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高中语文试卷题型

高中语文试卷题型

发布时间:2020-12-18 20:16:20

❶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题型有哪些都怎么答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题型四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题型五“关键说”分析型
【题型评点】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几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命题特点】
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一般设置一个大题量。常见的提问方式方式:
①某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以?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简易思维】
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题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诗歌有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化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3、抓关键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题例】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简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价。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从题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同意这种说法。“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举一反三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最生动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丽明朗,又点出了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照应,表达出了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有力地衬托了诗歌意境的创设。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❷ 高中语文题型和解答方法

我现在读大三了,是中文系的,高考语文是120分,这是我平时考试的最低分。在高考前的所有模拟考试,我的语文分数都是120分以上,最高分是134分。我谈谈我的一点感受吧。希望能帮到你。不想谈那些很书面的。讲点实用的。 首先,在高考语文试卷里的第一部分,是属于基础知识范畴的,比如第一题一般是语音,字形,词组。建议在复习的时候注重复习那些易错的字词,做专项训练。很多资料书上面都会有列出来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你需要依靠练习,多做,在做题做得多的前提下,掌握。这是基础知识范畴的几道题必要的复习思路。其次,阅读,包括科技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要学会看关键字,因为这类考题多出现“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说法错误的是”这类题型,所以在看原文,拿原文与答案的选项对照的时候要注意,然后从逻辑推理方面分析选项。文言文阅读,第一题一般是字义。每个字都有其本义和引申义,你需要判断该字在原文中的词性,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然后将词义代入原文,看是否能解释清楚。而翻译,则依靠你平时对文言文字词义的积累,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科目,平时做题做的多,勤查字词典,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要想当然,遇见不确定的字和词,要勤查字词典,在查清该字词的意思的同时,也可顺便看看其他字词,扩宽自己的知识面。然后是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你可以多看看相关的资料,学会把诗歌分成几类,看一些经典的鉴赏答案,学会其中比较经典的鉴赏中用的到的字词句。这是我的一点技巧。比如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在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时经常用到。这类的话语,你可以再平时的训练中多注意,多 记点,做到有备无患。接下来是现代文阅读,其中有一篇小鉴赏文要写。同样的,开头结尾的两段,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有文采的句子,通过你平时的积累,看看那些经典的鉴赏文章是怎么写的,有些是可以稍加变通为己用的!高考语文里的最大分值,最后的重头戏,就是作文了,一般以议论文居多,所以建议你多准备几类文章,论据最重要,比如有关文天祥,李白,苏武,这些人的事迹,你可以看看那些历年的优秀作文里是怎么来加以描述的,也可以灵活运用到你的作文里来的!以上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天气严寒,我的手也打字打得冰凉了,就写到这了,以后能帮得到你的,我也积极帮忙。希望你高考大捷,考上你理想中的大学,同时也希望你和你的家人身体健康,甲流季节,保重身体哦!在网上给你找了点相关的资料,觉得说的也挺有理的,发给你看看哦。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❸ 高中语文考试题型是什么

备考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上来制定计划的,高中语文的复习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每个学生适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该怎样让孩子的思路更加清晰?

老师讲课

总的来讲,一定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还要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不管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下课的时候,高中语文不光只是文科生的事,对于理科的学生,你们还是要抓紧的,因为这是高中语文这是三大主科之一。

❹ 高中语文题型

第Ⅰ卷(32分)
一.(12分)选择题4个每个3分,字音字形病句标点词语使用等.
二.(11分)科技文/议论文阅读专 选择题2个每个3分 简答题属1个5分
三.(9分)文言文阅读 选择题3个每个3分
第Ⅱ卷(118分)
四.(24分)古诗文翻译2题加断句1题共10分 古诗文默写7分 诗歌鉴赏2小题共7分
五.(23分)现代文阅读(大) 这个不固定了反正一般是5题共23分
六.(12分)语文能力综合运用 有改病句 仿写 排序 漫画命名和意义阐述 提炼信息等题型 3个题每题4分
七.(60分)作文

有的省市略有差异

❺ 哪位帅哥美女能够帮我出一份高中的语文试卷。题型可以在各种语文考试试卷中找出来。试卷板块教我模仿高考

字数不允许,去掉了作文和2篇阅读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期)
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注]①祖:设宴送别。②冠盖:官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廷高其义 高:赞赏,认为……高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趣:通“趋”,奔向。
C.购求获畴 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
6.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3分)( )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
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
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
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
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3分)

(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3分)

(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3分)

第Ⅱ卷
三.古诗词鉴赏(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见青海头, ,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⑵辛苦遭逢起一经, 。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陆游《游山西村》)
⑷今也制民之产, ,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六.语言表达与运用(24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17.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18.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3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参照下面的例句的修辞及句式特点,仿写句子。(4分)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杜甫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美国一名男子因下雨天打伞遭遇的麻烦而突发灵感,发明出一种新型雨伞,可以帮助双手完全“解放”出来,同时防止伞因风大而被吹翻。发明者将它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款不用手撑的雨伞。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种雨伞名为“Nubrella”,发明者艾伦•考夫曼现年45岁,曾经是一名职业网球手。
这种雨伞打开成半球形,里面装有背带,使用时将背带套在肩膀上即可固定。只需轻按一个按键,雨伞就会自动打开。 这种新型伞用尼龙和铝合金制成,其前端伞面采用热塑性聚氨酯为材料,重约1.2公斤,售价30英镑(约合59美元)。除挡雨外,这种防风的新型雨伞同时具有保暖功能。
考夫曼说,虽然戴上这种新型雨伞会让人们的形象看上去“不佳”,但“当你在一个糟糕的天气外出,不会有许多人注意你的形象”。

21.1984年,年已古稀的里根同年轻的蒙代尔竞选总统。里根发表竞选演讲后,一名支持蒙代尔的记者向他发问:“您不认为在这次选举中,年龄会成为问题吗?”里根微微一笑后,答道:“我不打算利用我的对手年轻和阅历不深这一点。”
记者的发问,貌似提出一个漫不经心的问题,实则有言外之意:里根年事已高,可能有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毛病,恐怕不能胜任总统这一职位了吧。面对记者这一带有质疑和诘难性质的提问,老到的里根回答得十分巧妙,试点评里根这句妙答。(4分)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D(A、B、C三项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2.B(“延续”并不是要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
3.D(A错在“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 B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C两种理念只是不同,原文没有说谁对谁错。)
4.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与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的。)
二.文言文阅读
5.C(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
6.C(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
7.B(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
8.(1)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对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展效”,1分,译为“表达”;“辱命”,1分,译为“辱使命”;“安得……乎?”,1分,译为“怎么(哪里)能够得到……呢?”)
(2)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营”,1分,译为“选取”,译为“谋求”、“寻找”、“建造”亦可;“躬耕”,1分,译为“亲自耕种”;“以”,1分,译为“来”。)
(3)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而感恩),(听到袁尚的死讯),就前往吊唁祭奠。(“为……所……”,1分,译为“被”,译为“受到(袁尚的征召)”亦可;“辟”,1分,译为“征召”;“乃”,1分,译为“于是”、“就”。)
三.古诗文鉴赏
9.(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四.古诗文默写
10.(1)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⑵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⑶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11.“道德规范”实质上指清贫自守(安贫乐道、以清贫自傲)的人生准则(情操、境界等)。(2分,如果答“视富贵如浮云”或“颜回安于贫困的生活”得1分)这种道德规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础、精神支柱等,意思答对即可)。(2分)
12.( ①傅聪能保持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规范”教育的成功。②傅聪能走向世界艺术顶尖,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功底,这是傅雷艺术熏陶的成功。③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他的艺术活力,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6分,每条2分,但不一定非分3条作答,依从傅雷到傅聪的顺序作答亦可,意思答对即可。)
13.(1)一反大家对钢琴家惯常的关注点——“手”,用“钢琴家的脚”为题,视角新颖(1分),能激发阅读兴趣(1分) (2)以“钢琴家的脚”为题,能引发对钢琴家艺术、人生之路的关注和探索(1分),从而突出“钢琴家只有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稳走好”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这个标题是全篇的“文眼”。(4分,意思答对即可。)
14.本题可从肖邦的身世遭遇、艺术追求、音乐的特点,以及傅聪的身世遭遇、艺术素养和他对肖邦的理解等方面展开论述,不求全面深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肖邦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波兰被德国占领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关山阻隔,有国难投,时刻处在痛苦的心境中,因此他的乐曲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无法割舍的爱。傅聪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特别对李白、李后主的词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他具有和肖邦类似的人生遭遇,因而加深了他对肖邦乐曲的理解,懂得了肖邦的灵魂,故他的演奏能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
(二)11.玫瑰花既象征着生命,也象征着爱情。小说开始时玫瑰花盛开是主人公生命的象征,也是其新的爱情的象征。末尾玫瑰的凋零,象征主人公生命和爱情的消逝。
12.小说运用误会法,情节上安排了两重误会(1分)(小说中,儿子因为误会母亲的用意而毁了两家的幸福;母亲因为一个误会行动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丈夫死后,为了抚养儿子,母亲有心答应亲事,年轻不懂事的儿子一时冲动表示反对。但事后感到后悔,试图暗地里促进母亲和同学父亲的婚姻。年轻人的行事却让老师和母亲产生了误会。母亲以为儿子反对自己改嫁,以为儿子不理解母亲的牺牲而过早地陷入早恋。为了“挽救”儿子,母亲准备找女孩谈话,却不幸遭遇车祸去世。(2分)这种误会揭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命运观,写出了人生的一种误会和命运的误会,令人扼腕叹息。(1分)
13.小说一方面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如写母亲和漆匠接触后准备答应婚事时的心理就是通过内心独白表现出来的。(2分)另一方面,还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心理,(2分)如写母亲向儿子透漏信息后,“儿子正在吃饭,一听这话,小脸一下子就急成了紫茄子”,这个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内心的不满与反感。又如写亲事说不成以后,母亲在家“拿出披肩看呀看”的,写出了母亲内心的留恋和迷茫。(2分)
14.本题没有固定答案,考生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比如可以歌颂伟大的母爱:母亲打算再嫁,是为了更好地抚养儿子,决定不嫁时为了不让儿子受委屈,都是以儿子为中心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比如可以批评母亲的行为:一个人只活一辈子,完全牺牲自己的幸福不可取;更何况油漆匠是个负责任的好人,嫁给他既可以获得自己的幸福,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六.语言表达与运用
15.答案为C。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16.C A项谓语动词“再现”后缺宾语,应在句末补上“的情景”;B项“有违公众意志”或“损害公众利益”; C项没有语病;D项“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改为“ 得到了学校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
17.C(先提出观点,从而引出阐述的对象“默契”;然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介绍“默契”的特点。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会抓取关键词。)
18.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19.(1)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2)杜甫的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哀、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20.世界首款“免提伞”面世
21.这句看似轻松的答话实则有弦外之音:我有足够的阅历,有丰富的经验,足可治国安民(2分)。这句话还指出了对手的弱点——年轻和阅历不深,显示了长者的宽容和仁厚——不打算利用对手的弱点,同时表达了他对竞选总统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2分)。里根的一句妙语,不露声色地强调了自己的优势,凸现了对方的劣势,化解了记者的诘难(2分)

呵呵~~~~~~~~~~~~
呵呵~~~~~~~~~~~~~~~~~~~~~~~~

❻ 高中语文阅读常见题型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咏物散文。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笔者姑且将这类题称为表达作用题。近几年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一旦涉及理解并进一步分析鉴赏,就茫然无措。
一、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丰子恺的《杨柳》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人称的作用大致为: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情感交流,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上述题目可以这样回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4)步骤:确认人称+人称的特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明此人称对表达主旨、中心的作用。

二、修辞方法类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朱成玉的《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总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其具体作用,阐述其表达效果。上述题目可以这样组织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4)步骤:点明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结合原文词句进行分析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表达效果

(5)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以简代繁,具体生动。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写形象,启人想象。
4.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 排比 :前后联结,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 :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 反复 :多次强调,突出思想,加深印象;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加强抒情感染力。
10. 衬托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12.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4. 反语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常见的表达方式的作用可以简洁地表述如下: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上述题目答案可以概括为: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4)步骤:点明表达方式+分析文章语句+结合原文词句进行分析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表达效果

四、行文段落类
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雷抒雁的《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如下所述: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再如:2007年江西卷汪曾祺的《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就可以这样组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五、表现手法类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如2007年四川卷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所述: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事、景表现重大的内容主题。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如上述题目答案可以概括为: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六、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迟子建《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思考角度:(1)对内容的充实强调作用;(2)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为: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内容角度),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结构角度),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思想感情角度)。

❼ 高中语文考试题型有哪些

一、单选(字音、字形、语序、文言句式、文学常识等)
二、文言断句
三、文言文阅读(课外)
四、现代文阅读(议论文(或说说明文)、记叙文)
五、背诵默写(课内)
六、作文(一般文体不限)

❽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方向有哪些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2、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3、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检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❾ 高中生要提高语文成绩要买什么试卷 针对高中考试题型 要有详细的答案和得分要点还要有答题技巧

问:文科如何提升成绩?有什么办法?
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文科?康德的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实已给出答案,理科教人求“真”,文科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

文科是在思想上建树一个人的品格和气质,我想这是文科承担的使命。尤其在当下社会,课堂上人文关怀的缺失,社会上人性的迷惘,导致分数至上、金钱至上、情感冷漠、亲情淡化等现象在我们身边广泛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文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作文、现代文分析、古诗词鉴赏等方面在尊重文本分析的同时,也要跳出文本本身,对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人文情怀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欣赏文本的同时,不仅感受到文字之美,更要感受到人文之美、情感之美、责任之美。

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最深层次的“美”时,他的主体性也就渐渐培养出来,他感觉到他自我的存在,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能够与整个社会进行交流的主体,他的自我存在感的增强,主体性的提高,会让他从内心感受到自我成长,进而他会想也让别人去欣赏这种“美”,用这种“美”去影响别人。

从自我主体性到自我价值的初步实现,青少年应当在初高中阶段完成这一转变,这是文科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教育的责任。

文科如何提成绩?这个问题现在变得简单了许多。让学生感受到文科之“美”,文科成绩自然就不会差。文科之“美”来自对“善”的追求,来自对自我的反思和环境的反馈。

比如,中国的古诗许多是托物言志,诗表看似是描绘景物,实则以景抒怀,文字之美只为表,教师一定要把更深层次的内容挖掘清楚,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迁,进而探讨这种情感在当下有无意义?如果有意义,这种意义在当下社会的具体表现是应当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感受?从“看客”到“当事人”、再由“当事人”到“思想者”,这样的反转,会让学生“身受”,进而“感同”,更进而去思考事件本身的时代意义和当下的意义,达到这样的学习状态,成绩提升肯定不是问题。

具体的学习方法是战术问题,为什么学习文科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把战略性的问题搞清楚,有个明确的方向,战术性的问题解决起来自然会容易许多。

同时,这也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方法为内容服务,只要目标清晰,无论是启发教学、情境教学、反思式教学等等方法都会为目标的达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问:理科如何提升成绩?有什么办法?
同上所述,理科追求的是“真”,要的是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一丝不苟,以及对无限接近真理的渴望。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教学中如能达到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先生所言“化知识为德行,化理论为方法”的境界,这种高度的知行合一,是所有理科教师追求的至尚荣耀。

现实课堂上所能做到的“知行合一”就是习题训练,通过知识点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通过教师积极的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正向激励,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并能积极思考,成绩提升自然不是问题。

理科教学从另一个角度就更是一场思维训练,归纳、演绎、综合、知识迁移、对比观察等等能力的培养大多通过理科教学来完成,逻辑思辨也要通过理科的实例得以佐证。这一方面是理科的学科价值,同时也是学科知识的重难点所在。

以我所讲授的初中化学为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我们要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要进行归纳整理。当上升到层面后,我们要进行演绎推理。

举一反三,是最常用的理科思维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文科可以对一朵花进行赞美,理科采花的目的是为了编花篮,如何把所得知识进行总结后再创造,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把知识整理好,串成线,把握好知识联系的逻辑过程,其余的,也就是简单地记住知识点罢了。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网络咨询*新*王)牌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试卷题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