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nku..com/view/eb69410b941ea76e59fa0486.html
⑵ 幼师怎么写备课
一、怎样备课
所谓备课,主要是指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
显然,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核心。
(一)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通过备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做到,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的、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
之所以应当坚持这种观点,首先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谨,知识与知识之间,不仅存在着纵向的联系,也存在着横向的联系。离开对全局的把握,也就很难处理好局部。
北京的马芯兰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孕伏、迁移与交错,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陈景润同志曾向我们建议,要特别重视上好第一节课。其理由也是出于对前个章节的第一节课,在全章节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足够的重视。
假如我们对教材缺乏宏观的了解,教学时就很难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往往表现为把局部的现象视为普遍的规律。
假如我们对教材缺乏宏观了解,既使在教学中未出科学性错误,也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有些课看起来似乎是完成了任务,细分析并未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原因常常就在这里。
备课时,怎样体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呢?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坚持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的结合。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整个单元,再把所有例题加以分析。找出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基础,研究各个例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我们就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认识逐步加深、完善的过程做到了心中有数,也就容易发现每节课应达到的高度。这样,虽然也是一节一节地上,但它们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
(二)深刻领会编者意图
通过备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怎样领会编者的意图呢?我看主要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语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然后我们自己再来回答。经过这样一番思考的过程,我们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在“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一些天平图。有的图左右两边全注有具体的数量;有的图,在一侧出现了未知的数量。编者之所以这样处理,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等式的概念,然后是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
天平图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还有别的作用吗?我想是有的。起码它还有助于对方程的解的理解。因为只有当未知数x取一定的值时,天平的两边才会保持平衡。
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认真确定目的要求
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全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
制定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要具体,二要明确,三要恰当。切忌笼笼统统,模模糊糊。
在制定目的要求的同时,还要构思落实的方案,使它真正能够变成现实。没有具体实施的构想,再好的目的要求也等于零。
(四)适当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目的要求的关键。
1.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的一般原则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符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改革教学方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首先,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通病,也是注入式教学的要害。死记死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等,是必然的恶果。
要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必需注重过程。对于概念来说,要注重抽象概括的过程。对于公式来说,要注重推导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题目的解答,都要注重分析的过程。
之所以要注重过程,其原因就在于只有采取最佳策略解决了问题时,才称得起高质量。而这个策略水平是在过程中才反映出来的。另外,也在于只有这样才符合认识的规律,才是启发式。
其次,应处理好认识上两次转化的关系。
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两次转化的。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对第一次转化,教师是重视的,而对第二次转化往往重视不足。
认识上的第二次转化,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但不能说,只要坚持了练习,就一定有助于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因为还要分析练习的内容及方式。
练习应从基本的,简单的开始,但不能统统是模式化的。相反,应有一定数量灵活的,综合的,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深刻、敏捷和灵活。
此外,备课除备书本外,还应备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备好课,讲好课。
二、怎样写教案
教案,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方案。
(一)一份较好的教案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1.应当具有科学性
教案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统一。因此在要求上、内容上及方法上都有一个是否科学的问题。
教学要求是否科学,主要表现在程度上。过低,过高都不科学。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就要具有“初步”的特点,学习分数的意义及性质在要求上应有明显的层次上的差异。前者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一旦要求过高,势必缺乏其科学性。
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最重要的表现在概念上,表现在概括出的规律上。例如数的整除,首先确定是在自然数范围内讨论的,也就是不研究零,不研究分数,小数,也不研究负数。这种局限性决定着有些问题应回避。象“最小的偶数是()”,显然学生只会填“2”,而就此题来说是不正确的。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最重要的表现在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用的一切手段是否能揭示本质等。
2.应当具有系统性
任何一份教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把相对独立与前后的联系统一起来,体现孕伏,迁移及交错,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传授任何一部分知识,它总有个相应的基础,即所谓的知识的生长点,同时也肯定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下一定的基础。这就要求从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指导下,来处理这个局部。这就是备课时应坚持的系统性原则。
3.应当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总是面对具体的学生进行的,所以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学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里起点、坡度、密度、难度都可能不大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可行性。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备学生。例如,学生对“等分问题”掌握得怎样,极大地影响着“求平均数”的教学。
4.应当具有启发性
教学不应是一切都靠教师“给予”,应启发学生,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所以,要创设必要的情景,要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要大量迁移等。
(二)教案的写法
一份教案最主要的内容包括: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只需把它概括出来就是了。
例如 认数5
用2的乘法口诀求商
垂线和平行线
通分(一)
由于“通分”这个内容一节课讲不完,又不易于确定出这一节的具体课题,就可以采用上面的办法。
总之,教学内容是很具体的,应把它明确地概括出来。
对教学目的要求的制定,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
所谓全面,就是不能只有对知识的要求,也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能只有对智育的要求,也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对思想品德的要求。
所谓具体,就是不讲大话,不讲空话,而是在40分钟里能实现的。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可以这样制定它的目的要求。
第一,使学生理解并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第二,启发学生运用割补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能力。
所谓恰当,是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大纲及学生实际。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在第一节就提出上面两条,这是基本的要求。到第二节课,进行练习继续深化时,可再提出:运用公式,培养学生逆思考的能力,这就是已知面积和底或高,求高或底的问题了。
当然,基础较好的班,在第一节里也可提出较高的要求。
教案的重点部分是教学过程,从复习检查、基本训练、到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一直到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般地说它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复习检查或基本训练。
第二,新课。
第三,巩固练习。
第四,布置作业。
之所以说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在讲与练的处理上。
练习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种教学方法。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似乎效果更好一些。
在教案之中对于教具、学具的使用,板书的总体设计等也应有说明。
总之,教案是写给自己的,怎样使用起来便于教学就怎样写。
⑶ 怎么写备课本和写教案一样么
你说得对,写备课本就是写教案啊。先写课题,再写这节课的目的,然后写这节课所需的材料,最后写教学过程。当然具体一点还可以写清楚用什么方法上课。
⑷ 数学备课本怎么写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要做的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培养的设计,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有创新,有特色,必须从备课做起。
(一)备课原则
备课不可盲目进行,要达到目标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备课水平。
因此,在备课中必须坚持做到六备、五有、五忌。
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具。
五有:有三维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有教学过程设计、有练习设计、有板书设计、有课后反思。
五忌:忌追求形式忽略效果,忽视备课的实效性;忌只备一种情况,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忌只备知识,忽视能力发展;忌只备例题不备练习,忽视教学的针对性;忌抄教材、教参、旧教案,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忌只备新授课忽视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操作课、试卷分析课。
(二)备课要求
1、备课标:备课要体现新课标理念,落实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备教材
(1)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
安排教学内容要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编排意图;既要注意沟通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又要沟通同一知识领域的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形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结构化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体系。
(2)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要充分用好教材上已有的、比较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既要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上的课程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将可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教学内容在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的前提下,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精心选择设计练习。
根据教材编制的各类题型的要求,进行筛查分析,设计与新课相仿的基本题,加深理解的变式题,概括提高的综合题,思维训练的思考题。体现练习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注重练习的实效性。
(4)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无论是利用教材上的题材,还是补充、自选的教学题材,都应体现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的基本理念,努力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⑸ 幼儿园老师备课,怎么写的
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课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由这两句话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虽然,有效的教学并不完全是由备课的精细度决定的,但精心的备课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现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为(主要指向教师的内在思维)。同时,通过日常下园与教师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我尝试着从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说起,接着谈谈备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组关系,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处理好这几组关系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
通过计划我们能够了解教师的基本想法,进而了解其想法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于对大量教育活动计划的分析及与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的思路和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备课的习惯性思路:
教师们在备课时更习惯于从教育内容出发来设计活动。他们在设计活动时一般是先想内容,即“我想教给孩子什么”或“我想让孩子做件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挺好玩的”,然后再考虑“我想教的内容中包含哪些目标”,接下来是“我要怎么做”。
1、内容的选择
教师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大致包括两条途径:一是依据目标从现成的各种教材或生活中(如季节、节日)寻找相关内容,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的一条途径;二是教师围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选择内容。
其中,一些教师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或内容的新颖性,但这种考虑多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开展活动时,他们一般会说“我觉得这个内容挺好的,我们班孩子应该挺喜欢的”,或者是“我们班孩子最近对这个一直很感兴趣”,而当你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孩子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兴趣反映出孩子怎样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说不清楚了。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内容时缺少对孩子们与此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同时也缺少对教学内容或教材的独特价值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目标的设定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选择的内容,教师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或《细则》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时还会将目标与幼儿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幼儿做这件事。这反映出教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缺少对所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缺少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和能力或需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对既定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关键经验的具体思考。
3、过程的设计
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有时也会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操作或者与同伴讨论。最后是小结,将老师认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再跟幼儿强调一下,以确定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或展示幼儿做出来的作品。这个过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畅的,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走过场,按着老师预设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进,直至有幼儿能够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重形式、重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缺少对幼儿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分析,缺少对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分析,缺少对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教师习惯性备课思路背后的观念及主要问题:
上述种种习惯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他们在设计活动时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现出了过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儿想法及其背后需求的观念方面的问题。
1、以“我想教什么”为出发点,缺少对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和这个内容与幼儿当前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思考,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2、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过了”,孩子就“学会了”,于是以教的过程替代学的过程,缺少对幼儿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的关注和把握,导致学习的被动性。
3、以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为落脚点,缺少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即时反应的关注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导致教学的低效性。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可或缺地包含着几个关键的要素:幼儿的原有经验与需求、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幼儿学习反应、教师应答策略等。
二、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关注的几组关系
上述五个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构成了以下几组关系。而这几组关系经常是教师们在习惯性的备课思路中被忽略掉的。
1、教学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明确谁是活动的主体。《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当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生
关系时(可能是幼儿喜欢的,也可能是幼儿感到困难的),他们才有可能产生想学的愿望和需要,也才有可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后续的学习过程才会对其产生意义,而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关系,由幼儿感兴趣的或感到困难的问题切入,从幼儿需要的角度引出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是老师们值得借鉴的思路。
2、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幼儿与此内容相关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多数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具体经验是什么。教学难点是教师依据对幼儿原有认知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把握,来确定本次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自身难以突破的坎儿是什么。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育目标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再加上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途径或方法,目标就容易具有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了。
3、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落实重点目标进而突破难点目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教育目标之间紧密联系,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目的及其对于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深入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帮助幼儿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进而尝试着去突破难点,迎接挑战,体验到自我努力之上的学习的愉悦感。
⑹ 教师备课笔记怎么写
学校会发一个备课本,你肯定是有同事,参照他们的格式,无非就是新颖的导入新课,授课有互动活动,随堂设置问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进行补充,布置作业反馈批改再次补充,
⑺ 怎样备课
⑻ 小学生备课教案要怎么写
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不强求一律。
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