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4年新课标I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家都在解析,哪个点评的更好一些新东方
新东方在线特整理2014年新课标I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相关资料供各位考生参考: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试卷(图片版)(http://t.cn/Rv6TrFV)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试卷(下载版)(http://t.cn/Rv6TgU1)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试卷答案(图片版)(http://t.cn/Rv6TefK)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试卷答案(下载版)(http://t.cn/Rv6TDVn)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试卷及答案(图片版)(http://t.cn/Rv6Tkfd)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试卷及答案(下载版)(http://t.cn/Rv6TFiK)
2014年高考真题和高考答案——不吐不快专区点击进入>>
更多2014年高考各科试卷、答案及新东方老师点评信息点击进入>>
最后,新东方在线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以上是新东方在线为您提供的信息希望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有疑问欢迎您随时向新东方在线企业知道提问。②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2作文立意远见行不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
(适用于:贵版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黑龙江权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海南 辽宁综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你的高考作文写的是远见,所给材料的关键词是喂食,如果你能较好地结合材料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就没有跑题;要是脱离了所给材料,信马由缰,另起炉灶,跑题的概率就比较大了。
③ 2014新课标高考语文卷
推荐你下猿题库里面真题和各地模拟题都有
④ 2014高考高考调研新课标总复习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P177页课堂训练高频虚词答案!!!
对点训练巩固 考点探究突破 高考真题体验 与名师对话 高考总复习 · 课标版 · 语文 系统知识归纳 对点训练巩固 考点探究突破 高考真题体验 与名师对话 高考总复习 · 课标版 · 语文 系统知识归纳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应学生用书P97)
(2012年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含义。“劫”在古文中一般有三种解释:劫掠,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佛教用语,意为极长的一个时期。佛教认为在每一“劫”之后,世界俱毁,然后重新开始。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A项“为”均为“介词,被”。B项“之”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实义”。C项“以”均为“介词,用、拿”。D项“其”,第一句为“加强语气的副词,大概、应该”;第二句为“代词,他们(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答案:D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原文语意理解的能力。本文题目为“自戒”,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实为作者自勉、自戒、励志之文,故“劝谏他人”错。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本题中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为判断句的标志。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参考译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极其贫穷极其卑微都可以推荐他;没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极其富有极其显贵都不可以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分一毫超越理法违背本分,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秉持忠孝仁义,对待家人能和睦相处,对待乡人和蔼可亲,不把危害遗留给他人,绝不留任何的后来祸殃。没有品行的人,诡诈奸佞残暴嫉妒之心始终充塞心间,心中所想眼力所到之处,都与法理相违背,垂涎三尺贪得无厌,侵吞贪婪之心像火一样炽烈燃烧,这种人,如果让他得其时居高位便会凭借权势胁迫于人,即便死亡也将有害人之谋留存,其余孽仍会对人产生毒害,这种人将难以福善终。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好的品行,就可以保全自身、保护家园、呵护子孙,遗留下美好的德行被乡里人所传颂;身居高位的卿相没有品行,也会使自身、家庭、国家、天下灭亡,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由此,我敢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还不如有品行的普通老百姓。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在品行这方面或许有一点不好的方面,有德之人将要拒绝与我交往,我又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之交往呢?既然害怕别人会拒绝我,那还不如从别人拒绝与我交往的原因方面入手,反过来拒绝我自身的一些不好的德行,大概还是能够做到吧。不了解情况,胡乱地去评论别人,和小人没什么两样;能时刻省思检讨自身的不足,这个人就不失为真正的君子。我应该终身朝着这句话去努力啊!我年少而且愚昧,唯有沿着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去走,常常提心吊胆害怕有所背离,从而玷辱了父母的英名,我愿意在这条有行的大道上继续前进,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自我劝诫,时时勉励。
(对应学生用书P98)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范围,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与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下边分别进行介绍: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文言文中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是多样的,甚至有的还具有实词意义。关于代词,首先是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也就成为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见设题点,近几年来多次在这一点上设置障碍。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上面例题中的选项考查的都是辨析代词和非代词的能力。A项“其”为代词,指代“家”“国”这两个词;“其”则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意为“大概、差不多”。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C项“焉”为语气助词,不译;“焉”为代词,指代前文的“师”;D项“若”为连词,表假设;“若”为代词,在文中指代“项庄”。
【答案】B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 D.
解析:A.之:代词,他,指沛公;结构助词,的;B.焉: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不译;疑问代词,哪里;C.何:都是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可译为“什么”;D.其:代词,它的,指代“晋国”;副词,放在句首,表示推测。
答案:C
介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的成分。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解析】A项两个“为”均为介词,但意义不一样。“为”表“因为”,“为”义为“替、给”;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于”相当于介词“在”,“于”相当于“到”,表处所;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以”是“用、拿”,“以”是“因为”;D项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D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以:介词。凭借;因为;B.于: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在”;表比较,可译为“比”;C.为:动词,是,叫做;介词,可译为“对”“向”;D.因:介词,趁着,趁此。
答案:D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对副词的考查,同样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能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项“则”是表判断的副词;“则”是表假设的连词;B项“且”为副词,表“将要”;“且”为连词,意为“尚且”;C项“遂”为连词,表承接,意为“于是、就”;“遂”为副词,意为“最终”,表示结果;D项“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
【答案】D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则: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那么”;副词,表示判断,是,就是;B.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反而”;C.且: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副词,将要,快要;D.何: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答案:D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成才之路)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汇总精讲:1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⑤ 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2语文多少分
1、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语文总分为150分。
2、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专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属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10分左右。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 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25分左右。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25分左右。
第Ⅱ卷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⑥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14题语病题
A句成分残缺;B句偷换主语;D句句式杂糅。正确答案是C.希望采纳。
⑦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新课标题现代文阅读 的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