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联系新编大学语文(第三版)“道德与自然”单元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人类应该学会合理利用大自然,就像文中的鲸鱼一样,要学会与其和谐相处,不能一味索取,要善待大自然。
大自然使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摇篮,使我们共同的家园。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善待自然就等于善待人类自己。在善待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成为朋友的无限乐趣。纯手打,望采纳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
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
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
如果没有自然
,
人类就不能呼
吸空气
,
如果没有自然
,
人类就不能饮水
,
那么
,
人类就将灭绝
,
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
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
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
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
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
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
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
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
人化自然
”
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越来越密
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
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
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
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
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
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
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
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
这两种
“
作用
”
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
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
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
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
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
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
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
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
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
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
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
“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
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
果又取消了
”
。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
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
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
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
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
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
走出
“
人类中心
”
的误区,
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
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
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
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
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
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
中,新出现的诸如
“
大科技观
”
、
“
持续发展观
”
、
“
生态价值观
”
等等,就是对
“
人类中心论
”
的否定。其三,
必须全方位的探讨
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
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
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
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
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处,协调发展。(字数应该够了)望采纳,纯手打
『贰』 大学语文(第三版)谏逐客书思考练习题
4中的娃娃
呵呵
想法挺一致的
1.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 纳客是正确的
B 逐客是错误的
C 纳客有利于秦国
D 逐客有害于秦国
2. 秦王下逐客令是因为( )
A 客卿太多,增加了秦国的开支。
B 多数客卿是各为其主进行游说,不办对秦有利的事。
C 客卿中多是只尚空谈,并无真才实学。
D 秦国宗室大臣害怕客卿掌权或献计献策被秦王采纳,影响自己的权势,因此建议秦王逐客。
3.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列举缪公用由余、百里奚,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睢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归纳法
B 演绎法
C 比较法
D 类比法
4. 本文中“百姓乐用”的语法上是( )
A 使动用法。
B 使意用法。
5. 下列各句中“服”作“佩带”讲的是( )
A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B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C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D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6. 《谏逐客书》一文选自( )
A 《史记》
B 《左传》
C 《古文苑》
D 《孟子》
题号 正确答案
1 B
2 D
3 A
4 B
5 B
6 C
二、词语解释题
1. 令(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2.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3. 随俗(雅化)。
4. 江西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5. 充(下陈),娱心意。
6.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7. 此国君者,皆以(客)之功。
8.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三、翻译题
1. 民以殷胜,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 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4.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5.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四、简析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令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这一段课文的论点是什么?
(2)划分层次,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
二、词语解释题
1.却。百姓。助。
2.客卿。错误。
3.善于变化
4.被。作为
5.堂下。
6.佩带。
7.由于。
8.敌手或匹敌。
三、翻译题
1.人民因此而丰足,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也亲近顺服。
2.泰山由于不拒绝一块块的土壤,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的细流,所以能这样深阔。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3.土地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民就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
4.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一年四季都充满美好,鬼神也降恩赐福。
5.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朝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四、简析题
(1)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人。
(2)从“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后断开,分为两层,两层之间是正反对比的关系。
(3)对比、比喻、排比、对偶等。
『叁』 关于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
两本是一样的哦,只是店家不同而已,颜色不同是因为楼主点击了第一本颜色才变了
『肆』 大学语文第三版红楼梦
宝玉探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