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语文九上课本课后题答案

语文九上课本课后题答案

发布时间:2021-03-14 02:07:02

❶ 九年级上册语文21课后题答案

一、熟读课文,注意本文叙事的脉络,回答下列问题。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认识陈胜的才略、胆识以及他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

1.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2.舆论准备包括:(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二、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析词义。

1.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古今义的不同。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试辨析下面三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古今词义的差异,使学生养成确切辨析词义的习惯。

1.(1)“亡”,人藏在隐蔽处,即逃亡之义。今义:死亡。

(2)“间”,本作“”,表示月光由门缝射入,这里是“窃伺间隙,不欲令众知之”之义,可以解做“暗地里”。“之”,去、往。今义:间,中间,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3)“往往”,处处。今义:经常。

2.(1)A.编次B.临时驻扎

(2)A.屡次、多次。B.几

(3)A.写。B.字条。

三、读懂下面一段文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这是《陈涉世家》的结尾部分。司马迁在高度评价陈涉的同时,也并没有掩盖他的错误和局限性。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一些文言文段落,逐渐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❷ 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二课 课后练习题 答案

一、1.“雨”说这些话表达了一个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副标题点名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
二、“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勤希望。

❸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课后题目答案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100字

❹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课后习题答案

一、
答: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二、
1、答:“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答:“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和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为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于是“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答:“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用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时继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示例:如果我们不用准备那些无聊的考试 / 谁还需要补课 / 谁还会 / 在夜里叹息 / 寻觅如梦的童年 / 谁不愿意 / 每天都是一首歌 / 每个同学都是青春飞扬笑声连连 / 如果我们都可以升入理想的大学 / 谁还需要补课 / 谁还会 / 在寒冷的冬天寂寥地煎熬 / 在酷热的夏日苦苦地等待 /谁愿意 / 一年又一年 / 总听唠叨的话
---------------------------------------------------------------------------------------

楼主啊,,这都是我一字一句仿照参考书打上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❺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第六课课后习题答案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此题意在品味诗化语句中的哲理和激情。

1.“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伏尔泰的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3.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4.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着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四、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❻ 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5课语文课后题答案

征引zhēng yǐn∶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指推荐选拔人才。
旁骛páng wù:不回专心正业,而去追求正业以答外的事。
亵渎xiè dú:轻慢不敬。又作“亵黩”。
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àn zhāng –qǔ yì: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不二门bù ’èr-fǎ mén,bù’ èr mén:佛教用语。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言行相顾yán-xíng xiāng gù:说的和做的都很注重。
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嗦。不舍,不停。
是不是这个,希望可以帮到你

❼ 初三语文课本上的课后练习题的答案

《差半车麦秸》1、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对人物形象进行初步的评价。应引导学生抓注人物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又要避免片面性,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人物。答案略。 2、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3、如:"差半车麦秸"同我谈话时,眼睛不断地向墙角的油灯瞟着,当我装着睡熟时,"他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步安起来。"此处的细节十分传神,把主人公看着夜晚灯火通明十分心疼但又不敢吹熄灯火的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主题。

课文主要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见“课文说明”。

杨二嫂: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十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

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多种认识: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渴望,等等。

二、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并由此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三、“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像,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此题意在让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问要抓住题干对这三类人生活的概括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补充;第二问可以反思闰土的现实生活,构建“新”的生活。

答案略。

四、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人生。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阅读全文

与语文九上课本课后题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