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版必修5语文成语
锐不可当 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荡然无存 马革裹尸 草木皆兵 乌合之众
打草惊蛇 四面楚歌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揭竿而起 大庭广众 微不足道
连声诺诺 触目伤怀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低眉顺眼 生死祸福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胸中有丘壑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相安无事 天衣无缝
在劫难逃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转弯摸角 锐不可挡 名付其实 铸剑为梨 丰功伟迹
眼花潦乱 大廷广众 消声匿迹 连声喏喏 穷困撩倒
束手无测 一愁莫展 巧妙绝论 令人消魂 重峦叠障
惟妙惟削 张皇失措 围追堵接 弄巧成绌 见议思迁
莫不关心 适得其返 无精打彩 毛骨耸然 安祥
遣责 烦燥 维幕
成语练习: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2、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
3、慌慌张长,不知怎么办才好。( )
4、(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
5、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
6、宏伟美丽。( )
7、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
8、伟大的功绩。( )
9、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
10、深得难以测量。比哈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
11、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路,比喻身处绝境,终能找到出路。( )
12、形容人老实本分。( )
13、微小而不值得一提。( )
14、离开了队伍。( )
15、穷困愁苦,颓丧失意。( )
16、形容十分精妙逼真。( )
17、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 )
18、没有料到,形容意外。( )
19、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
20、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适宜的办法。( )
21、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22、另有一种子巧妙的心思。( )
23、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
24、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 )
25、形容整齐有秩序。( )
26、相差很远,很不相同。( )
27、形容东西精致,造型奇特巧妙。( )
28、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
29、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
30、形容非常赞赏。( )
31、相处没有冲突。( )
32、永远没有尽头。( )
33、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
33、命中洽谈室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掉。( )
34、灿烂多彩。( )
35、比喻没有办法。( )
36、事物要适应自然的选择。( )
37、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
38、说起来没完没了。( )
39、赛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
40、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显然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
41、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 )
成语练习答案:
1、转弯抹角2、月明风清3、张皇失措4、永垂不朽5、不可名状6、富丽堂皇7、荡然无存8、丰功伟绩9、面如土灰10、深不可测11、天无绝人之路12、老实厚道13、微不足道14、失群落伍15、穷愁潦倒16、惟妙惟肖17、巧妙绝伦18、意想不到19、独一无二20、因地制宜21、重峦叠嶂22、别具匠心23、胸中有丘壑24、水深火热水25、井然有序26、迥然不同27、玲珑奇巧28、周而复始29、神通广大30、拍案叫绝31、相安无事32、永无止境33、天衣无缝34、在动难逃34、五彩斑斓35、束手无策35、物竟天择36、无动于衷37、唠唠叨叨38、充耳不闻39、视而不见40、不折不扣
B. 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后习题
一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全班或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
参考答案:
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三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质和途径。
参考答案:
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四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设题意图:“套板反应”的现象在诗文中比比皆是,本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种现象及其危害性,为消除这种现象而努力。
参考答案:略。
C. 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古文课后习题答案
一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能否从小说所表现的质朴的
、古老的
等方面,印证一下作者的话呢?
设题意图: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
参考答案:
参见“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我弄到最后面]拉到最下即可
二 《
》中的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感受
的心理活动。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
,
,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3.(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4.(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
1.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2.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3.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
之事的心理。
4.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希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
三
《
》全文,写一篇
。可以围绕下边的几个问题(也可以自选专题)研读。
1.作者写这样一个“
”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2.
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3.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探讨一下本文的写作风格。
设题意图:鼓励学生
名著,扩展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能力。
参考答案:
1.可以参考“整体把握”。
2.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相关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
(1)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有着无比深沉的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觉得“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当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时,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用不切实际的话来哄她。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
,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
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喜欢翠翠,托人作媒却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
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
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
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
3.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叙事,他叙事的方式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此基础上,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研讨其散文化倾向。
整体把握============
==============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
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回来”!全书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
阅 读 鉴 赏边城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
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着。
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
,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他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上更是体现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
给商人。这样体现美好人性的事例在《边城》全篇中几乎比比皆是,充分表现了边城人淳朴的民风。
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
。如边城的端午:“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
蘸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边城人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古老的风俗是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的。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
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还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
的说明。”所以《边城》给人
般幻想的色彩和
式的理想图景。
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
,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摹写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小说的主题意义即在于此。
D. (高分)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答案
(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此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权起更衣,肃内追权于宇下《赤壁容之战》
(3)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其齿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应该是这样吧,呵呵。
E. 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堂吉诃德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1.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2.《三国演义》写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你觉得哪一次最精彩?为什么?3.作为《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观,“忠”和“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信条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谈谈你的看法。4.你认为堂吉诃德可笑还是可爱?为什么?5.滑稽与崇高是两个对立的美学概念。然而,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既是滑稽,又是崇高的?6.什么是堂吉诃德精神?人类需要堂吉诃德精神吗?
1: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2: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3:《三国演义》中的“忠”就是忠诚不二 如桃园三兄弟之间的忠,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都是最典型的“忠”之表现,当然也有不忠的,最典型的就是吕布,那就是曹操杀他的直接原因。而“义”则不是泛泛意义上如江湖小混混之间的“义”,三国中的“义”是与“忠”息息相关的。《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义”不只是表现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更突现隐含了一种人道上的“义”,是从战争计谋演化中体现出来的,代表性的就是刘玄德的仁义之德,都说曹操是个奸雄,其实他也有其“义”德的表现,那就是他临终时所做的几件事,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参考易中天品三国)无论是对过去还是现在,这种忠义思想依然值得人们传唱,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真诚,虽不如古时那样豪迈但依然不缺乏其内在思想。亲人间,同学间,朋友间,无非就是相互的信任,相互的关心。4, 两者皆有。可笑的是他的愚昧,可爱的是他的执着5,他一心想重整骑士道精神,值得人们敬仰。但经历的故事让人哭笑不得,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没有这种精神,所以他才执着的追求与寻找着。
6,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惜一切代价,勇往直前的精神。
F.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的文言文后面的习题答案
你说的篇目不是人教版必修五的,而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除去你提供的4篇外,还有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参考资料不好找。
G. 谁有人教版语文必修5的课后习题答案。即是课后思考探究练习方框里的习题答案。谢谢
我高中语文教师,你要加分哈!http://www.pep.com.cn/gzyw/jszx/tbjxzy/kbjc/jsys/bx5/就可以看到答案!内给100分哇??容
H. 求高中必修1-5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急!!!
高中语抄文必修3《老人与海》课后习题2
第一问: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来势凶猛快捷形式的紧迫去立刻站实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它鲜明的体现了海明威文字的特点,如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词汇准确生动等。
第二问:这里所写的是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景,多用动词,鲜明生动。他将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这些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会不由自主的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恐,同紧张,同喜悦。这种感情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显示了海明威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I.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习题答案,必修一至必修五的
太贪了吧!五本书,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