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撰写书头案
校长讲座材料
长期以来,教案作为备课的外在形式,方式传统单一,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逐渐演变成一线教师的沉重负担。因此,笔者提倡教师撰写书头案。
所谓书头案,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潜心研究教材后,直接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将资源开发内容、教学预设、教学思路、教后反思记录在教材上(教材编写时可设专门的一栏,教师用以备课,学生用以记录学习重点和感受)。比较书头案与常规教案,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书头案重视对学生、文本的研究。
书头案虽然只要教师简单地记录教学思路,但要求教师沉入文本,研究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和多方位的预设。众所周知,常规教案一直以来是教师应付上级检查的任务,教师主要精力都放到书写教案上,而缺少研究学生、文本的时间。由此,教师备书头案时,可以把常规教案的抄写时间,转移到对学生、文本的研究。课前只有用充裕的时间揣摩文本,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文本时的可能反应,并据此拟定相应的教学对策,才有课堂上的精彩生成。
二、书头案重视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常规教案形式单一,有固定的格式,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备课的创造性。形式上,书头案可圈点勾画,可记录文字,可绘制图形……只要有助于教学的各种形式都可以作为备课形式。内容上,书头案不强调教案的完整,可着重教法的研究,可注重学法的指导,可重点备文本内容的理解,可重点备文本拓展的训练……不强调备课内容的详略,没有字数的要求,没有详案、略案的比例。总之,在备课中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备课理念,给教师宽松的钻研氛围、备课自由。
三、书头案重视教学过程的二度创新。
常规备课重视授课之前的教案制定,忽视了教学之后的反思。我们提倡的书头案重视教师课后的反思,即教学反思。也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即二度创新。这样,教师在进行第二次授课或类似授课时,就能更好地组织教学,逐步提升自己的备课能力、上课技巧和反思水平。
我们常说,教学行为要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的备课就更应该以教师为本,着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教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应提倡撰写书头案。
Ⅱ 如何看备课在书头
书头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潜心研究教材后,直接在课文的天地头或左右空白处或字里行间中圈点勾画,并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教学思路、师生活动等记录在课本上。具体建议如下(仅供参考):
1、利用好教学参考书、电子备课,深入挖掘教材。切实注重书头备课的实用性(适合自己的教学)、时效性(先备课再上课),坚决杜绝课后补备课。
2、形式上以勾、画、圈、点,做批注(记录文字)为主,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书写于课题上方,然后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后思考练习等,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将教学要点在适当位置记录。【只要有助于教学的各种形式都可以作为备课形式。】
3、内容上,不强调教案的完整,可着重教法的研究,可注重学法的指导,可重点备文本内容的理解,可重点备文本拓展的训练…… 不强调备课内容的详略,没有字数的要求。
4、教师可根据电子备课,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记录在小纸卡上,以书签的形式粘贴于课本中。纸卡上的内容不必详细记录,只要能够起到提示自己,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进行“哪个教学活动”即可。
5、青年教师备课要做到策略每一个环节要涉及到,重点突出“品读”部分,但也不用每课都采用这种方式,每单元最少2次;老教师只要抓住“品读”环节,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将教学要点在适当位置记录,体现全过程的每单元一次即可。
6、上完课后对本次教案进行反思和修改,使教案更加完美,更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