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语文老师讲到反衬时

语文老师讲到反衬时

发布时间:2020-12-23 15:13:35

A.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反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请举例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版,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古典权诗词中的“反衬”常表现为以动衬静(以闹衬静)、以乐衬哀(乐景哀情)、以虚衬实等:如1.
以动衬静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反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请举例

一、 以衰衬兴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辛荑花,又叫木兰花、毛笔花,阴历二月开花)
此诗第一、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然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请读三、四句:山窗之下的幽竹是多么可爱啊,它不改清新阴凉,殷切地等我归来。这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幽竹”,不正是外美与内美和谐统一的象征么?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最爱么?读到这里,我们恍然领悟出,原来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明乎此,作者抒发的钟情幽竹之痴情,作者表达的赞美坚贞节操的题旨,就显得鲜明可感了。
又如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第三、四句,作者用诗的语言提醒自己的朋友,同时也是提醒读者,在一年的好景之中,最好的是“橙黄橘绿”时节。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因为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们讴歌的“嘉树”,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一直为诗人们所赞美。显然,作者着意赞颂“橙黄橘绿”这一意象,正是要赞颂坚贞的节操,赞颂完美的人品。为了凸显这一主旨,作者用“荷尽”、“菊残”二句诗作为反衬,让读者从比较的角度去领悟橙橘之可爱可贵,显得多么生动有力。通常被人们下面歌颂的“荷”,“菊”,在此诗中竟作了“橙橘”之反衬,这手法是多么富有创意。被苏轼称作“慷慨奇士”的刘景文,读到这首包孕赞赏勉励之情的赠诗,怎能不深深感动呢?
二、 以动衬静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在古仁人看来,排除私心杂念之闲心静境,乃是人生的崇高心态。此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陶醉于春山春涧中的感受。
诗人倘佯其间,内心非常闲静,连细微的桂花(桂花有春桂、秋桂两种,这里应指春桂)从枝上落下都觉察到了;正在萌生万物的春山,作者感到的是一片空寂。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洒上银辉之时,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它们在山涧不时地发出叫声,这叫声显得那么清脆、悠远。为了传达置身春润中的宁静的感受,作者通过“花落”、“月出”,特别是“鸟鸣”这些动态景象,既反衬出春涧的幽静、迷人,又使春涧绝不枯寂而显出内蕴生机。以动衬静,动静相映。“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包含着生活和艺术的辩证

C. 语文有哪些修辞手法,反语有什么作用,怎样的一句话叫反衬,怎样的一句话叫烘托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反语----
http://www.hongen.com/e/shfz/ytyk/sm040310.htm

反衬: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

例1:关心败草里的鲜花。【朱自清 春】
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入若邪溪诗】
例3:黑轮装出了像哭的笑脸,让人看了好不心疼。
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

烘托----
http://ke..com/view/261975.htm

D. 语文中的 “对比”和“反衬”的 区别

对比抄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袭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E. 语文中一共有几种描写方法分别是什么意思

描写方法按叙述分,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5)语文老师讲到反衬时扩展阅读:

一、环境描写特点:

(1)特征:春夏秋冬,早中晚,风雨雾雪,东南西北气候,乡村城市地理位置。

(2)角度: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下到上。

(3)景情:写景的是人,景是死的,人是活的,模拟景色的时候融入感情。

(4)景与人的联系:景色描写最主要是辅人,最好的方法是五觉法,也就是眼耳鼻口触。

示例:远方青云山只剩下了一片朦胧(看),四野静无人声(听),只有漫天漫地的急风响雷。(听)

(5)色调:暖色(正能量),冷色(负能量)。

二、描写作用:

(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了这个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背景,情绪,性格,命运。

示例:张小凡叛出青云后,下一章十年就是一夜大雨,表达了这是一个悲伤的剧情。

(2)对剧情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象征性暗示,线索。

示例:剧情推动不要用走,可以用景色的变化推动剧情发展,比如写完白天的桥段,可以写入夜,星空如某如某,直接推进剧情。

(3)对中心思想的作用:深化主题。

示例:噬血的古剑诛仙,批判了所谓正邪之分不过是立场不同的原因罢了。

F. 在语文中对比的手法与反衬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

反衬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
例如: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

G.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运用反衬手法的文章

1.<从百草园到三维书屋> 扫开一块雪---便罩住了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
5.<伤仲永>全文
9.<土地的版誓言> 当我躺在土权地上的时候---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在春天---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10.<木兰诗>全文
15.<孙权劝学>全文
20.<口技>全文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全文 <两小儿辩日>全文
30.<狼>全文
课外古诗文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约客>赵师秀
<论诗>赵翼

H. 语文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把虚稀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亦此。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 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两者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I. 在语文中,"正衬"和"反衬"是什么

给你一个最简单的理解方法:

比如,先写A很好,再写B比A还要好,A就是在衬托B,此时是正衬。

先写A很坏,再写B很好,就是反衬。

J.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运用反衬手法的文章

1.<从百草园到三维书屋>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伤仲永>
9.<土地的誓言> 10.<木兰诗>
15.<孙权劝学>
20.<口技>
25.<短文两篇>
30.<狼>

阅读全文

与语文老师讲到反衬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