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教研组记录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7
教研内容:在反思中进步 在评课中成长
活动过程:
一、由戴蓓主任做《在反思中进步 在评课中成长》的专题讲座
(一)反思重点——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 学生的表现
(二)课前准备和课余练习——反思的基点
关键词:教学目标 达成高度 准确的定位
(三)学习观摩——反思的生长点
(四)开展对话——反思的要点
(五)勇于否定——反思的难点
反思的内容:
1. 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3. 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4. 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存”。
5. 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6. 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7. 是否存在着“伪探究”
反思的方法:
1. 思教学效果
2. 思自己的行为
3. 思成功之处
4. 思教学不足
5. 思改进措施
6. 思再教设计
(三)进行教学反思的注意事项
1.不要与说客混淆
2.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3.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4.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5.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四)关于评课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8
活动主题: 《放飞蜻蜓》集体备课
活动过程:
1、解读教材: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2、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三、探讨教法:
覃宁: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觉得在这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张永青: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潘萍: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谌雪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卢卫: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觉得可以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5
活动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遨游汉字王国”
具体内容:
围绕“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教学,这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进行为期两周的综合性实践。根据 “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等主题,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一次次的集体研究,最后决定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及课外的相关资源,自主开展一系列的汉字综合学习行动。活动如下:
1、学习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然后组成学习小组,并确立组长后明确分工;
2、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1)字谜大擂台。
(2)谐音俱乐部
(3)小小故事会。(如“一字之差”的教训等)
(4)小主人在行动——我为用字规范出点力
(5)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3、制作展板。
4、小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的确,在综合性活动课上,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他们的“工作成果”也给老师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1
活动主题:语文课更应返朴归真
学习的具体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怎样上出“语文味”,特别是在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没有真正走进去,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精彩,什么课都想感动天感动地。刻意地去挖掘教材,找甚至去造内涵。到头来只是一派虚假繁荣。与其那样,不如做些实在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打牢基础,读好、写好。
二、问题的解决:
1、课堂上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莫“同一首歌”。
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莫“为表演而表演”。
2、让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三、总结:
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我们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应回归语文的本色——言语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我们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的“本体”:外里显现灵活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内里表现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认识价值观,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2
活动主题:享受朗读 培养语感
学习的具体内容:
一、教研概要: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感情。”要真正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小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
1、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在上课时适时地指导、点拨、启发,可能这样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悟”,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如:《赶海》时引导学生从“我在海里摸呀摸呀”“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象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螃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等,让学生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惊讶、欢快的心情。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饶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这些构成画面的语言更适宜培养形象感。
2、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无论哪种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黄河的主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黄河浪涛的雄伟、壮观更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之势。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波涛的汹涌澎湃、壮观,从而为学习艄公镇定、机智的品质打下深厚的情感铺垫。
三、总结:
语感培养有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感受读的乐趣,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位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缺少的,也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创造性地拓展文本的宽度、厚度以及温度,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真正“存活”于学生的心灵。真正地让学生有感而发,以我口“读”我心。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3
活动主题:主题:解读文本 明确目标 有效教学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是评价教学成败的的重要因素。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解读文本 明确目标 有效教学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2、解读文本 把握目标——分年级组现场集体备课活动(主持人 谌雪娇)
(1)大屏幕出示文本内容(吴琼瑛负责课件)
主持人:好,让我来接过这个接力棒。我记得在青赛课期间,时常会听到评委与参赛选手交流一个问题,我记得戴主任就问过:你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到位了吗?文本就是我们阅读教学中一个物的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凭借。“回首来时语文路,潜心会文最是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率先走进文本,潜心会义。下面,让我们跟随本部三年级组青春靓丽的黄春英、缪玲、黄梅芳、黄翠玲老师一起走进《放飞蜻蜓》。
(2)教师个性化分角色朗读。
(3)按年级组讨论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及简要提出突破本课难点的建议(有效突破难点的金点子)。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4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是评价教学成败的的重要因素。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谢谢几位老师的朗读,对文本的解读目的是为了制订、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规定教与学的全过程的纲领。下面请以年级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本课难点的教学策略。
(讨论交流5-7分钟,然后全体交流,主持人即兴串讲)
(下发讨论表格,以组为单位记录讨论结果,并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由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讨论的问题有:
A、通过阅读文本,你们组认为《放飞蜻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是:
B、(有效教学金点子)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你们组有哪些建议?
(4)请3-4个组代表讲解。
(5)提出我们组通过研读教材,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主持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研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停下的是实践的脚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吴柳清老师的课堂,看看吴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目标的达成情况。下面请老师们往后座,稍作休息后一起来欣赏吴老师的教学魅力。
3、课例示范,践行目标(吴柳青负责)
要求:通过观摩课例,关注和检测目标达成的效果及策略。
4、有效教学在反思评议中提升。(反思评课环节由余宗翰主持,吴柳青负责反思,潘萍、覃宁、黄春英、龙懿敏围绕目标的达成及实施的策略进行评课,组外教师补充。)
5、活动小结(卢卫)
今天我们三年级组围绕“有效教学”这一课题,以“解读文本 ,明确目标 ”为切入点,进行了现场集体备课,对话交流,课例展示,评课反思等活动,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来保障有效教学的实践。虽然我们来不及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但只要老师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潜心会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目标导航”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游离保障,能引起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目标及文本的关注,我们这次教研活动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达成了一种共识,追求语文教学的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回归本位才是真,做到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我们就能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沿着有效教学的道路,去深入探讨。感谢学校领导的指导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6、集体诵读陶行知教育语录
(让我们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
●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黄校长提出希望。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16
主题:课题与教研同行 理论与实践碰撞-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识字的探究
1、熟悉《课标》要求,正确认识识字教学。
2、正确认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年段的识字教学。
3、做好识字过渡,多方位引导。
4、把握阅读教学中有效识字的基本策略。
5、黄勤老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
2. 爱国立志的读后感(要新一点的书最好是《哈利波特》)和电影《铁人》的观后感
.【哈利波特】
我与故事打了十年交道,还从未见过这样的书。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手,仿佛它有魔力,全套不到两个月就看完了。
我喜欢这个神秘的故事,不得不追着往下读。它确实使你感到惊奇。每章末尾都带着问题,使你牵肠挂肚。
书中的小哈利波特几次从伏地魔手中大难不死,被人们看成怪胎。但他一直都认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小孩儿。直到他十一岁,收到来自一个魔法学校的入取通知书,他的人生才有了巨大的转变。
文章作者罗琳也许和一般的作家文笔一样,但可真正吸引人的,是让我们在一个不道德的时代,看到了德行的力量。故事对个人的责任、勇敢、忠诚和忍耐等性进行了探索,并赞扬了这些品质。
哈利那勇敢、坚强,遇到困难不屈服的品质令我十分钦佩。我想,有千千万万的青少年都和我一样。想想自己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畏难却步,总习惯躲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里。比起哈利,我真是无地自容。虽然在家,他受德思礼夫妇的打骂,被比他强几倍的表哥欺负;在学校,被不喜欢他总想让他出丑的斯内普教授刁难,被可怕、恐怖的伏地魔追逐------但他仍然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一切。
他还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自己的学院争光;也有着很强的正义感,喜欢打抱不平,当他为了追回朋友纳威的记忆球而跳上自己从未骑过的飞天扫帚去追马尔福时,我看到了;当他真心为自己的好朋友罗恩当上级长而高兴时,我看到了他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当他为了不让自己的教父――小天狼星担心,而独自忍受伤疤的疼痛时,我看到了他对亲情的珍惜以及为他人着想的可贵精神。他对友情的忠诚,他在妒忌者面前的绅士风度,他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他在困难面前的毫不气馁,让我深深为此折服。
哈利·波特,你是个英雄,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更多更详细请到:http://..com/question/75643908.html?si=1
1.《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2.《红岩读后感》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于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3.《太行山上》读后感
最近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此书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太行山上》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书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比较著名的如《毛泽东语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等。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4.《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
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只有我们健康成长,祖国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我们苏州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在《祖国在我心中》这本书里,记载着38位先贤、英雄、名人,其中大多数是苏州人,最起码,也是在苏州任过职的人,虽然文章很短,但是都描绘出了先贤们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教育:例如,“忧患自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现出以祖国命运和天下为已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例如,“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充分表达了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坦荡荡”表达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上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坚定的爱国志向,远大的革命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少年成才的基础,我们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才能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强大动力,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奋图强,努力成才,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所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了几代人,也深深激励着我,因此,我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也为我们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苏州增添一分荣耀。祖国在我心中 同学们,少年朋友们: 你们好! 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有巍峨峻拔的高原,并且修造了与天空最近的铁路,有长年保卫祖国的长城,一起一伏,一直延伸到天边,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它美丽的景象,悠久的历史,让很多人赞不绝口,留连忘返。这锦绣山河,是龙的故土,是民族的摇篮,也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方块字;从最早的用竹子写字到现在用铅笔、圆珠笔、毛笔、钢笔…写字;从最早的用手抓吃饭到现在用筷子来吃饭;从最早…… 光荣的历史,已经过去了,美好的未来由我们来掌握。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来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的回答。 生命属于我们,我们要更好得使用它,决不能白白糟蹋它。我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垠的价值。我要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的举手发言。作业要讲究“精”字,不要乱七八糟。看电视要选择地看,不要什么都看。看课外书要讲究“三余”,比如可以在下雨天看书……看的时候,要多动脑筋,要把书看懂,遇到好的词句,要把他记在脑子里。我要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生命在于付出,在于给予,在于为别人着想。在学校里,为老师着想老师辛辛苦苦地为我们备课,因此,弄得口干舌噪,我们应该上课认真的听,积极举手,让老师少费一点劲;为同学着想,如果同学有什么困难,我会主动的去帮忙,解决困难;为班级着想,我不会为班级扣分,应该要为班级争分;为学校着想,我不会乱扔垃圾,不会破坏公物,为学校争光.在家里,为父母着想,我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坏事,让爸爸妈妈安心;为邻居着想,如果邻居有困难,我会主动的去帮忙。 有志者,事竟成。少年强,中国强。同学们,我们是中华少年,我们有责任使祖国强大,我们会刻苦学习,让祖国强大起来。亲爱的祖国,放心吧!中华少年正向您走来。 岁月悠悠,祖国已经度过了第59个特别的国庆节,每一个国庆节,都让我们中国人深深的想起祖国经过的沧桑,经过的屈辱。在战场上,战士们流淌的鲜血在我们的记忆中流动。在一页页白纸上,铭刻着一只只可恶的豺狼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对中国的侮辱和惨烈的厮杀。他们霸占了我们中华的土地,在我们的国土上放肆。中国人,我们奋斗,我们自强不息,在鬼子强盗的手上赢得了历史的辉煌,赢得了战争和和平的胜利! 在中国历史上,第1937页里,深深的烙着一个充满悲惨和充满惨烈的印——南京大屠杀。这个印不知道害死了多少的中华儿女,多少的中华子孙。也不知道中国母亲的身上流了多少的鲜血,这一堆堆鲜红的热血中又不知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沧桑和智慧。那一种种残暴的行为是多么的令人气愤!松井石根这个元凶是日本人的耻辱,也是中国人民的仇恨。中国人,不要再让鬼子的双手再次伸进中国的黄土,不要再让中国人的生命在鬼子手上断送! 在中华领土的天空里,第2003片云朵上,演绎的是一场精彩的航天经历,杨利伟叔叔在航天的传奇故事上谱写了中国航天故事的第一页,终于在太空上留下的第一个完完整整、真真正正的中国人脚印。他承载着中国人百年的飞天梦想,在宇宙间真正的踏上中华的成就之路!中国人,我们心中的中国龙已经腾飞了! 中华儿女,流金岁月、沧桑巨变。此刻,中华的历史已是辉煌!
5.铁人 观后感
电影用彩色描写了新一代铁人标兵的思想历程和行动,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铁人王进喜在大庆的事迹,人物刻画生动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现在眼前,让人感触很多。
那个时代,也许物质很贫乏,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起现在来要丰富,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缺少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里缺点什么。呵~我甚至在想,我怎么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啊。那样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是纯粹,简单的。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社会,选择多了,好像人的心灵那种宁静反而越来越难得到。
影片里面刻画的那个“刘思成”的角色,跟铁人的人生选择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终吃不了苦,当了逃兵。只是他的儿子成了新一代的劳模。在当时的人看来,那人的举动真的是太让人愤慨了。怎么可以那样?但是今天再来看,这个人物的人生选择,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都那么高,不可能人人成为英雄。刘思成,他也想坚持,也曾经真实地努力过,但是最终还是受不了,所以放弃了。作为一个书生,身体条件不适应,最终放弃,对他来说,一辈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了。在那个年代,曾经真实努力过的人,我觉得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我并不觉得这个人物缈小。相反的,我觉得导演很厉害,把人性里面一些真实的东西放到了电影里面,而不是一味地树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中国电影的进步?
我觉得铁人在誓师大会上的那一番讲话,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如何,估计是编剧编出来的吧。不过我觉得写得很好。把作为一名中国人那种真挚朴素的爱国情感,表现了出来;把一个共产党员,敢于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现了出来。让人很受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国紧密交流的今天,金钱最大化,物质最大化,变成了我们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却了国家,忘却了民族,眼里面只有自己,只有个人。共产党员,数量在增长,可是质量却没有成正比。在这种时刻,真的应该反思了。
青年一代,学文化,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迫切的,应该是为他们找到一种精神的追求。那样,才不会出现那么多学生沉迷网络不可自拔,有那么多的学生脆弱地走上轻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着,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贵的,可是怎么样才能活出意义来,不枉这世上几十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啊!
一部歌颂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电影《铁人》,将在近期在全国上映。该片以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审查过程中获得了普遍好评,被中宣部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我公司已经为全体职工购买电影票,做好该影片的观看工作。 为充分发挥影片《铁人》对广大职工的宣传教育作用,处工会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组织职工观看电影《铁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弘扬“铁人精神”,努力增强广大职工战胜眼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大力宣传“铁人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社会影响。通过组织观看影片,引导职工把学“铁人”与学身边的劳模结合起来,把发扬工人阶级敢于争先的品质与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承老一代劳模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活动结合起来,自觉地把自身命运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啦。
3. 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两篇报告,太忙没时间写了,要求内容深刻一点,三千字以上。
第一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简要分析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学科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外阅读,以期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 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 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网 LunWenNet.Com]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02 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第2篇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成型的文体,其文体特性是什么?历时性地考察,我们发现:不同时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看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差异去领略这种文体的变化和发展,从而辩证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问题。
一、1930年代的代表性观点
(一)胡风:报告文学是杂文的姊妹。
胡风于1935年2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速写及其他》的短论。有论者认为这是一篇标志着我国报告文学理论由译介转述走向独立研究的重要论文,“有的是论者对报告文学新文体的独特理解和阐释”m。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把报告文学称之为“速写”,“‘速写’为什么能够发达得这样快呢?说是因为作者和读者都处在非常穷困和忙乱的境况里面,这种文体最和他们相应。”“十几年来剧激的社会变动所掀起的瞬息万变的波纹,使作家除了在较大的规模上创造综合的典型外,还不能不时用特殊的形式来表现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解剖和态度,运用他的锐敏的锋芒和一切的麻木混浊相抗。”胡风把报告文学与现代杂文相比较,认为它们是“姊妹”。“姊妹”当然有相像的地方,它们有着“同样的社会基础和同样的社会意义”,产生于“剧激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是“战斗的文艺体裁(genre)" ,“更生动更迅速地反映并批判社会上变动不息的日常事故”,是两者共同的社会职能。他认为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fuuilleton)",而速写(报告文学)“是一种文艺性的纪事( sketch)"。两者“不同的是,‘杂文’是由论理的侧面来反映那些活生生的社会现象,甚至能够使人得到形象的认识,而‘速写’是由形象的侧面来传达或暗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社会批判”这个意思在胡风的报告文学理解中是占首位的。他在多处地方用到诸如“解剖”、“战斗性”、“锐敏的锋芒”、“相抗”等相近意思的词。而批判的实现,得建立在“不是经过综合或想象作用”的“形象侧面”的报告上。它有三特征:
(1)它不写虚构的故事和综合的典型。它的主人公是现实的人物,它的事件是实在的事件。
(2)它的主人公不是古寺,不是山水,不是花和月,而是社会现象的中心的人。
(3)不描写无关的细节而攫取能够表现本质的要点。
胡风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也作了深人的探讨,在《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里,他告诉报告文学的作者,要“从繁杂的现象中间抓出那特殊的一点”,“应该从特殊的侧面反映全体,应该在一般的现象中间注重特别激动我们的事件”,他举例说,“与其详细地叙述堆积在车站的行李和拥挤着的人群,倒不如用力地写一写在那里被挤散了孩子的痛苦的母性。”这就是文学的取材眼光与表现手段—典型性、特殊性,关乎人类情感(用“心灵去画出场景”)。这样自有“作品的表现力”。
概括起来说,胡风所理解的报告文学是:(1)坚持社会批判;(2)有以真实性、社会性、本质性为基础的新闻品质;(3)富于表现力的文学品质。
(二)茅盾:“其与‘小说’同为文学之一部门”。
茅盾对“报告文学是什么”的回答,集中体现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该文发表于1937年《中流》杂志。
“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就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但“报告”和“小说”不同。前者是注重在实有的“某一事件”和时间上的“立即”报道,而后者则是作家积聚下多少的生活体验,研究分析得了结论,借创作想象之力而给以充分的形象化。“小说”的故事,大都是虚构,—不过要合情合理,使人置信。“报告”则直须是真实的事件。
在茅盾的眼里,报告文学是这样一种文体:它具有新闻性—立即报道生活中真实的关乎“社会的、政治的问题”的事件,不容虚构;它具有文学性—“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它秉持“尖锐的批评”性—把对“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进行“解剖”、“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看作是“作家的主要任务”。“新闻性的获得,将报告文学同一般的文学文体作了区别;文学性(形象性)的设置,将报告文学与新闻文体作了分离;而批判性(论评性)的造就,就使报告文学从一般的新闻文体、文学文体中独立了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独具特性的报告文学。
回望历史,1930年代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性的认识,最突出、最一致的一点,是它的社会批判精神。基希说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危险”即来自这种毫不留情的批判性。报告文学相比于其他文体,更需要作者肩负使命感、责任感,更需要作者直现现实,参与甚至干预生活。因此,报告文学作者也更应具有胆略和识见。我国作者在介绍基希的作品、推广报告文学这一新型文体时,首先确认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战斗性和社会批判精神。它已成为报告文学的价值取向、评判标准,成为报告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其次是新闻性,坚持真实,拒绝虚构;快速反映,讲究时效。但关于文学性则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胡风强调的是文学思维、文学表现力;茅盾则要求以“小说”的规范来规范报告文学。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就三次强调“小说必备”的“一切艺术条件”。茅盾是小说家,他这样说是可以理解的(他与同是小说家的高尔基持相同观点)。从理论的视角看,也许对提升报告文学的艺术性与审美境界,使之尽快与纯新闻文体剥离不无意义,但其局限在于,用“小说”规范取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则无疑使“文学性”内涵逼仄和削弱了,因而会阻碍报告文学文学性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表明对报告文学文体本性缺乏成熟的认知。
二、1970年代的话语
根据王晖的观点,1950-7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正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强规范场之中,政治文化制导它的发展。前十七年,出现过由战地报告(抗美援朝)到工地报告(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建设)、农村报告(生活变迁)的转换,其中写人(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的报告文学蓬勃发展,并延续延安文学传统,以“歌颂”为主。“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曾露头角,但如昙花一现,随着反右斗争的到来,一大批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有过重要贡献的新老作家横遭迫害,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就此缺位。接着,“大跃进”高潮制造了一波一波的“伪报告文学”泡沫;进人“文革”十年,报告文学更跌人低谷,除三年没有一篇作品外,最后还沦为了“阴谋文学”的工具(如《西沙之战》、《大地的翅膀》等)。
这一时期是“革命话语”“一元化”霸占,以“主旋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的时期。它不仅制导创作,同时也制导着总结创作的理论。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认识也不例外。《辞海》(1979)的解释可为代表:“报告文学,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也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有文学创作‘轻骑兵’之称”。
这个条目给我们如下信息:
(1)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社会批判精神”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为当前政治服务”的奴埠意识。
(2)真实性受到削弱。既“为当前政治服务”,就逃不脱以“适当的艺术加工”方式扭曲客观本在事实。有学者称,十七年的报告文学都“遵循一种典型化的基本要求”进行写作,而“所谓典型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取舍,二是夸张。而取舍的标准自然只能是为之服务的“政治”,而要“服务”好,夸张则是必要的“修辞手段”。
(3)文体尚没独立。报告文学只是散文的一种,“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的名称曾一度消失,代之以“特写”(受苏联影响)。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不分,多有同一篇作品各归其类的现象,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等,既进新闻通讯选本(属新闻文体),又进散文特写选本(属文学文体)。
三、20世纪末的认知
历史进人20世纪后期,政治语境经过改写,报告文学自《哥德巴赫猜想》起,出现了振奋人心的“阳线”,创造了世纪辉煌。创作现象反映在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认识上,出现了三大变化:
(一)文体获得独立。
1979年在武汉师范学院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成果之一是确认了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特的、独立的文学样式”,确认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学部类”。黄钢表述为:“报告文学是一种极富战斗性的,兼有时代的报告的特色的,以特定的新闻性的内容为题材、以文字的形象为手段的、独特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是现代文学中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部类”。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肯定。
独立的表现有三:一是定位为“一种边缘性体裁”。“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边缘性体裁”。 “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色的边缘文体,兼有新闻和文学价值。”网现在我们看到,不光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还有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统计学·一等等与文学的结合,“边缘性文体”是一个准确的定位。二是报告文学独立设奖。1980年全国举行1977-1980年区间的三项文学(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评奖,共计80篇获奖作品,报告文学占了30篇。这是第一次对报告文学评奖,标志着它与其它文学门类的“并驾齐驱”。“它再也不是徘徊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时常找不到自己准确位置的东西,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日臻成熟的文学样式,在我们的文坛勃兴起来了。它完全有资格与小说、诗歌甚至戏剧等文艺形式并驾齐驱,争相媲美”。三是创作队伍相对专职化。从报告文学诞生以来,作者基本上都具兼职性质,由记者、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来客串。到了这一个时期,虽然兼职队伍依然继续存生,但专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出现了,如鲁光、乔迈、陈祖芬、孟晓云、祖慰、贾鲁生等等,均有非常卓越的表现。
4. 民风民俗的资料
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
颁金节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春节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饺。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节
每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于门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颈腕拴五色丝绳,穿绣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节
又称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又叫团圆节。入夜后,家家在庭院中没供桌,供瓜果、月饼,至月到中天,家人团坐拜月赏月。
腊八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要熬煮腊八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绿豆、红枣等八种粮食干果熬煮而成。
其它节日 其它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中元节等。
风俗 满族人的后月的是扁平的,这是满族人的爱好。尤其是东北一省的满族人,他们从扁平脑、袋为美。小孩生下来以后,妈妈们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头,让孩子仰睡。其实,我们汉族也有这一习惯。
5. 2008湖南长沙初一下期末复习资料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一)自然环境
1、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观察下图,我们可以发现:亚洲在东半球的东北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与欧洲陆地接壤。
要注意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还有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那么周围大洲、大洋在亚洲的哪个方位呢?
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北,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东西距离也是最长。亚洲面积约有4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洲。
按地理方位,我们通常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等几部分。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亚洲其他各大区与中国的位置关系是:中国北邻北亚,西邻中亚和西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2、地形和河流
观察上图,首先我们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都位于亚洲的中部,深棕色的颜色表明其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的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的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的南部,以上这些地形区都是由浅黄到浅绿的颜色,说明其海拔都在1 000米以下。伊朗高原位于亚洲的西部,深黄到浅黄的颜色说明其平均海拔在1 000~3 000米。通过以上的读图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亚洲地形的特点是: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面积很广。
观察图中的河流,我们发现亚洲的许多大河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自南向北流;黄河、长江位于亚洲东部,自西向东流;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自北向南流。
观察下面地形剖面图,图中的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3、复杂的气候
亚洲范围广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海陆位置不同,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①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降水过多就带来洪涝灾害;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降水过少会带来旱灾。因此东亚和南亚常受夏季风影响发生旱涝灾害。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主要属热带季风气候。那里终年高温,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很多,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雨水稀少。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②亚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处内陆,受海洋的影响小,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亚洲北部,冬季漫长,气温很低;夏季短促,但较温和。那里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岛屿,终年严寒,属极地气候。
④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带,终年炎热,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成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⑤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终年气温很低,多雪峰冰川,属于高山气候。
在分析了亚洲气候特点之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可以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其他大洲。例如,分析下面非洲的气候图,可以发现非洲的气候分布具有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广布、气候类型分布南北对称等特点。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所带来的频繁的旱涝灾害,又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二)人文环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000年世界人口达60.55亿,其中61%是分布在亚洲。东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分析上图,从图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位于亚洲的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根据上图,各大洲按人口数的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亚洲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同学们可以试着完成下列框图。
2、多样的地域文化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各民族人口数悬殊比较大,而且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亚洲的文化主要有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
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①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②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④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⑤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⑥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现象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紧密。
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位都于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这一切都是巧合吗?不,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3、经济发展差异
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差异也很大。
下图所示的国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和越南。由此可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出亚洲各国的经济差距是巨大的。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图中所给出的14个亚洲国家中排第9位,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
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的不同是由不同的国家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导致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发展。例如,新加坡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转口贸易发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再到金融业和旅游业。近年来随着科教事业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高科技产业中心。韩国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转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学工业化,再发展到80年代的“技术立国”战略。波斯湾沿岸国家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等);工业和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属于第三产业。总的来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大。
法律护我成长
1、总体逻辑分析
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的内容:“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主要讲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主要介绍了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2、各框内部逻辑结构
引言部分
引言以一个母亲斥骂自己的女儿为案例,引出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指出青少年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青少年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本框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两目组成。
通过小晨的经历引出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设置了四道防线。
关于家庭保护。首先阐述了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它是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环境,是未成年人理想得以实现的起点和基本的条件。然后教材对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做了表述。接着简要说明了家庭保护的作用,有两层意思:第一,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第二,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关于学校保护。学校保护有三层意思,首先讲明学校保护的涵义,然后讲清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进行保护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学校的保护内容加以概括,即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
关于社会保护。首先指出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其次指出社会保护包括社会、文化、身体健康、劳动等五个方面的保护。
关于司法保护。首先指明“司法机关”指的是哪些部门,其次指出司法保护中主要有哪些保护措施。
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本框由“求助有路”、“敢打官司”、“善于斗争”三目组成。
“求助有路”通过13岁的女孩要求上学遭到继父拒绝的案例引出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该寻找正确的手段去维护,请求相关的机构给予帮助,从而指出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打官司”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首先通过小苗在学校擦日光灯时不小心摔伤并致残以诉讼的方式较好解决了问题,由此介绍了诉讼的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通过相关链接栏目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三种诉讼适用的范围。
“善于斗争”对学生来讲是最为重要的。它要求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这样做既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尊严、社会稳定。同侵权行为作斗争,这是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案例使学生懂得要智斗,并引导学生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几种适合中学生的机智斗争方法。
具体知识介绍
1、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1)未成年人的范畴: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③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3)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给予特殊保护
①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保护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
(4)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及意义
①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②意义:这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5)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涉及的内容和意义
①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②涉及的内容: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③意义:未成年人有很长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的教职工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
2、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及包括的方面
①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②社会保护的内容: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2)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措施
①司法保护,要求公、检、法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②重要措施: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3、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求助有路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的法律。
(2)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
(3)我们维护权益的手段有诉讼手段和非诉讼手段。
(4)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①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②它或者还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4、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敢打官司
(1)诉讼的含义及类型
①含义:诉讼即打官司,是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②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罪犯的活动。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
5、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敢打官司
(1)青少年要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既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
(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做斗争;
②当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也要加以维护。
(3)同违法犯罪分子斗争的方法:
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是要机智;要讲究智斗,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②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
二、重点知识解析
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设置了四道防线。
1、家庭保护
(1)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2)家庭保护的作用,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第二层,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家庭保护要求家长,一方面要反对对未成年人只养不教,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过分溺爱或管教过严。
2、学校保护
(1)学校保护的涵义: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2)学校保护的重要作用。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工作。未成年人有很长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学校保护的内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
在我国,年龄未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可塑性很大,辨别是非、区分良莠的能力还较差,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侵袭和诱惑的能力还较弱,容易受到各种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未成年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属于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一个群体——弱势群体。对于这一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个通例,也是我国坚持的一项法律原则。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与成年人相比,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表现在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往往意识不到,甚或错误地认为也许本来就该如此。比如,当因为未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体罚时,便认为理应如此;即使明知受到不法行为侵害时,比如受到家庭和社会暴力侵害时,由其本身生理、心理的发育状况决定,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免受不法侵害,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对他们予以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除了享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绝大部分合法权利外,法律还规定了他们享有一些特殊权利,如在家庭中的被抚养权,任何人不得剥夺的接受国家提供的九年义务教育权,一旦犯罪后受到区别于成年人的特殊审判权、免受死刑惩罚权等。未成年人这些特殊权利的行使,都有赖于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特别关心和努力。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团体、学校、家庭乃至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
6. 家长会学生主持词
七年级家长会学生主持词
合:(音乐)亲爱的各位爸爸妈妈,上午好。
马:首先我代表七年级71班全体老师同学感谢你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今天我们很高兴,因为能与爸爸妈妈一起参加这次的家长会。
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渐渐地长大,一转眼,你们的儿女已经步入初中已经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
一、朗诵《感恩的心》
马:自从我们出生以来,爸爸妈妈就为我们日夜操劳,抚养着我们,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呀,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费了多少心血!我们做子女的又何尝不满怀感激呢?亲爱的爸爸妈妈,趁着这次家长会,就让我们献上一首诗歌,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吧!
7. 我的梦想作文400字
我常常痴痴地想:要是能到太空去遨游那该多好啊!
每当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发出万道金光,把光和热带给人间。它发出的光和热给人们带来多少甜美和幸福!人们说它像个大火球。我不禁疑惑起来——这个大火球能永远地燃烧下去吗?
每当夜晚皓月当空,星斗闪烁之时,经常引起我的无限遐想。妈妈曾给我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望着那玉盘般的月亮思索:那月亮上的黑点点儿一定是嫦娥在翩翩起舞,玉兔在树下捣药吧!这个美丽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让我非常希望上月球上亲自看一看。
最吸引我的是听人说,宇宙中有外星人,他们驾驶着超光速飞碟——UFO,说不定哪天他们会来地球上做客呢!——真另人期待呀!
去年暑假,我来到北京科技馆天文部参观,在那里可真是大饱眼福。我走进天文部拱形的大厅里,仿佛真来到了神秘莫测的宇宙之中。在那里我知道了九大行星的情况,在这些星球中,有的套有美丽的花环,有的星球上有冰山、山谷,有的上面常常飞沙走石,有的表面高温像火山的岩浆,有的星球表面温度太低,都不适合人类生活。我还知道了宇宙中的魔王——黑洞!
夜晚,我做了一个金色的梦:我来到了未来的世界,那时的我已是一名出色的宇宙探险者。我驾驶着那属于我的宇宙飞行船,飞出了大气层,在宇宙中任意遨游,我启动自控系统把油门加到极限,就去了宇宙空间站查看。突然,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不知不觉我和飞船迅速朝那里驶去,一个可怕的名词在我脑海中浮现——黑洞。此时我觉得身体就要爆炸了……“叮叮叮”,闹钟把我从梦中托了出来,我回忆着刚才的梦境,坐在床上发呆发傻……
太空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世界,又是一个未知的海洋。我一定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掌握更多的宇宙知识,去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长大后争取当一名宇宙探险者,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8.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语文学习已被应用在教学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电教媒体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改实验中,利用好电教手段,把语文课上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其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学科知识,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或几次的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电脑便能帮你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象“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涉及面广,显示质量高,可使学生获取语文资料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程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语文资料,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信息,领略到先进与文明的结晶,拓宽学生思路,开阔眼界,促使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情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新模式的构建都要立足于主体,服务于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扉,积极的思维,在对知识的理解、联想、转化、迁移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乐于学习,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从而擦燃灵性,主动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后提问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扑闪时,她在想什么?学生看着画面,有的凝神静思,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交头接耳……在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应是前提。此时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彩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 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动物过冬》、《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黄河象》、《琥珀》讲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仿生学,《黄河是怎样变成的》讲的是环境的保护;《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但是具体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提到“虎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 五、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加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学生主体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课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石拱桥有许多,但文中为何只选赵州桥与卢沟桥?在老师引导下,课余同学们各显神通,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石拱桥,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诠释,令学生对中国石拱桥,乃至中国桥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学到了书上未有的知识,丰富了知识面,真是其乐无穷。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气势,再让学生观察今日塞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惨状,然后黑色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醒目的“?”。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前后迥然不同的画面对比,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收集的有关知识,独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播放了人类滥砍树木,过度用水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帮助学生印证自己的分析,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人类应怎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主题。这样的课件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确立其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上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无疑是富有实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现教学画面,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现代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等。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电化教育起着力臂的作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不断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网络,还会为我们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画面。 通过多媒体制作语文教学软件,可将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有机组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沟通——被同化,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多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执教可见,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八、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学生想象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美感是和听、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运用录音、投影、电影等电教手段,对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录音、投影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效果显著。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年代。学生眼看、心想、手记,很快的进入了丰富想象空间,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加以点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视听结合,口、脑、手并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既扩大了教学容量,更促使了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对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2、10期,2002年第5期 2、关松林主编:《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梁华 4、《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 作者:张金平 5、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2期
9.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其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学科知识,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或几次的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电脑便能帮你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象“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涉及面广,显示质量高,可使学生获取语文资料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程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语文资料,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信息,领略到先进与文明的结晶,拓宽学生思路,开阔眼界,促使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情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新模式的构建都要立足于主体,服务于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扉,积极的思维,在对知识的理解、联想、转化、迁移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乐于学习,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从而擦燃灵性,主动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后提问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扑闪时,她在想什么?学生看着画面,有的凝神静思,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交头接耳……在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应是前提.此时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彩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 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动物过冬》、《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黄河象》、《琥珀》讲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仿生学,《黄河是怎样变成的》讲的是环境的保护;《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但是具体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提到“虎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 五、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加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学生主体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课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石拱桥有许多,但文中为何只选赵州桥与卢沟桥?在老师引导下,课余同学们各显神通,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石拱桥,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诠释,令学生对中国石拱桥,乃至中国桥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学到了书上未有的知识,丰富了知识面,真是其乐无穷.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气势,再让学生观察今日塞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惨状,然后黑色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醒目的“?”.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前后迥然不同的画面对比,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收集的有关知识,独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播放了人类滥砍树木,过度用水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帮助学生印证自己的分析,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人类应怎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主题.这样的课件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确立其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上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无疑是富有实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现教学画面,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现代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等.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电化教育起着力臂的作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不断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网络,还会为我们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画面. 通过多媒体制作语文教学软件,可将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有机组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沟通——被同化,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多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执教可见,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八、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学生想象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美感是和听、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运用录音、投影、电影等电教手段,对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录音、投影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效果显著.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年代.学生眼看、心想、手记,很快的进入了丰富想象空间,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加以点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视听结合,口、脑、手并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既扩大了教学容量,更促使了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对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说说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语文学习已被应用在教学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电教媒体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改实验中,利用好电教手段,把语文课上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其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学科知识,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或几次的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电脑便能帮你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象“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涉及面广,显示质量高,可使学生获取语文资料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程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语文资料,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信息,领略到先进与文明的结晶,拓宽学生思路,开阔眼界,促使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情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新模式的构建都要立足于主体,服务于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扉,积极的思维,在对知识的理解、联想、转化、迁移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乐于学习,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从而擦燃灵性,主动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后提问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扑闪时,她在想什么?学生看着画面,有的凝神静思,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交头接耳……在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应是前提。此时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彩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 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动物过冬》、《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黄河象》、《琥珀》讲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仿生学,《黄河是怎样变成的》讲的是环境的保护;《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但是具体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提到“虎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 五、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加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学生主体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课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石拱桥有许多,但文中为何只选赵州桥与卢沟桥?在老师引导下,课余同学们各显神通,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石拱桥,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诠释,令学生对中国石拱桥,乃至中国桥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学到了书上未有的知识,丰富了知识面,真是其乐无穷。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气势,再让学生观察今日塞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惨状,然后黑色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醒目的“?”。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前后迥然不同的画面对比,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收集的有关知识,独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播放了人类滥砍树木,过度用水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帮助学生印证自己的分析,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人类应怎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主题。这样的课件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确立其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上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无疑是富有实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现教学画面,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现代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等。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电化教育起着力臂的作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不断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网络,还会为我们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画面。 通过多媒体制作语文教学软件,可将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有机组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沟通——被同化,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多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执教可见,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八、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学生想象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美感是和听、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运用录音、投影、电影等电教手段,对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录音、投影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效果显著。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年代。学生眼看、心想、手记,很快的进入了丰富想象空间,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加以点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视听结合,口、脑、手并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既扩大了教学容量,更促使了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对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