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语文阅读题
这部分只要细细品味,定能帮你,祝你成功!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语文阅读揭秘
目 录
一、揭开语文阅读的神秘面纱
二、语文阅读的本质
三、解决语文阅读题的思想前提
四、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及解题技巧
〈一〉记叙文的特点
〈二〉记叙文的人称
〈三〉记叙文的分类
〈四〉记叙文的六要素
〈五〉记叙文的顺序(或记叙方式)
〈六〉记叙文的线索
〈七〉记叙文的结构
〈八〉记叙文的详略
〈九〉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十〉如何分析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十一〉如何理解记叙文的重点句子
〈十二〉如何赏析记叙文的句子
〈十三〉如何确定记叙文的主人公
〈十四〉如何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十五〉如何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十六〉如何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十七〉如何谈读后感悟及收获
〈十八〉如何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十九〉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二十〉术语辨析
〈二十一〉语音修辞
〈二十二〉节律
〈二十三〉语汇修辞
〈二十四〉词的意义
〈二十五〉词义的变迁
〈二十六〉关联词
〈二十七〉句子的修辞
〈二十八〉句子的变化
〈二十九〉句子的多义和歧义
〈三十〉句子的评改
〈三十一〉常用标点符号
〈三十二〉句子仿写
〈三十三〉熟语
五、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及解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特点
〈二〉说明文的分类
〈三〉明确说明对象
〈四〉抓住对象特征
〈五〉理清说明顺序
〈六〉把握文章结构
〈七〉分析说明方法
〈八〉体会准确性语言
〈九〉“这”或“这样”指代什么?
〈十〉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十一〉赏析说明文句子
〈十二〉开放性试题
⑵ 语文阅读答案 高中的
1. 相同点: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文字逼真而传神,画面生趣盎然,充满生命的张力,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都体现把个体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精彩,人生才有价值。
不同点:前者着力表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由此驱除作者落寞、孤寂与悲观消沉,激发作者面对生与死的思考时,庆幸并感激“上帝”对生命的安排,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后者则着力表现庄稼地的祥和、平静的美好意境与蓬勃的生机。句中的“祈祷”与“咒语”是对万物生命的召唤,也是对万物生命避免天灾人祸的祈祷;暗示下文这块地的最终归宿,反衬人类在金钱面前而失去理智,对既是自然的也是精神的土地恣意地破坏。
2. 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以及庄稼的事情给人的快乐、悸动与成就感,让人迷醉的气息,每时每刻的童年境界。
3. 作用:①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前文对往昔的“这块土地”细腻传神、饱含赞美之情的描写,过渡到下文作者对眼前的它惨遭蹂躏、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的描写与慨叹以及忧虑。② 内容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块地”命运改变的原因,就是被许多用金钱衡量的眼光瓜分的。
4. ① 体现自己对“土地”执著的热爱,不会因社会的某些原因而有所改变;② 表明当今的许多人对土地“惨遭蹂躏”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 揭示并讽刺当今的许多人用金钱衡量的眼光来看待土地,自私、贪婪、“经济”至上的观念是一种贻害久远的“近视”;④ 当然,也体现作者在这种大背景下,内心的无奈与忧虑。
答:失去庄稼的土地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失去了庄稼,大地就失去了色彩和美感,也失去它滋养万物的价值。 。
13.从文中看,作者由城市中的一块庄稼地感受到怎样的美?(4分)
答:①它是庄稼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孕育生命的母体。②它色彩丰富,充满生机,能给人身心享受。③它让人有成就感,让人迷醉。④它让人每时每刻都置身于无邪、无知、天真、纯洁的境界。 。
14.文章第二、三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文章第二、三段选取玉米等庄稼地代表性事物,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块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2分)。这些手法的运用,这就与下文写到的这块庄稼地被破坏、被占用的情形构成了鲜明对比,也流露出作者对土地的深深怀念之情,对失去土地的无奈、不满之情,以及对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的否定 。
15.作者对城市发展占用耕地现象流露出否定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作简要阐述。(6分)
答: (1)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土地是植物的生存之本,绿色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保护土地;城市要发展,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要用之有度。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不能以土地换金钱,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盲目牺牲耕地。(2)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占一点就少一点,然而其作用很大,政府一定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⑶ 高中语文阅读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目的晚上,我曹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6寺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14.文章第②段写马、雄狮、鸟,第⑤段写石佛、飞天、古树、新芽、老人、女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15.“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结合全文,说说“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6分)
枝柯的含义:
根系的含义:
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2)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17.意境是情景融合而成的,好的诗歌散文常常以意境取胜。试从意境的角度赏析第⑧自然段。(6分)
【参考答案】
14.第②段中的材料是为了说明“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而第⑤段中的材料则为了说明“安静的姿态是美的”。
(每点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15.枝柯比喻一颗躁动的心,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无法真正安静下来。根系比喻一颗安静的心,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枝柯”和“根系”的解释分别为3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16.(1)在作者看来,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他们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糜、繁华等。而壁虎因为食物而潜藏杀机,虽然蛰伏的身子是静的,但是内心因为欲望而不得安静,所以说没有“真正安静的壁虎”。
(“蛰伏的身子是静”“为食物而潜藏杀机”“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2)遭受命运磨难和人生沧桑后的老人在谈论痛苦往事时面容平静,语速平缓,这种从容、平静来自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人格魅力。
(“超然豁达”“经历磨难”“打动人心”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17.清幽的月光下,是汩汩流淌的溪水,是黑黢黢的远山和村庄,是父亲婉转、旷远、悠扬的笛声。面对此情此景,人心似乎受到洗涤和净化,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才真正体会到 “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景物描述2分,“洗涤和净化”或“远离纷扰和喧嚣”等内容2分,“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2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一)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②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③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那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着。
④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们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名着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⑤它有些像睡。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就像纸页与人的灵魂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着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⑥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⑦在读名着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着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⑧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⑨阅读名着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着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⑩阅读名着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名着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
(11)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9.文章开头一段“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有什么作用?(4分)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2分)
(2)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2分)
21.文章为什么在第八自然才点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分)
22.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
(一)(18分)
19.(4分)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带给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复杂感受;(2分)领起下文,展开对阅读感受的具体描述。(2分)
20.(4分)(1)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不如作者缜密和深刻,但通过与作者的交流、碰撞,我们思维的力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2分)(2)人在快乐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冷静的心态和客观的视角,对名着当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往往就会视而不见。(2分)
21.(4分)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对阅读进行了通俗形象又富有感情的解读,使读者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向往和期待之情;(2分)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提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更易于广大读者理解接受。(2分)
22.(6分)本文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2分)答案示例:文章前七个自然段运用三个众所周知的比喻,从内容选择、精神收益、思维过程等方面对阅读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4分)(结合文本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①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答,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仙去。这是2009年4月11日下午的事。30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②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
③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④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喑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30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淑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⑤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30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⑥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锺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⑦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利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雅文化的养成。
⑧我想,敬爱的林大哥吗?这时一定在天堂呵呵地笑我。
(有删改)
19.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4分)
20.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4分)
2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4分)
22.结合文章第7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二)(18分)
19.(4分)(1)造成虚实相映、首尾呼应之势,突出了林斤澜一惯的笑对人生的精神品格;(2分)(2)表现林斤澜临终见到“知音”的欣慰之情,突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2分)
20.(4分)(1)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的跋涉,绝不装雅充圣;(2分)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
21.(4分)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2分)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价值没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2分)
22.(6分)答案示例:(1)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借助高手的评论宣传可以引导形成阅读潮流,书商看准商机,大量印刷,可以解决人们的阅读渴求,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雅文化的养成。(2)作者的观点是偏面的。雅文化的养成,靠的是雅文化自身的魅力,仅靠宣传造势和书商对利益的追逐,只能红火一时,对雅文化的养成起不到持久的推动作用。(结合作者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⑷ 高中语文阅读题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3题。(93年,全国卷)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1.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2.文中说“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3.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答案与解析:
1.B ,“生物降解”这个术语使用不规范,是“研究人员”的看法,因为这些产品都不能达到科学家所认为的“降解”标准,这是一些生产厂家歪曲商业宣传曲解了科学术语,使其名不符实,因此B 项是正确的。文章有“真正的生物降解”等词句,可见A、C项的否定性说法是不对的。D 项说法与本文内容毫不相干。
2.C,文章开头“利用……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这句证明了C项是正确的答案。文中“二氧化碳、水、甲烷”这些化学术语容易迷惑人,会误选为A项。“物理上发生了变化”是生产厂家说的,试验是“K 大学研究人员”做的,二者不能等量齐观,选D项也是错的。
3.C、D、F,对照原文,A项“凡是……都……”的说法言过实,文章中说的是“大多数”。B项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无关。E项是生产厂家的见解,本身未必科学,且与科学家的试验无关。C、D、F 三项符合原文意思。
文字表述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更能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综观几年来语文试卷的变化,我们发现淡化客观题,强化主观题已是趋势。但从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结果看,考生在这类试题的得分并不理想。笔者有幸参加2006年浙江的语文高考阅卷,针对考生答题失误的普遍现象,我以浙江卷为蓝本并涉及部分全国卷的同类问题作了归纳,尝试探索出几点应对策略,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主观题失误主要原因及探析
一、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第三问:⑶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是: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有的考生却答为:“具有一般性”、“人类所共有的特性”。语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晰,题干中的“结合全文”,也没有注意到,只是对“普遍”一词作了个字面解释,结果答非所问。
又如:(2006年全国卷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我在用该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相当部分同学却答为:“虚实结合”、“与下文的嗅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把虚物实写,实物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虚实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态化”“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没有细读题干,审清题意,连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仓促答题。
二、研读不深,分析不透
高考阅读题大多在文意的深层领会上设题,而许多考生不能透过表象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只是跟着感觉走,不能综观全文,领悟要义。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卷第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有的考生答为:“为让我买一副眼镜”、“我的两眼视力不协调”、“为了更好地说服自己买他的眼镜”、“只用一只眼睛看事物”等等。很明显考生对全文根本没有读懂,对于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阐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没有领悟,看到“眼镜商”几个字,立刻想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为和心理,就断然作答,离题万里。
又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题)请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第2问:“秘密”是指
正确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有的考生答为:“为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与握拳头打人的手的对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时伸出舌头的对立”、“这些动作简单,而握手微笑易化解隔膜”等等。这类答案的错因在于考生遵循了答题可在文中找的技巧,但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没有领会本文的主旨。
三、归纳不全,遗漏要点
高考阅读很重视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此题的设置上,有时侧重于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归纳,有的侧重于几个语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例如:(2006年浙江卷20题)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⑴培根的绘画风格:
⑵杜飞的绘画风格:
正确答案为:⑴ 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②立体的。⑵ 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
而有的考生答为:“立体的带有侵略性,平面的充满自然界气息”。这个答案显然只概括出了一点,带有“侵略性”的作答,只是抄袭了原文,不够准确。另一考生答为:“真实,张扬、夸张”的答案,是没有联系全文,推断错误的结果。
又如:(全国卷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本题测试考生对全文的理解及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
正确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
②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③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题6分,显然答案3点,每点2分。其实从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断出此题答案有三点。综观全文进行概括归纳,基本可以做到不遗漏要点。大部分考生失分原因就是归纳不全。
四、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阅读题的检测,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但却不会表达,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的答题。
例如:浙江卷19题第3问,有的考生答道:“在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是这样,除少数的独眼龙”,“为其利益而颠倒是非是普遍的”,“举的例子普遍,说明一般工作是二维空间动作、是平面的,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句子实在是让人费解。
以上结合例子略谈四点,虽然高考阅读文字题在解答中失误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以避免失误。
应对措施
一、遵循阅读规律,清楚试题设题规律,整体感知与深入分析相结合。
高考现代文的设置,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分而总,有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所以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关系。结合每道题的要求,深入分析,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例如:2006年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一文,是借助寓言的表现形式,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讽喻。几道阅读测试题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而设置的。如果清楚了这个主旨,那么19题第2问很容易就能得出“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准确的答案,而不至于答出“隐藏在友好柔和和表面下暴力、丑恶的一面”这样离题万里的答案。
二、研读题干,掌握审题方法,从题干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例如:(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答题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没有答到点子上。
三、掌握答题技巧,把握答题要领。
领会了主旨,审明了题意,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想准确答题,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要领。
1、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如果考生注意到“请联系全文对话部分”一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从文中对话的内容可见文中由“我双眼的交替使用”谈到了我所见的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世界,一个立体世界。那么就容易归纳出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的原因,应该是两点:一是“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又如第19题第一问“四个动作分别是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先”到本段结束,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正确答案。
2、语言操作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题答案中的“左眼近视,右眼远视,不能交替工作”“二维的平面世界,三维的立体世界”,第19题第1问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文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到了这些关键词,以此为基础,再略加工一下,标准答案就出来了。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3)、语言一定要精炼。
高考阅读文字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题目明确规定字数,不超字,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答题的语言要精炼。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例如:浙江卷20题,我们在答题时明了作者举两位画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实中两个不同世界的同时,还要研读有关描述两位画家的语句,抓住“过分”、“侵略性”、“螺旋状”、“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轻快的鸟儿”这些词句,透过这些形象的语言,感悟两位画家的风格,进而转换为“夸张、批判、立体”,“优雅、歌颂、平面”这样抽象、概括的语言。
现代文主观阅读题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概括起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类型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词语理解型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语段信息】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温馨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⑸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答案:
⑹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一)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0分)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福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15.“大白菜文化”指的是什么?(3分)
16.在胡同文化中,北京人是易于满足的,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下面这段话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这一特点。请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这段话的好处。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4分)
17.“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精彩在什么地方?(3分)(二)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5分)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们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18.“这些传记中的人”所指的一种人是( )
A.“以思想与强力称雄”的人 B.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C.毕加大佐与蒲尔民族 D.不幸的人们
19.下列表现不属于“这些传记中的人”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A.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蹉跌而不改初衷。
B.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
C.既有顽强的毅力,更有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D.汲取名人的勇气做自己的养料,心灵得到求助而走向成功。
20.“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下列观点与这句话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逆境更易于造就英雄,更易于促人奋斗。
B.富有毅力则顽强奋斗,身处患难则奋斗不止。
C.前一个“成为伟大”是进行超人斗争而取得成功,后一个“成为伟大”是指一直从事超人的斗争。
D.前一个“成为伟大”是指取得成功,后一个“成为伟大”是超人的斗争。
21.侧重表现“内心为之碎裂”的一项是( )
A.在悲惨的命运之中不能成功 B.贫穷与疾病缠绕自身
C.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 D.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
22.“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的含义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8分)
为自己减刑(余秋雨)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了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不时抬手看看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与外语,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就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仇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妒嫉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地独自煎熬。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间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呢?
23.为什么说:“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 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四段中“棋谱和外语”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象棋的故事”和售票员的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说说它们分别表明了什么意思?(6分)
答:①叙述“象棋的故事”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列举售票员的例子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展开联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使人受到启迪。
B.人进了监狱不要紧,只要能学习一种技能,就会有被减刑的可能。
C.要想为自己减刑,除了自己的争取之处,还得依靠外界的帮助。
D.禁锢思想的监狱比禁锢肉体的监狱更能束缚人。
E.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语言朴实而含义深邃,耐人寻味。答案(一)
15.语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16.从内容方面说:作者选择的几类物品很有代表性,窝头等都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作为食品根本不是什么高档货,可北京人却异常满足,这就有力地写出了北京人对物质要求不高的特点。从形式方面说:列举的食品,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虽说一样比一样好,但这一切根本都还不算上品,可北京人对这些东西的态度却是“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喜悦和形神、满足的样子似乎就在读者面前。运用短句,表情达意爽快利落,不拖泥带水,显得非常干脆。
17.通过这个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睡不着,不烦躁,不起急的特性,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胡同文化“忍”这一精义。
(二)
18.C
19.D(是学习“名人”的人的行为)
20.D(“成为伟大”重在进行超人的奋斗,不重在成功;上文的“显得伟大”才重在成功)
21.C(ABD侧重自身的“生活为之戕害”,自己有难凭毅力克服之;同胞有难自己无能为力,因而“内心破碎”)
22.是指阅读《名人传》,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人就相当于在自己身边一样。
(三)
23.他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己减刑、自我赦免,度日如年。(4分,意思对即得分,表达不通顺,酌情扣分)
24.使日子轻松愉快的释放点(或:充实有意义的精神生活)(4分,意思对即得分)
25.①人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3分,意思对即得分)
②人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3分,意思对即得分)
26.B、C(4分,每错一处扣2分)(四)树皮说 姚克明人皆有脸,树岂无皮;脸有脸相,皮有皮相。可惜,人们往往只注意观赏树叶和花序,忘了树皮的存在。树种有千万,树皮就有千万种,好比世界上人有亿万,脸相就有亿万张,绝无雷同。非常有意思,树皮往往显现出树的个性。樟树长寿,树皮苍黑凝重,纹路细细密密,整整齐齐,排列有如竖鳞,录下无数岁月里风刀霜剑的刻工,那是一片历经沧桑的象形文字。竹树清俊,树皮光滑无斑,每一个节凸凌然,表现出污浊不沾、宁折不弯的节气。芭蕉是热带的子孙,穿着凉爽、简便,树皮是一件经常褪去又换上的衣衫,不时露出光溜溜的肉身,它于潇洒之间散发体温,又于狂放之中储存生机。杜仲的树皮很不起眼,灰褐如土,也无花斑,殊不知它是一树之宝。只要折断一小块薄薄的树皮,就会看到充满韧性的无数银丝。这就是国人皆知的药材,补肝肾,强筋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杜仲胶,绝缘性强,又能抵抗海水的侵蚀。当然,树皮最可贵的共性在于它们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风吹雨打,日晒冰封,它们不辞苦难,无怨无悔,担当起维护生命的重任。人们经常赞美树根输送养分;赞美绿叶呼吸自如;赞美花朵芬芳美丽;赞美果实延续生命;假如没有树皮甘愿充当树木保护层,大树恐怕早就枯萎、死去了。遗憾的是,人们经常研究大树的年轮,感叹大树生命力顽强,感叹造物主伟大,却忽略了包裹着年轮的树皮不知几经风化剥蚀了多少层!倘若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树皮对于人类的馈赠也是一种无私的殉道。如今,衣冠楚楚的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了小学课本上就写着,自己的远祖曾经以树皮作薪、取暖、果腹。一页又一页史书上却是记载着,不知道有多少灾荒之年的生命,依靠树皮而得以延续。假如抛却审视美丑标准的陈规陋习,人们就会不断看到自己身边到处有着这位并不漂亮的朋友的影子。它虽已粉身碎骨,却又重生,面目全非,精魂犹在。譬如说,有人每天幸福地在装横精美的新房里生活起居,是不是注意到衣柜、壁橱之中就有着树皮制成的夹板?有人每天读书看报写字,面对着一页页纸张,是不是想到早在二千年前纸张就是树皮的化身了?成就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东汉蔡伦,就是依靠树皮作为重要材料,造出纸张,大大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化。树皮并不声张,只是默默奉献,历史却是石破天惊,永不泯灭!看来,树皮为大千世界提供的哲学意蕴是深邃、奥妙的。“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似乎是一句格言;树皮却另有别说:表面现象并不仅仅表现表面。
1、《树皮说》的“说”是______________,与此相同的是古代名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的“说”。
2、第①段中说“树种有千万种,树皮就有千万种”,“绝无雷同”,表明树皮______________,与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相应。
3、第②段写了樟树皮、竹树皮的□□和它给人的□□,写了杜仲树皮的□□,由此来表现不同树皮的□□。
4、第③段从树皮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第④段是从树皮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表现树皮的共性,即______________。
5、联想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从而突出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划线的两句话是否予盾?请写25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 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2、各具有其特殊性(意对即可)“树皮往往显现出树的个性;”3、外形;感觉;(感受)功用(作用)个性4、保护树的生命对人类的贡献;坚韧不拨的献身精神5、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树皮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意对即可)6、本质上并不予盾,表面现象是本质的外化,透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要点正确即可)(五)小鱼与波浪 林清玄一条小鱼浮出水面看蓝天,偶然间遇到了波浪。小鱼便与波浪在海面上游戏,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汹涌前进。小鱼在波浪里兴奋得大叫:“你每天都过着这么刺激的生活吗?简直太棒了。”波浪说:“岂止是每天过这样刺激的生活,几乎每一刻都这么刺激呀!不有更刺激的,要有潮汐变化,或者狂风暴雨,那才真是兴奋得心脏都会跳出来!”小鱼说:“真希望我也每天随着风雨、潮汐流动,不知道有多么好!”在波浪中游戏的小鱼,很快就累了,他对波浪说:“波浪,我想到海底安静安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呢?”波浪还来不及回答,就被一个大浪冲到很远的地方,小鱼只好自己潜入海底,休息去了。小鱼每天都上来和波浪游戏,每次都邀请波浪到海底去,但波浪总是没有回答,就被冲走了。这一天,小鱼下定决心要问明原因,他问波浪说:“我要到海底安静安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呢?”问完话,小鱼就紧紧牵着波浪的裙子,被冲到很远的地方。波浪无奈地说:“我也很想到海底安静一下,可是不行呀!波浪只能活在海面上浅浅的地方,进了海底就死了。而且,我们波浪是不自由的,被后面的浪推着前进。一起风,跑得快累死了;潮汐一变,又被拖得全身发颤。真希望我能变成小鱼,潜入深深的海底,休息休息……”波浪还没有说完,突然被一个大浪打到几丈高,小鱼吓得一溜烟钻进平静无波的海底。小鱼心里想着。“像波浪这样生活,实在太可怜了,连一刻也不能安静,又不能自主。还是做一条小鱼比较好呀!”
1、根据前文看,第5段中横线上应有的短语是______________,这说明小鱼想追求______________的生活。
2、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是______________所用。小鱼“很快就累了”,要到“海底安静安静”和第⑤段形成了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
3、⑦、⑧两段主要突出“波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出它对______________的渴望。
4、段11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A、勇往直前B、无拘无束C、不由自主D、情不自禁
5、从全文来看,为什么“还是做一条小鱼比较好呀”?
6此文是一篇内涵比较深厚的寓言,说的是人生问题。请你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和认识。 参考答案:1、能变成一个波浪;充满刺激、兴奋(意对即可;“刺激”不少)2、转折(或“承上启下”、“过渡”)对比一味的追求刺激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还必须有休息和安静(意对即可,注意与“怕苦怕累”无关)3、匆忙、没有自由;必要的休息和宁静(无“必要的”应扣1分)4、C 5、波浪虽有刺激、兴奋,但没有休息和宁静,更重要的是没有自由。而小鱼有自由,可以追求刺激、兴奋、快乐的生活,又可以享受必要的休闲和宁静6、略,只要从文中引出,能自圆其说即可。
⑺ 高中语文阅读抄答案
基本是没用的,而且很枯燥不容易坚持下来。阅读要经常练习,总结答题思路和答题语版言。建议你多权做一些阅读题,再读读课外读物,《读者》比较不错,要勤加思考才行,读过去不想等于白读了,浪费时间了。时间宝贵,学习没有捷径。
你说的方法可以试着先自己做一边阅读题,再和答案对照一下,看哪里是没有想到的,等过一段时间再把答案读几遍。
希望能帮到你。
⑻ 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笋。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贾平凹《对月》)1.第1、2段描写月亮的形象,其作用是什么?答:展示月亮的可贵品质,为表达作者的感悟作铺垫。2.文中“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一句中“冤枉”“曲解”表现了三种人生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种人生态度。答:⑴过于执迷,以为命该如此。⑵自以为觉悟,看破红尘。⑶怨天尤人,感情用事。(这三种人生态度见第4段)3.文章开头结尾都说月亮“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其含义是什么?至少从两个方面回答。答:⑴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月亮全能照出来。(见第2段)⑵给人们以启示:万事万物都要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见第5段)⑶启发自己端正人生态度,踏踏实实地走完自己的圆。(见第7段)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A散文描写了月亮明明白白、光光亮亮的形象,表现了对光明磊落品质的追求。B第4段借写人们对月亮的曲解和描写不同的人生态度,为后文描写“我”的对月之悟做了铺垫。C本文以“对月”为线索,运用直接与月亮对话的方式,有利于展示作者的心迹,突出主旨。D第5段由对月亮的描写转入作者的抒怀,既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又有哲理性的升华。E第6段“活着就是一切……苦里也有乐”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淡淡的消极情绪。(A项“对光明磊落品质的强烈追求”理解不当,本文表达了要像月亮一样“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小圆”的愿望;E项“消极情绪”理解不当,这里表现了作者不为喜怒哀乐生死所惑的大彻大悟,情绪并不消极。)
⑼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句子含义要具体语境具体分析。句子如果在中间,那么它起到的很有可能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根据前后文作答。
方法: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 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 比热爱的感情。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
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 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