,还有乌鸦那不祥的叫声,不禁使我瑟瑟发抖。 后来,他们终于无条件放我进去了。然而当我置身于城市中,我却感到气闷、窒息,我透不过气来。我重又回到原野上…… 今天,一位同事对我说: “你就在这儿休息吧。你为什么不生活在人们中间呢?在现实中,有风平浪静的沙渚,你可以找到一些地方,那里人与人之间不会是这般凶恶,这般充满威胁。” “朋友,”我回答说,“我是一个行者,一个到处漂泊、从不在哪儿扎下根来的人。我是风中的一分子,海中的一滴水。” 如今,我就像一个攀登者,攀上顶峰后,往身后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走了这许多冤枉路。可是,最终还是到达了目的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变化无穷,它一直在寻找人生永恒的答案。我已经在生活中找到了我的位置。 如今,孤独不再使我悲伤,田野里悲凉的瑟瑟声,乌鸦凄苦的叫声也不再使我心惊胆战。如今,我认识了树木,夜莺在它的枝头上唱歌;我认识了星星,夜色中,它神秘地眯着眼睛。我发现了无情时光的温柔,我赞美静谧的黄昏。晚霞中,一缕轻烟升起在地平线上。 就这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沿着这条我从未选择过的路,向前走去。 如果命运之神想切断这条路,那就随它去好了。至于我,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 12.本文四处使用“毫(漫)无目的地”,其作用是什么?(4分) 13.联系上下文,指出“我重又回到原野上”的原因。(4分) 14.你认为“我”在生活中找到的“位置”是什么?(2分) 15.针对画线部分的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超过60字)(5分) □□□□□□□□□□□□□□□□□□□□□□□□□□□□□□□□□□□□□□□□□□□□□□□□□□□□□□□□□□□□ 16.联系全文,探究文末“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的涵义。(5分)

⑥ 谁能告诉我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答案啊主要选择题。

文科DCBA BC ABD

⑦ 2010年浙江语文高考

现在语文高考课本上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看看都没什么用的
还是多看实政,多练文笔比较实在&……

⑧ 2011浙江语文高考试卷

同事的姑娘参加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不知今天上午的语文考得如何,所版以请我来找下有没有今天上权午考的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发现一个教育网站上有扫描版的浙江高考语文真题,由于是图片型的试题太大,有部分不是很清楚,就不贴上来了,等word版的吧直接转网址,答案现在暂时还没出来,自己打开看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14f8580100tyvp.html
2011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浙江高考语文答案扫描版(暂未出来,先占位置)
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答案扫描版(暂未出来,先占位置)
(答案估计明天就会出来了,届时再贴出来)

⑨ 2010浙江高考语文卷

2010试题以及答案http://ks.zjol.com.cn/05ks/system/2010/06/09/016676036.shtml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试卷:专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属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理科)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文科)

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测试题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试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理科)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文科)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测试题答案

⑩ 2010浙江高考语文答案

等等吧,别太急,明天可能就会出来了。
现在先放松一下神经,要有一个淡定的心啊。

阅读全文

与201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