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教师如何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
误区一:集体备课缺少沟通合作,成了“教案之和”
某校教研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定期实施集体备课,做法主要是由备课组长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或设计学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审核,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并签字印刷供大家使用。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当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的“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 “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缩小了教师的相对工作量,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误区二:集体备课脱离教学实际,成了“网络拼盘”
一些集体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各位任课教师按章节对号入座进行“在线查找”,他们将各大教育网站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成功下载”,实施“拿来主义”。诚然,网络资源的优势有目共睹,它有直接性、先进性、时代性等特点,特别是那些声文并茂的课件,赋予教学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但这种“网络拼盘”式的集体备课,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吸收。
误区三:集体备课忽视师生差异,成了“模板复制”
报载:某地区视导团到一所学校指导工作,走进课堂听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3节新授课,3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听课教师听到的3节课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导入,一样的悬念,一样的讨论,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过程。听课教师不禁纳闷,为什么3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教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教室,照本宣科。集体备课成了“模板复制”和僵硬的机械重复,它忽视了教师对课堂的主观调控能力,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同时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误区四:集体备课只看“穿靴戴帽”,成了“模式推广”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必须统一教学思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时、统一备课教案,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这“四统“方法形成固定模式进行推广,来规范教师上课的每一步,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也有犯“教条主义”错误之嫌。诚然,在某一区域推广某一模式的话,这种模式一定有它的先进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不尊重教师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和办学条件等因素,一律用统一的套路、统一的框框,有些教师总觉得很被动,失去了自我,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创造性了,这种情况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误区五:集体备课监督保障机制不够,成了“形式主义”
首先,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静下心来,共同商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
其次,为了体现集体备课的本意,学校在教案设计上,要力求考虑到备课每一个环节的方方面面。教师既要分工合作,又要明确各自的备课职责,坚持“兼顾一般,重点突破”的原则。既有共备部分,又有个备部分,还要有争鸣部分、反思部分、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个性创造设计等栏目。
再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采用最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要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和格局。
总之,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加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学生,又成长教师。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更新思想,改变方法,以使教师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开拓出一片崭新的教育天地。
2.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备课
一、抱定“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目标不放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来学习,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所以在备课中要始终把握自己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备,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 。
二、“让每一堂课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我们的设计是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了联系,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让我们的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时,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般的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死的知识才能成为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三、注重根据新课标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目标,是大纲规定的内容,即明确教什么;过程与方法的确定过程中,过程一定要具体化,方法即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初步学会或学会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即通过哪个环节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什么品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
四、注重对照新课标钻研教材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和到自己的教 学中。
3. 浅谈政治学科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提高政治课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就以政治学科为基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备课问题谈些看法。 一、备课要了解学生 在每次作业与测试之后,我会针对每一位同学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列成表格。在表格中我能看到每一位同学答错了哪几题选择题,哪一题错误比较多,从中了解学生知识的缺陷,以便于我在课堂中与课外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讲解与辅导。对学生的非选择题,我也能从表格中看到他们对知识的落实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复习中对学生的训练。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一神圣的使命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多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在每次作业批改中,我会在学习基础差的同学的作业上给予他们肯定,也会对他们答错的题目给予提示引导,他们都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组织好答案,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学习风气也有较大的转变。 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挫折观,在遭遇挫折时,不颓废绝望,主动地去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将挫折变为前进的动力,做生活的强者。 二、备课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教师备课必须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个教科书的组织结构,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参考书是教科书的补充,教师备课时,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科书内容,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用来充实教材。如《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考试题与研究》等 在平时,我们教研组经常一起讨论、学习各种课外资料,并从中选取各种与我们学科相关的知识与材料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也经常选用一些社会关注的实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2009年的十八人梯,2010年的无肛女婴事件,神舟系列飞船,北京奥运会等。 三、备课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究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既要认真备课,使教学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又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民族精神》时,学生能通过思考得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事件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了民族团结。通过前面的事件,他们能列出举出许多的事件来体现课题的中心。 政治课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作为课程模块,强调三个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在学习资源与环境时,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问题,如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让他们知道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是社会中的人,是生活中的人,将来要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备一堂政治课不容易,备一堂好课就更不容易。在新课程实践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背景下,新的情景、新的视角、新的互动、新的探究、新的过程,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平台。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了要满足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我觉得所有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备课是为了上课,上课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所以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备好课。
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的主观预设,是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前期准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有效性。传统的备课,多为教师的个体行为,尽管勤于钻研的教师能自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积极借鉴前人优秀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但个体能力、精力毕竟有限。于是,在基础教育课程能改革中,集体备课这一新型备课方式逐渐得到教师认可,并备受推崇。然而,如何才能使这一时尚团队研修方式不至于流于形式,使其价值取向趋近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教师广为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中,针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关键点进行集体备课,是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根据一学期备课涉及的三个层面内容,将集体备课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部分,其中宏观指全册整体把握,中观指单元局部明晰,微观则指各课细节落实。
一、宏观备课,整体把握
宏观备课是开学前,执教老师对全册教学目标整体性把握,其中关键点在于明确课标中该年段的总体目标,之后教师根据年段目标确定本册需要落实的目标。但由于学期初工作繁杂等原因,该项工作常常被忽略或流于形式。如何让教师在熟知学段目标基础上,全面了解本册应达成的目标,做到宏观把握,小处着眼,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个体读标,总体了解
课标内容并不多,但准确把握并不容易。教师要在重温课标中对年段目标进行分析整体,了然于胸。采用简洁明了的气泡图,便于在教师脑海中呈现记忆图。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将知识分为五个板块,每一个板块中加注的内容为本年段突出或新增的内容,也是需要教师特别重视落实的教学目标。如四年级下册,各板块需要新增的如下图:
由于每一个板块下有目标的简要叙述,便于教师记忆。
2.群体分工,专项明晰
在进行宏观集体备课时,分工细化才能研究得比较深入细致。教师可以自选一两个主题进行专项对照,以便把握知识的衔接与渐进。所谓专项对照,就是对于课标同一项内容在不同年段要求的具体化比照分析。重视之一环节备课,可避免诸如高年级还用低年级教学方法或低年级教学时拔高要求等跟着感觉走的等现象。认真分析各学段的识字教学目标,可发现各年段具有渐进性,然而侧重点各不相同。只有正确把握不同年段要求的重点,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凸显实效性。采用分项绘制对比图的方式,明确所属学段的要求。
如在进行识字教学中可制下表:
3.交流互补,目标整合
在大家独立宏观备课后,以网络或研讨活动的方式交流整合各自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
二、中观备课,局部明晰
被称为中观备课的单元备课,是“三观”备课环节中的核心及纽带。它是以整册教材的全局性为规划背景,以具体课文为规划线索,配合教时、学生实际等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形成便于学生学习的若干个小单元,成为整体——局部——细节三部分的联结点,使教学任务最终得以达成。
1.初备预设,单元定标
在单元集体备课初始阶段,由中心发言人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分析,提出单元的重、难点,教学思路设计等。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发表意见,对其中心发言人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2.了解学情,确定教法
目标明确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整体把握确定教学重难点,尤其是新接班的教师更需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学习心理、学习个性特点等。
(1)新知悟法。单元涉及的新知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集体备课点必须引起关注的重要内容。如涉及概括主要内容时,组内教师先讨论概括主要内容有哪些方法,然后思考初始阶段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信息的整理,把重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后摸索出概括方法。只有在教学前针对学生实际全面考虑,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旧知用法。众所周知掌握方法能事半功倍,然而方法运用是否自如有赖于在运用中不断巩固和完善。在单元集体备课中要关注新方法的多向度迁移运用,让所学及时得到巩固,实现由初识到深谙的转化。
三、微观备课,细节研讨
微观备课侧重点在于优化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笔者以我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为例,谈谈微观集体备课操作策略。
1.确定目标,初案起草
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各自重温《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就中年段语文教学目标该如何把握谈看法,大家达成如下共识:(1)识字学词,不能淡化,即识字学词,仍然是中年段第一课时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2)朗读课文,需要强化,即明确了通读及重点段的熟读等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3)品味感悟,应当细化,即在切入重点段的学习中,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得法有效。
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设定了《天鹅的故事》两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5个生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故事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天鹅破冰的场面体会天鹅勇敢、团结的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感情朗读课文,复述天鹅破冰的内容; 熟读课文,揣摩老人心理,理解他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抢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使其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第一课时的初次备课中,我们遇到了几个问题:
(1)如何有效识字
如果多次朗读、识记,掌握本课生字问题不大,但如何体现教学指导性呢?课标对中年段识字要求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识字能力形成应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于是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生字破冰卡”,引导学生在自主识字时留心生字“音难读、形难记(今后还有义难解)”等方面,呈现自主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在互动交流时,不仅强化记忆,利用学生差异资源互补,还能反馈共性教学信息,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此外,我们还希望“破冰卡”的运用,起到激发学生破掉生字中的“坚冰”,树立学习信心的心理暗示作用。
(2) 如何有效概述
这是一篇长文,概括主要内容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提炼方法,我们决定以词串提领为辅助手段,将文中重要的四字词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读一读,再现画面,再从中选择一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并学习对故事性文章的概括方法。
(3) 如何有效导学。
在切入重点段第五自然段的教学时,我们思考,如果让学生谈谈最令你感动之处,学生会谈得比较散。为了有效引导大家阅读文本,抓住“破冰勇士”这个中心词,用从哪体会出老天鹅的“勇”?一问统领该段的教学,可以起到“提翎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2.课堂实践,反复研讨
教学的预设已经完成,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待课堂检验。老师第一次试教《天鹅的故事》有许多教学亮点:
(1)识字教学有效果。“生字破冰卡”有效地激起了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
(2)“腾”字教学有层次。首先是“腾”字的字理教学;接着给“腾”字扩词,积累语言;然后从“腾”字的四字词中体会感觉,并有感情的读好“腾空而起”,体会老天鹅的勇敢。这一系列教学环节,让生字的学习更富有张力。
(3)概括文意有方法。在教学中,以重点词概括全文,教给了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勇士破冰”有感悟。在重点段第五和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围绕理解“勇”而创设生动情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自然而又真切。如:体会“重重的”一词时,让学生通过右手重重击打左手,体会痛感;在学习天鹅们齐心协力共同破冰时,教师指挥全班同学一起喊着劳动号子,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5)对联作结有创意。教师以对联“面临绝境腾空起,齐写长歌动人长”总结该课教学,既精炼、新颖,又巧妙将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楹联艺术渗透其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研讨。如:生字教学还不够扎实。课后练习3中出现的多音字和易与方言搞混的字词没有在课堂当中进行训练,学生在课文朗读中在外国人名、地名读得不顺畅反映出的读音难的词语,在教学中也没有得到训练。“腾”字教学虽然层次分明,但是否能进行迁移运用。重点段中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像镜子似的”和“镜子般的冰面”,如何引导学生品悟,更好地凭借文本资源,既明确写什么,又学习为什么这样写,从而避免重视文性,忽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的现象。
3.深入研讨,改进定稿
针对试教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进行了再次研讨活动,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进:
(1)生字教学,重难兼顾。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增加了课后练习3中的词语和外国人名、地名的词语及难句;
(2)重视积累,尝试迁移。“腾”字的教学中,删除了含有“腾”字四字词的对应画面,避免过度使用媒体的不实做法,省出时间给学生积累词语,在第六自然段学习
5. 浅谈教师如何做到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要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抓住有效备课的十个关键点:
(1)教材分析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
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预设与生成、使用与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表现与活动之间的整合关系,这样教学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2)目标定位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练习、反馈、矫正、激励是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动是落实教学目标达成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与达成需两手抓,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有效备课的契合点。
(3)创设情境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生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取决于情感意志发展的优劣,情意主要包括求知动机、人生抱负、意志调控、自我意识、学习兴趣、社会责任等。历史与责任交汇;理想与抱负交汇;真理与探索交汇;挫折与激励交汇;生活与学习交汇。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
(4)活动设计抓住“问题”与“思考”的融合点。
有效备课的关键是以设计教学活动为核心,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教学问题形形色色,有效备课要求抛开无谓问题,排除干扰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完善组织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
(5)学法指导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掌握方法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的学习,没有方法的学习则是盲目的、无意识低效或负效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一靠教师引领、示范;二靠自己体会、感悟;三靠同学启发、帮助。
(6)氛围营造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为好课一定是思维活跃,发言勇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死气沉沉、闷声不语的课让人压抑;慷慨激昂,滔滔不绝的课让人紧张。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
活动成败的关键,通常认为是在于学生的配合,其实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活动与互动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不要总是拘泥于课堂45分钟,真正打动学生心灵的活动,会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持续探究,不懈追索,活动会延续到课下、课后、课余时间。
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有效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问题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唤醒意识,才能激活思维,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7)课堂讨论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讨论重在话题适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讨论贵在话题适度,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这正是“我”想弄清楚但又不十分明白的问题;讨论贵在话题适切,让学生感到兴奋,这正是“我”最有研究,最有心得的内容;讨论贵在话题适当,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通过讨论“我”深化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掌握了某种学习技巧,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抓住课堂讨论的兴奋点,关键是让学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谦虚地复述别人的主张。选择“适宜”的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二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讨论,在质疑争辨中,明辨是非,纠正偏差,生成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师的看法,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8)课堂小结抓住“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课堂小结。小结可以归纳知识,便于记忆;小结可以提炼方法,深化理解;小结可以总结规律,掌握要点;小结可以建构体系,感悟学习。
课堂小结要求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简明扼要的结论,深入透彻的分析,建构体系的框架来感悟学习。课堂小结使学习更加简单、规范、有效。
(9)教学效益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学习需要勤奋,更需要思考,思考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只轮子,是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只有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同样道理,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与“研究”,学生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
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研究来引领学生的研究。有效备课不能仅仅就课说课,要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活动与互动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在研究中营造“探索”、“钻研”、“思考”、“研究”的氛围;在研究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思考的气质、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一般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优秀教师总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思考是学习的深入,可以说没有思考的课是无效的课,没有研究的课是低效的课。思考,一靠教师启发,二靠主动探究,三靠情感互动,四靠习惯养成。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研究才有可能,研究才有意义,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10)课后反思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
有效备课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所谓“磨合”是指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的“磨合”;“融合”是指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长才干;磨合之中见灵气,融合之中显智慧。“磨炼”、“磨合”都是专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冷静、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状态,扬长避短,把别人的长处,同行的优点,融合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有效成长的快捷方式。
6. 浅谈备课中如何备学生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的。 1.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备课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例如,在高中的开始阶段,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认知基础上进入高中数学的学习,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具体——抽象——概括”,我们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 2.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 要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这对备课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即新生的入学阶段,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对各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应把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然后仔细分析,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在平时的每次单元检查后,也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普遍问题要重点指导,个别问题要个别辅导。 在具体备课时,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例如在学习向量部分的内容时,物理学科中的力、位移速度等概念就是向量的具体化和应用,我们可以从这样具体的知识背景入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新概念。 3.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的生活背景包括学生的经历、经验,思想和生活状况,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都会不同,进而形成的对社会、对学习的观点和态度也会很大不同,这些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学习要讲背景,讲应用。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中都应特别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和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另外,数学思维方式的背景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人能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主要是由他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的背景决定,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原有的数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 4.研究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 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而且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采用多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情感的和心理上的。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高中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逻辑思维的严谨和美感都在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品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的人文价值在培养创新人格,进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5、备课中怎样获取学生信息 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 程等几个环节,更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备课中就是必须更多地研究学生。 1).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起点 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者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那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应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该进行重点辅导,哪些可以忽略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 在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第一,设计课堂教学分层。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了方法,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第二, 设计课堂练习分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即基 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三, 设计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时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 作业可分为 A、B、C 三个层次。A 组为基础,B 组为中等,C组为提高。通过分层作业,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的落实新知识,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3).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有备无患 在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不仅与学科特征有关,而且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连。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备课的重要内容。 第一, 学生难懂的内容。教师备课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 接受水平。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些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智力水平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可能就把学生难住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由难到易的转化。 第二, 学生易错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为 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上课时故意错给学生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第三,学生易忘的内容。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 综上所述,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7. 浅谈地理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即使是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因而,作为一名新教师不能不研究如何备课。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备课。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初次登上讲台,总是忐忑不安,怎样才能备好课,如何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这些都是新教师忐忑不安的原因。我们都有过做新教师的经历,可以说新教师的第一节课既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归纳起来新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发生的情形有这么几种问题。
第一种问题是满堂灌。
总觉得自己讲得不够详细,害怕学生没听懂,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很累,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因为老师讲得太多了,当发现效果不好时再来炒夹生饭口味就难改了。
第二种问题是照本宣科。
特别在文科教学中老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一堂课几乎把书本中的知识一点不落地讲完,划字词谈中心,看上去老师功夫下的不少,但这种上法却失去了上课的意义,效果肯定很差。
第三种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分配时间与内容的关系。
由于教材的系统性不熟悉,对章、节、单元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难以准确把握重难点,往往出现一节课下来该讲的还没讲。下面我就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校为备课设计了专用备课本,包含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计划中有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计划安排、计划调整说明四块内容。学情分析要求教师在开学一周内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填写;教材分析则要在备课前通读教材,对知识的难点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前后知识做系统性备课,防止备一课上一课;学期计划安排是由年级组教师集体讨论确定;计划调整说明一般用于初三年级组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教学作部分改动。
一、教学设计如下表
第二,要求教师备课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备教材
备课前应通览全册教材,阅读教学参考,注意其章、节、单元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的备课,帮助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己对某些知识点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确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现实的结合,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点,找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材内容的“知识链”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设计学科综合教学活动,进而帮助自己确定现在的教学目标。善于发现教材设计与教学流程上的冲突问题.新教材中经常会提出一些小问题(数学上的“思考”,化学上的“观察与思考”,物理上的“思考与讨论”等)有些问题是起到承上启下引出新问题的作用。
二、备目标
知识点的讲解,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教学目标。当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还不能完全达到目标要求时,要考虑是否补充材料和重新整合。(如政治、地理学科都出现了看似内容较浅,实则是重要内容,但学生与之相联系的信息太少的现象)。在分析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要明确三维目标,加强统整,确定学生学习的主线索。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检测性。并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如初中数学思维的过程,一般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等是大多数课时的目标。物理教学中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则是常见目标。这些工作,一般是要求教师在暑期中完成。新教师要主动找时间尽快完成。
三、备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了,这只是做到了“知己”;紧接着还要做到“知彼”,那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你所选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本课中某些知识点,可能从我们教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既非重点也非难点,但是学生对这些问题有可能非常感兴趣,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因为它们不是难点重点,就不去准备或少去准备,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准备。如课后活动,尽管你准备的这些东西不一定都要写在教案上,也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上给所有的学生讲,但是你一定得知道,当学生问起时,你能说的很清楚,这是赢得学生对你信任的好办法。
四、备学法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明确了,学生情况了解了,还要考虑到本课的这些教学内容,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这个过程就是备学法的过程。如学中国历史,其中有许多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需要学生识记。英语教学时识记单词是不可少的,化学元素符号的掌握等,那么,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就得考虑怎么样处理,学生才容易掌握?当然,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对每个学生都适用,但是这种学习方法上的“预设”确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如物理课上贯穿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感受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思想;提出问题
8.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备课
首先,数学教材给复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制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 ,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