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2014级初一语文基础训练第三单元答案

2014级初一语文基础训练第三单元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23 09:57:35

Ⅰ 2014七年级语文暑假阅读题《论美》答案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 面容之美

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
答: 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答: .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其中加点字“机遇”和“公式”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答: 事物之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有时并不是人力所可以企及的.一个画家与一张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之间,不是可以借助于公式之类的人为手段所能够联结起来的.这正如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一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偶得.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里的“美”是指的什么?请你以“美”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答:
美的形貌 .比喻句 略

Ⅱ 七年级下册语文有效学习能力达标2014年1月第1版第一单元达标测验题答案

电视柜的发生的预防

Ⅲ 201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语文答案内蒙古出版社

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 )。

4、(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翻译:这是谁的连衣裙?

( ) is this ( )

6、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句,它简练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某种愿望。请你把下面的俗语补充完整,并请说说它们的比喻义。

(1)、雷声大,( )。(前空输入下一句)(比喻: )

(2)、穿新鞋,( )。(比喻: )

(3)、看菜吃饭,( )。(比喻: )

(4)、长他人志气,( )。(比喻: )

(5)、太岁头上动土,( )。(比喻: )

(6)、人往高处走,( )。(比喻: )

7、请你说说冬季的六个节气。

8、猜谜语。

(1)、春节结婚,双喜临门(打一中国城市名)

(2)、家家闹元宵(打一学校用语)

(3)、齐唱(打一成语)

(4)、二十四小时(打一成语)

(5)、但愿花常开(打一礼貌用语)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打一《红楼梦》人物名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 春烟)。

4、(春城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翻译:这是谁的连衣裙?

( ) is this ( )

6、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句,它简练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某种愿望。请你把下面的俗语补充完整,并请说说它们的比喻义。

(1)、雷声大,( 雨点小)。(比喻: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

(2)、穿新鞋,(走老路 )。(换汤不换药)

(3)、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比喻:量体: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裁:裁剪。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

(4)、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比喻: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5)、太岁头上动土,( 老虎顶上拔毛)。(比喻:比喻触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 )

(6)、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比喻: 意思是说你要有理想、有抱负,要做人上人



7、请你说说冬季的六个节气。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8、猜谜语。

(1)、春节结婚,双喜临门(重庆)

(2)、家家闹元宵(第二节)

(3)、齐唱(异口同声)

(4)、二十四小时(一朝一夕 )

(5)、但愿花常开(不用谢)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打一《红楼梦》人物名 (惜春)

7页 1-----e 2-------d 3-----a 4------c

5----------b b b b c a c

28页 下联 春牡丹 夏芍药 秋菊冬 梅 臣是探花郎

27页 2题 除夕之夜,人们都会在家门口放上一捆柴,第二天,人们把柴抱进家中,意为''进柴''------进财

10页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Ⅳ 谁有2014年课时夺冠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答案的答案

我这有,来你看源看这个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Ⅳ 初一年级下2014年5月15日语文周报答案

网上应该有,,

Ⅵ 2014钱库三小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答案

惺惺惜惺惺嘻嘻嘻谢谢下

Ⅶ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 论语十二章答案 2014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 ...展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收起

Ⅷ 七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2014 短文 答案

第一段写到“我们几个都特别乖巧懂事”,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的乖巧懂事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表现在吃饭上。她妈妈不舍得吃好的,作者故意在好吃的食物上面咬过,姐妹也借口不吃咬过的,这样便让妈妈终于能吃上一些好吃的食物。还表现在作者成绩优秀上。

2.第五段说“母亲又是生气又是心疼”,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心疼的是什么?
答:生气是母亲以为作者淘气,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鸡腿。心疼的是来之不易的鸡腿掉在地上,脏了。

3.文中“我最好的一场戏”指什么?为什么这场戏是最好的?在这场戏里,你读到了什么?
答:“我最好的一场戏”指的是作者故意把鸡腿掉在地上的那件事。说这场戏是最好是因为演这场戏的目的是为了爱母亲,没有什么比爱母亲更好的了。我读到了感恩,读到了孝子之心。

4.文贵真实情感,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却感人至深,说说文章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答: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文章结尾,作者一直悄悄地爱着母亲,直到很久以后才说出真相。

阅读全文

与2014级初一语文基础训练第三单元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