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个学期的教案数量是多少
一周有几节专业课程,数一下,然后乘以16或者18,得到的数字就是你一个学期应该备课的节数
Ⅱ 小班教学相对大班教学的优势是人数少教师备课量小而且便于维持课堂纪律
更容易维持课堂纪律。
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更明确了解每名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进度和水平。
可以运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例如分组作业,课堂演讲,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
教师有更多精力可以投入到教学内容本身,分配给每名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学生数量少,差异化程度相对小,更容易保持同步教学进度。
课上时间利用率高,减少师生、家长课下负担。
人数少,竞争相对不激烈,比较能保护到学生的自尊心,减少焦虑和压力。
Ⅲ 如何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提高备课效率'研讨
昨日有人问:感觉自己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备课了,备课应该备到什么程度呢?塔主当年如何备课?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由于一个老师的能力只能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老师备课备到的程度,就是学生能学会的程度。例如,一个口语老师自己说得天花乱坠没用,要看你的学生会说什么。一个写作老师自己出口成章没用,要看你的学生会写什么。再举一个例子,那天我看见夏老师,他跟我说早晨刚刚讲完哲学的故事。我说:你不用告诉我讲了什么,我已经看见学生晒笔记了,我光看他们就知道你做了什么。
—— 好老师永远是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自己的能力。
怎么能让学生学会?
你要先了解他们目前的水平,再看看怎么把脚手架搭上去,所谓“蹦个脚能够到”,学术装逼的说法叫做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话说我当年备课,就是一个字google。
当年讲200多个人的班,都是15-18岁的学霸,教一套不疼不痒的口语教材。当时的做法,就是5分钟一个段子,大多数时间讲单词,然后带读一下句子。只是因为小时候有一阵子在外国,所以多一些谈资,学生觉得能听到不同的东西。除此之外,就是用xx上面的词条一个一个的讲下去,学生觉得:哇,老师你好博学!
我有时候说:我这个年龄的人非常特殊,赶上了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而且也赶上了xxx都还在的年代。那个时候甚至把xxx上面的红条条先load完,然后端着电脑去教室,给学生直接放视频讲解。我当时在2005年的中国大陆,后来等2007年硕士毕业回国,这一切就都结束了。
后来我去念了second language studies硕士,出了一身冷汗 —— 我以前做的都是胡扯。
为什么胡扯呢?一个口语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记笔记、根本没张嘴,这还算是口语课么?一个阅读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背单词记语法规则,根本没读懂什么意义,这还算是阅读课么?
切记切记“自己会”和“会教”,是两码事。
我现在备课,要先看人数。
如果是75人以上的互动,大多数是一对多。要做精美的逐字稿,要注意不能重复,要注意有逻辑。总要挨个字儿写好,然后念出来。如果75以下,必然要分组、必然要让学生proction、必然要tblt。只要是input的能力,就都要从output来反射出来。讲所谓干货,10分钟就讲好了,剩下的时间一定让学生没有疲倦感的练习。只要能够预见这些,我就觉得满意了。(我为什么跟75死磕,可以看过去这一贴《微信群,靠养》)
中心思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想想他们会练习到什么?他们会学到什么?他们走出教室之后,还会记得什么?
这个世界很浮躁,身边有一群莫名其妙的市场和销售,还有一群对自己孩子有幻觉、觉得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家长,你要有耐心,毕竟到最后,教书只是你和学生两个人的事。
你如果还是那么无从下手,我只能推荐你去看塔客学院的视频了。
Ⅳ 老师们都是怎么备课的
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课,而想把课上好就需要前期的准备--备课。通常版在赞扬演员、播音权主持等带有语言性质工作的人时会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明平常的锻炼作用非常大,老师更是如此。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课前精心准备,首先老师课上要讲的内容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这节课应该包含哪些知识点,围绕这些知识点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写出讲稿,这当中还需要区分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讲授时间的安排,不同的知识点如何进行引入,和前后章节的联系,选择哪些例题,课后作业是什么等,为了保证课堂质量让学生能听懂,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原来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肯定不行了,要让学生喜闻乐见,当然要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好教学环节,这些都是备课时要完成的。看着老师就上了一节课,岂不知要花多少倍的时间来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