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备课应注意哪些环节
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踏上这方寸讲台已有两个月了,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感想。教学不是仅指备了一节课,按教案上课就完事了,而是要充分的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尤其是备课环节,而现在的备课不单指传统的备教材、教法,还要考虑学生会在哪些方面出现疑问,把自己降低到学生的水平上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备问题。这两方面极其重要,可以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石,就这两方面谈谈我的对它们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 一、 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成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台阶,教师不再一些学生掌握的知识上重复唠叨,又可以便于教师分层教学。上第一节课时,我通过一些初中的知识去考察各班的生物基础,发现一些班好点,一些班弱点,针对各个班的具体情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备好各个班的课。 二、 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同一教材,学生经历不同,接受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如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对教材的理解不一样,接受程度不同。在讲课时,尤其是在举实例时,往往举些在农村可见,同时也举些在城市出现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这样跟他们的生活较贴近,易理解。 三、 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故设计些悬念、增加些故事性的开场白,吸引他们。在讲授《携带遗传信息核酸》时,我是用一个侦探故事导入的,而且还讲了些先进的dna检测技术,学生兴致高涨,反应热烈,课堂收效良好。在介绍一些大分子时,往往会提及这些大分子的发现过程,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故事中学习。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直观性的事物容易产生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考虑到这一点,多用些事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性形象性强的教具。《细胞膜》一节,我准备了flash制作的细胞膜模型,这动态的模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 四、 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备课时要牢牢把握住这点。在《生命活动承担者蛋白质》我作了比较教学,从功能讲到结构和从结构讲到功能,两者的反馈效果不同。从功能讲起,学生易理解,从功能再到结构,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而直接就讲结构,学生会很茫然,所以,备课时,应该备好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五、 应该把握住重难点,精心的设计问题。一个漂亮的问题,往往也能吸引住学生。《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一节,我设计了个比喻,把细胞比喻成大厦?问学生:大厦有何物建成?那细胞又有何物组成?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会积极思考回答。《细胞器》一节,把各个细胞器比喻为各个有功能的车间,让学生根据功能,归纳各个细胞器是属于何种车间?形象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 六、 备问题时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老师要充分准备好各个问题,但也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毕竟每个学生想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前上《生态系统》一节,备好所有可能的问题,满以为不会出现什么漏洞,提问:举例说明有哪些生态系统?一生答道:厕所。这种无理取闹的回答在备课中往往被忽略,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到课堂的意外。意外出现,就要靠老师自身的教学机智和魅力了,要灵活抓住这一瞬间,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 总而言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备教材教法同时,还要注意备好问题和学生,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2010
Ⅱ 数学备课包括什么内容如何备好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714/23/60541_1430895.shtml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备课的几点思考
陈厚艳
随着课改推进和深入,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着“423”导学模式课改的理念,重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重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老师们的备课也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应该说,教学的功能及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就如何备课谈几点看法。
首先,备教材
教师的教学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要研究课程标准以及考试手册,对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考纲中提到怎样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高考中对某一内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由此来决定如何备课,具体备什么?
1.深刻理解新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教师要通读教材,熟悉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熟悉高中数学内容前后知识上的连贯性,备课时不能随意增加、拔高有关知识。对新教师尤其要通过师徒带教、跨年级跟踪听课等方法加快熟练程度,避免备课内容偏离课标要求。
2.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操作或其他途径加以化解。尤其在知识结构中出现转折或起着纽带作用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讲清讲透。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要用心琢磨的。比如:高一《函数关系的建立》,结合具体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是函数关系建立的重难点,备课时教师要考虑由易到难,从身边简单问题入手,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再比如:关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例题,学生很难理解“超过…的部分”有不同的计税方式,老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数据先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收入下应缴纳的所得税,熟悉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式,从而降低难度,学生也能从这几个特殊数据的计算中归纳出收入为x时所缴税费如何表达。再通过本节课后的探究问题“邮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段函数关系的建立。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有预见性,方能采取措施化解疑惑。
3.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新理念是教育改革中一切变革的核心
课改不等于改教材,备课并不等于写教案,教师要对来自于教材的素材进行研究、拓展和深层次的应用,对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方式进行选择,互动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通过问与答解决了某个数学问题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常规思路与方法,掌握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首先从备好课抓起。
其次,备学生
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科学发展,主要体现在:
1.教师要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的个体差异,备课时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找好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2.教师设计教案要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设置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可消化”,这样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每一位同学都有获取知识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3.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有时会遇到班级里有特别喜欢发问的学生,他凡事总要问个水落石出,无论是否有逻辑性。因此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这样的“突然袭击”,有准备应对学生的突发问题。
我们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学习的基础也不同,这是客观事实。对老师教学方法的认同上也有差距。有的同学基础好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就快,而有的同学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总是在知识的衔接上感觉到很吃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考虑和重视,以便于区别对待。比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指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与探究?
【例1】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和圆的方程》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相对x轴正半轴的倾斜程度有几种情况?用图形表示。学生在自己的理解程度上可以归纳出四种(倾斜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以及零度角),程度差的同学也能够基本解决这个问题。
【例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
在备课时可以考虑通过让学生复习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椭圆的几何性质, 然后采取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如: 椭圆的定义,平面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2c) 之和等于2a( 2a>2c),则这个动点的轨迹是椭圆。
然后引导学生:如果平面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2c) 之差的等于2a 呢?差的绝对值等于2a呢?让学生根据原有知识去推导方程、增加必要的条件完善双曲线的定义等等,再去研究我们在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继续作一些类似的引导工作。从而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
第三,备资料
1.教材是老师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学的根本
但是教师如果仅依据教材的题目来讲解,势必导致学生厌倦,毫无兴趣可言,因此,备课的时候适当选择配套的同步资料与教材中的内容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够丰富,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老师有题海,学生驾轻舟,只有教师有题海精选习题,学生才能减轻负担驾轻舟。
2.老师备课时要考虑本节课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思与巩固,又要学生能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因此,选择合适的课后思考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的有机结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一个连续的活动着的过程,因此怎样留好课后思考题是备课时应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忽视课后的学习。当然,课后思考题也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对探究型、开放型、质疑型问题等的研究,使重在基础性的练习与重在发展性的练习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数学练习系统。思考题少而精,练习与作业要适量。
第四,备教学方法和教具
教师备课时结合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我们通常采用的有:启发探究法,实验法,讨论归纳,分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具有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对每一位教师来说,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变换,只要能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拓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运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潜能。以往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常规教学,现在条件允许的可使用多媒体,数学学科采用PPT是较为常见的,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的内容也可以适当增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老师备教法时,也可依据内容,给出科学家小故事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高中数学第一节《集合》,可以讲一讲集合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尔,讲康托尔对集合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他的生平。讲一讲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自相矛盾的悖论,从现实生活中“理发师的故事”到数学集合论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也可以让同学们举出与此类似的例子,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在学习函数这一章时,有必要介绍函数的发展史,可以提到清代时期中国数学家李善兰的生平以及他对“function”的翻译,以至于传至日本沿用,对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适当的数学史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第五,集体备课
新课程标准下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体备课简单的来说就是教师注重集体的力量,每次提前一周安排一位老师备课,在教研活动时或其它固定备课时间讲解这一章节内容的设计、作业等环节,其他老师可以讨论、补充。应注意几个问题:(1)平等合作无保留。本着互相尊重,合作的氛围,备课组教师都有明确分工,尤其专项复习时,合作方式更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也给每一位老师自己研究得很大空间。(2)整体安排顾大局。集体备课要纵览全局,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的联系,内容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统一的整体。(3)超前意识不拖拉。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般提前一周集体备课。(4)反思意识促进步。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将前一个内容的教学后记提到下一个集体备课中来,能够扬长避短,使教师本人不断发展进步。
集体备课的确能够容集体的智慧,发展一个备课组!但是由于目前有的学校考核机制不合理,导致老师们暗中较劲、比拼,以孤军奋战的形式备课、上课以及布置作业,其弊端是显然的。所以,真正让集体备课发挥其效力,必须明确奖惩是针对一个备课组,而不是个人,这样的机制为集体备课创造了条件。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迈进,做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Ⅲ 备课:如何备学生
提到备课,人们自然会想到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等等。对于备大纲、备教材、教师们历来都很重视,能较好地把握大纲对章节或课时的教学要求,正确分析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但对于备课要备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现结合本人教学体会,谈一下备课中该如何备学生。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教师备课的起始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并且已经感知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一条线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还能得到一个整体的1/2、1/3等。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础,我们就可以知道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把这样的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不能只是按教材的前后顺序来分析,来自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基础分析同样重要,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例如低年级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如果只按教材来分析,似乎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1元=10角”,因为这是学生初次学习人民币的知识。但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是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早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本节课中大可不必反复强调如“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1元=10角”等等知识,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分类来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然后通过苦干个买卖活动的场景模拟,通过不同的付款方法来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
学生学习数学,在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的思想方法也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这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本质把握,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具有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正确分析,同样是全面了解学生所不可或缺的,这是教师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以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一一把平行四边形这一特定的未知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知识;另外,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这样分析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数学实验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最终推导化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常说数学知识是载体,要通过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所谓的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了解学生具有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教师制定能力目标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课堂教学就会回到灌输知识的老路子上去。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要达到的,不能期望通过几节课就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做到“渗透”而不“灌输”。
三、设计学生的活动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编排得再好的体操不动拳脚也学不会,就如同要在游咏中学习游泳一样。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其实质是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动手操作活动。①分一分: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为学生各小组提供一个苹果、8支小棒、10个圆片等,通过分一分这些物体,看能得到哪些分数。比如8支小棒,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支就是这个整体的1/8;平均分成4份,其中2支的就是整体的1/4,6支就是整体的3/4。②摆一摆: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倍”的概念,要求学生摆两行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数。③画一画:如学习“行程应用题”,为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从图中可以明确知道,客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客车所行的路程,货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货车所行的路程,这其实是“量量对应”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④量一量: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为各小组提供一个纸盒(如档案盒),对制作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去测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测量其中三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只测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但学生都能正确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求出的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必须测量出长、宽、高的数据。⑤剪一剪:如学习“对称图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剪一个对称图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放手让学生去剪,然后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有了这样的剪、拼活动,学生自然会看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后,可以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活动其实也是“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⑥折一折:如低年级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折一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也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和等底等高,放手让学生做盛水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才能建立起联系,并且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有了以上的实验基础,总结概括圆锥体体积公式将不会成为困难。
数学制作。数学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数学制作活动可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定情况,既可以放在课内,又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等制作一个长方体,虽然不十分美观、标准,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这会为进一步观察、概括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学习“圆柱体的认识‘”可提前布置学生用图画纸制作圆柱体,上课时展示、评议,看哪些同学制作得美观,并让这些同学说一说制作圆柱体的过程。这样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只是圆柱体特征这一显性知识,而且还挖掘出了“怎样制作圆柱体、怎么发现圆柱体特征”这一隐性知识。
数学游戏。游戏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游戏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有愉快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如一年级学习“7的认识”,四人一个小组,桌面上用线绳围一圆圈,把7个石子同时扔到桌面上,看圆圈内有几个,圆圈外有几个,在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好地理解了7的组成。再如学习“时、分的认识”,可设计“找朋友”游戏,把时刻表示的两种记法制作成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找自己的朋友。另外,还可以通过“做游戏”来实施教学活动,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下面的题目:小华昨天做了6道题,今天做了同样多的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题?一年级学生对于“同样多”不理解,即便是教师讲解说明学生仍不理解。可以这样设计:请6个小朋友上台来唱歌,同时让6个小朋友来伴舞,然后,引导学生抽取出题目:老师请小朋友表演节目,6个小朋友唱歌,跳舞的同学与唱歌的同学同样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在表演节目的过程中,由于“同样多”是以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同样多”再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在解题时也就有了一个可以借鉴参考的原型。
四、研究学生思维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学生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其心理活动如何,思维流程怎样,同样是全面了解学生所不能缺少的,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教学设计才更能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教师要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而引发的思维。比如学习“圆锥的高”,由若干个不同的圆锥可以看出圆锥有高矮,那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自己体检时被医务人员量过身高,家长给自己经常量身高,自己也曾测量过同学及窗台、桌子的高度,即然是测量高度,那么方法应该是同样的,学生有能力想出测量圆锥高度的方法。教师大可不必耽心学生测量时会把测量工具(三角板)放斜,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多次测量活动早已告诉学生--垂直的距离才是高度。至于课本总结的测量方法,是对学生测量活动的理性概括与总结,因此,“圆锥的高”教学活动就应该是: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小组测量--汇报方法--总结概括。
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学生,不能用课本理性的语言来束缚学生。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3-8”,从13根小棒中去掉8根,得多少根小棒,解决这一问题有几种方法,难道非让学生算减想加吗?其实不然。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10根,剩3根,再从去掉的10根中拿回2根,一共剩5根;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再去掉3根,合起来一共去掉了8根,还剩5根;从13根小棒中拿8次,每次拿1根,这就等于拿走8根,还剩5根;从13根小棒中拿4次,每次拿2根,这就等于拿走8根,还剩5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既“13-8=5”。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剩下的5根与去掉的8根合在
一起就是原来的13根。“算减想加”其实是对几种方法的概括,是对减法计算的本质认识,而这种本质认识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探索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这样分析以后,一个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对几种方法进行总结、剖析,揭示问题解决的本质,彻底改变教材中以“算减想加”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法。
五、设想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案
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几个思维水平不同的层次,对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设想,以便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Ⅳ 备课 和 说课是怎么说的
三、说课的内容形式(或说课的基本格式、“套路”)
说课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四个方面: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效果。说课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一)教材分析
这是说课最基础的内容,即说“教什么”的问题。
1、简析教材
一般是说科学的一节课,说出这节课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是什么类型的课(新授课、实验课或复习课等)。该教材内容在科学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具体联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该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材安排的先后顺序,分析编者选材意图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制定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
科学教学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描述要具体、简洁,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知识目标层次有:了解、理解、掌握;技能目标层次有:观察、实验、思维等,练习、初步学会、学会;情感目标层次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接受、体验、具有。
3、重点和难点
它是教材处理的主要内容,教材处理是否恰当,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应。教材处理(结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是整个教材分析的重点,教材处理如能得当,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
教学重点一般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可确定下来,即指教材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内容。难点不但要考虑教材内容本身难度更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一节课中一般1至2个。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指说怎样教的问题,是说课的关键内容。具体说课时,可合在一起说,也可不论先后说,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教为学服务,教法由学法决定。
教授学法是被传统教育忽视的一项内容,这是传统教育的缺陷。学法指导在现今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学生“学会”,又要学生“会学”。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送真理,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常规的学习方法有粗读预习、观察实验、听课理解、作业练习、应用实践、总结提高等。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强调研究科学的方法、态度和习惯,指导学生课堂实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基本技能。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说前人研究科学的具体方法;说具体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说怎样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说如何培养学生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课外实习的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说如何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怎样激发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法必须说明本课题准备选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科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有:实验法、练习法;为了丰富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选用演示法、分组实验法、观察法;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规律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发现法等。教学手段包括语言和教具两大类,教具有普通教具(挂图、扳画、模型)和现代教具(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具体说教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说选择的主要教法和辅助教法的内容,以及教学后手段的内容;②说教法和教学手段的依据;③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验方法及操作,或所需预备知识及典型例题;④说所选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注意事项,着重说明实验操作的要领,观察的重点。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也是说怎样教的问题,即说这节课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通常所说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就是指教学程序设计的优化。这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说教学程序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说教学过程的主要思路,简述主要环节内容及时间分配,环节过渡的处理方法;②说板书板画设计,教学手段运用,重点说明实验的操作运用;③说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情感,创造课堂情景;④说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程序设计,一般包括下面几个环节:新课讲解,课内训练,板书展示和教学说明等。
1、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有故事引入,复习旧知识引入,有实验引入,或设置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但无论选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应在阐述采用什么方法的同时,说明这样引入的好处,以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2、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这一环节,也是说课的重点、关键内容,这部分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水平,这部分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讲解中,教师要阐明: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②学生参与到什么程度,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③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结果,有哪些思维定势需克服;④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
3、课内训练
课内训练包括例题示范、课堂练习。选择例题一般是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或是重要的概念与规律的强化训练。注意所选例题或习题要有代表性、同时考虑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要注意量的控制。
4、板书设计
说课不像上课那样,有完整的上课所需的板书,所以把所说的这节课在上课时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来尤其重要。
5、教学说明(视实际情况选择)
(四)说效果(课后说课)
说效果是说教的怎么样的问题。即对说与操作的结果检测、总结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说课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具体内容有以下三点:说落实,即“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的效度;说“成败”,即是说实际操作后反馈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说“改进”,即说经实际操作后的修改意见,也是说者新的设想。
课后说课不同于课前说课,课前说课是口头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想及理论根据,按照“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展开,侧重于理论认识。课后说课按照“教的的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进”的思路展开,侧重于从实践效果的角度分析认识。分三个方面进行课后说课:①说教学达标情况;②说教法运用情况和学生活动情况;③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
四、怎样说好课
1、精心查阅、搜集和选择说课材料
应该查阅的教学资料有: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教参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有关教学理论、学生学习论、教学原则等;有关科学内容的报刊杂志所介绍的论文、实验技巧等。
2、要突出理论分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统一
说课需要充分的理论分析,否则便没有说课的价值(没有了为什么就成为备课材料)。但是,说课的最终目的还是讲课、讲好课,在如何把理论通过操作变为实际上下功夫说清楚。
3、锤炼说课内容,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说课要说的内容较多,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说课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较强的口头表述能力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外,还要有较强的科学知识传授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而使说课内容层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才会说出深度,说得精彩。
Ⅳ 教案设计的内容,步骤与要求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特别地,设计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更长目标。
(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
这里有两个问题十分重要:一个是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一个是要正确认识教材。对于前者,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规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对于后者,意味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个极具宏观性的蓝本,覆盖着极其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学习的平台。
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本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削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中一个是探究发现式,一个是有意义接受式。
探究发现式的基本环节是:问题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FY]求解[FY]解释与应用[FY]拓宽、反思。
有意义接受式的基本环节是:创设有意义接受的情景[FY]采用接受式传授有关知识[FY]正反例解释应用[FY]巩固、强化[FY]小结、结束。
按照新理念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要将新的学科观、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科学性、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知识深度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情境、问题、背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和优化。
(四)设计教学评价。
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五)编写出教案。
中小学备课报告编写的格式,一般有课时教案、表格、流程图等几种形式。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备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的酝酿、思考,具备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步骤和要求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难点、
3、教学准备、
4、教学课时计划、
5、教学过程:
导入,初读感知、细读感悟,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
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对重难点的处理,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练习设计
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具有实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多样化的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Ⅵ 备课的几要素
备课就是教师在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要求教师认真,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
一、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作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反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或一无所知,或若暗若明,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学失败。
备学生应做到四个了解:
1. 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施教。
2. 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师生关系、居住地址、家教环境等个体自然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 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一是班级整体基础;二是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中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讲授新课前,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足;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4. 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 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二、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备教材要掌握六个环节。一是掌握课程标准。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二是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三是掌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贵在灵活渗透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吃透内容。但是,教师上课仅仅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则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兴趣不浓,缺乏活力。而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配套资料的交错渗透,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会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教师备课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 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他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或略知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学、艺术及现代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选用资料和举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
2. 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 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
3. 对引入教学资料中的观点,事例必须严格考证,使之科学、实用、可信。 在内容上紧扣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避免错误,避免空洞。
四、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诱导教学法、感悟教学法、探索教学法等。既要学习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的最新教法和模式,也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方法。还要掌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
五、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发展,在创新中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备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自主性原则──重在引导点悟,杜绝强制灌输。
2. 灵活性原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灵活指导,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 差异性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4. 发展性原则──突出学生发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防止机械呆板,只顾目前,忽略过程。
六、备教具──灵活选用设备,优化教学整合
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工具经历着三次变革。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工具;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
以上六大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虽不尽如人意,但基本反映了当前教师备课结构的主要内容。我们只有用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备课流程,不断灵活创新、改革教案结构,面对全体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